胸痹的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中医关于“胸痹”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胸痹”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中医关于“胸痹”及其防控措施小结
一、胸痹
1.胸痹的临床特征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

2.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病位在心,与肝、肺、脾、肾有关。

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本虚为气血阴阳的亏虚,标实为寒凝、瘀血、气滞、痰浊、热蕴交互为患。

4.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实证宜用活血化瘀、辛温散寒、泄浊豁痰、宣通心阳、清热化痰等法,虚证宜以补养扶正为主,用益气通脉、滋阴益肾、益气温阳等法。

临证多虚实夹杂,应按虚实主次缓急而兼顾同治,并配合运用中成药。

5.胸痹的预后,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如治疗及时,坚持用药,轻者可以治愈,或带病延年;若失治或误治,病情发展可成为真心痛,危及生命。

二、胸痹的日常防控措施
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

防治本病必须高度重视精神调摄,避免过于激动或喜怒忧无度,保持心情平静、愉快。

2.注意生活起居,要避免寒冷,居处除保持安静、通风外,
还要注寒温适宜。

3.胸痹患者应注意饮食调节,宜清淡低盐,食勿过饱,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素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戒烟戒酒。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

4.发作期患者应立即卧床休息,缓解期要注意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力所能及的活动,做到动中有静。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

中医关于“胸痹”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胸痹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或因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热蕴,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或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病机既有因实致虚者,亦有因虚致实者。

一、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暴寒折阳,既可抑遏阳气,又可使血行瘀滞,发为胸痹。

《医学正传·胃痛》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

”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

《类证治裁·胸痹》云:“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嗜烟酒成,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生,上犯心胸清旷之区,阻遇心阳,胸阳失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运失健,津液不布,遂聚为痰。

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

七情失调可致气血耗逆,心脉失畅,痹阻不通,而发心痛。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转输失能,气血生化乏源,无以满养心脉,拘急而痛。

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胸阳失展,阴寒内侵,血行涩滞,而发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脏气渐亏,精血渐衰。

如肾阳虚衰,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温运,痹阻不畅,发为胸痹;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亦可阻滞心脉。

肾阴亏虚,水不涵木,不能上济于心,因而心肝火旺,心阴耗伤,心脉失于濡养,而致胸痹;心阴不足,心火燔炽,下及肾水,又可进一步耗伤肾阴。

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于阳位,阻滞心脉。

凡此导致寒凝、血瘀、气滞、痰浊,而致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二、病机1.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等脏。

心主血脉,肺主治节两者相互协调,气血运行自畅。

心脉不畅,肺失治节,则血行瘀滞;肝失疏泄,气郁血滞;脾失健运,聚生痰浊,气血乏源;肾阴亏损,心血失荣,肾阳虚衰,君火失用。

胸痹的ppt

胸痹的ppt
青 衣
《金匮要略》 正式提出“胸痹”名称 归纳出“阳微而阴弦”的病机 创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汤、乌 头赤石脂丸等胸痹七方。
《世医得效方》创苏合香丸
《证治准绳》 创失笑散
《医青衣林改错》 创血府逐瘀汤
三、讨论范围 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包炎、胸膜炎、病毒性
心肌炎、心脏神经症等疾病。
青 衣
病因病机
➢ 阴寒凝结,气失温煦,日久寒邪伤及阳。
➢ 淤阻脉络,血行瘀滞,淤血不去,新血不生, 留淤日久,心气痹阻,心阳不振。
➢ 心气不足,易为风冷邪气所伤,致血运无力而 瘀滞。
➢ 心肾阴虚则水亏火炎,炼液为痰。
➢ 心青病及肾,阴阳并损,阳虚生内寒,寒痰凝络。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主症:心前区或膻中憋闷疼痛,痛可彻及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 侧等部位。性质为绞痛,隐痛,闷痛;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 2、诱发因素:①劳累(典型心绞痛多见),如上坡,登楼,上肢用力活动, 性交,在寒冷的天气(周围血管阻力增高)作体育活动等;②情绪激动,如恐 惧,焦虑,愤怒等;③其它如寒冷、饱餐、吸烟等。 3、缓解因素:休息(劳累性心绞痛在休息后多数不到5分钟缓解,情绪激动引 起的心绞痛则持续较久);用药治疗(含化硝酸甘油后均可在3~5分钟内缓 解)。 4、伴随症状: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 持续时间较长,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 或可发生猝死。 5、多见于中年以上。
胸——病位在心脉
痹——痹阻不通
心痛—膻中或左胸部 憋闷、疼痛
青 衣
青 衣
青 衣
沿革
清代 《医林改错》
明代 《证治准绳》 北宋 《太平圣惠方》 汉代 《伤寒论》

胸痹试题及答案

胸痹试题及答案

胸痹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胸痹的主要病因是:A. 气滞血瘀B. 痰湿阻络C. 寒邪侵袭D. 肝气郁结答案:A2. 胸痹的典型症状包括:A. 胸闷B. 心悸C. 气短D. 以上都是答案:D3. 治疗胸痹常用的中药是:A. 丹参B. 黄芪C. 黄连D. 甘草答案:A4. 下列哪项不是胸痹的诊断依据?A. 胸痛B. 胸闷C. 咳嗽D. 气喘答案:C5. 胸痹患者应避免的食物是:A. 辛辣食物B. 高脂肪食物C. 高盐食物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1. 胸痹的中医病机主要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答案:气滞血瘀;痰湿阻络2. 胸痹患者应保持_________和_________,以减轻症状。

答案:情绪稳定;饮食清淡三、简答题1. 请简述胸痹的常见治疗方法。

答案:胸痹的常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药物治疗通常使用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中药;针灸治疗可以刺激相应的穴位,以缓解胸痛;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合理饮食等。

2. 胸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哪些事项?答案:胸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情绪波动、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等。

四、论述题1. 论述胸痹的预防措施。

答案:预防胸痹的措施包括: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的精神压力;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更加注意预防措施的实施。

胸痹

胸痹

胸痹概述胸痹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因病机本病证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机有虚实两方面。

1.病因(1)寒邪内侵寒主收引,遏制阳气,使得血行不畅,发为本病(2)饮食失调饮食失节,过食肥甘厚味,或者嗜烟嗜酒,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调,聚湿生痰,上犯心胸,阻遏心阳,气机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此病。

(3)情志失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聚湿成痰;郁怒伤肝,肝气瘀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和痰阻均可使血行不畅,心脉痹阻,而发为胸痹。

(4)劳倦内伤劳倦伤脾,脾虚失运,气血化生无源,心脉失养而胸痹;或者积劳伤阳,心肾阳微,鼓动无力,熊阳不振,阴寒内侵,血行不畅而发为胸痹。

(5)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肾气自半,精血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肾阴亏虚,则不能润养五脏,心脉失于温养而发为胸痹。

2.病机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于心,涉及肝,脾,肾,肺等脏。

心、肝、脾、肾、肺气血阴阳不足,心脉失养,不荣则痛,气滞、血瘀、寒凝、痰湿等痹阻心脉,不通则痛。

临床表现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证,或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脉弦或结代。

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床边监测,配备必要的抢救设备和用物。

3、卧床休息,协助日常生活,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限制探视,防止情绪波动。

4、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遵医嘱给与缓泻剂。

病情观察,做好记录1、密切观察胸痛的部位、性质、时间及放辐射的部位。

2、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及有无颈静脉怒张。

3、观察患者心电图变化,发现异常波形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4、观察患者24小时出入量,发现尿量减少,报告医师。

临证(症)施护1、寒凝心脉、心气虚弱者,注意防寒保暖,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可予热敷、热熨。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

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

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

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

(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

(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

(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

(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

(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

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

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

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

(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

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

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

(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辩证要点
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疼痛等症状。

胸痹辩证是中医学中对胸痹病症所作的辨证分析。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胸痹的病因主要包括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

其中,情志内伤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当人们在情绪起伏剧烈、长期紧张或过度忧虑等情况下,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引发胸痹病症的发生。

胸痹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郁滞,导致心脉失养。

气机郁滞是指情志内伤等原因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使得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胸痹症状的出现。

心脉失养则是指气机郁滞导致心脉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胸痹的发生。

胸痹的主要症状包括胸闷、疼痛、心悸等。

胸闷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胸部气血运行不畅,引起局部胸部有压迫感。

疼痛是由于气机郁滞导致气血瘀滞,刺激胸部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感。

心悸是由于心脉失养导致心脏功能紊乱,心跳加快或不规律。

胸痹的辨证依据主要包括脉象、舌象等。

脉象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脉象有弦脉、细脉等。

舌象是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舌质的情况来判断胸痹的辨证依据,常见的舌象有舌苔黄腻、舌质紫暗等。

胸痹辩证要点包括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依据等方面。

在临床实
践中,中医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辨证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治疗胸痹的目的。

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以预防胸痹的发生。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名词解释中医内科
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常见的病症,也被称为胸闷、胸痛等。

胸痹主要指的是一种疼痛或不适感,出现在胸部,通常与心脏、肺部或胸部其他器官的病变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胸痹的发生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情志内伤是指长期的情绪压抑、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容易导致气机郁滞,从而影响胸部的血液和气的运行。

饮食不当包括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都会使胸部的气机调节失衡。

气血运行不畅则可能由于气滞、血瘀等原因造成胸部的气血循环不畅,导致胸痹的发生。

根据胸痹的病情表现,中医内科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气滞型、痰瘀型、心火上炎型等。

每种类型的胸痹病机和治疗方法略有不同。

常见的胸痹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心悸、呼吸困难等。

在中医内科的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针灸、推拿、中药等都是常见的治疗手段。

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中医内科还强调预防胸痹的发生。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偏食寒凉等不良饮食习惯,可以帮助维护胸部的气血运行。

同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长期的情绪压抑,对预防胸痹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之,胸痹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情志内伤、饮食不当、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有关。

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同时也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如果出现胸痹相关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中医内科的诊断和治疗。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

时间:地点:主讲人:内容: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参加人员:胸痹的中医护理方案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包括了中医古籍中的“胸痛”“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病;西医学中的冠心病、胸膜炎、肋间神经痛等病,有与本病相似的表现,可参照辨治;1、病因病机心阳不足、心血虚少,或阴寒凝滞;或痰浊或瘀血等内邪痹阻胸阳、脉络,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1年老、体弱、久病而致脾肾阳气亏虚,不能振奋心阳,心阳衰微,无力鼓动血脉,脉弱则血不行,血不行则脉不通,不通而痛;2饮食劳倦伤脾,脾阳不振,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血亏虚,血不足,脉不通而发胸痹;3素体心肺气弱,寒邪乘虚而入,寒凝血涩,痹阻脉络发为胸痹;4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发为胸痹心痛;5恣食肥甘酒酪,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精微不运,水湿不化,痰浊内生,痹阻脉络而发生胸痹;2、辩证论治1阴寒证:证候;胸闷气短,胸痛彻背,遇寒则甚,畏寒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肢冷,重则喘息不得卧,面色苍白,心悸自汗,四肢厥冷,苔白滑或腻,脉沉细;治法:宣痹通阳,散寒化浊;主方:瓜蒌薤白白酒汤;2痰浊证:证候:心胸痞闷胀痛,时缓时急,甚则痛引肩背,心悸气短,身重头昏,少食腹胀,形体肥胖或咳嗽喘促,痰粘色白,舌胖嫩,苔白腻,脉沉迟滑或濡滑;治法:宣痹通阳,理气豁痰;主方:瓜蒌薤白半夏汤;3血瘀证:证候:胸痛如针刺,或呈绞痛,痛引房背,时作时止,心悸气短,胸闷,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涩或结代;治法: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血府逐瘀汤;4气阴两虚证:证候: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痛甚;脉细弱无力或结代;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主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3、辩证施护1一般:①对严重心痛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一般胸痹病人要注意休息,适度活动;②严密观察病人胸闷心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部位,注意观测心率、心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重视观察血压、脉搏、体温的变化,必要时定时测试并记录;③本病常于夜间发作,要加强巡视病房,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④保持大便通畅,切勿努责,以免诱发心痛;病人便秘时应及时给予通便治疗和护理;如外用甘油栓、开塞露,或口服麻仁润肠丸,或每日饮蜂蜜水1杯,或肥皂水灌肠等方法协助排便;⑤心痛、胸闷、呼吸困难时,应及时正确给氧,必要时报告医生;⑥胸痹患者必须戒烟、慎饮酒;⑦心痛发作进可采针刺止痛,常选用神门、内关、心俞、膻中、合谷等穴位,或耳针心,肾上腺、皮质下等穴位;2阴寒证:①按“一般护理”内容;②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居室应向阳,有取暖设备,随气候变化调整衣被厚薄;③胸痛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服冠心苏合丸,或予沉香,肉桂粉调服;④中药汤剂宜温热服;⑤饮食宜温热,忌生冷和寒凉食物;可饮少量糯米甜酒,或低度葡萄酒,以通阳散寒活络;⑥针刺止痛时可要用温针法或灸法;3痰浊证:①按“一般护理”有关内容;②饮食宜素食为主,忌肥甘厚味之品,戒烟酒,以免助湿生痰;③肥胖病人应限制饮食主要是含碳水化合物食品及甜食,控制体重,减轻脾胃负担;宜进水果蔬菜,富含纤维素食物;④胸痛发作时可用宽胸气雾剂,或速效救心丹;4血瘀证:①按“一般护理”内容;②发作心痛不重者,则应鼓励其适当活动,以行气活血而化瘀;③心痛作时可予以服用活血化瘀药,如心痛丸1粒嚼服,或服用三七粉 g,沉香粉 g行气活血化瘀;或丹参片5片活血止痛;必要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④平时可每日小酌红花酒30ml以活血;⑤观察胸痛发作的性质、程度,若痛剧、心慌、气短、唇紫、手足冷,可能为真心痛之征,要立即给氧气吸入较高流量2~3L/分钟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抢求准备,密切观察血压、脉象、面色、肢温变化,配合抢求,作好记录;5气阴两虚证:①按“一般护理”内容;②以休息为主,体力允许适当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心痛发作为度;③饮食宜进补益气阴之品,如红枣、桂圆、赤豆、牛奶、蛋类、鱼类、动物血等;④心痛发作时可喷吸宽胸气雾剂或口含速效求心丹;4、养生指导1不吸烟,不饮浓茶及咖啡和烈性酒;2素体阳虚者,重视生活起居要适寒温;预防感寒冒风;3合理调配饮食,忌辛辣刺激、肥厚油腻之品;饮食不节制不宜饱餐,宜多进食蔬菜、水果、富含纤维素食品;4保持大便通畅;5积极防治有关疾病,如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6调节情志,忌恼怒忧思,使肝气顺达,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随访计划
制定随访计划,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状况,以便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体健康。
学会放松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 ,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寻求心理支持
如有需要,可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以获得专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05 胸痹的案例分析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信息
诊断依据
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信息。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 结果。
症状描述
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的详细描述 。
辨证施治
痰浊痹阻
治以豁痰开窍、活血化 瘀,方用瓜蒌薤白半夏
汤合桃红四物汤。
瘀血痹阻
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 痛,方用血府逐瘀汤。
心阳不振
治以温阳散寒、通络止 痛,方用桂枝甘草汤合
瓜蒌薤白白酒汤。
心气不足
治以益气养心、通络止 痛,方用生脉散合人参
养荣汤。
03 现代医学对胸痹的研究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胸痹。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心电图检查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 现代医学对胸痹的诊断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
心电图是胸痹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发 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表现。
冠状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胸痹的金标准,可明 确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和程度。
胸痹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心肌梗 死等相鉴别,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相 关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中医内科学胸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胸痹概述 • 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 现代医学对胸痹的研究 • 胸痹的预防与调护 • 胸痹的案例分析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为考生提供中医内科学知识:重要考点胸痹辨证论治及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病位
在心及心之脉络,涉及肝、脾、肾三脏。

胸闷,膺背肩胛间痛,短气,此病在心及心之脉络;
(2)病由
暴怒、忧思而起,胸闷膺痛,尚有胸胁支满,胁下痛,此病位在心肝,以心为主;
(3)病因
饮食无度而起,胸闷心痛,尚有形丰、脉滑、苔腻等症,此病位在心脾;病甚者,心痛彻背,喘不得卧,此心病及肾,病位在心肾;病情危急,汗出肢冷,脉微欲绝,此心肾元阳暴脱,病位在心肾。

(4)病性
年壮初痛者多实证,胸闷心痛,脘闷纳差,形体偏胖,苔腻脉滑者,屑痰浊;心痛彻背,形寒肢厥,唇青面白,脉弦紧者,属风冷;痛如针刺,入夜痛甚,舌黯紫有瘀斑瘀点,脉涩者,属瘀血。

久病年老者多虚证,胸闷心痛歇息稍瘥,气促自汗,脉濡弱或结代者,属气虚;胸闷膺痛,虚烦不寐,口干便难,舌红少苔或有剥裂,脉细数者,属阴虚;胸痛彻背,形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属阳虚。

2.治疗原则
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必要时可根据标本虚实的主次兼顾同治。

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的不同分别给予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应重在活血通脉;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不足,有无兼见肝、脾、肾等脏之亏虚,分别采用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的偏衰,尤应重视补益心气之不足。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摘要:胸痹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胸痹是由气滞血瘀、痰湿内阻、心脾两虚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胸痹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饮食调养和情志调理等方面。

一、中医理论分析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胸痹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气滞血瘀: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胸部脉络不通,发为胸痹。

(2)痰湿内阻:饮食不节,脾胃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阻遏心脉,发为胸痹。

(3)心脾两虚:久病体虚,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脉失养,发为胸痹。

2. 证候分类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胸痹可分为以下几种证型:(1)气滞血瘀型:胸部闷痛,刺痛,痛处固定,伴有心悸、胸闷、气短、舌质紫暗、脉涩。

(2)痰湿内阻型:胸部闷痛,伴有咳嗽、痰多、恶心、呕吐、苔白腻、脉滑。

(3)心脾两虚型:胸部闷痛,伴有心悸、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1. 中药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方法,方剂可选用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

(2)痰湿内阻型:采用健脾利湿、化痰通络的方法,方剂可选用二陈汤、温胆汤等。

(3)心脾两虚型:采用健脾益气、养血安神的方法,方剂可选用归脾汤、养心汤等。

2. 针灸治疗(1)气滞血瘀型:选取膻中、期门、心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2)痰湿内阻型:选取中脘、丰隆、肺俞、心俞、足三里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心脾两虚型:选取心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等穴位,采用针刺、灸法等方法。

3. 推拿治疗(1)气滞血瘀型:采用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2)痰湿内阻型:采用揉捏、拍打、抖动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3)心脾两虚型:采用轻柔的按摩、揉捏、按揉等方法,重点在胸部、肩部、背部等部位。

4. 饮食调养(1)气滞血瘀型:宜食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食物,如山楂、茄子、玫瑰花等。

胸痹病辨治体会

胸痹病辨治体会

胸痹病辨治体会胸痹是中医里面经常见到的一类内科病症,主要表现为心口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病机胸痹的病因有多方面,如情志不畅、饮食不当、劳倦过度、失眠多梦、气阴两虚等。

而病机则因人而异,如有的是气滞血瘀型,有的是气血两虚型,还有的是痰湿内伏型等。

常常听到患者抱怨心口疼,甚至陷入了焦虑和恐慌之中,其实这都是胸痹的表现。

二、辨证分型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胸痹以胸闷、胸痛等症状为主,口干苦味、口腔干燥等症状较为明显。

舌质暗红或紫暗色,苔黄腻,脉弦紧有力。

气血两虚型胸痹以心悸、头晕、眼花、耳鸣等症状为主,常常表现为心虚、气短、乏力、自汗、面色苍白等。

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3. 痰湿内伏型痰湿内伏型胸痹以胸闷、胸痛、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常常伴有痰多、口干、纳呆等症状。

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浊滑。

三、治疗原则中医治疗胸痹的原则是“活血祛瘀、通络理气”。

在治疗中如果发现痰湿内伏型可以加强祛痰化湿的方法。

具体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1. 法一 - 活血祛瘀治疗气滞血瘀型胸痹,可选用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丹参、延胡索、山楂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通经脉,消除气滞血瘀,有助于治疗心脏疼痛、心绞痛等症状。

2. 法二 - 补益气血治疗气血两虚型胸痹,可以用补气养血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黄芪、人参、枸杞、当归、白芍等。

这些药物能够滋养心脏所需的气血,增强心脏功能,从而减轻心悸、头晕等症状。

3. 法三 - 化痰祛湿治疗痰湿内伏型胸痹,可以用化痰祛湿的方法。

常用的药物有半夏、陈皮、茯苓、枇杷叶等。

这些药物能够疏通气管,排出痰液,减轻咳嗽、胸闷等症状。

四、小结胸痹是一种很常见的中医病症,患者往往表现为心口痛、胸闷、心悸等症状。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和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胸痹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基础上,我们可以辅助使用中药治疗方法来减轻胸痹带来的痛苦。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胸痹,是中医内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病症。

它主要表现为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这种病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胸痹的病因较为复杂。

中医认为,其发病多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

寒邪内侵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当寒气侵袭人体,凝滞经脉,导致心脉痹阻,气血不畅,就容易引发胸痹。

比如在寒冷的冬季,若不注意保暖,寒气容易侵入体内,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饮食失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无度,会损伤脾胃,滋生痰湿。

痰湿内阻,阻碍气血运行,使得心脉痹阻,从而出现胸痹。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丰富多样,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却增加了胸痹的发病风险。

情志失节对胸痹的发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会导致气机紊乱。

例如,长期的忧郁、愤怒,容易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灼津成痰,痰瘀交阻于心脉,引发胸痹。

劳倦内伤也是引发胸痹的原因之一。

过度劳累、长期熬夜、纵欲过度等,都会损耗人体的正气。

正气不足,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心脉失养,就容易导致胸痹的发生。

年迈体虚的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肾气渐亏。

肾为先天之本,肾阳不足则不能鼓舞心阳,心阳不振,气血运行无力,心脉瘀阻,也容易发生胸痹。

胸痹的病机,主要在于心脉痹阻。

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都会导致心脉瘀阻;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则气滞血瘀;脾主运化,脾失健运则痰湿内生;肾主藏精,肾阳不足则心阳失于温煦。

在临床上,胸痹有多种证型。

常见的有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等。

心血瘀阻证的患者,胸部疼痛如刺,固定不移,入夜更甚,伴有心悸怔忡。

治疗上常以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为法,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

气滞心胸证的患者,胸部闷痛,痛无定处,时欲太息,情志不舒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络为主,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二节胸痹

中医内科学__第2章第二节胸痹
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 舌脉象: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病机:阳气虚衰,气机痹阻,心脉瘀滞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 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 参附汤:大补元气,温补心阳 右归饮: 温肾助阳,补益精气
五、中医适宜技术
(一)单方验方
1.胸痹气滞心脉证:延胡索、莪术(或郁金)、香附 各等份,研末吞服,每次3-5g,每日3次 2.胸痹气滞血瘀证:三棱、莪术粉等份,和匀吞服 ,每次3g,每日3次 3.胸痹心脉瘀阻证:三七粉、沉香粉、血竭粉 (2:1:1和匀)吞服,每次3g,每日3次; 4.胸痹痰阻血瘀证:柴胡15g,枳实15g,黄芩15g ,大黄10g,半夏10g,白芍20g,丹参20g,茯苓 20g,陈皮20g,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
(二)中成药
1.胸痹寒凝血淤证:苏合香丸、麝香保心丸、冠心 苏合滴丸(胶重、软胶囊) 2.气滞血瘀者: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 3.气虚血瘀者,可选用通心络胶囊、山海丹胶囊 4.阴虚血瘀者,可选用滋心阴口服液、复方血栓通 胶囊 5.肾虚血瘀者,可选用保心片、参附强心丸 6.心阳不振者:可选用参桂胶囊、芪防强心胶囊
2.病史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劳累过度、 抑郁怒、暴饮暴食史,也有无明显诱 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3.相关检查
(1)心电图是必备的常规检査,
(2)必要时可做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运动踏板 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价。
(3)超声心动图、心肌酶谱、心脏冠状动造影等 检查是确诊心肌疾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方法。
五、患者, 男, 60岁。1996年4月10日初诊。 病史:两年前诊为冠心病,心前区经常 疼痛,每月发作十余次,每次疼痛1~2 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暂时缓解。 近半年来,胸部刺痛不移,发作更频, 含服硝酸甘油已经无效,常觉心中郁闷, 两胁胀痛,夜寝不安,胸痛发作较频, 舌质紫暗,脉沉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心脉痹阻,血行不畅,而成胸痹。

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则成胸痹。

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

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年迈体虚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

心阴亏虚或心阳不振,可使血行不畅,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以心为主,然发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瘀血痹阻心脉,可心胸猝然剧痛,而发为真心痛,为重证。

如心阳阻遏,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可见心动悸,脉结代;若心肾阳虚,水邪泛滥,水饮凌心射肺,可出现咳喘、肢肿等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