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详细说明书及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
药理作用
本品为人-鼠嵌合性单克隆抗体,可与TNFα的可溶形式和透膜形式以高亲和力结合,抑制TNFα与受体结合,从而使TNF失去物活性。
TNFβ(淋巴毒素α)是一种与TNFα利用相同受体的细胞因子,但本品并不抑制TNF β的活性。
TNFα的生物活性包括:致炎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和白介素-6(IL) ;增加内皮层通透性和内皮细胞及白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以增强白细胞迁移;活化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活性;诱生急性期反应物和其他肝脏蛋白质以及诱导滑膜细胞和/或软骨细胞产生组织降解酶。
在体外和体内试验中,表达透膜TNFα的细胞与本品结合后可被溶解。
在利用人体纤维母细胞、内皮细胞、嗜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上皮细胞进行的多项体外生物检测中,本品均可抑制TNFα的功能活性。
抗TNFα的抗体可降低小绢猴结肠炎模型的疾病活动性。
在用鼠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进行的试验中,抗TNFα抗体还可减轻滑膜炎和关节侵蚀。
对由人体TNFα表达所致的多关节炎的转基因小鼠,本品可预防该疾病的发生,且对已患病的小鼠,在给药后可使被炎症侵蚀的关节恢复。
在体
内试验中,本品可与人体TNFα迅速形成稳定复合物,从而使TNFα失去生物活性。
在类风湿关节炎、克罗恩病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相关组织和体液中可测出高浓度的TNFα。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本品可减少炎性细胞向关节炎症部位的浸润;减少介导细胞粘附的分子[内皮细胞选择素、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表达;减少化学诱导作用[白介素8(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及组织降解作用[基质金属白酶(MMP)1和3]。
克罗恩病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本品治疗后,血清中白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降低。
经本品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在数量上或对促有丝分裂作用的增生反应(体外试验)上,较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并无显著降低。
经本品治疗的银屑病型关节炎患者中,其T细胞和滑膜内血管的数量下降,银屑病皮肤病变和滑膜内巨噬细胞的数量下降。
首次给药后,在基线期、第3天、第10周时,对损伤皮肤进行的活组织检查表明本品会改变斑块型银屑病组织病理学特征。
本品能降低皮肤厚度和炎症细胞的渗入,下调淋巴细胞抗原(CLA)阳性的表皮活化炎症细胞的表达,包括CD3-、CD4-、CD8-阳性的淋巴细胞,下调CD1阳性的表皮黑素细胞的表达。
对使用本品4周后结肠的组织学研究显示了TNFα检出浓度较使用前有显著降低。
克罗恩病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后,也可观察到炎症反应标记物C-反应蛋白(CRP)血清浓度的显著降低。
使用本品后,患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数量趋向正常,对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影响极小。
相对未使用本品治疗的患者,使用本品治疗后,患者体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因刺激而增生的反应并未减少,且应激后的PBMC在产生细胞因子方面无显著变化。
对肠粘膜固有层的活体组织分析显示本品可减少能表达TNFα和γ-干扰素的单核细胞数量。
其他组织学研究表明本品可减少炎性细胞向肠内病变部位的浸润以及这些部位炎症标记物的量。
对使用本品的中重度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给药前、第8、30周进行的结肠活组织检查表明本品可促使组织学上的粘膜愈合和粘蛋白表达下降。
粘蛋白是组织损害的标志。
使用本品治疗8周后炎症因子HLA-DR、CD3+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联合明胶酶B、髓过氧化酶水平下调。
首次使用本品治疗后最初的2周内,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清致炎细胞因子IL-2R、IL-6、IL-8和ICAM
水平降低了。
这种作用会普遍存在于首次使用本品治疗后的第8-30周。
适应症
类风湿关节炎
本品是疾病控制性抗风湿药物。
对于中重度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本品与甲氨蝶呤合用可用于:·减轻症状和体征;
·改善身体机能,预防患者残疾。
克罗恩病
对于接受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中重度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本品可用于:
·减轻症状和体征;
·达到并维持临床疗效;
·促进粘膜愈合;
·改善生活质量;
·使患者减少皮质激素用量或停止使用皮质激素。
瘘管性克罗恩病
对于瘘管性克罗恩病患者,本品可用于:
·减少肠-皮肤瘘管和直肠-阴道瘘管的数量,促进并维持瘘管愈合;
·减轻症状和体征;
·改善生活质量。
强直性脊柱炎
对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本品可用于:
·减轻症状和体征,包括增加活动幅度;
·改善身体机能;
·改善生活质量。
银屑病
对于银屑病患者,本品可用于:需系统治疗且对环孢霉素、甲氨蝶呤或光化学疗法等其它系统治疗无效、禁忌或耐受的慢性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年患者。
本品仅用于能在医师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并由医生进行定期随访的患者。
不良反应
安全性资料来源于5159名接受本品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试验,其中类风湿关节炎1304名,青少年类风湿关节炎117名,克罗恩病1224名(包括成人1085名和儿童139名),强直性脊柱炎347名,银屑病型关节炎293名,斑块状银屑病1373名,溃疡性结肠炎484名,其它疾病17名。
试验中的不良反应列于表1。
除溃疡性结肠炎、儿童克罗恩病和斑块状银屑病患者外,输液反应(如呼吸困难、面色潮红、头痛和皮疹)是患者停药的主要原因。
输液反应:在临床试验中,输液中和输液结束后的2小时内,安慰剂组患者中有10%发生与输液相关的反应,本品组患者中有20%发生该反应。
其中约有3%出现发热或寒战等非特异性症状,低于1%出现瘙痒或荨麻疹,1%出现心肺反应(主要表现为胸痛、低血压、高血压或呼吸困难)或瘙痒、荨麻疹和心肺反应的合并症状。
约有低于1%的患者出现了包括过敏、惊厥、红斑和低血压在内的严重输液反应。
约3%的患者因与输液相关的反应而中断治疗。
所有发生上述反应的患者无论接受治疗与否,均全部恢复。
再次给药后的迟发性过敏/迟发性反应:根据国外文献,在一项临床研究中,41名克罗恩病患者中有37名在停用本品2至4年后,再次接受本品的治疗,有10名患者在输液后3-12天内发生不良事件,其中6名较严重。
症状和体征包括:肌肉痛和/或关节痛伴有发热和/或皮疹,一些患者还出现瘙痒;面部、手部和唇部浮肿;吞咽困难;荨麻疹;咽喉痛;头痛。
发生这些不良事件的患者在首次接受本品治疗时未发生过与输液有关的不良事件。
在这37名患者中,以前使用过英夫利西单抗液体制剂的23名患者中有9名(39%)发生了不良事件;在以前使用过英夫利西单抗冻干粉剂的14名患者中仅1名(7%)发生了不良事件。
尚无足够的临床证据表明这些反应的发生是由于剂型不同而引起。
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经过治疗均得到改善和消除。
由于停药1-2年的患者资料不足,无法确定此类不良事
件的发生率。
在临床试验和上市后监察中,用药间隔少于1年的患者罕有发生此类不良事件。
3项银屑病试验中,1%(15/1373)的患者出现关节痛、血清病、肌痛、发热和皮疹,但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本品使用后的初期。
在多数病例中停止使用本品和/或使用其他疗法后症状和体征可改善或消退。
免疫原性:对本品产生抗体的患者发生与输液相关反应的可能性较大(约为2-3倍),合用免疫抑制剂可降低产生本品抗体以及与输液相关反应的发生率。
给药3次后继续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产生了本品的抗体。
在停药期大于16周后使用本品的克罗恩病患者本品抗体的产生率较高。
一项3期银屑病型关节炎试验中,无论合用甲氨蝶呤与否,接受本品5 mg/kg的患者中15%出现了本品的抗体。
2项银屑病3期临床试验中,给予本品进行诱导治疗及其后的维持治疗且未合用免疫抑制剂。
在以上试验中,在每隔8周接受一次本品5 mg/kg且持续治疗1年的患者中,近25-30%的患者出现了本品的抗体,高于(至1.6倍)其他治疗方案(每隔8周给予本品3 mg/kg,必要时给予本品3 mg/kg,必要时给予本品5 mg/kg)的该比率。
尽管出现自身抗体的比例增加了,但在这2项3期银屑病试验中,给予本品5 mg/kg,随后每隔8周给药维持治疗1年的患者中,输液反应发生率(14.1%-23.0%)和严重输液反应发生率([1%)与在其他试验人群中观察到的相似。
感染:在多项临床研究中,本品组患者的感染率为36%,安慰剂组患者的感染率为28%。
在克罗恩病临床研究中,与安慰剂比较,未观察到本品可增加严重感染的风险。
在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试验中,在包括肺炎在内的严重感染发生率上,本品+甲氨蝶呤合用组高于甲氨蝶呤单用组,此现象尤其出现在剂量在6mg/kg或以上时。
在银屑病试验中,接受本品患者(平均随访41.9周)的1.5%和接受安慰剂患者(平均随访18.1周)的0.6%发生了严重感染。
根据药品上市后经验,曾观察到一些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及原虫)引起的感染病例,感染病灶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这些感染患者或单独使用了本品,或合并使用了免疫抑制剂。
肝胆系统:在本品上市后经验中有非常罕见的黄疸和肝炎(其中一些具有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特征)的病例报告。
在临床试验中,观察到了使用本品的患者出现中重度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升高,但未导致严重肝损伤。
ALT升高至正常范围上限(ULN)的5倍或以上(见表2)。
本品组(单用或与其它免疫抑制剂合用)患者转氨酶(ALT 比AST更常见)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见表2)。
大多数转氨酶异常是一过性的,但少数患者转氨酶升高的时间较长。
一般情况下,ALT和AST升高的患者均未出现症状,在继续使用本品、停用本品或调整合并用药后,该异常现象可
减轻或消除。
恶性肿瘤:在临床试验中,有本品组患者出现新生或复发恶性肿瘤的报告。
淋巴瘤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的预期值。
虽然对照组的发生率低于正常人群的预期值,但是本品组观察到的非-淋巴瘤的恶性肿瘤与正常人群的预期值相似。
在一项探索性临床试验中,纳入了吸烟或已戒烟的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本品组发生恶性肿瘤的病例报告多于对照组。
尚未知TNF抑制剂对恶性肿瘤发生的潜在作用。
毒理研究
- 遗传毒性:
在小鼠体内微核试验或沙门菌-大肠埃希菌突变(艾姆斯)试验中,未发现本品有致突变性。
在利用人体淋巴细胞进行的试验中,也未观察到染色体畸变。
尚不知这些发现对人体的意义。
- 生殖毒性:
cV1q是一种与本品类似的抗体,可以抑制小鼠体内TNFα的活性。
采用cV1q进行的生殖毒性研究中,未观察到其对动物生殖能力的影响。
- 致癌性:
利用接受cV1q抗小鼠TNF抗体的小鼠进行的一项重复剂量毒理学研究对该抗体的致癌性进行了评价。
试验中,将小鼠分为3组,每周分别接受对照品、cV1q 10 mg/kg或cV1q 40 mg/kg,持续6个月。
每周10 mg/kg和40 mg/kg的小鼠剂量分别为克罗恩病患者用药剂量(5 mg/kg)的2倍和8倍。
结果显示cV1q对小鼠未产生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