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成长

214023 无锡市第六高级中学尤喜芸

摘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许多“伪合作学习”。本文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入手,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实践谈谈笔者如何通过教师积极干预、合理分组分工、成员定期变化、教师科学引导、培养正确学习习惯、评价方法多样化等策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组合作误区反思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一声“讨论”后,学生或迅速就近成组,或招呼着可能兴趣相投、关系较近的同学围坐成团,随后便开始了你一言我一语的大讨论。看着这热闹的课堂,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就是我们所要的“小组合作学习”?

误区一: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等于小组合作学习

在近期的听课活动中,笔者注意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而且每次提问后都会附加“这个问题很简单,大家花一分钟时间讨论一下。”试问:既然是很简单的问题,那么有讨论的必要吗?所以笔者认为这种限制时间的小组讨论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堂的喧闹和无序。与此对应的是有时教师提出的讨论问题非常复杂,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而直接切入到讨论环节,最终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无果而终。笔者有次听一节《西地平线》,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有个问题“请从文中找出体现景物特点的词语,进行品味。”,但由于此前教师未做任何关于“语言品味”的指导和示范,因而后面的小组讨论过程始终处在涣散状态。笔者觉得这种不指向“文本研读”的课堂讨论费时低效,只是教师的一种表演形式。

误区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缺席或一味迎合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既然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那么教师自然就成为了客体。所以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点,他们自觉地出让了话语权等,由此,小组组合时就少了必要的引导,学生合作时就少了教师的参与,交流互动时又少了教师的适时深化。其实“以生为本”的课堂组织形式,并不是完全让学生当家的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途径的课堂。笔者认为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探究中,敏锐地抓住课堂生成,推动学生课堂活动朝

纵深发展。

同时笔者还看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教师似乎参与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但只是为组内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再配以富有娱乐意义的游戏,这样的课堂虽然有一定的师生参与度,但却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教育意义。我们知道,课堂吸引学生的不应仅仅是娱乐性,而应该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成就感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那么在高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避免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富有成效呢?下面结合实际教学工作实践谈谈笔者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法:

一、教师积极干预,合理分组分工

美国肯塔基大学嘎斯基教授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所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最关键的是分组。如果教师单纯地根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分组,这样固然方便,但存在着较大弊端,就是同一小组的学生语文水平可能都比较差,无法相互促进。基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教师主体的积极干预, 首先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和定位,自己的优势是什么,自己在怎样层次的小组中更易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自己在合作学习小组中最适合的工作是什么等等。比如第一次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入班成绩来进行小组划分,各个层次的学生兼而有之,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生的补充带动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平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尽量保证不同小组的学生大致语文水平相当,增强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用处和价值,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

笔者目前的合作学习小组采取“T”字形的座位,每组由6人左右组成,分工依次为组长、副组长、记录员、评判员、展示员、机动人员。所有成员都是学生自荐或他人推荐确定身份的,各个职责的座位相对固定,由教师统一明确。例如每组的副组长其实是“交流大使”,其主要的职责是在本小组学习到比较成熟的时候,可以随意到其他组“汲取精华”,再返回本组反馈信息,取长补短。所以担任副组长的同学,首先要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有信心,能较好地胜任从他组获得、反馈对本组有益的信息等任务。在全组分工合作,完成信息搜集、学习整理、讨论归纳等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展示员要向全班汇报、交流、展示本小组学习成果。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着五种层次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感情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合作学习小组中的每一个人必须干称职

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也只有这样,小组成员才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大家所期望的人物。比如语文成绩一般的周星宇同学,凭借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表演中展现的表演才能,一下子获取同学的信任,被推荐为新一轮的组长。结果他对语文越来越有兴趣,不但语文成绩进步很快,其他的科目也迎头赶上。

二、成员定期变化,教师科学引导

语文合作学习小组在成立、运行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个体之间是否关系融洽,小组中的每个个体是否真正渴望归属于这一群体。笔者目前选择的是小组与小组之间定期变换组员,一般是半个学期根据考试成绩重新分组,或者在某一特定语文主题学习时安排学生自由分组,比如高一课本剧表演过程中的小组合作、高二唐诗宋词、史记选读等搜集资料过程中的小组合作、高三作文专题复习中的分享式小组合作。这样小组内的学生总是能跟新的组员合作,既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合作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升,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小组里扮演不同的合作学习活动角色,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全方位提升。

同时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中,20多名学生组成的课堂里,还有7个成人参与其间。正是有了这些成人的参与,美国的小组合作学习才真正有了效益。虽然,这一做法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它至少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作为中国语文课堂里唯一的成人——语文教师如何发挥以一当十作用?首先教师要潜心研究文本,定准教学重难点,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己这节课要干什么;其次我们还必须保证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强大得能很好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特别是像笔者这类学校,班级里面语文学习基础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寥寥无几,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是笔者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的重要任务。一般笔者确定好这些对象之后,就会有意识地对其进行能力培养,指导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地牵头小组成员,对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活动。

三、培养正确学习习惯,评价方法多样化

在刚开始的实践中,笔者发现:一旦要求学生们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课堂上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学生们看似都在热烈的讨论,但在其后的提问环节中却鲜有优秀的观点出现,这说明许多学生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浑水摸鱼。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我们教师应该从习惯培养方面入手,帮助学生们自发地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参与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法的根本目标。比如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经典的习惯,笔者通过指定阅读书目、课前5分钟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