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
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到大自然、大社会
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
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 从陶行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推知其“社会即学校” 的基本主张是:要让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地方、每 一个生活单位都担负起学校的职能,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 大学校。同时,学校必须突破围墙之限,要与整个社会联 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 这种主张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办,使学校和社 会息息相关,学校不再是生活的附庸,而是成为了社会生 活的必需。
(1)、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他必须有高尚的品行。
①、陶行知认为,一个好校长也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
②、校长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 校的好坏,和校长最有关系”。
③、校长工作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 展,也体现在它影响着家庭的团结和进步,乃至国家的前 程和世运之治乱。
④、校长的关键角色和中心地位,理所当然地要求校长应有 德性。
➢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
①、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 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 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 性特征 ;
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 和思维,有利于发挥创造力。
③、要注意“因材施教”
1939年7月创办育才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的一株奇葩。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成为一座民主 革命的堡垒,并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 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1946年4月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 主的斗争。
1946年7月25日,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 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 1、主要内容: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 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 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社会即学校
➢
陶行知说:“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百度文库来
关在笼子里一样。它从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
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
使它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
➢
他还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
民主对于创造教育的重要作用缘由以下原因。
第一,民主可以使教育机会均等。只有教育机会均等,才能 使所有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民主可以使教育得到宽容和了解,而宽容和了解则又 使创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把世界上的人分为四种: 即:劳心的人,劳力的人,劳心兼劳力的人,在劳力上劳 心的人。他认为前三种都不能实现创造教育,只有第四种 人才能实现创造教育。 即“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 的人才可以实现创造教育。
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 生于安徽歙(shè)县的一个清苦农家。
1906年,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 读书,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 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
座右铭:“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 些贡献来。”
1914年,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先学市政, 后主攻教育,师从于杜威。
(2)、善于组织集体生活,培养创造能力。
陶行知认为培养、创造有创造力的学生集体,既有“自 动的能力”、又有“自觉的纪律”来影响和引导全体学生, 它能够以集体的努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以集体的力量培养 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3)、培养学生的自动力,注重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 的探求。
陶行知指出, 培养学生的自动力,要在“自动上培养 自动力。”他把 “在自动上培养自动力”作为创造教育的 根本方针。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
二、主要教育思想
(一)生活教育理论; (二)创造教育思想; (三)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 (四)乡村教育思想;
(五) 普及教育思想 ;
三、教育思想的特点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年) ,原 名陶文濬(jùn),后改名知 行、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 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同 时又是坚定的民主战士和大 众诗人。他毕生致力于人民 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 动。
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2、含义:
陶行知明确提出创造教育是在30年代初。1933年3月, 他在 《教育建设》上发表了《创造的教育》。这篇文章对于什么是创 造教育,以及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作了 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 他指出:创造两个字的意义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 新价值”。这是根据“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理论演绎出来 的创造过程,所以说“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2、意义与启示
(1)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 体和核心,它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改造与发展,是对中国传 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家在独立自主 地探索中国教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最为重要的理论 成果之一。 (2)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认识和改进我们今天的 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许多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教育的原本目的是生活。教育联系生活的目的,就在于
不仅仅使学生掌握可怜而有限的书本知识,而是使学生体验和构 建理想的生活。
②、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应发挥对教育
的动力作用,要将整个社会作为儿童生活的现实背景来设计儿童 的教育,教育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
③、要坚持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强化学生的主
6、特征:
综上所述,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具有显著特征:
(1)、大众性:他办创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是要把包 括小孩、农民、工人在内的广大民众培养起来,启发他们成为一种具有创 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
(2)、实践性:他要求解放儿童双手,使他能做。进而把“做”看作 是实践——探索——创造的过程,强调创造教育以社会实践为中心,教学 做合一。
(3)教学做合一
➢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是为批判传统 单一的教授法,反对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和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读书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提出的教学方法论。 ➢ 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 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 以种田为例,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所以必须在田里学, 田里教。 ➢ 因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1917年,学成归国,投身于平民教育,受挫 后开展乡村教育。
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 乡村师范学校,并于1927年3月正式成立晓 庄师范。此期间形成并实践了自己的生活教 育理论。
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先生” 制。
1936年7月,他受救国会的委任,担任“国民外交 使节”,出访欧亚非二十六国,争取各地华侨和国际 友人支持中国的抗日救国斗争,并与沈钧儒、章乃器 等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
5、方法
(1)、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精神。
➢ 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
①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②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③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④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
⑤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
⑥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自己渴 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喜欢的事。
(2)、 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 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 “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 自己崇拜的人。”
4、条件
陶行知为了实现创造教育目的,提出了实施创造教育的两个 基本条件即“民主化”和“劳力上劳心”。
(1)、民主化:民主化是最利于创造力发挥的首要条件。所谓民 主,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和了解的态度参与教育 过程,充分发扬民主,而不对学生施加权威性的影响。
(3)、可操作性:他用“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 作为 教育民众的方法,又是把文化知识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的有效途径。
(4)、民主性:陶行知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思想和 “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的主张,反映了时代要求民主的特征。
(三)、陶行知的校长观和教师观
1、陶行知眼中的理想校长
8月11日,延安各界2000余人隆重举行了追悼大会。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周恩来高度评价他“是一个毫无保留追 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郭沫若盛赞他“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
年后陶行知”。
1946年12月1 日,陶行知遗 体由上海运回 南京晓庄劳山 脚下安葬。
(1)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主旨:
① 、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
②、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 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③、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 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⑤、只有品行高尚的校长,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引领方 向的灵魂作用
(2)校长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要做一个行 动 的校长
①、陶行知认为,作为校长,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学校观。学校观即 对于学校组织的根本态度。
②、作为一名校长,重要的是“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 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设疑辨难的能力。
设疑辩难是通向创造的第一步阶梯,是创造教育的重要方法。 他要求教 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疑难,并严格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①、要使学生对于一个问题处在疑难的地位; ②、要使他审查所遇见的究竟是什么疑难; ③、要使他想办法去解决,使他想出种种可以解决这疑难的方法; ④、要使他推测各种解决方法的效果; ⑤、要使他将那最有成效的方法试用出去; ⑥、要使他审查试用的效果,究竟能否解决这个疑难; ⑦、要使他印证,使他看这试用的法子,是否屡试屡验。
④“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 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广义 教育。 所说的“生活”是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 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不是说生活等 同于教育,而是说教育与生活经历同一个过程,教育离不开 生活,生活离不开教育。
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是成长的主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组织者。
(二)创造教育思想
1、形成过程
大体经历以下两个阶段:
(1)、1917~1933年,是提出和萌芽阶段。这个阶段陶 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以试验教育的形式出现;
(2)、1933 ~ 1946年,是形成和发展阶段。这时陶行知 不仅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而且随着教育实践
➢ 创造教育就是行动的教育。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 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文章又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 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3、目的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
(1)、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 “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 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