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的生平和散文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的生平
梁实秋(1903—1987)祖籍浙江杭州,生于北京,原名治华。1915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数所大学学习,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结束了他的学生生涯。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曾和胡适、徐志摩等人共创新月书店,是当时文坛“新月派”后期的大将之一。他在现代文学史上是有争议的。
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期间,他在副刊上写了这么一篇编者按:“现在中国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未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我老实承认,我的交游不广,所谓‘文坛’,我就根本不知其坐落何处,至于‘文坛’上谁是盟主,谁是大将,我更是茫茫然。”这篇小小的编者按引发了文坛的大地震。有人在报纸上说,抗战时期的一切都与抗战有关,写文章也一定和抗战有关联,你梁实秋说某些文章可以“与抗战无关”,是何居心?
“与抗战无关论”的罪名让梁实秋背负了几十年。但是据统计,梁实秋在抗战期间所写的文章里,提到“抗战”二字的次数很多。他在抗战开始时力主抗战,被日本人定为抗日分子,为躲避日本人的迫害,孤身一人从汉口逃到重庆,和夫人长期别离六年之久。他对日本人的痛恨可想而知。1940年,梁实秋本来想随一个访问团到延安去访问。毛泽东发电报说,我们不欢迎梁实秋来。梁实秋只好终止随团访问。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又把梁实秋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先是鲁迅的“丧家的资产阶级的乏走狗”,又有毛泽东的亲批在后,“反动文人”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清了。1949年梁实秋去台湾后,他的作品在大陆再也没有出版过(和鲁迅在台湾的待遇一样),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有出版社出版他的散文。
2、创作情况
“雅舍”:梁实秋抗战时期所居重庆郊外山上简陋竹棚,自己命名为“雅舍”,在其中写出一系列幽默风趣、意味悠远的文章。
梁氏小品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一至四集)《雅舍杂文》《雅舍轶文》等。
《雅舍小品》:所谈全是人生中凡人小事。可分为几类:
各色人等,世相情状,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日用器物,等等
随笔——
浅层:写人生琐事,记录描写世相细节
深层: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提醒读者作点反省。
随笔写人生琐事,单纯记录描写世相细节并不难,难的是能于众人熟视无睹处发现人生的荒谬愚蠢,可笑可叹,进而有所感悟,以此提醒读者不妨作点反省,看自己是否可笑人做了可笑事。本篇颇能体现梁实秋文章的特点
梁实秋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但真正使他在普通读者中间享有盛名的,还是他的散文创作。他的散文风格经历了从浪漫到古典再到浪漫的演变过程,但是最能代表其散文艺术成就和主要特色的还是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由于家庭
出身与后天的所受的教育,中国传统儒家士大夫的气质和英国的绅士风度在他身上互相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贵族气质。这种气质使他选择了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古典主义文学观。受他本人的文化贵族气质和古典主义文学观的直接影响,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呈现出从容优雅、理性节制的总体艺术特色,具体体现为“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与“幽默与感情的节制”两点
1、梁实秋非常注意散文的语言艺术,尤其注重发扬本民族的语言传统。欧美文学的刚直严密、雍容幽默,汉文学的古朴凝练、铿锵顿挫,北京方言的亲切、平白风趣,经过他的熔炼,成为一种新的生命。
2、梁实秋的散文,有着十分精彩的幽默,其幽默是一种深沉的表述,是一种显而不露的含蓄的方式。
3是梁实秋的作品当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闲适愉悦的幽默,是一种带着甜味的笑,是发自内心的笑谈人生的一种态度,是一种不俗套的轻松的笑,这样的例子在梁实秋的作品中是随处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