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常见文言句式
(1)文言实词:恶辞恕备
(2)文言虚词:于焉所以
(3)文言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
2. 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在学习过程中增强阅读、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2. 体会孟子文章长于论辩,善于比喻的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把握其“四端说”、性善论思想。
2. 弘扬“仁义礼智”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本性中发现仁义礼智的幼苗并努力培养和发展,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3. 领会性善论思想对构建理想人格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对人生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 掌握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
2. 理解孟子的“四端说”、性善论思想
教学难点
孟子性善论思想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朗读质疑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国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时代,儒墨道法,诸子突起,百家争
鸣。似乎在一个瞬间不可思议的迸发出了人类最深邃的思想,最卓绝的智慧。常忘了,当时,我们的先民才刚刚告别了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刚刚学会了冶铁技术, 我们常
还处
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奴隶社会。但我们知道,后来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思考天与人、社会和人生、“出世”与“入世”,或在二者之间挣扎,几乎都没有跳出这些哲人的樊篱。传统和反传统从这里发源,士大夫积极进取和退守自持的根也在这里。竹子思想中很大一部分,
已经积淀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凝结为我们民族的灵魂。《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出,性
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今天我们学习第二单元最后一刻课《仁义礼智,我固有之〉>,来
了解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二、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选读的最后一篇:《仁义礼智,我固有之》。学习
要求总体上与学习其他“诸子散文” 一样,还是三点:一是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二是把握思想观点,三是学习说理方法。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有关的文言句式。
2、把握孟子的“四端”说。
3、进一步学习孟子运用层进、对比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齐读课文,纠正读误,再齐读。
2、请同学们根据自读对不懂的词句进行质疑,师生讨论,共同释疑。
3、老师向同学们质疑,师生讨论,依次释疑:
①、课题中“我固有之”的“我”和“固”应如何理解?
②、课文开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中的“不忍人之心”应如何理解?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与“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中的两个“所以”的
意思是否一样?
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中的“要”和“乡党”该怎样理解?
⑤、“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中的“扩而充之”应
如何理解?
⑥、第4段中“乐莫大焉”和“求仁莫近焉”中的“莫”和“焉”该怎样理解?
(三)、齐读第1段选文,讨论研究问题:
1、从课文所选的6段选文来看,课题就是全篇所阐发的中心,意思是说我们每个人本来就
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而且它就好像每个人都有四肢一样。那么,孟子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或者说是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引出这个中心的?
――首先是运用了层进式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既然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就会有
“因自身的不善而羞耻,见他人的不善而憎恶”的“羞惡之心”;因而也就会有“辞让之
心”、“是非之心”,因而也就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了。这里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
逻辑手法,层层推进,一步步逼近论说中心,这种运用层进式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是理性极强的一种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第二是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引出论说中心的。从大的方面来讲,先从正面立论:“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接着从反面推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非人也;……非人也;…… 非人也;接着再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归为“仁义
礼智”四端,最后引出所要论说的中心一一正反对比,辩证有力!
2、通过以上分析,第1段引出论说中心的手法极富理性,辩证有力,但是,运用层进式也
好,运用正反对比也好,而从逻辑上来说,用的都是直接推理的方式,而唯独对并非是全文
论说中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一观点不惜调动了“例证法”和“正反对比法”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证,这是为什么?你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能得到一个怎样的启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观点是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十分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就像为了求证一个几何命题而精心设定的一个坐标点,这个坐标点如果不存在,那么有待求
证的命题就不存在,同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个直接推理出论说中心的重要理论基础如果站不住脚,本文的论说中心也就站不住脚。
――从孟子所运用的“例证法”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运用“例证法”论证观点时,举例要全面,绝不能使用“孤证”。而“孤证”现象在我们同学的作文中却是屡见不鲜的。
3、在孟子看来,作为“人”,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那么,我
们具备了“仁义礼智”四种发端,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这四种品德了?纵观全
文,孟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仁义礼智”的境界?
――不是。“’仁义礼智’四种发端”并不等于“仁义礼智”,只是说我们具备了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