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考研政治框架图(最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章节结构和逻辑体系
论毛 泽 东 思 想 和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概
总论 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五、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 论 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克 思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唯物论、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唯物论)

理 概
马 克 思 主 义 五、资产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政治经济学
实践观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特征
决定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正确的实践观点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辩证法考点
两大特征
普遍联系-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方法论意义 永恒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新事物不可战胜原理-过程论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范畴-矛盾对立面-矛盾关系
矛盾基本属性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 解放台湾
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9
第八章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特征


重要性和紧迫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

体思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1
第十二章
祖 国 完 全 统 一 的 构 想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 民族的根本利益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0
第十章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发展社会主义Baidu Nhomakorabea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 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
经验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
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
第四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基本内容
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 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 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十三章
国 际 战 略 和 外 交 政 策
第十四章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 依 靠 力 量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结合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社会发展动力
社会革命——强大推动力
改 革——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强大杠杆
社会发展主体
人的 本质
现实的人 人的属性 人的价值 以人为本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群众路线
历史人物 杰出人物特殊作用——个人作用的必然与偶然
4
资本主义本质论考点
劳动价值论
商品二因素 劳动二重性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7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

主 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
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人国民共民产主党专领政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
第六章
社 会 主 义 初 级 阶 段 理 论
第七章
社 会 主 义 改 革 和 对 外 开 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 基本纲领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范畴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功能——价值观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
历史唯物论考点
历史观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承认规律、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英雄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否认规律、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使用价值 价值——价值量的决定、价值规律、价值形式 具体劳动——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价值
资本主义本质论
剩余价值论
劳动力商品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的绝对规律
剩余价值产生的原理及实质 资本的本质及划分 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工资及实质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帝国主义论
2
认识论考点
认识的基础
主体 客体 中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限定和超越的关系
主客体作用的三环节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认识指导——理论指导
反映论和先验论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
能动论和消极论

能动反映论的内容——反映性与创造性统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 物 意识观 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三个阶段——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语言外壳
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意识的主观性——虚假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目的性、创造性、对象性、生理调控性——能动作用的条件性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论
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
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共产主义论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大差别——自由时间——第一需要——自由王国 党的最高纲领与当前党的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
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发展论)
科学社会主义
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
唯物论考点
物质观
定义方式——根本特性——存在形态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时空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无限性
社会的物质性——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论 认识的过程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必要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观
认识的目的
价值论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形式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思维和至上性非至上性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真理的具体性 实践检验真理标准——逻辑证明——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垄断的形成、实质、发展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列宁所概括的帝国主义五个经济特征
科学社会主义论考点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资本主义发展论
科 学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三个基本理论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四位一体的总体 布局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四个基本条件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策略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6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涵及其历史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和旗帜 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

形成和发展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指导意义

形成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社会基本结构
两大现象
社会存在结构——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结构——社会心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非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意义——“两个划分两个归结”
生产方式
生产力结构——劳动者 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结构——三要素 四环节 客观性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意义
经济基础内涵——生产关系总和
上层建筑结构 上层建筑结构
观念上层建筑——意识形态: 哲、艺、宗、道、法、思 政治上层建筑——政法制度 政法设施

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与选择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阶级斗争——直接动力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
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 和 根 本 任 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

发展教育和科学
育科学文化建设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科学体系主要内容

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成 果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内涵及意义
第二章
马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克
形成和确立 重新确立和发展





基本内容
化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同一性 斗争性
内 容 矛盾问题的精髓
普遍性 特殊性
两点论重点论的统一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辩证法
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适度原则-质变和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辩证的否定观
五对范畴 四个方法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本质和现象 可能和现实 形式和内容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具体和抽象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辩证思维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