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文学思潮
绪论、十七年文艺思潮
1 2 3 4
何谓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大陆文学的分期
思考与练习
绪论
• 一、何谓“中国当代文学”?
• 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7月以后的中国文 学,其开始的标志是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包 括大陆文学、台湾文学、和港澳文学三个部分。
绪论
• 二、当代文学的主要特点
• (一)区域性特征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二)文学体制 • 1、作家的体制化 • 新中国的文学团体组织在组建后的日臻 健全完善和日渐处于中心地位,使团体 组织本身走向专业化和行政化,也把广 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日益纳入了公有化 和体制化的管理。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各地作家协会在50—60年代以驻会作家 的方式被供养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作家。 • 2、文学出版物的国家化 • 3、文艺批判运动 • 4、取消稿费制度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第一次文代会与文学体制 • (一)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 者代表大会的简称,它于1949、7、2- 19在北京召开,它的召开标志来自国统 区和解放区的两只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 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中国当代 文学的开始。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4、流亡海外 • 张爱玲、徐訏、无名氏
第一章 十七年文艺思潮
• (一)“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 总体上看,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包括进入解放 区和在解放区成长的两部分)和四五十年代之 交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共和国文坛新人), 是这一时期作家的主要构成。当然不是这两个 部分的所有成员都能进入这一“构成”。除自 身的思想艺术素质等条件外,他们也经历以 “新文艺方向”为标尺的“筛选”。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提纲文学思潮篇:一、十七年文学思潮1、第一次、第二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任务与意义。
(文代会:中华全国文2、建国初期的三次大的文学思想论争与批判。
a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b对《红楼梦》研究中心主观唯心论的批判、c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与意义。
时间:1956年5月2日;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意义: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的隔阂。
二、“文革”十年的文艺思潮1、“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的时间、内容与影响。
时间:1966年2月2日-20日(上海)内容: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a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b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c污蔑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黑”。
影响:《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推助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2、“三突出”创作原则:a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b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c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3、天安门诗歌运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意义)时间:1976年清明前后;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内容:在这场运动中,人民以诗歌形式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形式:其诗体百花齐放(儿歌、小令、律诗、骚体、骈体、赋、民歌、词、三四五六七言不等),风格壮烈悲怆,语言朴素犀利;意义:猛烈冲击了“四人帮”的统治,为粉碎“四人帮”作了舆论准备,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拉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4、“八大样板戏”的篇目: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三、新时期的文学思潮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的产生、发展与意义。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
浅析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作者:黄小玲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01期摘要:十七年文学思潮是指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思潮。
即1949年到1966年的文学思潮。
对文学来说,这本应该是一个包容开放繁荣发展的多元化的时代。
但实际上,在建国新时代下它却是在艰难的前行。
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怪现象,但此时说的“怪”在当时却是“怪”的那么的正常,那么的理所应当。
本文将对十七年文学思潮中的怪现象及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思潮;怪现象;原因一、对十七年文学思潮怪现象的分析一位学者曾说“照理说,经过五四新文化洗礼的一代知识分子,通过30年的磨练,应该更加成熟,更有驾驭文学向更高境界奋进的能力。
但是,谁曾想到,自由翱翔于心宇的凤凰折断了想象的翅膀;带刺的野玫瑰枯萎了挺拔的绿叶;冲破家的藩篱,却又走进非文学的国度;…夜莺‟亦只会吟唱“白天的歌曲”……缘何五四的宗师和宿将们在风和日丽的朗朗晴空下难以唱出无愧时代和历史的动人诗篇?甚至那圆润的歌喉居然几近失声了呢?为何诗人们只能鹦鹉学舌了呢?”由此,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在建国以来的十七年里,文学家们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迫和困境,这是令他们窒息的噩梦。
在这十七年里,统治者管理着国家,也操控着文艺界。
统治者在三次文代会中一次又一次限定着文学发展的方向和任务。
政治的魔爪一点一点捏紧文学瘦弱的躯干,却不让其发出一点点呻吟声。
统治者亲自来为文艺界限定着一个个条条框框,这本就是一个怪想象。
可是当时却未及时遏制住这样的行为并让其变本加厉,这难道不更是怪中之怪吗?在三次大的文艺思想批判运动和“左倾”思潮的升级运动中,有多少不平的声音?在一次次不公的批判中,有多少枉死的冤魂?整风反右运动、大跃进和新民歌运动的兴起,这不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和在统治者的影响下展开的吗?十七年文学思潮其实并非是真正的文学,也并非是真正的思潮。
在某个程度来说,不过是被时代和政治把玩的玩物,阶级斗争的工具,它失去自己本该有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1、背景: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2、内容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1、可否写小资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
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一)文艺批判运动1.对《武训传》批判2.对萧也牧的批判《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
为何批判胡适?4.对胡风的批判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习马、列,检查过去的资产阶级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代替。
(五)大一统格局下的实践后果1、中国文学终于史无前例地变成了政治的工具2、文学创作公式化,概念化二、文学的突围与文学生机的夭折(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学的突围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四章—第六章
1949——1976年的文学第一章1949——1976年的文学思潮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文艺新方向的确定1、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2、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的文艺方向的总指针二、建国初期的文艺风波1、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评(俞平伯《红楼梦辨》)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评(胡风反革命集团)三、在“左”与“右”之间的沉浮1、“双百”方针的提出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出现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红豆》(宗璞)、《小巷深处》陆文夫、《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秦兆阳、《论人情》巴人、《论文学是人学》钱谷融、《电影的锣鼓》钟惦棐2、“反右”斗争扩大化作家、艺术家陷入罗网,被当做“毒草”。
3、文艺政策的调整1958年,文艺界“全名写诗歌运动”(新民歌运动)1960年,纠正左倾错误,文艺界“新侨会议”4、左倾思潮的泛滥1962年冬,毛泽东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口号,一些作品受到批评第二节文革十年文革十年1966.5——1976.101、1965年,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评历史剧《海瑞罢官》2、1966年2月,江青、林彪炮制了《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三突出”“三结合”3、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龙江颂》二、两类文学1、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万山红遍》(黎汝清)、《李自成》(姚雪垠)、《山呼海啸》(曲波)、《闪闪的红星》(李心田)、《机电局长的一天》(蒋子龙)2、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张扬)、诗歌《秋歌》、《团泊洼的秋天》(郭小川)、《船》《春夜》(舒婷)、“天安门诗歌”第二章1950、60年代的小说第一节概述道路曲折、成绩显著、题材较为广泛、长篇小说大面积丰收。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十七年文学思潮)
二、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国共 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 论》,特别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简称《讲话》)。
具体来说:
1、毛泽东从马克思的一定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状况的观点出发, 指出“中华民族的旧政治和旧经济,乃是中 华民族的旧文化的根据;而中华民族的新政 治和新经济,乃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根 据。” 所以提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 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工 农兵的文艺”等描述,来标示它的性质。
3、对于文学创作,毛泽东十分重视“生 活”的重要性,称它为艺术创造的“唯一源 泉”。在《讲话》中,“社会生活”被称为 文学创作的“原料”、“半制品”,创作则 是对它们的“加工”。但是这种“加工”并 不是对生活本身的复制,而是以政治乌托邦 激情来改写生活,使文学作品“比普通的实 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 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50年代,对西方古典文学的翻译出版也有 较大的规模,其品种和数量都超过三四十年 代。这是受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影响的 左翼作家,在建立当代文学的“资源”的另 一种考虑。就时间来说,主要选取19世纪之 前的文学,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选择“现 实主义”的文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只译介 被认为是“现实主义的”或者“进步的”, 或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作家作品。
四、“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1、出身地域、生活经验、作品取材,出现了从 东南沿海到西北、中原的转移; 2、文化素养:“五四”时期及以后的现代作家 一般都经过系统的学校教育,很多人曾留学 欧美或日本,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学,有较 多了解。五六十年代的“中心作家”,大部 分学历不高,在文学创作上的准备普遍不足。 于是出现了一批“一本书作家”或“集体创 作”。
※当代文学复习 十七年文学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二、第二次文代会三、建国初期的文艺斗争(1、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批判2、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第二节政治的调整与文学的迷茫(新的文化政策:双百、反右派)一、“双百”方针二、反“右派”斗争三、“两结合”的创作方法四、文艺界的大批判《海瑞罢官》与文革导火线第三节文学体制“一体化”的形成第二章诗歌(激情有余,陈郁不足)第一节概述一、1949—1978年间重要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4978年间诗歌发展概貌三、创作类型四、十七年诗歌的不足第二节郭小川、闻捷、贺敬之的诗歌一、郭小川的诗歌创作二、闻捷《天山牧歌》创作特征三、贺敬之的诗歌创作特征第三章散文第一节概述一、本时期重要散文作家和他们的代表作二、1949—1979年间的散文创作概貌(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史传文学)三、十七年散文的创作类型①通讯特写的兴旺②艺术性散文的繁荣③杂文的没落第二节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一、杨朔的散文二、秦牧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相结合)三、刘白羽的散文四、三大家的散文创作五、十七年散文创作小结第四章小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茹志鹃的《百合花》、王愿坚的《党费》和赵树理的农村题材的小说一、茹志鹃《百合花》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王愿坚小说特色及《党费》中的人物塑造三、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农村“问题小说”)第三节杨沫的《青春之歌》作者简介/主题/主线/总结第四节柳青的小说第五节梁斌的《红旗谱》故事简介、民族风格第六节《红岩》、《红豆》创作内涵/艺术手法《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物形象第五章戏剧(戏曲、歌剧、话剧)第一节十七年话剧创作概况第二节老舍的戏剧一、《茶馆》的主题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三、精湛的艺术构思/结构艺术四、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五、《茶馆》的民族化特征第六章文革文学第一节文革时期的文化背景第二节文革文艺思潮第三节文革文学创作三个阶段第四节“样板戏”含义、审美特征、代表作品第五节趋时文学含义:迎合政治时尚、政治观念的作品第六节地下文学(“潜在写作”)含义、类别、特点第七节天安门诗歌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化批判运动与文学的曲折发展一、第一次文代会194年97月,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茅盾和周扬分别总结了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的成绩;大会成立了以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文联;确定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毛泽东文艺思想成为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第二讲 十七年文学思潮
十、建国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建国27 27年文学精神的整体特征
文学观念上, 一、文学观念上,属于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理论体系,奉行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 思主义的历史-美学观。但在具体操作中,注重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内容判断,而忽视审美分析。 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 二、创作方法上,采用现实主义,具体为革命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时与革命浪漫 主义相结合。 主义相结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价值标准是真实性与倾向性的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但在具体操作中,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注重思想性与倾向性,忽视真实性与审美性。 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 三、文学方向上,提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工农兵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
在“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双百”方针影响下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出现的两股文学思潮:
一、干预生活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李国文《改选》 李国文《改选》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 郭小川《望星空》 诗歌: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 二、 人道主义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 陆文夫《小巷深处》 小说: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 宗璞《红豆》 宗璞《红豆》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第二讲
1949-1976文学思潮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1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环境,理解当代文学规范的建立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十七年文学体制的建立,第一次文代会,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双百方针”,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一.第一次文代会——当代文学的起点1949年7月2日至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重要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参加大会并发言,周恩来发言称之为“从中国第一次大革命以来逐渐被分离在两个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今天的大会师”。
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各路文艺大军团结在社会主义文艺大旗下,为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而创作。
国统区代表茅盾,解放区代表周扬分别发表讲话。
但是茅盾的讲话重在“检讨前国统区的革命文艺运动中的种种错误倾向”,意在“总结教训”;周扬的讲话介绍了解放区文艺的经验,而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今后新中国新的文艺的方向。
意义: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当代文学的开始,对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总结了“五四”以来新文艺运动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的地位,将“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确定为新文艺的唯一正确的方向;成立了“文联”(全称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周扬、茅盾为副主席),实现了党对文艺的绝对领导。
附:第一次文代会的重要文献周恩来:《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二.建国初的三次文艺大批判十七年时期文艺界斗争频繁,文学批评被作用于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重要手段,几乎每一次政治运动都在文艺界鲜明地反映出来,甚至许多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就是由文艺论争开始的。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电影《武训传》简介《武训传》由孙瑜编导,由赵丹主演,昆仑影片公司拍摄,1950年底拍摄完成。
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资料(已整理排版)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开拓创新(2000年-2004年)在本世纪初,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开拓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文学作品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表达,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
在这个时期,一些新生代作家崭露头角,他们以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立思考的态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他们的作品不再受传统文学规范的束缚,大胆尝试新的叙事方式和表达手法。
例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风格成为了当时的热门作品。
一些作家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黑暗面。
他们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来反映现实,并提出对社会进步和人类尊严的思考。
余华的《活着》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揭示了人性的悲凉和社会的残酷。
第二阶段:自我反思(2005年-2009年)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自我反思的时期。
作家们开始思考自身的创作方式和文学的社会角色。
他们开始反思文学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进行自我批评和自我反思。
他们反思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的关系,探索文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同时,他们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和文学观念,试图创造出更加真实和深刻的作品。
莫言的《蛙》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农村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第三阶段:多元互动(2010年-2014年)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五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互动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和受众群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一些作家开始关注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
他们将文学与电影、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进行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跨界的作品。
同时,他们也开始关注文学作品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和阅读方式的变化。
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武术大师的传奇故事进行改编,将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相结合。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五、“十七年”文学史中的“主流文 学”与“非主流文学”
(2)“非主流”写作:
A. 建国之初:“萧也牧倾向”、路翎小说等 。 B. 1956年的“百花文学” C. 60年代初期的“历史题材创作”
第一章 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的转折(1948-1949)
1.1948:共和国文学的前奏 (1)1948年3月香港《大众文艺丛刊》创办, 代表了解放后官方文艺观念在解放前的试验 。 (2)对文人的政治性批判。 (3)作品发表方式转变。
一、文学的转折(1948-1949)
2.1949:文学规范的建立
1.“文艺大跃进” (1)从“民歌”到“文艺大跃进”。 (2)大跃进文艺的思想与艺术。 (3)大跃进的文化功能。 2.走向“文革文学” (1)“两结合”的创作方法。 (2)狭路上的探索。 (3)从“歌颂”到“战歌” 。
四、 “文艺大跃进”和走向“文革文 学”
五、“十七年”文学史中的“主流文学” 与“非主流文学”
二、 文学的论争
3.几次文学批评与批判运动 “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是文艺批评”。 文学批评的功能:“浇花”与“锄草”,支持、 赞扬符合规范的作家作品,警告乃至斗争有偏离、悖 逆倾向的作家作品。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对“萧也牧创作倾向”的批判(《我们夫妇之间》 ); 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学的转折(1948-1949)
文学创作的规范 题材:写工农兵生活,写生活的“光明面”,以 歌颂为主; 文学创作的中心任务:塑造先进人物或英雄典型 ; 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和 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文学批评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现当代 十七年文学 精心整理~~~
一.文学思潮建国初期文艺界三次重大的批判运动的影响及其教训。
1956年以前,三次大规模的文艺思想斗争:(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①这三次批判运动,规模声势之大,涉及面之广,牵扯人员之多,远远超过此前历次文艺运动与文艺思想斗争。
②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③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摧毁了把写作看做个体的情感、心态的自由表现的“资产阶级”文学观,有力的制约控制了作家艺术思想和行为的选择、规范。
④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简述和评价建国以后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①建国以后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文艺路线上继批判电影《武训传》和《红楼梦研究》中资产阶级唯心论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思想斗争。
②胡风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主体的“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
③1955年推向高潮的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其政治上的批判,将本来属于文艺思想范畴的论争等同于政治斗争,彻底混淆了人民内部与敌我之间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
它不仅造成了胡风等人极大的人身痛苦,而且助长了“左”倾文艺思潮的膨胀,给我国当代文学带来了创伤。
关于<武训传>的讨论。
电影《武训传》是孙瑜根据武训生平事迹,编导的历史传记影片。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由毛泽东撰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并由此展开了建国后第一次名为讨论、实际为政治批判的文艺运动。
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乃至批判,涉及到如何运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问题。
但由于采取行政领导的方式,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将思想、学术、文艺问题当作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斗争的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我国当代文艺运动和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基本结构框架(一)1949——1976文学思潮1949——1976年间的中国文学,包括十七年文学(1949——1966)和“文革”文学(1966——1976)两个阶段。
它们都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性质,都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基本目的,重视文学或审美的革命功能和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批判、斗争——的交替更移中。
这整个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规范、新秩序的重要部分。
文艺界的批判、斗争,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文艺——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当然每一次运动的政治指向又各有侧重。
文艺无条件地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
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同的基本构成。
这些作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通过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表现手段,都在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塑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英雄典型,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凸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主题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这一时期小说题材的分类方式与尺度有鲜明的政治性。
小说批评的价值判断,就是以所写的内容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工业、农业、军事,是重大的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的,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在题材方面,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受到重视。
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等。
十七年文学概述
十七年文学思潮概述一、十七年文艺思潮1.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规范的确立1949 年7 月2日到19日召开的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揭开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帷幕,从全国各地会师北平的2000 多名代表同党的领导人一起为新中国文学艺术举行了隆重的奠基。
周恩来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中这样概括了各路文艺工作者的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
第一次文代会的基本任务是:总结经验,确立今后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方向和任务,成立一个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
如周扬所指出的:"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的文艺的方向,解放区文艺工作者自觉地坚决地实践了这个方向,并以自己的全部经验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完全正确,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如果有,那就是错误的方向。
②"会议经过讨论,一致确定毛泽东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50 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后来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它以解放区文艺为新中国文学的楷模,继承和发展了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以工农兵为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以文艺为政治服务并从属于政治为文艺工作的性质和地位,以"普及第一"为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以工农兵生活和工农兵形象为文艺表现的主要内容,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文艺创作的主导风格,以"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为文艺批评的标准,以作家深人工农兵、改造世界观为实现上述任务的保证。
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区文艺的精神内核经过文艺领导人和理论批评家的反复倡导与阐发,逐渐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文学规范,并得到文艺工作者的认同,因此它们也成为这一时期文学思潮包孕的主要内涵,贯彻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实践之中。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50页PPT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中国当代文学(上2)十七年文学思潮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
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第一篇: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十七年诗歌创作概述一、诗歌创作潮流的一般性叙述1、50 年代初期诗歌的主潮--颂歌A、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建国初期,不论是在国统区获得解放的诗人,还是从解放区进人到大城市的诗人,乃至解放后刚刚登上诗坛的青年诗人.无不怀着一种成为国家主人公后的喜悦,热烈地歌颂新中国的崭新面貌和各方面取得的建设成就,歌颂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
艾青的一段话可以代表解放后诗人们的心境:“我们告别了苦难的岁月。
我们走上了新的路程。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歌声。
过去唱着悲愤与抗议的诗人们,进发出了新的热情,歌颂新的国家,新的生活,歌颂胜利了的人民。
”艾青的叙说,也为我们阐明了颂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新中国的诞生,迎来了中国诗歌的新岁月。
一种以颂歌为主的诗歌潮流占据了诗坛,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延续到新时期之初,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B、颂歌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这一时期的颂歌有着鲜明的思想特征和美学规范,是“五四”新诗诞生以来一次明显的变异,但在诗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表达上又有着紧密的承袭关系。
即诗人们仍把关注社会重大问题作为己任,为社会的巨大变革尽情放歌。
但诗人各自的情感领域则相对缩小,艺术手法也趋向单一,以更多的艺术共性代替了多彩的艺术个性。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特点:(a)、题材的广泛性与约定性的结合。
50 年代初期的颂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既有对党和领袖及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又有对工厂、农村、建设工地、边疆哨所各行各业先进人物和新的生活面貌的赞歌。
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生,又增添了不少对志愿军英雄人物和事迹赞颂的诗篇。
这些诗歌以颂赞新时代、新生活作为主旋律,对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和对社会矛盾揭示很少。
这就严格约定了诗歌所反映的生活层面和事物必须是光明的,积极向上的。
这是“五四”新诗所不曾发生的一种主导创作倾向。
说到歌颂新生祖国、歌唱党和领袖的诗作,当时影响较大的有郭沫若的《新华颂》,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艾八、青的《国旗》、《我想念我的祖国》,朱子奇的《我漫步在天安门广场》和公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年文学思潮
————————————————————————————————作者:————————————————————————————————日期: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
一、文学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 第一次文代会——文艺新规范的确立
1、背景: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
2、内容:
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即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
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规范确立。
3、新规范的影响
政治工具:“新”规范指导了所有作家,影响了所有的文学创作。
(二)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背景:
我国完成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
2、内容
周杨《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表现新人物、新思想,英雄人物的塑造上简单幼稚。
3、意义
促进了解放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1960第三次文代会召开)
(三)文艺创作和理论论争
1、可否写小资
2、文艺的倾向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3、对发历史主义倾向的批评
(四)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对比苏联,同样在压力之下却有文学作品大胆地真实地坚持文学道路。
为什么在1949以后的中国,20年中却顺从地服务于政治?)
一)文艺批判运动
1.对《武训传》批判
2.对萧也牧的批判
《我的夫妇之间》1950(短篇)“知识分子眼光看工农干部”“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3.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全国开展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政治性批判,把他与胡适挂上钩,把“唯心主义”帽子往他头上套。
为何批判胡适?
4.对胡风的批判
胡风“固执”地坚持着鲁迅启蒙主义的知识分子的主体性。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学习马、列,检查过去的资产阶级思想,以毛泽东思想代替。
(五)大一统格局下的实践后果
1、中国文学终于史无前例地变成了政治的工具
2、文学创作公式化,概念化
二、文学的突围与文学生机的夭折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文学的突围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与其先前提出的“二为”(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为工农兵服务)实质上是矛盾的。
对文艺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之后,文艺界的思想是比较活跃的。
很多人心情舒畅,不再顾忌,开始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敢于抒发自己真正的感情。
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领域出现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一)创作领域,反映人民内部矛盾,干预生活,表现爱情题材。
1、小说:
结束了所有作家都为新生活唱赞歌的局面,阴暗面。
社会生活的问题及矛盾为一些作家所关注。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宗璞《红豆》
邓友梅《在悬崖上》
2、诗歌:
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
公刘《禽兽篇》
流沙河《草木篇》
3、戏剧:
海默《洞箫横吹》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
岳野《同甘共苦》
4、报告文学: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1979,《重放的鲜花》上海文艺出版社)
二)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领域:
巴人《论诗人》
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二)文学生机的夭折——文艺界左倾思想的抬头
1、反右运动
大批文艺工作者被错划右派;错误批判优秀作品;错误批判理论探索文章。
2、新民歌运动与文艺大跃进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与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一)文艺政策的调整——纠正左倾思想
1、八字方针:
1961中央制定“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针对经济采取的八字方针,在这个政策的指引下,文艺界也形成了纠正左倾思想的文艺思潮现象。
2、三次会议:
新侨会议:1961年6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周恩来发表了《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提倡发扬艺术民主,尊重艺术自身规律。
广州会议:1962年3月,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正确评价和对待知识分子,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
大连会议:1962年8月,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
讨论文艺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提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好“中间人物”的理论思想。
3、影响:
文艺创作有了新的繁荣,理论工作出现新的活跃气氛。
(二)左倾文艺思潮的恶性发展
1、阶级斗争扩大化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
康生、江清、姚文元、林彪等直接插手文艺,策划了许多冤案。
2两个指示
1963年12月和1964年6月,毛泽东对文艺工作作了两个批示,全面否定文艺界的成绩,认为“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最近几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义的边缘”。
3走向文革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燃了“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