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改造及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破坏式的,海绵城市则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很低,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又被称为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LID)。

我在平时的工作中呢也总结有以下几个LID低影响开发的策略:
一、LID低影响开发策略
雨水进入到土壤,通过植草沟,旱溪或者下凹式绿地方式将雨水下渗吸收,未完全吸收的雨水将溢流到雨水管网中,最后将超标的雨水排放掉。

另外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
1、透水铺装
2、下沉式绿地
3、生物滞留设施
4、透水塘
5、湿搪
6、雨水湿地
7、植草沟
8、渗管/渠
9、植被缓冲带
10、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二、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什么?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我们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
和吸收利用。

那这个怎么来实现呢?
要实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滞、蓄、净、用、排
1:“渗”,由于我们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通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
水质,还可以改善城市微气候,从国外的经验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适当蒸发,能够调节微气候,所以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到湖里的还去湖里,原来到沟渠里的还去沟渠。

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
到一起,形成积水。

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
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3:“滞”,主要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

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

我们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的,这跟
大江大河不一样。

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导致内涝。

因此,“滞”非常重要,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4:“净”通过土壤的渗透,通过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

现在城市里的初雨,就是第一次下的雨,是非常脏的,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我们城市中。

5:“用”,尽可能利用天上给我们降下来的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该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

比如停车场上面下的雨,我们传统的方式是快排,那么,可不可以进行收集净化以后,直接用于洗车,当然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浇花浇树要用自来水,既消耗能源、又消耗水资源。

我们应该通过渗透涵养,通过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也可用于景观喷灌中。

6:“排”,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多了,渗透也渗透不了,用也用不了那么多,所以才导致的内涝。

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可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还可以解决水体黑臭的问题,还可以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等。

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

(以上图片资源来自于海绵城市相关网站)
三、改造的目标:
控制雨水外排,提高排放水质,提升景观效果,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四、成功案例展示:
哈尔滨:雨水弹性城市的绿色海绵
——群力雨水公园
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获得今年唯一的“综合设计杰出奖”。

俞孔坚教授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探索了一条通过景观设计来解决城市雨洪问题的创新方法:即建立城市“绿色海绵”,将雨水资源化,使雨水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补充地下水,建立城市湿地,形成独特的市民休闲绿地等等。

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目前已经成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