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下语文课文解析16:愚公移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剖析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太行、王屋:山名。太行山在今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王屋山在今山西省阳城县西南。行,háng。方七百里:就是四周各七百里。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方,指面积。高万仞:形容极高。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此段先交待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作铺垫。“方”和“高”,极言移山之不易,衬托愚公移山的气魄。“本在”一句为山被移走设下伏笔。本段句句都跟下面的情节有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住在大山的正对面。者:表停顿,语气助词。且:副词,将近。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面,向着、对着。这一句交代愚公年龄,绝非闲笔,可结合下文的移山行动来体会。]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惩:chéng,苦于,为……所苦。塞:sè,阻塞。之:两个“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名词与动词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迂:yū,曲折,绕远。交代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于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汉阴:汉水南岸。乎:语气助词。杂然相许:纷纷地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本句指出移山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搁?”献疑:提出疑问。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曾,céng,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损,削减。魁父,小山名。丘,土山。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如……何”,就是“把……怎么样”的意思。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妻子提出的问题很现实,体现了对移山的关心。]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边上。诸,就是“之于”。隐土:古代传说中的地名。]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荷担者三夫:(能)挑担子的三个人。荷,hè,挑。箕畚:jīběn,两种装土石的工具。京城氏之孀妻:姓京城的人的寡妇。氏,古代性的分支,后来姓和氏没有区别。孀,shuāng,死了丈夫的妇人。遗男:遗孤,孤儿。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龀,chèn,换牙。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同“返”。焉,语气助词。这几句表现了愚公和他的儿孙们说干就干,立即行动。困难重重,却意志坚定、迎难而上。]

延伸拓展:你怎样看待愚公的移山行动呢?他真的很“愚”吗?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此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着重突出愚公之“愚”。“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说明愚公年迈力衰;“荷担者三夫”与上句合说移山的劳力少,暗示困难二;“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写出劳动的工具简陋,暗示困难之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从侧面点出运土石路途遥远,暗示困难之四。如此困难重重,愚公真是愚不可及呀。然而真是这样吗?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的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叟:sǒu,老头。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这是“汝之不惠甚矣”的倒装句,先说“甚矣”,有强调的意味。甚矣,太过分了。惠,同“慧”,聪明。毛:地面生长的草木。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这里智叟提出质疑,言语间充满怀疑和嘲讽。]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们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长息:长叹。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彻,通。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穷匮:穷尽。匮,kuì。苦,愁。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wú,同“无”,没有。对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物,作者采取了对比的手法来写。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馀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这是故事的高潮,全文的核心,读了这段话,愚公的形象刹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之上,他是“大智若愚”啊。这番对话反映了我们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而愚公则从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认为人力是无穷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智叟的鼠目寸光,愚公的大智若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两人姓名的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拿。已:停止。帝:神话中的天帝。第一个“之”相当于结构助词“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之”是代词,指“愚公挖山这件事”。]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负:背。厝,cuò:同“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省北部一带。朔,shuò。雍:雍州,现在陕西省、甘肃省一带。]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焉:在那里。]

第四段:写愚公的行为感动了神仙,得到神助,他的愿望终于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