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傩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溧阳傩文化
傩,源于原始社会的一种图腾崇拜,一种先人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
傩,滥觞于史前,商代形成固定的模式,先秦就有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傩舞吸取戏曲的形式,盛行一时。
溯行历史的长河,追寻傩文化的渊源,我们会发现傩形成发展,兴衰传承之进程曲折起伏。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汇聚奔涌,时而潜入地下,时而呼啸而来,那种乖张狞戾,那份奇异神秘,摄人心魄。
随着时间的流逝,黄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傩,日趋衰亡。云贵、楚巴、赣湘地区的流传保存。但在苏皖两省交界的溧阳、高淳、广德、郎溪一带,傩却以顽强的生命力“活”了下来,它以独特的生存形态遗存于世,它以独特的生存载体流传至今。作为傩文化在江南的子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我们对溧阳地区的傩文化进行追根寻源,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一
溧阳,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地枕吴山与越溪”,“吴风楚韵,兼而得之”,特殊的地域环境,造就了这方山水秀丽的江南福地的人文积淀。蔡邕亡吴,隐居溧阳,筑读书台,研焦尾琴。伍员奔吴,路过溧阳,贞女赐壶浆,千金报义德。李白来吴,三到溧阳,酒楼会张旭,传颂《猛虎行》。
《吕氏春秋季东纪》有云:“命有司大傩”。大傩,即逐阴导阳、
击鼓驱疫的仪式。这种“国傩”的演绎,得以在民间以“乡傩”形式传承,兴兴衰衰,隐隐现现,其踪迹之诡异多变,与历史发展之轨迹契合。
溧阳地区的傩舞傩戏,最早有文字记载者,应是唐代诗人孟郊。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唐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为溧阳尉。他在任时除留下千古绝唱《游子吟》外,还有一诗《弦歌行》值得深读:“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孟郊在诗里活灵活现地给我们描慕了一幅驱傩的场景:鼓声隆隆,笛声萧萧,一群开颜染面的人扮成瘦鬼,只看到白白的牙齿。黑暗中驱鬼的茅鞭在嗖嗖作响,赤脚穿着红裤子的跳傩人急急地行进舞蹈。他们看到各自的扮相放声大笑,笑声冲溅起手中火把上的火星。他们用桃木制的弓箭靶,射中的人不时兴奋地高叫起来。
《弦歌行》是一幅生动的唐代傩舞图,应是研究傩文化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告诉了我们许多信息,当时的傩乐有鼓有笛,具有江南特色。跳傩者乃“染面”证明当时不带面具。傩者赤足红裤,还没有戏袍背旗。傩仪有桃弓射失中该过程,而且在夜里举着火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