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分流书籍简介与作者简介
大分流读书笔记
大分流读书笔记《大分流》是彭慕兰所著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著作。
这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探讨了 18 世纪以来,为什么西欧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出现了巨大的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大分流”现象。
彭慕兰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观点。
他认为,在 18 世纪之前,西欧和中国等亚洲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并没有本质的差距。
当时,中国的江南地区和西欧的英格兰等地在农业、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着相似的发展水平。
例如,中国的江南地区有着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实现较高的粮食产量,同时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丝绸、瓷器等产品闻名于世。
然而,18 世纪之后,西欧逐渐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而中国等亚洲国家则没有实现这种突破。
彭慕兰认为,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能源和原材料的获取。
西欧在这一时期能够获取大量的煤炭资源,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而中国虽然煤炭资源也较为丰富,但由于地理分布和开采技术等原因,未能充分利用煤炭来推动工业发展。
此外,生态环境的差异也在“大分流”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西欧的生态环境相对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能够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剩余,从而支持非农业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发展。
而中国等亚洲地区的人口压力较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贸易方面,西欧通过海外殖民和贸易,获取了大量的资源和市场,为工业生产的扩大提供了条件。
而中国等亚洲国家虽然也有一定规模的贸易,但在贸易结构和范围上与西欧存在明显的差异。
彭慕兰还指出,制度因素并非是导致“大分流”的根本原因。
他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西欧的制度视为优越和先进,而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制度视为落后和阻碍发展。
制度是在特定的历史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并且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阅读《大分流》让我对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它提醒我们,在研究历史现象时,不能简单地套用现有的理论和模式,而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大,分流,研究]《大分流》研究综述
《大分流》研究综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 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 h 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一、学术界关于《大分流》的整体研究状况二、主要从缺陷方面进行的研究黄宗智[ix]从“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没有认真对待西方主要学术成就”、“依赖二手的学术文献”等方面进行批评。
他认为,彭书轻视关于具体生活和生产状况的知识,偏重理论和书面数字,以致在论证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经验性错误。
彭书没有认真对待近20年来西方研究18世纪英国的主要学术成就,即对农业革命、原始工业化、城镇发展、人口行为转型以及消费变迁等“五大变化”的证实,把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尽量写成是内卷型(即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演变,同时又把长江三角洲经历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描述为发展型(即劳动边际报酬剧增)的变化,结果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差异。
其实,美国的工业革命起源于上列五大趋势及其与英国煤矿业特早发展的偶合,而18世纪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具备其中任何一个条件。
中国后来进入的现代经济发展道路和英国完全不同:即首先通过社会革命来进行资本积累,尔后通过农村的现代工业化来降低农村(部分地区)的人口压力。
众说纷纭《大分流》
众说纷纭《大分流》《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 Great Divergence:Europe,China,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
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
“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彭慕兰及其加州学派。
学界虽说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人。
弗兰克在《亚洲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上评论说,它对于重新了解东西方之间发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和机制有着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认为,这本书“每一页都新见迭出”。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黄宗智,他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回应彭著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彭亦予长篇回应。
同期发表的还有罗伯特·布伦纳(Robert Brenner)与艾仁民从中国与西欧比较角度对彭书的评论,以及李中清(James Lee)、王丰、康文林等人对他们人口史某些观点的解释。
大分流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世界
导论 欧洲 手
亚洲 新经济 章
经济
中国
核心 资本主义
马尔萨斯
彭慕兰
消费
叙事
限制
土地
奢侈性
风气
内容摘要
《大分流》是加州学派代表人物彭慕兰的代表作,畅销20年而不衰。在这本书中,基于大量的材料,彭慕兰 考察了旧世界欧亚两洲各个主要国家及其核心地区经济发展,探讨了一系列影响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关键问题: 为什么英格兰没有成为江南?为什么中国和欧洲为什么走上了不同道路?在彭慕兰看来,1750年,英格兰和中国 的经济核心区,在人均预期寿命、农产品市场、劳动体系、土地利用、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等方面非常相似。中国 和日本核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并不比西欧差,整个18世纪旧世界的核心地区都面临着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局部短缺。 东西方走在大体相近的经济发展道路上,西方并无明显优势。
然而,随着学界证明通过欧洲原有的农场、作坊和账房的留存收益(retained earning),同样也能在可投 资盈余上取得缓慢但明确的成长,甚至超乎其生存所需,上述立论显然就开始站不住脚。
人们愈发想以市场驱动成长来解释整个欧洲发展的轨迹,而忽视无数政府政策和地方习俗等杂乱细节的各种 影响
欧洲之所以没有走上这条路,乃是因为它碰上了重要且剧烈的断点所致。
精彩摘录
工业化并非欧洲经济史脱离其他旧世界发展轨迹的起点,而是代表了两者的差异在悄悄酝酿数百年后的结果。
内在驱动力在欧洲的成长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暗示我们不能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体系角度,来理解1800年前因缘际会下的全球形势;那时的世界其实是 多中心并立的,没有哪个中心独霸世界。
制度经济学大分流阅读概要
三、书评
新问题,新诠释
《大分流》一书中,作者一反比较经济史著作的惯常设问方式, 不是质疑为何中国的江南没有如英格兰那样来一场工业革命,而是 追问为什么英格兰没有发展成为中国的江南?对于已经习惯以西欧为
标准参照系来审视非欧世界的我们而言,作者这一逆向反问给人以
极大的震撼和冲击。类似的问题还有,促成中西大分流的关键因素 是什么?海外殖民到底给欧洲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东南亚没有成为中 国的新大陆?股份公司的优势何在?不一而足。 对这些问题,作者没有落入俗套,而是化繁为简,给出的答案 令人拍案叫绝!
了实际意义,中西之间经济命运的大分流在l8世纪相当晚的时候才出现。只是 由于在欧洲核心区(英格兰)煤矿幸运的地理位置、地质状况和海外殖民地的拓
展两个极其偶然的因素才将西欧推上与中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开始了“大分流”
的过程。
当西欧在世界范围开拓殖民地的同时,南亚和东南亚也出现了大 批中国移民。“去过那里的中国人很多,但东南亚从来没有为中国沿海 变成新大陆为欧洲变成的样子。因为“中国政府没有兴趣为其臣民的海 外掠夺提供直接的军事和政治援助。他们与国内市场间没有一种稳定 的——更不必说有特权的——关系,在东南亚中国人生命和财产安全缺 乏必要的保证。“由于没有中国政府的支持,中国人在国外农村的定居 就始终像是为短期繁荣的开发活动建造的临时营地,没有成为(像新大陆 的种植园那样)发展中的社区的核心,这类社区能够以土地密集型输出品 回报国内那些为进一步移民提供资金的人。同是海外移民,在西欧海盗 被奉为民族英雄,封官晋爵,在中国却被视为弃民,得不到政府的有力 保护。 海外殖民给西欧带来的最大恩惠不是通常认为的资本原始积累、原 材料和产品市场,而是解除土地制约瓶颈的“生态缓解”。
第三部分:超出斯密和马尔萨斯之外:从生 态制约到工业持续发展
大分流读后感
大分流读后感《大分流》是中国作家韩寒所著的一部小说,该小说于2000年出版,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思想深度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将围绕该小说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大分流》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通过对自己和周围人物的观察,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问题和挑战。
小说中的主人公小晓在逆境中努力奋斗,表现出坚持追求真理和自由的勇气和决心。
韩寒通过小晓的成长故事,向读者传达了自由、独立思考和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阅读《大分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小说中对教育体制的批评和反思引起了我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关注。
作者通过小晓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机械性,教育制度的僵化以及应试教育的局限性。
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教育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发展。
其次,小说中描绘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无论是小晓还是他的同学、老师,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性格。
通过他们的对话和行为,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内心世界。
这使我思考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无论是同学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他们。
同时,小说中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正。
小晓在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遭遇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平和权力的滥用。
我们应该如何改变社会现状,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待遇,这是我在阅读中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后,我对韩寒的写作风格和对细节的把握感到钦佩。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富有张力,使我在阅读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让我仿佛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他的成长之路。
这种细腻的叙事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总之,读完《大分流》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我对教育体制、人性和社会现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我也对韩寒的写作风格和对细节的把握表示赞赏。
《大分流》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小说,它不仅在艺术上给予读者很大的享受,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思索。
大分流读后感
大分流读后感《大分流》是陈启明所著的一本小说,书中以深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当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通过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该小说展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分流现象,并探讨了分流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小说以主人公何岚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从乡村进入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在城市的生活中,何岚逐渐意识到身处于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陷入了事业和利益的追逐,不再关注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
他们疲于奔命,追求着名利,并且开始崩溃、迷失。
小说通过何岚的经历,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分流现象。
小说以一系列丰富的细节描述了何岚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
在他的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有追逐金钱的商人、奋斗事业的白领、热衷娱乐的年轻人等。
这些角色围绕着自己的生活目标忙碌着,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变得越来越少。
人们开始变得冷漠,无法真正倾听和理解他人的需求。
小说深入剖析了主人公何岚在这个环境中的心理变化。
在经历了一系列困境和挫折后,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迷失了方向,无法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感。
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逐渐明白了物质追求并非唯一目标,生活中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大分流》引发了读者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分流现象确实普遍存在。
人们在不断追逐物质和功利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内心需求。
追求名利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快乐、关爱和精神满足。
这本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观察和思考,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成功的过程中,不要忽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温暖。
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追求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大分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本小说刻画了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追求物质与内心需求之间的微妙平衡。
它激发了我对现代生活的思考,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关爱、理解和内心的满足。
《大分流》研究综述(一)
《大分流》研究综述(一)《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TheGreatDivergence:Europe,China,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 ress.2000.)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与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彭慕兰(KennethPomeranz)的代表作。
获2000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和世界历史学会年度奖。
彭慕兰的核心观点是: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基本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和独有的内生优势;18世纪末19世纪初,历史来到了一个岔路口,东西方之间开始逐渐背离,分道扬镳,此后距离越来越大。
造成这种背离(即西方走向了现代化而中国却没有)的主要原因,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二是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
彭慕兰把这个东西方分道扬镳的过程称之为“大分流”。
自2000年《大分流》出版以来,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围绕它展开的激烈争论不仅在美国的中国学界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对中国的史学界的震动不小。
该书被公认为是“对西欧中心论的新颠覆”。
“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彭慕兰及其加州学派。
学界虽说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人。
弗兰克在《亚洲研究杂志》(TheJournalofAsianStudies)上评论说,它对于重新了解东西方之间发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和机制有着最重要的贡献。
《美国历史评论》认为,这本书“每一页都新见迭出”。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黄宗智,他在美国《亚洲研究杂志》2002年5月号(61卷第2期)发表长篇书评《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回应彭着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彭亦予长篇回应。
同期发表的还有罗伯特·布伦纳(RobertBrenner)与艾仁民从中国与西欧比较角度对彭书的评论,以及李中清(JamesLee)、王丰、康文林等人对他们人口史某些观点的解释。
从新史学视角探析《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
从新史学视角探析《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出版价值作者:王博文李新宽来源:《出版广角》2021年第04期【摘要】《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部经济史专著,该著作立足于新史学研究,运用整体史观、比较史观、唯物史观和计量史观等方法论,对世界核心地区的经济命运在1800年左右出现的大分流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和系统阐述,充分体现了新史学文献出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影响力。
【关键词】《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史学;彭慕兰【作者单位】王博文,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李新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英国经济社会史文献学专题研究”(17ZDA225)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K1;I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45-1216/g2.2021.04.028社会经济对人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正是依靠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人类社会才能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然出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长期以来,关于世界经济发展的问题始终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为此著书立说。
其中,著名的世界史、全球史学家和汉学家,芝加哥大学历史学教授彭慕兰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撰写了代表性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以下简称《大分流》)。
一、《大分流》的出版情况1.出版背景(1)研究课题来源“欧洲中心论”亦可称“欧洲例外论”(Exceptionalism of Europe),是一种从欧洲的角度看待整个世界的思想。
该观点认为,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特殊性和优越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心。
这种思想出现于18世纪中后期,经过19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欧洲相比世界其他地区究竟有没有特殊性和优越性?是不是人类文明的中心?欧洲和亚洲究竟是在什么时间发生了分流?这些成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他们针对这些问题发出不同的声音。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阅读感受
在书中,作者指出,中国和欧洲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中国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国 际贸易的发展,欧洲逐渐超越了中国,成为现代世界经济的中心。作者认为,这 个趋势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技术进步、制度变革、人口变化等。
阅读感受
目录分析
该书的目录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作者通过比较和分析中国和欧洲在不同时 期的经济表现和贸易政策,探讨了现代世界经济形成的多种因素。例如,第一部 分“欧洲的发展”主要介绍了欧洲在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发展历程,以及欧洲国 家的殖民扩张和贸易活动。第二部分“中国的转型”
目录分析
则主要了中国在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和对外贸易政策,以及中国在近代时期 面临的挑战和变革。第三部分“全球贸易的演变”则重点探讨了全球贸易的演变 过程,以及中国和欧洲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精彩摘录
“尽管中国和欧洲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之间的经济交流却对 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交流不仅推动了两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得双 方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精彩摘录
“中国的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尽管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政治稳定性、环境保护、资源分配等问题。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等。”
内容摘要
欧洲的政府开始采取市场化的政策,而中国的政府则更加注重社会稳定。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和 欧洲的经济体系在19世纪开始发生分化。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来解释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他认为,“大分流”理论可以更好地 解释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一样发展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他还指出,“大分流”理论还可以解 释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例如日本和印度。 《大分流: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世界经济形成过程的重要著 作。作者通过对中国、欧洲等地区经济体系的细致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即“大分流” 理论。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大分流读书报告
《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之读书报告本学期修了亚洲史这门课程,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美国历史学者彭慕兰先生的著作——《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该书曾获2001年美国历史学会东亚研究最高奖——费正清奖。
我在看此书前,也阅读了一些对此书的相关评价。
由于其以独特的视角加入了一场有关中西经济发展道路的大讨论,因而在西方学界乃至中国学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学者之间的讨论和评价都是很专业的,并采用宏观的眼光来做出相应的回应。
而我由于学识浅薄的制约,只能略谈个人在看了此书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下面我将以三个部分完成我的叙述。
在这第一部分的内容当中,我主要是对此书内容的一个概述。
在序言当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提出一个设问,即“一旦中国免去了作为欧洲假定的对立面的角色之后,它的发展看起来会有什么不同,以及在注意到欧洲经济和最经常与它对比的经济之间的相似之处之后,欧洲历史看起来又将有何变化。
”本书的内容也将围绕着这一问题,给出相应的答案。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中含有两章的内容。
在第一部分的内容上,作者首先比较了1800年以前欧洲与亚洲、中国在人口、资本积累、技术等,发现欧洲并没有积累起决定性的优势。
且作者认为虽然欧洲在工业革命之前存在着重要的技术优势的可能性,但却不是欧洲独有的。
而工业革命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则是来自两个方面:一、煤资源的开发利用;二、美洲殖民地。
这才是真正欧洲与中国产生“大分流”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第二部分的内容当中,作者主要论述新大陆对欧洲的意义,彭氏认为新大陆的资源帮助了欧洲脱离一条受生态制约的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从而走上使用巨大数量能源和土地的具有变革能力的道路。
通过彭氏在本部分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日本和西欧在可供消费的商品数量和消费态度上的差异很小,且没有确定趋势。
而在对欧洲和亚洲的企业结构、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本主义的比较论述中,我们又可看出,在1800年前或迟至18世纪中叶,西欧的生产力或经济并没有独一无二的高效率。
吴晓波50本商业经典精讲--《大分流》
《大分流》——彭慕兰“大分流”是一种解释中华文明崛起的理论,它在过去的十年里面非常流行。
我们常常讲东西方文明,就是把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作为对立和互相交融的文明形态来进行研究。
那么对西方学者来讲,他们始终有一个问题要回答——除了希腊、英法文明以外,东方文明的发展,特别是最近这几十年,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崛起,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化和制度推动下所产生的结果?在我们选的50本书里面有三本书跟这个问题有关系:一本是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一本是基辛格的《论中国》,还有一本就是加州学派的彭慕兰的这本《大分流》。
一、从一个假设开始的《大分流》什么是历史呢?历史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存在,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件……这是完全不可更改的、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事实,这是历史。
但是它所产生的解释是不一样的,所以历史存在着被一次又一次重新诠释的空间和可能性,甚至同样的一个事实,它会产生出两个完全不同的结论。
此外,历史本身有它的必然性,同时还有它的偶然性。
比如说,某一个历史人物突然的死亡或者诞生,或者一场自然灾害,甚至两军交战的时候,一场大雾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所以这是我们对于历史的一个基本看法。
在彭慕兰的“大分流理论”中,历史就是从一个假设开始的。
他说,如果历史的时间停留在1820年那一年的话,这个地球上存在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他说,在这个时候的地球上,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平和、经济体量最大的那个国家是大清帝国。
到了1840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这个一度占到全球1/3经济体的国家,突然变成了东亚病夫,成为了全球文明发展的一个落后体,一个被侵略、被殖民的一个国家。
为什么仅仅20年后就会发生这样的景象?为什么会从1820年以后突然分叉成两个历史的方向?这样的景象是怎么发生的?这就是彭慕兰在他的《大分流理论》中试图解释的一个问题。
二、大清帝国的稳定与衰落我们再回到1820年,我们像一个天使一样地站在空中看,大清帝国疆域最大、人口最多、经济体量最大,但是你会发觉,它是一个非常稳定、平和的经济体。
大分流读书笔记
大分流读书笔记《大分流》是美国学者彭慕兰所著的一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史著作。
这本书对近代以来欧亚经济发展的差异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和解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彭慕兰在书中指出,18 世纪以前,中国和欧洲在经济发展方面并没有本质上的巨大差异。
传统观点认为,欧洲在工业革命前就已经具备了领先于中国的各种优势,但彭慕兰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通过对人口、土地、资源、技术等多个方面的详细研究和对比,认为在 18 世纪中叶以前,中国的江南地区和英格兰在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当。
在人口方面,中国和欧洲都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压力,但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中国通过精耕细作和密集的劳动力投入,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海外扩张和殖民地贸易来缓解人口压力。
然而,这种差异在 18 世纪中叶之前并没有导致根本性的经济发展差距。
土地利用和农业生产方面,中国江南地区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效率并不逊于同时期的欧洲。
江南的农民善于利用有限的土地,通过轮作、施肥等方式提高产量。
而欧洲的农业也在不断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如土地的复种指数,江南地区甚至更具优势。
资源方面,中国虽然在煤炭资源的分布和利用上与欧洲有所不同,但在其他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上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而且,在 18 世纪中叶以前,煤炭资源的差异并没有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技术领域,中国和欧洲在许多方面都有各自的创新和进步。
中国的纺织、陶瓷等手工业技术曾经领先世界,而欧洲在机械制造、冶金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些技术的差异并没有造成经济发展的“大分流”。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后来欧洲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也就是所谓的“大分流”呢?彭慕兰认为,主要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资源掠夺。
欧洲通过海外扩张,获取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而中国在这方面相对缺乏,没有大规模的海外资源输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这个长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一直保持领先的古老文明,到了近代
究竟为什么突然“样样落后”地衰落了?
• 本书的基本观点是:1800年以前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没有一个经济
中心,西方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完全为西方自己独有在内生优势;只
是19世纪欧洲工业化充分发展以后,一个占支配地位的西欧中心才 具有了实际意义。
1.作者简介 2.《大分流》简介 3.文学地位
作者简介
•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美国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加州学派”代表人物。
• 1988年在耶鲁大学从师史景迁,获哲学博士,曾任为美国加利福尼
亚大学尔湾分校历史系主任、历史和东亚语言文学教授,加州大学系 统世界史研究组主任。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 及政府的形成等展开研究,但也著有民间宗教史和家庭结构及性别角 色史方面的著作,曾获费正清奖,担任美国历史学会会长(20132014)。
• 其大部分著作围绕着中国和比较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革、环境变革
《大分流》简介
• 本书讨论了各家的论点,详细考察
了18世纪欧洲和东亚的社会经济状 况,对欧洲的英格兰和中国的江南
地区作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证
方法提出了具体的比较,以新的论 证方法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见解。
• 它以中国与欧洲双向交互比较的方法触动了国人最敏感的老话题——
பைடு நூலகம்
文学地位
• 《大分流》一书旁征博引,视野开阔。作者大量运用了法国新史学,
尤其是年鉴史学派的创意,将长时段的视角以及计量史学的方法引入
到中西经济史的比较研究中,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崭新的近代经济发展 的图景,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当时的中国与欧洲提供了全新视角。
• 这本“加州学派”的力作,在国外学界频频获奖,并且在国内引起巨
大轰动,在国内学界引起了一场的大论战。
• 中国经济史论坛曾专门邀请国内史学界的专家讨论如何评价以彭慕兰
为代表的加州学派。
• 虽然学界对《大分流》的新颖观点好评如潮,针锋相对者却也不乏其
人。一位中国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历史学教授 黄宗智,他专门撰写题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的 长篇学术书评回击彭慕兰书中提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