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第1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四、批判“鸳鸯蝴蝶派” 又称“礼拜六派”:艺术上的基本特征是“趣
味第一”“消遣至上”。代表人物有:徐枕亚、 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秦瘦鸥 等 批评:周作人、钱玄同、沈雁冰和鲁迅等都批判 了鸳蝴派。
第3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 社团的涌现
二、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 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 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 2.刘半农、钱玄同的响应。“双簧信”事件 – 3.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钱玄同(1887-1939)
第1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三、文学革命取得的成绩:
– 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 第二,是外国文艺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
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 第三,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成果。 – 第四,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作都充满了个
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精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追求现代 性品格,给中国文坛带来了青春气息。
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 语文改革活动家、文字音韵学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者之一、著名思想家。曾主张废除汉字。
1908年,始与鲁迅、黄侃等人师从章太炎学国学,研究音韵、训诂 及《说文解字》。
1917年,他向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投稿,倡导文学革命, 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揭幕人之一,成为鼓吹新文化,攻击封 建主义,提倡民主、科学的勇士。他提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
周刊,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 “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鲁迅、钱玄同、周作人、 林语堂、川岛、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
语丝体:注重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任意而谈,无 所顾忌” 的随笔文体,风格泼辣幽默 。
第3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 社团的涌现
6.其它社团: 民众戏剧社:1921年3月 上海 沈雁冰、陈大悲、
第1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再次,在语言和形式上,摒弃了文言文和僵化 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 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 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 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 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把中国文学推 进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周作人“人的文学”的主要内 容
1918年,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猛烈批判 了封建时代的“非人的文学”,并从个性解放的 要求出发,宣扬人道主义,提出“人的文学”的 主张。他提出人应有“灵肉一致”的生活,这就 是说“人的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的“生物本能” 的“美”与“善”,而且要表现人精神世界的 “内面生活”。作家应以“悲哀或愤怒”的感情 写出那些处在黑暗社会里的不幸的人们的那种 “非人的生活”,使之改变为“人”的生活。
欧阳予倩、熊佛西等,创办《戏剧》月刊; 湖畔诗社: 1922年 杭州 潘漠华、应修人、冯
雪峰、汪静之等出版《湖畔》诗集;汪静之: 《蕙的风》; 浅草-沉钟社:鲁迅称赞为“中国的最坚韧、最 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第3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 社团的涌现
3.创造社:
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式成立。其代表人物是郭沫若、 成仿吾、郁达夫 、田汉、张资平、郑伯奇 等。刊物有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 《创造月刊》等。
创作态度宣称是:“本着我们内心的要求”从事于文学 活动,重视文学创作的“直觉”,崇“灵感”,追求文 学的“全”与“美”。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明显 地表现出浪漫主义文学色彩。创作上看,创造社的流派 色彩比较显著 。
刘半农(1891-1934)
近现代史上中国的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 名复,字半农,江苏江阴人。早年参加《新青年》编辑 工作。后旅欧留学,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 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所作新诗多描写劳动人民的生 活和疾苦,语言通俗。他一生著作甚丰,创作了《扬鞭 集》、《瓦釜集》、《半农杂文》,编有《初期白话诗 稿》,学术著作有《中国文法通论》、《四声实验录》 等,另有译著《法国短篇小说集》、《茶花女》等。其中 《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
二、对“学衡派”的斗争: 1. “学衡派” :1922.1,在南京创刊《学衡》,
代表人物有吴宓(主编)胡先骕、梅光迪。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2.对新文学的攻击:《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 迪)、《论新文化运动》(吴宓)、 《评<尝试 集>》 (胡先骕) 3.反击:鲁迅的《估〈学衡〉 》等杂文。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三、对“甲寅派”的斗争(1925至1926年间) 1.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 2.反击:文研社、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 等进行反
击。鲁迅:《答KS君》、《十四年的“读经》等;沈雁 冰:《文学界的反动运动》,郁达夫:《骂甲寅十四号 〈评文化运动〉》,徐志摩:《守旧与玩旧》等。
1.概述: 2.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 ,发起人有沈雁冰、
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 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等12人 。将革新后的《小说 月报》作为会刊,还陆续出版了《文学旬刊》、《诗》月刊、 《戏剧》月刊、“文学研究会丛书”200多种。文学研究提倡 “为人生的艺术”,他们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 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视 为“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 “将文艺当作高兴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一、对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 林纾 :《论古文之不当废》 、《致蔡鹤卿太史
书》 ;《荆生》、《妖梦》 。 反击:李大钊写了《新旧思潮之激战》、陈独秀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鲁迅在《现在的屠杀 者》等一系列杂文 等。
第2节 文学革命中对文化保守势力的斗争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主讲人:李致
第1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一、历史条件:
第一,社会变动与文化转型。 第二,域外文学的催生作用。 第三,近代进步文学的先导作用(文学观念与创作)。 第四,国内外形势的激发作用。
晚清人物
翁同龢
谭嗣同
康有为
慈禧 梁启超
光绪
第1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第1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首先,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消遣游
戏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 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 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其次,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 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创作社致力于倡导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第3节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 社团的涌现
4.新月社:1923年,徐志摩、胡适、梁实秋、闻一多、 陈源等在北京成立的文化社交团体 。
5.语丝社 : 1924年11月,在鲁迅的支持下由孙伏园发起创办《语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