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几何 课堂教学建议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摘要】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阶段,其中,数学课程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逻辑和空间感,“图形与几何”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高段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常常会对图形与几何产生认知困难,从而影响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因此,本文主要阐释在高段数学中创新“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方法,希望对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图形与几何”课程对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授课教师要充分重视“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质量。

为了使小学生对图形和几何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且更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授课教师应不断创新“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方法。

只有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小学生才能在高段数学的学习中有所提升,从而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基础。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图形与几何”课程较为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

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此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厌烦、消极等情绪。

为了增强学生对“图形与几何”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授课教师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不断培养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

小学生只有对该课程产生学习兴趣,才能感受到来自数学的魅力和乐趣,最终掌握“图形与几何”课程的理论知识。

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本节课知识相关的实体物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学习《立方体》一章节,授课教师可以在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前向学生展示实际生活中的长方体和立方体,引导学生自主回答其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引入课程内容的学习。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的厌烦情绪,不断培养学生对图形和几何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的空间感“图形与几何”课本上的图形较为平面,即便呈现出来的是立体图形,学生也很难感受到强烈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022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总复习教学建议

2022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总复习教学建议

2022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总
复习教学建议
一、教学前准备
1、针对本课时要求的考点设计教学。

考点包括:(1)图形的定义;
(2)图形的属性、特征;(3)表示图形特征的方法;(4)图形的坐标;
(5)坐标系下绘图;(6)平面几何图形的分类;(7)空间几何图形的分类;(8)图形间的变换;(9)几何性质的检验;(10)几何情境中图形及其运算解决问题。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并准备与学生学习内容相对应的课堂活动、教材、辅导材料及实际操作用的实物等教学手段。

3、准备实验背景材料,如可视化的数学图形以及多媒体设备以便于使用数学软件和图形设备加强数学思维能力。

4、确定实验目的,准备实验设计,安排实验工具和环境,查看实验手段及操作要求,核实实验计划。

二、教学过程
1、呈现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仔细参观实物,说出图形的名称,定义几何图形,培养数学感知力;
2、引导学生用语言、图解、例题等方法了解图形的基本属性,理解分别表示、描述一个图形的坐标轴的概念;
3、引入定性和定量的概念,利用坐标来描述图形的性质,让学生体会坐标系统如何让人更容易描述几何图形及其性质;
4、尝试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体会如何根据自己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更准
1/ 1。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摘要: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小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时非常困难的部分便是“图形与几何”,教师一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可能要依靠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空间想象的突破和教育反而会比较困难,因为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逻辑并不是太强,想要通过口头表述和黑板教学让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需要不断进行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调整,确保学生能够在后期的数学学习中进行更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一、进行“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的基本要求首先,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空间意识和辨别能力,教师需要在学生的意识建立之中渗透图形变化的规律,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一定程度的描绘。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观念,确保学生在后期进行更复杂图形学习的时候能够跟上自己的节奏;再者,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几何观念,并规划螺旋式上升的阶梯,让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夯实之后,设立更高一层次的目标,确保学生能够逐渐进行高层触摸,而不会印尼于自己的认知局限。

因此,只需要在课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从而达到让学生在后期进行问题解决时,能够学会举一反三;最后,老师需要激发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不断进行小问题的突破和积累,才能在再次遇到关键问题的时候进行小问题解决之后的组合,一步一步的完成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提升,在后期遇到空间问题的时候有效拓宽思路,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二、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探究(一)给予学生进行实践的机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就笔者的调查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时候是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机会的,因为教师意识到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困难,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拓展和激发,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忆这些相关的知识点。

因此,教师应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等数学活动,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能够将这些现象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对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2.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2.难点: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和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理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分组,准备小组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翻转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实物展示,呈现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个实例,要求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展示和解释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讨论。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设计图案、建筑物的布局等,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1)》主要包括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矩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以及正方形的性质。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材料,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初步知识,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这些图形的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2.难点:发现并证明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发现图形的性质。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形卡片、课件等教学资源。

2.准备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停车场的设计、房间布置等,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特征,并与平行四边形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性质的问题,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吗?”“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吗?”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操作验证。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竞赛,看哪个小组能更快地判断出给定图形的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请结合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建议

请结合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建议

请结合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谈谈自己的教学建议一、解读图形与几何图形与几何是帮助学生生存并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维所必须的土壤。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逐学段层层推进。

《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条线索部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的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

如,一年纽的第一学期的新教材,让学生首先认识的是立体图形,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认识和学习平面图形,最后进一步学习和认识立体图形。

《教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结构形式,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与以往几何教材主要采取”定义——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有较大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呈现内容的处理方式,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改变了以线段、面积、体积、测量、相交平行、三角形和四边形”呈现几何内容的处理方式,而是以“观察、实际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变换和简单推理”为具体处理方式。

如,画出从学校到家的路线示意图并注明方向及主要参照物。

《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这部分内容是有趣的、充满想像和富有意义的推理活动。

《教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安排的思路是:不把小学的几何内容作为初中几何的基础侧重于有关图形数量的计算,而在初中阶段把研究对全拓展到相似形和圆,侧重于以演绎推理为主要形式的论证。

(数学课程标准)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分别安排在三个学段,后一学殿是前一学段的螺旋式上升和自然发展。

二、教学建议1、教学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小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小策略

名师指导 6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小策略文/徐庆摘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图形与几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空间观念是指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距离、方向等形象在人脑中的映象。

但是目前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结合问题和现状,本文提出了几个教学小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要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指出图形与几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的空间。

“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做好“图形与几何”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体验来实现这些目标呢,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思考��1 情境激趣,引发思考一个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产生兴趣的情境,能让学生激发兴趣,也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所以情境的创设,对“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的事件:“啪”地一声响起,学校花架上的一块三角形玻璃突然被飞来的小球击碎了,同学们围了上来。

小明着急地说:“是我不小心打碎的,我得赶紧配上一块,可是尺寸大小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了。

同学小聪说:“拿一块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就可以去配上了。

”“聪明的同学们,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是怎样一块玻璃呢?”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激起了学生猜测和挑战的欲望,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实践活动。

六年级图形与几何听课综合意见与建议

六年级图形与几何听课综合意见与建议

六年级图形与几何听课综合意见与建议意见
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应思路清晰,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把握重点,突出难点。

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
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有效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

要求体现培养学生学数学思维方式,培养思维能力反思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相信学生自己会学。

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和谐互动。

教态亲切仪表端庄举止自然。

教学民主,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尊重学生,对学生有耐心。

建议
教师的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应变强,教学效果: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好。

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研究引言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理解空间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

本文将探讨几种适用于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策略。

一、直观教学法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工具(如电子白板、动画和视频)展示几何图形的变化和性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通过动态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实物教学在课堂上使用实物(如几何模型、拼图等)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

例如,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从而加深他们对几何形状的认识。

二、探究式学习1.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学习几何知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研究,如“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的体积?”这种合作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思维碰撞与创新。

2. 游戏化学习将几何知识融入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设计一些几何相关的拼图游戏或竞赛,鼓励学生通过游戏探索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在游戏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实际应用教学1. 生活中的几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交通标志等),让他们将所学的几何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记录周围环境中的几何形状,进行分类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

2. 项目式学习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应用几何知识。

例如,设计一个小型建筑模型,学生需要根据尺寸和比例进行计算,从而在实践中巩固几何概念和技能。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四、个性化学习1. 差异化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和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高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摘要:小学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本阶段,数学科目的学习必不可少。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感,而在这个过程中,“几何”学科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水平数学的实践教育中,小学生往往对形状和几何形状有认知困难,影响他们对数学的掌握。

因此,本文阐述了如何提高高段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引言由于“图形与几何”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空间感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高度重视“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要不断创新“图形与几何”课程教学法,让小学生加深对图形与几何的理解,更好地理解基础知识。

只有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小学生才能在高段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从而为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小学数学高段“数与几何”教学问题分析现阶段,在实际小学高年级教授“形状与几何”的同时,教师更加重视,但可以主动创新教学理念。

但是,由于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学生课堂现状亟待改善。

长期以来,在“图形与几何”教育中,学生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点。

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沉闷。

老师的主观性很强,没有意识到。

学生就是课堂。

在这些误区的影响下,学生必须跟随老师的思维和学习节奏,整个过程相对被动,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1.2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在“图形与几何”教学课中,很多教师更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因为他们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育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主动与学生就具体问题进行交流。

教室里的气氛有些沉闷。

数学科目具有抽象性,尤其是“图形和几何”性很强,内容很枯燥,逻辑性很强,对学生的要求很高。

因此,对于一些数学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化完老师讲解的所有知识,最终积累了学生不知道的知识点,从而导致学生的数学水平和上述内容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削弱了“图形与几何”教学质量,无助于提高。

图形与几何课程设计理念

图形与几何课程设计理念

图形与几何课程设计理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判定和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的应用。

2.四边形:四边形的性质、四边形的判定、四边形的应用。

3.圆:圆的性质、圆的判定、圆的应用。

4.几何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几何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几何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实验设备:准备相应的实验设备,如几何模型、尺规工具等,让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元化方式进行,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课堂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2019年文档

小学数学课堂中“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一、《新课标》对于“图形与几何”的要求1、学生能建立空间概念新课程标准关于空间观念的定义是这样的,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这不仅仅是一个定义,更是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明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图形与结合的科学语言表达能力。

空间观念的建立是学生认识空间世界的基础,也是学习好较为复杂的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基石,更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

2、几何直观能力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

这个教学要求是在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后,所提出的更高的要求,知识的学?在于灵活运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脑海里。

几何直观就是运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易于理解,有利于?岳?学生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3、推理能力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不管是合情推理能力,还是演绎推理能力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例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长度测量知识上,再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推测才总结出来的,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则可以引导学生去推理三角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里则运用了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新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成为教师必须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1、教师的问题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现阶段仍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只是按照自己的上课经验进行想当然的教学,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自己没有进步,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也达不到新课程所要求的课程目标。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策略与做法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策略与做法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策略与做法《数学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以“立体——平面——立体”为主线,以“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位置”“图形与变换”四条线索展开,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学段的内容层层推进。

同时,“图形与几何”的四条线索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我们生存的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知识,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知识点之间也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公理化体系,仅属于经验几何或实验几何的范畴。

这些内容是建立在小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基础之上的,小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即使简单的几何推理也以操作为基础。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呈现现实情境1.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把学习和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与其他数学内容相比,“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教学可以设置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初步认识一些特殊图形的特征及性质,学会运用测量、计算、实际操作、图形变换、代数化以及推理等手段,解释和处理一些基本的“图形与几何”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辨认方向,动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回归生活,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

小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方面的内容已有一定的认识,利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让数学回归生活,使学生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如在学习了“圆的认识”后,可以组织学生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一生活问题作深入探究。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

《几何与图形》教学建议以下是对《几何与图形》教学的一些建议:1. 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始教学前,引入一些与几何和图形相关的真实生活例子,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例如,讲解如何利用几何原理来设计建筑物、城市规划或艺术作品等。

2. 强调几何原理的应用:在教学中,强调几何原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地理测量和工程中的应用。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并将其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3. 利用实物和模型:在课堂上使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能够触摸和感受几何和图形的特性。

例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几何体,让他们观察并探索不同形状的特性。

4. 引入技术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或绘图工具来辅助几何和图形的学习。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可视化几何原理,并能够更简单地进行实验和探索,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5. 按照学生能力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能力,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对于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辅导和练习机会,而对于较强的学生,则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探究和拓展。

6. 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进行实践和探索活动: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几何和图形活动,例如进行几何拼图、研究不同形状之间的关系、制作折纸或搭建模型等。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的几何概念。

8. 提供反馈和评估:定期给学生提供几何和图形的评估,并及时反馈他们的学习进展和问题。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并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9. 创设合作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并互相交流和讨论几何和图形的问题。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并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10. 融入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和故事情节,将几何和图形的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故事或情境联系起来,使学习更有趣味性和可记忆性。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图形与几何”领域课堂教学的策略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脉。

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应以相关度最高的几个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兼顾其他核心素养。

基于不同核心素养的生成和发展规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下的“图形与几何”教学可重点关注观察、绘图、操作、知识融合、合作、探究、积累、实践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2022年新课标,核心素养被明确定义为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和主脉。

以此为标志,核心素养培养成为教学主体,原先的知识目标融入到了核心素养中,成为其中一个分支任务。

这就要求,教学思想和结构需要重建,不再是围绕知识技能传授顺带渗透核心素养培养,而是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组织教学。

下面,结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就此展开探讨。

一、和图形与几何相关度最高的核心素养数学的核心素养包含三个维度和十余个分项,并不是所有核心素养都可融合到某一特定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合理把握核心素养培养重心及相关策略。

所谓与“图形与几何”相关,是指学习及应用图形几何知识需要的必备品质,或较适宜通过图形几何教学培养的素养。

从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上分析:在数学眼光维度,抽象思维、空间观念的相关度最高,几何直观相关度也很高,但角度特殊——几何直观以图形几何知识为工具,但它的生成主要不在几何领域;在数学思维维度:推理能力相关度最高,运算思维有相关性,但不是重心;在数学表达维度:模型意识相关度高,数据观念相关度略弱。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1. 观察加绘图培养抽象思维图形几何相关的抽象思维是指将实际生活中的几何现象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能力。

很明显,这是物象向图象的迁移。

基于概念,最适宜的策略是先让学生观察物象,然后通过绘图方式把物象符号化。

比如让学生观察车轮,然后提示其忽略辐条、轮胎等元素,画出轮廓和车轴位置点。

这样就把具体物象抽象为了几何图形——这样的训练可以使学生抽象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摘要:数学这一学科在教育知识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都有不同的要求,如何将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设计到位,文章基于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就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策略引言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往往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因而难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但部分教师的教学只简单基于课本内容和教学大纲,知识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无法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难以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

为了改善这一局面,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策略,开展图形与几何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当前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对教材内容中哪些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哪些是需要学习的内容也不太清楚。

特别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也不清楚。

此外,教师还不会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圆柱体”这一节中,本文发现很多教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其实这样做只是在浪费时间,并且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课后也无法很好地巩固。

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知识掌握非常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后面课程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策略(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

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水平以及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构建教学设计模式,使其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到图形和几何图形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图形和几何图形,激发学生对图形以及平面几何图形的好奇心。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第3课时图形与几何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第3课时的内容,即图形与几何。

课程内容将涵盖基本的几何图形识别、图形的测量、图形的变换以及空间与位置等知识点。

学生将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方式,理解和运用几何知识,培养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二维和三维几何图形,掌握图形的测量方法,理解图形的变换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在生活中应用的意识。

教学难点1. 几何图形的识别和描述: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几何图形可能难以准确识别和描述,需要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 图形的测量方法:学生在测量图形的面积、周长等参数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例来引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3. 图形的变换规律:学生对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规律可能不太熟悉,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几何图形模型、尺子、量角器、直角三角形板、圆形板等。

2. 学具:学生用尺子、量角器、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实例,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通过教具展示和讲解,引导学生识别和描述常见的几何图形,讲解图形的测量方法和变换规律。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测量、剪纸、拼图等活动,加深对几何图形的理解和运用。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回答学生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建议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简称标准)的四个领域之一,“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

如何立足课堂,把握好本领域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标准》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二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

我国的数学教学大纲、教材也经历数次变革,但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看,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也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

虽然“教学大纲”也有关于“空间观念”的表述,如“能够由形状简单的实物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等等,但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却鲜见与之有关的解释和说明。

《标准》旨在克服我国义务教育课程目标过于偏重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倾向,克服重“概念与技能”,忽视“情感与态度、体验与反思、过程与自主创新”的弊端,努力构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空间与图形” 的文化价值。

如:《标准》中提出了“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对欧几里得《原本》的介绍,感受几何的演绎体系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等要求,使学生了解“空间与图形”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重视量与测量,并把它融合在有关内容中,加强测量的实践性等。

《标准》指出,在整个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部分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及基本特征,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获得并逐步发展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数学思考的目标为: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问题的目标为: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的目标为: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我们把这些目标鲜明的摘录出来,一方面便于教师进行领会、记忆与熟知,另一方面也是提醒我们要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融入整体目标的大背景下,这样对于空间与图形部分的教学才是系统的,不割裂的。

特别说明的是“空间与图形"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怎样算具备了空间观念呢?《标准》理念指出:空间观念主要表现在能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这就是我们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方向。

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标准》不仅在“空间观念”的提法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而且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安排,提出了一些新的具体目标。

[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以及有关变换的直观内容;“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以及丰富的变换、坐标的内容。

这些内容的设置,成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学习资源,并且空间和空间观念从孩子入学的那一刻开始就伴随他们成长了。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孤立的,有的老师认为好像只是观察物体等特定内容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实际上,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的测量,都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着重要的价值,在教学中应该进行有机整合。

二、建立课堂模型,明确教学思路在把握了《标准》理念与教学目标后,教师可能更为关心的如何上好一节有关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课。

《标准》中“空间与图形”的四方面内容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不仅着眼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必要的几何事实,而且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

《标准》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不采用“公理定义→定理性质→例题→习题”的结构形式。

在这里,我们根据空间与图形的不同内容分类提供相应的课堂模型建议:(一)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其内容包括:点线面体的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长方形、正方形,线及其相互关系,角、三角形、四边形、园,圆锥,三维视图等图形。

在进行图形的认识类知识教学时,我们建议的教学模式,基本的课堂教学环节如下:经历情境,抽象图形实践操作,感知特点欣赏拓展,回归生活。

即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使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基础上,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概括等体验常见的图形的性质,并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观察物体、拼摆图形、设计图案等活动中,构建空间观念;欣赏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体会图形在现实世界中的广泛存在。

具体阐述为: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图形的全过程,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展开学习在教学中,要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经历从现实源泉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数学图形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

过程如下:生活实物实物图几何图形(模型)回归生活【案例1】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一位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1)、说说生活中看到的角:学生说的兴高采烈:扇子,红领巾、书本、五角星、桌面、墙角等等五花八门,体现了生活情境的引入。

(2)、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实物如扇面、红领巾,桌面等,并把有角的部分用红色醒目标示出来,体现了由生活实物到实物图的初步抽象。

(3)、去掉课件中的实物部分,只留下红色显示的角的图形,再让学生直观观察角的特点。

就完成也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依据学生的生活背景与知识背景,逐步完成由实物到几何图形的抽象观察,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学生对角的认识也更加立体。

2、让学生经历实践操作等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图形的基本性质“感知”是根据相应的学习材料,通过手、口、脑的并用,初步地感受和认识。

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活动经验的积累、图形性质的体验等都是在观察、操作、思考、想象、交流等数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学生通过折叠、剪拼、画图、测量、建造模型、分类等活动,对图形的多方面性质有了亲身感受,这不仅为正式地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了基础,同时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空间观念。

所以我们提倡学生人人拿学具进行操作实践,这样远比只是让学生看一下教师的示范和课件演示要获得远远多的对图形的“洞察”和体验。

尤其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等图形的认识,我们都要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叠一叠、拼一拼、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描一描、比一比、分一分、做一做等基本的实践操作活动,为正式的学习图形的性质奠定基础。

【案例2】如探究长方形的特征教学片断:(1)、创造图形:课前老师给每组发了一袋材料,你能利用这些材料或是你自己身边的材料想办法创造一个长方形吗?(2)、展示成果:教师巡视,指名实物投影摆放。

方法有:摆小棒、画点子格、拼三角板、拼小正方形等等。

(3)、思考讨论:这些长方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先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办法验证?再操作验证, 并把你的发现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看哪组想的办法多)。

(4)、汇报交流: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逐一演示: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实践操作活动,如“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折一折”,对长方形的特点感知也就更加充分。

【案例3】如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观察教室师:全体起立,观察教室的前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国旗、黑板、课程表……师:全体向后转,观察教室的后面,你看到了什么?生:奖状、学习园地……师:向左转,你看到了什么?生:两个门、一个窗户……师:观察教室的右面,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我们了解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观察讲桌师:同学们学习离不开课桌,老师讲课离不开讲桌,老师请4名同学来观察一下讲桌。

请你们分别站在讲桌的前面、后面、左面、后面,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师:4位同学看同一张讲桌,为什么看到的不同呢?生:……师:因为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看到的结果有时是不一样的。

观察大公鸡师:看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大公鸡。

师:请4名同学到前面来观察公鸡,你们分别站在公鸡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

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生:……师:左面和右面看到的是不是一样的?追问:不一样,哪不一样?生:站在左面看到尾巴在左边、头在右边;站在右面看到尾巴在右边、头在左边。

师表扬: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

分析:同样我们能够看出在这节课上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从不同的方位、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观察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实物与他们所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看法。

3、了解并欣赏一些有趣的图形,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图形的认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案例4】如在认识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后,教师安排了这样的环节:回归生活,赏析对称美教师提供的素材主题有:京剧脸谱、剪纸艺术、建筑物体、平面图形、字母等。

分析:一下子把学生带到美妙的数学生活中,既再一次体会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又充分感悟到生活中轴对称的美,感悟到数学之美,实现了课堂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