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科本质与跨学科的角度谈激发语文、历史课堂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由学科本质与跨学科的角度谈激发语文、历史课堂魅力
作者:彭璞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4期
摘要:在教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教学是幸福的,然而教学也是艰难的。如何在课堂上展现语文课程和历史学科的魅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是笔者一直探索的一个难题。有一些感想在此提请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情趣激发热情融合
语文课教学充满乐趣,教授每一篇诗文都使人感到深深的陶醉其中。语文是工具性的——实用的,而同时语文又是人文的、情感的、艺术的。因而语文课往往能够幻化出异样的风采,达到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可以说,语文课的精彩全在“情趣”二字上。情,即情感——真挚而美好的情感;趣,即趣味,既能够吸引人对其发生兴趣的所在。就像春天最迷人的事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一样,我想,语文课如果缺失了情趣,顿时就会变得索然寡味、引不起受教者一丁点参与学习的热情,更谈不上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了。没有情趣的课是丧失生机的课。情趣,就是语文课的真性情,是她的魅力所在。所以我们不要把苦口婆心的说教甚至是“打破头灌下去”(近似说“醍醐灌顶”了)这样的强行灌输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运用到课堂中来。语文课应是鲜活的,审美的,知趣的,应该充满一种磅礴欲抒的热情、欢呼雀跃的讲演、积极的写作与朗读......这样方显出语文课的本色或者说特色来。
在历史课中,我们则引领孩子们巡游上古、近代,在一种对过去时光里人物、事件、社会的回顾中,和他们一起感受史韵悠悠和时空变幻,有别于神话和传说的“昨天的真实故事”,发人深省,启迪智慧,教给我们生活经验,激发我们爱国——爱祖国文化的热情。因此,比较而言,历史较语文更加地真实、严肃、广阔、富有知趣。若说语文是人际交往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交往技术——艺术——或者说是一门综合了字词积累应用——写作和说话乃至研究各种语言要素组成规律及其各种语言现象之“科学”——的话,那么,历史则是我们的古人、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各种科学研究的宝库,是我们思想和知识的宝库,是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宝库,它是素材库(对于艺术创作尤其文艺而言)、资料库(对科学研究而言)和知识宝库(对于我们的认知而言)。它本身是朴实的,没有科学与艺术外衣装扮的。
語文和历史在辞章方面曾有过二者的重合,这个例子就是先秦乃至汉代以前的史家散文,比如《左传》、《史记》、《汉书》,他们既文采斐然,又秉笔直书史事。语文和历史早有过从甚密的关系。“文史哲不分家”的俗言正好说明这点。今天,小学到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尽管不能尽显语文课的魅力,但是它涉及文章(应用实体和训练方法)、语言和文字(零碎的字词句等必要性语文常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素养;历史究其学科名称而言没有实质内涵的变化,它是“已逝的时光”、“过去时间段的人事物的全部”,或者说“历史就是过往”。“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