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贤”简介

合集下载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

竹林七贤是谁阅读精选(1):?竹林七贤简介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公元241~249年以来,魏齐王曹芳在位。

此时,曹氏宗室势力日微,大权渐落到司马氏手中。

司马氏为了巩固、扩大自我的势力,一面大肆诛戮曹氏王室,一面屠杀倾向曹氏集团的文人,造成了极端恐怖、黑暗的政治局面。

曹芳当时的年号为“正始”,正始作家就以“竹林七贤”为代表,其中以阮籍、嵇康的成就为最高。

阮籍(公元210~260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因为当过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

阮籍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行为佯狂放诞,对当时的现实极为不满。

他曾用沉醉六十日的方法逃避司马昭的联姻要求,以酣醉对付司马师兄弟所宠信的钟会对他的陷害。

他平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最后保全了自我,幸免于难。

他留下来的作品主要是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诗的资料主要是写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忧生的嗟叹,多用比兴,托意深远。

对虚伪的礼教表示了极大的厌恶,对统治者的荒淫腐朽也有所揭露。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轾人。

少孤,有奇才,美词气。

与魏宗室联姻,拜中散大夫,人称“嵇中散”。

他与阮籍一样,崇尚老庄哲学,蔑弃礼教。

但是,嵇康性情刚直,锋芒外露,公开发表“非汤武而薄周孔”的言论,直接与司马氏集团对抗,最后被司马昭以“乱群惑众”的罪名杀害。

他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散文,鲁迅辑有《嵇康集》,较为完善。

山涛(公元205~283年)也是河南人,字巨源。

在崇尚老庄哲学方面,与阮、嵇同道。

他与司马懿有亲戚关系,见到懿与曹爽争权,就隐居不问世事,司马师继位时才出仕做官。

做官后,又欲拉嵇康出仕,嵇康就跟他绝了交往。

向秀(约公元227~272年)也是河南人,字子期。

曾为《庄子》作注,未成而卒。

他的《思旧赋》情辞沉痛,很有名。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

善弹琵琶。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也是一个不拘旧礼法的文人。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

竹林七贤人物介绍“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风采出众的一个文学群体,即嵇康、阮籍、刘伶、向秀、山涛、王戎和阮咸七人。

他们这些文人墨客,有的不拘礼法、我行我素,有的逍遥山林、终身不仕,更有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世说新语》曾有这样一段记录:“陈留阮籍樵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

预此契者,沛国刘伶。

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

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更有竹林笑傲的典故,指“竹林七贤”独立于世俗之外的放浪不羁以及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

在古代历史上,“竹林七贤”是隐士的代表他们以远离官场,淡薄名利而被后人传诵。

“竹林七贤”的产生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三国末期魏晋交替的这个时代,政治黑暗且战争不断,著名的“曹马之争”直接促使竹林七贤走到了一起。

大约1700年前,曹睿驾崩后的正始年间,朝廷危机重重,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为争夺皇位的争斗已暗中涌动。

据说,7位名士为了躲避这一场迟早都会到来的腥风血雨,先后来到了云台山的一片幽静的竹林中聚会。

他们在竹林中开怀畅饮、放歌长啸、抚琴赋诗、谈玄论道,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

随着时光推移,他们被视为中国士人精神理想的一个象征,为后人纷纷效仿和津津乐道。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竹林七贤”虽继承建安文学的精神,但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却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竹林七贤”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作品主要以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为主。

“竹林七贤”作为魏晋时期最为之关注的文学群体,其影响是巨大的。

“竹林七贤”大都精文学通音律,倡自由,崇自然,并在哲学领域有深入的研究。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

名词解释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是指东晋时期(公元317年-420年)的七位文化名流,他们都有着才华出众的文学造诣,并且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观。

他们分别是山涛、阮籍、刘伶、阮咸、嵇康、王隐、信陵君。

这七位名士经常聚集在竹林边上,畅谈人生、文化、政治等各类话题,成为东晋文人风尚的代表。

竹林七贤的地位和影响在历史上非常重要。

他们不仅是文学家,也是道德伦理的倡导者。

他们追求真理和道德,追求个人的独立和人性的完善。

他们主张追寻真正的智慧和人生的意义,坚持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行动,反对儒家的套牢束缚和社会的虚伪表面。

竹林七贤中的山涛,是时任丹阳尚书的官员。

他有着极高的政治野心和理想,但最终因政治局势变化而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放弃世俗的成就,回归自然山水之间,与大自然共处。

他以自己的生活态度激励他人去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最具文学才华的一位,被誉为“七贤之冠”。

他出身贵族,有着优秀的教育背景。

然而,他对社会不公和平庸现象感到失望,一直以来反对儒家的伦理道德和权威,主张追求个人的真实和自由。

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和挑战传统的精神。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酒徒,他喜欢狂饮作乐,以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个人情怀来创作诗歌和文章。

他的作品多以酒为主题,歌颂自由和快乐的人生。

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为知名和重要的一位,他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融汇古今,思想深邃,影响广泛。

他的主要作品《琴书》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王隐是竹林七贤中相对低调的一位,他虽不如其他人才名显赫,但深思熟虑,有着宽广的人文知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的一生中充满了磨难和挫折,但他依然坚信人生的真理和意义。

信陵君是竹林七贤中唯一的贵族出身,他是信陵公的后裔。

他在政治上不善于处事,但却是一位优秀的文化传承者。

他致力于收集、整理和传承古代文化遗产,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竹林七贤的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求独立自主的个人人格,倡导真实、自由和人性的完善,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是谁_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为常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的竹林下,饮酒、赋诗、纵歌,肆意酣畅,又因为被称为七贤,所以就和地名竹林合称,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竹林七贤是谁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嵇康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与阮籍等竹林名士提倡玄学,他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他主张不要理会世俗的观念,不要将世俗观念放在心上,顺应人本来的天性,超越自然,自己所想的不要被自己的欲望所拘束,这样才能看透富贵贫贱。

嵇康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兄长抚养他成人。

他在小的时候便可以看出他天资聪颖,后来迎娶了曹操后人长乐亭为妻,并生了一个儿子一个女儿。

嵇康还是个音乐家,他喜爱弹琴,一曲《广陵散》更是让人俯首称臣,嵇康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邑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后在隋朝被作为取仕的条件。

王戎简介魏末晋初时期,有七位名士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主要活跃在河南山阳县一带,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

其作品用多种手法沿袭了建安文学精神,从侧面表达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

后来由于竹林七贤逐渐被司马朝廷所不容,最终以解散告终,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贤之一。

王戎,字濬冲,出生于山东东南沿海的临沂,因为自身对于评鉴有着精辟独到的眼光而闻名,早年间承袭父亲贞陵亭侯的爵位,后来被聘作掾属。

王戎的仕途过程中,相继就任过吏部侍郎、散骑侍从、河东郡守、荆州刺史多个官职,后来被罢官后,又被调任豫州刺史与建威将军。

刘伶,字伯伦,又称酒仙,是魏晋时期的诗人。

因为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七个人经常在山阳县的竹林之下相聚,被世人称为“竹林七贤”。

刘伶是他们七人之中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位。

刘伶身材矮小,容貌丑陋。

平时沉默寡言,不喜与人交往。

然而矛盾的是,他的性情豪迈,不拘小节与阮籍、嵇康两人特别聊的来。

竹林七贤的意思

竹林七贤的意思

竹林七贤的意思竹林七贤是指晋朝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

《晋书》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四十三有记载,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也。

少为太学博士,文帝时曾为散骑常侍。

性至孝。

年四十八,父亲死,服丧尽礼。

居丧期间,与同郡孟嘉、平原准、东武城侯卫觊等相善。

后从司马氏出任江州刺史,不久去职归家。

世祖即位,征为散骑侍郎,加给事中。

天兴初,迁为尚书左仆射,领步兵校尉。

五月,代王导为骠骑将军、录尚书事,领大将军府,进爵位为公,食邑一千户。

其年十二月,车驾东巡,阮籍与孔伷等奉诏入承明宫,值天下大赦,恢复旧制。

阮籍不愿随意更改,世祖便命他到会稽山隐居讲学。

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魏晋名士的代表,在当时以清谈著称,有着崇高的声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们在当时都曾有过不得志的经历,最终获得了重用,实现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对后来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言论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抨击黑暗腐朽的社会现实;二是反映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

晋惠帝时,国势强盛,几乎没有外患,但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混乱不堪。

面对此种状况,士族门阀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政治极度腐败。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普遍厌恶现实,向往理想,追求自由。

嵇康的言论主要针对当时的统治者。

他认为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是“乱世之本”,因而提出了“除暴乱,清静无为”的主张,企图通过道德教化使统治阶级改变作风,然后实施“仁政”,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这无疑具有较强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才能。

其次,嵇康还反对当时流行的玄学,主张通过声音陶冶性灵,培养正直品格,从而达到儒家理想的政治目标。

他还特别提出了通过礼乐教化,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的问题。

他认为只有建立起合乎自然规律的统治秩序,法律才能得到顺应和推行,社会才能安定有序。

此外,他还强调了在社会转型期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的问题,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等,从而有效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的故事古代中国历史上有一群文化名人,他们生活在东晋时期的竹林之中,被称为竹林七贤。

他们的故事和思想深深影响了后人,成为了一段传世佳话。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竹林七贤的故事。

竹林七贤指的是山涛、阮籍、刘伶、嵇康、阮嗣宗、王戎和向秀这七位文人。

他们后来成为了东晋末年著名的文化人物,是政治、文化和思想的积极参与者。

七人趋于追求自由和超然的生活态度,他们不甘屈从于朝廷的政治斗争,选择了隐居山林,并以饮酒游戏、吟诗作画为乐。

竹林七贤中的第一位是山涛。

他是曾经的官员,但深感朝政黑暗,遂放弃官职,投奔了竹林之中。

山涛主张忠于本心,追求真理和自由,他曾写下过“笔从夏阁一飞白,墨至江楼万水青”的诗句,表达了对杂念杂官的厌烦之情。

第二位是阮籍。

阮籍生于豪门世家,但他的性格嬉皮士且自由,不喜规矩束缚,因此被朝廷视为异类。

阮籍在竹林中孤酒自饮,用诗词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痛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三位。

他是一个病态的人物,生性忧郁,但也是一个酒徒和文人。

刘伶的诗作以自怨自艾、自嘲自讽为主,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厌倦和对真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嵇康是竹林七贤中唯一一位音乐家,他擅长琴技,也精通琴曲的创作。

嵇康与山涛、刘伶等人在竹林中交往,一起饮酒吟诗,琴曲满天飞扬,成为了竹林中的一道美丽风景。

阮嗣宗是竹林七贤中的第五位。

他拥有过很高的官职,但因为对朝廷腐败现象的不满,放弃了一切。

王戎和向秀则是相对年轻一些的七贤成员。

王戎出身于名门望族,但没有被名利所迷惑,他自愿放弃朝廷官职,回归山林,并以其骨骼清明、性情豪放而受人敬仰。

而向秀则以官宦之家的身份加入竹林七贤,他以才情出众而知名,但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坎坷。

竹林七贤在山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追求自己内心的真实和自由,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以诗词、音乐和绘画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荒诞现实的厌倦。

在竹林中,他们可以尽情自由地饮酒狂欢、畅谈人生,没有了朝廷的压力和世俗的约束。

中国第一男子天团--竹林七贤

中国第一男子天团--竹林七贤

明哲保身
正始八年(247年),一次,山涛 和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用脚踢一下 石鉴,对他说:“如今是什么时候, 你还睡,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 卧床是何用意吗?”石鉴回答 说:“宰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尺把 长的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你何必 操心呢!”山涛说:“石生不要在马 蹄间奔走啊!”于是丢弃官符而去。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发动 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 山涛这次官职并非司马家族给予的 官位,而是得益于曹魏政权的赏识, 如果此次山涛没有辞官归家,难免 不被牵连。
人物生平: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竹林七
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 步兵;
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八岁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 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诗书, 不慕荣华富贵,以道德高尚,乐天 安贫的古代贤者为榜样;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 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 传》等。
故事1:醉酒避亲
容止出众,号称“爱打铁的魏晋第 一美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曾官拜郎中,授中散大夫。司 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
263年,因受司隶校尉构陷,遭 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和阮籍等共倡玄学新风, 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 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 的精神领袖。
出生官宦,向往归隐
嵇康出生于公元224年。 父亲官至治书侍郎御史,兄长历任 太卜、宗正等职。 嵇康年幼丧父,但天资聪颖,气质 相貌出众,迎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 主为妻,因而获拜郎中,后任中散 大夫。 嵇康崇尚老庄,赞美隐者事迹,向 往出世的生活,不愿为官。
朋友之义
竹林七贤里山涛与嵇康最让人 说到的一件事便是嵇康写出的 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但 嵇康死后又毫无顾忌地将幼子 嵇绍托付给山涛,嵇绍在山涛 的照拂下位至侍中郎,后在西 晋“八王之乱”中护卫晋惠帝 (司马衷,就是那位老百姓都 不上饭快饿死了,他问那他们 为啥不食肉糜的傻子皇帝)身 中百箭,血溅帝衣,享年五十 二岁。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竹林七贤,又称东晋七贤,是指东晋时期一群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以清廉正直、才学过人而著称。

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刘伶、阮籍、向秀、阮咸和王戎。

他们以志趣相投、聚居于竹林为名,由此得名竹林七贤。

首先,嵇康是竹林七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他出生于山西,早年以文章才华获得名望。

嵇康擅长音乐、诗词、文章,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散文家。

他提倡个人修养、追求内在的完善,并主张通过治学来实现社会的进步。

嵇康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化界和政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的另一位杰出人物。

他是扬州的人,喜欢浪迹江湖、与众人交往。

他对文学和音乐有深厚的造诣,被誉为才子佳人中的佳人。

山涛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追求内心的安宁和情感的宁静。

他的作品以其自由奔放的风格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受到广泛赞赏。

刘伶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非常独特的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记载有关忧郁症的人。

刘伶天赋聪颖,对世俗的压力和个人的挣扎感到困顿。

他通过诗词和散文表达悲哀的情感,并通过刻画自然景观来寄托情感。

刘伶的作品深深触动了当时的文人,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

阮籍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学者。

他来自江西,担任过官职。

然而,他对官场腐败和权力的虚妄感到失望,因此选择隐居山林。

阮籍注重个人的修养,并标榜自由奔放的生活态度。

他的作品以其深情感人的风格和婉约的表现形式而广受好评。

向秀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对音乐、诗词和书法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向秀以其清雅的作品风格和敏锐的思想见解而受到推崇。

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倡导人们通过与自然界的交流来寻求真理和解脱。

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知名学者。

他以其深入的学问和理论洞察力而为人所熟知。

阮咸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文学上的独特性而闻名,他的影响力在当时的文化界和学术界都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王戎是竹林七贤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才华出众,精通音乐、诗词和政治。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

竹林七贤是哪七个人物?答:竹林七贤是指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这七个人,他们都是才华横溢、不媚权贵、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豪爽之士。

竹林七贤是指哪七个人1、嵇康嵇康,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嵇康虽然家世儒学,但却崇尚老庄,追求自然之道。

他最擅长鼓琴,一曲《广陵散》天下闻名。

他本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所以与后来的司马氏政权格格不入。

嵇康的朋友山涛为司马氏的大官,离职时推荐他,嵇康就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

后最终被司马昭寻找接口杀掉。

2、阮籍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阮籍本有意于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但当时政治风云变幻,于是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有时闭门不出,有时四处游玩,有时也做出些放荡的举动。

但他对司马氏政权并不做直接对抗,故一生平安无祸。

3、山涛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山涛以其风神气度闻名于当时,世人说他像璞玉浑金,修养深厚而不外露,对他评价很高。

与嵇康、阮籍不同,山涛的政治生涯比较顺利,先是在曹氏集团中任职,后又很得司马氏的重用,管至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

4、向秀向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人。

向秀本愿做一个笑傲山林的隐士,但嵇康被杀后,他迫于压力不得不出来做官,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向秀对老庄之学有深入的研究,曾注《庄子》一书,影响非常大。

今日流传的郭象的《庄子注》,其实就是在向秀的基础上完成的。

5、刘伶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州)人。

他对司马氏政权深恶痛绝,就行为狂放,以做掩饰。

有次他在屋里裸体,来客责问他,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舍,以屋室为裤,你干嘛钻到我的裤子中?”他以嗜酒留名于后世,出外时经常带着酒壶,边走边饮,还曾作《酒德颂》一篇。

6、阮咸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阮籍之侄,二人合称为“大小阮”。

他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懂音律,以善弹琵琶而闻名。

竹林七贤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竹林七贤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竹林七贤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竹林七贤是指晋代(公元265年-420年)时期七位居士,都有文学才能和政治抱负,他们住在一座名为竹林的山林之中,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分别是:
1. 屠岸贾:屠世子,好学,精通兵法和文学。

2. 刘伶:字少陵,善于诗词和音乐,被称为东方玄猿。

3.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善于写田园诗。

4. 嵇康:字叔夜,善于音乐,弹琴造诣甚高。

5. 王戎:字文达,以文才著称,擅长古文和诗词。

6. 谢灵运:字幼安,好学,尤善于写散文和诗词。

7. 侯伯远:字公卿,擅长诗词和文学。

竹林七贤在古代文学中是一种文学现象,他们钟情于田园、清居、自由自在,对于时代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换言之,他们的观点比较现代,反对书生之见,抨击儒家的顽固保守。

他们在政治上并不成功,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文化心态对后来的文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心灵选择和精神追求对古代文学心态和创作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竹林七贤简介

竹林七贤简介

向秀之“竹林精神”
他是以自己的渊博学问、“无为而无 不为”的精神来驾驭他自己的,这正 是“竹林之性”在他身上的体现。“ 竹林精神”的可贵之处在于把道家的 思想精髓体会入微,这是“竹林七贤 ”与那些貌似放达不羁、实际并无其 他理想追求的人的重要区别.
简介
刘伶(约221年-300年),魏晋时期沛 国(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人,字伯 伦。 “竹林七贤”之一。曾为建威将 军王戎幕府下的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 对朝廷策问,强调无为而治,以无能 罢免。平生嗜酒,曾作《酒德颂》, 宣扬老庄思想和纵酒放诞之情趣,对 传统“ 礼法”表示蔑视。是竹林七贤 社会9),嵇康、阮籍、 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 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 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 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竹 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 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 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 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 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对五言诗的影响
阮籍啸台
阮籍嗜烈酒、善弹琴,喝酒弹琴往往复长啸,得意时忽 忘形骸,甚至即刻睡去,可谓“我今欲眠君且去,明朝 有意抱琴来”。
简介
山涛是“竹林七贤”中年龄 最大的一位,一生历经几起朝政 变故。他的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 :39岁以前山野布衣;40岁始 入仕途.与司马氏的关系甚融洽 ,且任职又极勤勉(嵇康曾因此 与他绝交),似乎是与“竹林七 贤精神”背道而驰的。
山涛之品格
他为人含而不露,自持 而不高傲,正直而不轻 狂,他在出任官职之前 就由于雅好老庄之学, 遂确立了以老庄哲学为 主的人生态度。正是在 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 阮籍、嵇康、吕安等名 士,作竹林之游,通过 实践加强了他的哲学信 念。
简介
向秀(约227-272年),字子期,河内 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魏晋竹林七 贤之一。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向 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 隐居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 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 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任散骑侍郎、 黄门散骑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 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著《思旧赋》、 《难嵇叔夜养生论》。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 分别有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 分别有什么典故

竹林七贤七个人都是谁分别有什么典故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焦作修武县,可能为现今云台山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七贤七个人的故事介绍1、嵇康,中散大夫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国銍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他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2、阮籍,步兵校尉嵇康,字嗣宗,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他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徵、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於散文和辞赋。

3、刘伶,建威参军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之一。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为避免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4、山涛,吏部尚书山涛,字巨源,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他早孤,家贫,好老庄学说,40岁时为郡主簿,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后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5、王戎,官至司徒王戎,字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他自幼颖悟,神采秀彻,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他是竹林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惠帝时,官至司徒,他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因此被世人讥讽。

6、向秀,黄门侍郎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他擅诗赋,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竹林七贤都是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竹林七贤都是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竹林七贤都是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在文学上我们常常听到“唐宋八大家”、“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称
号,这“竹林七贤”都有谁呢?又都是哪个朝代的呢?小编整理了竹林七贤都是
哪个朝代的及生平简介。

诗歌鉴赏的15种题型及答法高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及模板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方法及技巧高考易错成语及解释
1竹林七贤名号的由来竹林七贤指的是魏晋时期正始年间(240-250),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
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
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竹林七贤之嵇康嵇康(223-262)三国魏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

字叔夜。

谯国至(今安徽宿州市西南)人。

嵇康是魏宗室的女婿,任过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着有《养生论》。

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魏氏春秋》:“(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他的朋友山涛(巨源),后来投靠司马氏当了吏部尚书,曾劝他出去做官,他遂
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加以拒绝。

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集团,遭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

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决破礼法束缚。

他的哲学
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他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肯定万物都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提出“越名教。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

竹林七贤的介绍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嵇(jī)康(224年-263年,一作223年-262年),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

因得罪钟会,遭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主要成就: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开创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主要作品:《嵇中散集》。

2、阮籍(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

竹林七贤之一。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著有《咏怀八十二首》、《大人先生传》等,其著作收录在《阮籍集》中。

3、山涛(205年-283年3月3日),字巨源。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政治家,“竹林七贤”之一。

山涛早年孤贫,喜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四十岁时,才任郡主簿。

大将军司马师执政时,山涛被举为秀才,累迁尚书吏部郎。

西晋建立后,升任大鸿胪。

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职。

他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意旨,且亲作评论,时人称之为“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太康三年(282年),升为司徒,以老病归家。

次年去世,年七十九,谥号“康”。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4、向秀(约227年-272年),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人。

竹林七贤之一。

向秀雅好读书,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不仕。

景元四年(263年)嵇康、吕安被司马昭害死后,向秀应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昭接见,后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

竹林七贤是什么时代的人物分别是谁竹林七贤简介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年—249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

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竹林”系东晋士人附会佛教经典而成,即“格义”之说。

卫绍生在《竹林七贤若干问题考辨》(《中州学刊》,1999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中心人物嵇康的寓居地山阳县。

而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

“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他们一直受人们敬重。

嵇康简介三国时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州西南)人,字叔夜。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

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於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简介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都有谁?

“竹林七贤”都有谁?魏明帝曹叡撒手人寰后,将八岁的养子曹芳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氏于是大肆诛杀异己,一时间“天下名士减半”。

一些名士为了全身保命,只好去遨游山水,探讨玄理,时称“清谈”。

“竹林七贤”就是正始时期的七位名士,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当初他们旨趣相投、彼此欣赏,时常相聚于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茂盛碧翠的竹林深处,故称“竹林七贤”。

他们中大多数人都与曹魏集团有一定的联系,但未身居要职,后来对待司马氏集团的态度也迥然不同:嵇康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招致杀身之祸,山涛和王戎则先后依附于司马氏集团,向秀迫于形势也步入仕途,其他人则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

“竹林七贤”是正史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创作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抒写个人的精神苦痛和内心忧愤,诗歌多含蓄蕴藉、寄托遥深,文学史上称为“正始之音”。

“竹林七贤”中数阮籍和嵇康的文学成就最大,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嵇志清峻,阮旨遥深”,这是对嵇康和阮籍诗作的精当品评,也说明了二人的创作风格有很大不同。

阮籍(210—263),字嗣宗,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官至步兵校尉,故后世又称阮步兵。

阮籍善作“青白眼”,对于假仁假义的当权者和趋炎附势的得志小人,他常以“白眼”相向,对于其赏识的人才用“青眼”相看,这就是后世“青白眼”这个典故的由来。

他以佯醉躲避现实,常常一个人驾着小车载酒出游,走到路的尽头就放声恸哭,在故作旷达的背后是不尽的无奈和悲伤。

阮籍是继曹植之后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取得突出成就的诗人,诗歌成就主要体现在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当中。

这些诗作是他政治生涯与心理感受的真实记录,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写花木凋零、世事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命不由己的无奈,从多个方面折射了诗人内心的寂寞、痛苦和愤懑。

如: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帏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故事简介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七位名士,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聚会,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

其中,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

他们或者恃才傲物、或者淡泊名利、或者忠贞报国,表现出风骨翩翩的文人雅士气度。

然而,他们也不得不面对政治场的黑暗和险恶,并且在这个领域里面遭受了不可避免的挫折和磨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应对方式。

嵇康拒绝了司马氏集团的拉拢,最终被司马昭所杀。

阮籍则选择了醉酒狂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不满。

山涛则选择了投靠司马氏集团,但他却能够保持自己的气节和风骨。

向秀则选择了隐居不仕,但却被山涛推荐给司马氏集团。

刘伶则选择了纵酒放达的生活方式,不问世事。

王戎则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方式,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

阮咸则选择了与当时朝廷的权贵进行斗争,最终遭受了贬谪和放逐。

竹林七贤的故事充满了悲壮和豪迈的情感。

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风骨和精神,对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

竹林七贤的资料简介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化现象,这七位贤人分别是:嵇康、山涛、阮籍、刘伶、向秀、王戎和祢衡。

他们生活在东汉末年,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文化衰落,使得这些知识分子感到无望和绝望,于是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彼此交流学问,研究儒、道、佛三家学说,同时也作为文化人的一种抗议和反抗。

嵇康,字雕虫,号阴阳子,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名的一位,他是一位闻名于世的音乐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家庭背景很优越,但是他不屑于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追求自由和独立,他的著作《阴符经》至今仍是一部重要的道家经典。

山涛,字子山,号静虚子,是一位佛教高僧和文学家,他曾经到过印度和中南半岛,学习佛教教义和文化。

他的著作以佛教经典和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法华经》的译本,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阮籍,字少卿,号桓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不满朝廷的腐败和不公,他选择了隐居山林,与竹林七贤成为好友。

他的著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桓伊集》。

刘伶,字少陵,号游骑无归,是一位以诗词和散文著称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豪放派为主,有“离骚派先驱”之称。

他的人生经历非常波折,曾经因为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而多次被流放和贬官,最终在竹林七贤中度过了余生。

向秀,字伯度,号青阳子,是一位道家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著作以道家经典和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庄子》的注释和解读。

他的学问和思想深受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尊重。

王戎,字文达,号青龙子,是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经担任过官职,但是由于不满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他选择了隐居山林,成为竹林七贤中的一员。

他的著作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文达集》。

祢衡,字伯符,号石门道士,是一位道家学者和文学家,他的著作以道家经典和文学作品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道德经》的注释和解读。

他的学问和思想深受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尊重。

竹林七贤虽然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现象,但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后世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竹林七贤”简介
中国魏晋时期7位名士的合称,成名年代较“建安七子”晚一些。

包括: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7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在政治上,嵇康、阮籍、刘伶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嵇康因此被杀。

山涛、王戎等则是先后投靠司马氏,历任高官,成为司马氏政权的心腹。

在文章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82首,多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

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不堪出仕,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文章颇负盛名。

其他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刘伶的《酒德颂》,向秀的《思旧赋》等,也是可读的作品。

《隋书·经籍志》著录山涛有集5卷,已佚。

七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作品揭露和讽刺司马朝廷的虚伪。

在政治态度上的分歧比较明显。

嵇康﹑阮籍﹑刘伶等仕魏而对执掌大权﹑已成取代之势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

阮咸入晋曾为散骑侍郎﹐但不为司马炎所重。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但40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至八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

竹林七贤的不合作态度为司马朝廷所不容,最后分崩离析:阮籍、刘伶、嵇康对司马朝廷不合作,嵇康被杀害。

王戎、山涛则投靠司马朝廷,竹林七贤最后各散西东。

『背景』
当时社会处于动荡时期,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因此崇尚老庄哲学,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去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竹林七贤”成了这个时期文人的代表。

『特点』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
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编辑本段]
【嵇康(224—263)】: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

虽家世儒学,但学不师授,唯好老、庄之说。

与魏宗室婚,官至中散大夫,故又称嵇中散。

崇尚自然、养生之道,著有《养生论》,倡「越名教而任自然」。

与王戎、刘伶、向秀、山涛、阮咸、阮籍等人交游甚密,被称为「竹林七贤」。

后因与山涛志趣不同,山涛将去官,举以自代,遂作书与涛绝交;又因与钟会有隙,被谮于大将军司马昭,年四十遭杀害。

嵇康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有《嵇中散集》,以鲁迅辑校《嵇康集》为精善。

【阮籍(210-263)】:三国时期曹魏末年诗人。

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

陈留尉氏(河南开封)人,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度。

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咏怀》八十二首最为著名。

阮籍透过不同的写作技巧如比兴、象征、寄托,藉古讽今,寄寓情怀,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除诗歌之外,阮籍还长于散文和辞赋。

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长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传〉。

另又存赋六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咏物类有〈鸠赋〉、〈狝猴赋〉。

考《隋书.经籍志》著录阮籍集十三卷,惜已佚。

明代张溥辑《阮步兵集》,收《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至近人黄节有《阮步兵咏怀诗注》。

另据史料记载,晋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

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山涛(205—283)】: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

西晋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

早孤,家贫。

好老庄学说,与嵇康、阮籍等交游。

山涛将离选职,欲召嵇康代之,嵇康致书与之绝交。

年四十,始为郡主簿。

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争权,乃隐身不问事务。

司马师执政后,欲倾心依附,被举秀才,除郎中,累迁尚书吏部郎。

司马昭以钟会作乱于蜀,将西征,任涛为行军司马,镇邺。

昭进爵晋公,涛主张以司马炎为太子。

炎代魏称帝时,任山涛为大鸿胪,加奉车都尉,进爵新沓伯。

出为冀州刺史,甄拔隐屈,搜访贤才三十余人。

入为侍中,迁吏部尚书、太子少傅、左仆射等。

每选用官吏,皆先秉承晋武帝之意旨,且亲作评论,时称《山公启事》。

曾多次以老病辞官,皆不准。

后拜司徒,复固辞,乃归家。

有集十卷,亡佚,今有辑本。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

魏晋竹林七贤
之一。

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

曾注『庄子』,“ 发明奇趣,振起玄风”,《秋水》、《至乐》二篇,注释未完而卒。

后郭象“ 述而广之”,别为一书。

向注早佚,现存《庄子注》,可视为向、郭二人之共同著作。

他主张“ 名教”与“自然” 统一,合儒、道为一。

认为万物自生自化,各任其性,即是“ 逍遥”,但“君臣上下” 亦皆出于“天理自然” ,故不能因要求“逍遥” 而违反“名教”。

擅诗赋。

其哀悼嵇康、吕安的《思旧赋》,情辞沉痛,有名世。

【刘伶】:字伯伦,沛国(今安徽宿县)人。

「竹林七贤」之一,擅长喝酒和品酒。

魏末,曾为建威参军。

晋武帝泰始初,召对策问,强调无为而治,遂被黜免。

他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和虚伪礼教。

为避免政治迫害,遂嗜酒佯狂,任性放浪。

一次有客来访,他不穿衣服。

客责问他,他说:「我以天地为宅舍,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何入我裤中?」他这种放荡不羁的行为表现出对名教礼法的否定。

唯著〈酒德颂〉一篇。

作品《酒德颂》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

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榼提壶,唯酒是务,焉知其余?
有贵介公子,缙绅处士,闻吾风声,议其所以。

乃奋袂攮襟,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先生于是方捧罂承槽,衔杯漱醪。

奋髯箕踞,枕麴借糟,无思无虑,其乐陶陶。

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泰山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

俯观万物,扰扰焉如江汉三载浮萍;二豪侍侧焉,如蜾蠃之与螟蛉。

有一与刘伶有关的好玩故事,不知是否属实:刘伶的“鹿车”后跟着一小童儿,还扛着锄头,非常奇怪。

路人问小童儿,小童儿答:“醉死了好埋呀!”
[编辑本段]
【阮咸】:西晋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字仲容。

“竹林七贤” 之一。

阮籍之侄,与籍并称为“大小阮” 。

历官散骑侍郎,补始平太守。

为人旷放,不拘礼法。

善弹直颈琵琶,直颈琵琶后改称阮咸,简称阮。

阮咸不仅擅长演奏,也精于作曲,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他所作,李季兰在同名诗中有“忆昔阮公为此曲,能使仲容听不足”的诗句。

1950年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持阮弹奏的阮咸画像,神情专注。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西晋大臣,「竹林七贤」之一。

幼颖悟,神采秀彻。

善清谈,与阮籍、嵇康等为竹林之游,戎
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他是「七贤」中最庸俗的一位。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进爵安丰县侯。

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等职。

惠帝时,官至司徒。

戎苟媚取宠,热衷名利,立朝无所匡谏。

性极贪吝,田园遍及诸州,聚敛无已,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戎家有好李,常卖之,但恐别人得种,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因此被世人讥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