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概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具代表性 的是烧尾宴。 9.明清:饮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继续和发展,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 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主食:菰米已被彻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 不再作主食,成为菜肴,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为宋以后北方的主食, 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蔬菜的种植达到较高水准,成为主要菜肴。肉类: 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满汉全席代表了清代饮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二、中华饮食文化的特点


源 远 流 长
博 大 精 深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
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 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 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 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 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一个“精”字。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 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 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 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使豆类的营养得到消化,物美价廉, 可做出许多种菜肴,1960年河南密县发现的汉墓中的大画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动物油,叫脂膏,带角的动物油叫脂,无角的如犬, 叫膏。脂较硬,膏较稀软,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实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后植物 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饮食பைடு நூலகம்化
制作人:全洁
一、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 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 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 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 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百草,开 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 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 (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 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 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 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 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 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 健康。


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这与 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 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 礼运》中说:“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三礼”中几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 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 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 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 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 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 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 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 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 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 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 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 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 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 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 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 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 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是这个 意思。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 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 个环节中。
精、情、美和礼之间的关系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 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 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精与美侧重于饮 食的形象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心态、 习俗和社会功能。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 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唯其“精”,才能有完 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发“情”;唯有 “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四者环环 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精、美、情、礼”,才能深 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 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 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 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 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 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 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 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 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 “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 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 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 高尚的情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