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概述1、课名:《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②的一堂历史课;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是《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核心课程,本课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从1949年到文革结束这一段时间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其中既包括我国在建国初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包括后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所经历的曲折历程。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理清20世纪50~70年代经济发展的历程;(2)理解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规定以及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的成就;(3)正确分析评价三大改造;(4)掌握八大的正确决策和“八字方针”;(5)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6)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和挫折;(7)通过分析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和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或历史文献,归纳整理相应的历史知识,描述图片或文字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2)通过呈现本课所涉及的社会历史大背景,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段经济建设历程,并探讨它对我们当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哪些启示;(3)采用讲述法、问题探究、对比法、合作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十分艰巨的过程。

凡是能够正确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遇到挫折和失误,进行实事求是的思想教育和国情教育;(2)通过十年探索史特点的分析,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中国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3)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先进模范人物,激发献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以先进模范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迅速恢复和发展,但这里面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曲折和失误。

高中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复习教案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一选修1历史教案

高中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复习教案 人民版选修1-人民版高一选修1历史教案

江苏省响水中学必修二一轮复习教学案专题三〔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总17〕〔一〕考纲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①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内容、特点;②“一五〞计划:时间、内容、特点;③三大改造:时间、含义、性质、途径和特点、结果和意义;④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时间、任务、矛盾分析、政治和经济决策、意义;⑤“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含义、结果和影响、教训〔二〕自学导学提纲导语:归纳新中国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哪些重要的历史阶段?1、1949——1956年过渡时期1949——1952年底重点在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1953——1956、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也是实现过渡时期。

2、1956年——1966年社会主义十年建设时期;3、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4、1976——1978年徘徊的两年5、1978年第以后,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1992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实现过渡的历史条件:到1952年底,随着____的基本完成和的_____迅速恢复,建立在没收________基础上的____和新建国营经济力量发展壮大,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依据:____年中共制定了过渡时期〔______〕的总路线:“相当长的时间〞和“一化三改造〞。

特点:发展____和变革______相结合。

〔“一体两翼〞〕3、第一个五年计划:㈠提出:根据总路线的思想,党和政府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____年〕㈡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____,建立国家____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____、_____和__________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㈢完成情况:①工业化建设:从1953年到___年,工业化的各项指标都________,建成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全套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与能力】(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层层剖析。

(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准备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经济,然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却并不平坦,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高一历史第六单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旧

高一历史第六单元《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旧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第六章社会主义建立在探究中曲折开展教案引言分析本章引言分四段,第一段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根本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新阶段。

第二,指出这个历史新阶段的根本国情是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当时还没有认识到。

第三,指出摆在中国一一共产党面前的历史任务是指导中国人民探究一条适宜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

第二段介绍了当时的国际背景。

第一,1956年2月举行的苏一一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全盘否认与批判。

第二,苏一一共二十大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三段介绍苏一一共二十大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中国一一共产党不同意全盘否认斯大林。

第二,中国一一共产党开始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经历的迷信,探究适宜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立道路。

第三,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以及中国不承受苏联控制和苏联推行反华政策,中苏关系破裂。

第四段介绍了中国一一共产党在探究社会主义建立道路过程中出现曲折的原因,并指出探究的总趋势是前进。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根底知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一一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扩大化;社会主义建立总道路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57年至1966年在探究中获得的成就。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探究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道路是非常艰巨的过程。

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就能推动社会主义建立事业的开展。

反之,就会遇到挫折与失误。

2.在探究建立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严重的失误,但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中国一一共产党勇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不断纠正,指导中国人民获得宏大成就。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才能:1.引导学生对十年探究道路的考虑,培养学生判断或者者评价是非的才能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才能。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三第1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时间:1953年。

(2)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第一个五年计划(1)执行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工业化成就: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大都超额完成。

②建立起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

③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4)意义:新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的完成(1)改造时间:1953-1956年底。

(2)措施:(3)实质: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4)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5)局限:后期的改革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初期成功探索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2)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3)危害:“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国民经济的调整(1)开始: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2)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十年建设的成就(1)工业方面:建成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冶金、采矿、电站和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第18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题:第18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探究与点拨】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949年——193年)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之初:②192年底:③193年:2.方针:3.实施:4.成就:初步建立:初步形成: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3年——196年底)1.背景:2.内容:①农业:②手工业:③资本主义工商业:3.结果:4.意义: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96年——1976年)1.196年中共八大①内容:主要矛盾:主要任务:②意义:2.19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原因:②提出:③影响:3.1960年八字方针①背景:②方针:、、、③影响:4.196--1966年:.1966—1976年:1.“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3.概括20世纪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哪些失误?给我们留下什么经验教训?【重难点解析】1.概念解释:国家资本主义①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

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②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

③在我国历史上,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是封建的、买办的、垄断的国家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本主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

④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2大跃进对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和思想的影响: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各地用土办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在生态环境方面造成了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重、生物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各地纷纷提出不切实际的目标,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设计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学目标1.能按照历史唯物观点辩证看待十年探索时期的曲折与成就,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

2.本课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了十年探索和文革时期的建设情况,以培养学生的时间素养。

3.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4.通过学生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理解20世纪50到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曲折的实质。

5.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关务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的伟大性、开创性,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与成就难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学方法采用设置情境、设疑引思、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由浅入深。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展示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这幅图片说明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2.展示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相关图片3.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本,迅速找出成功的与失败的探索4.展示“大跃进”相关史料:“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分析“大跃进”开展的原因及表现5.展示“大跃进”的相关图片,分析其危害与实质6.展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料,归纳人民公社的特点7.展示相关图片,讲述文革发生的原因及表现。

总结“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8.展示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农业、生物等方面的成就9.以小组讨论方式分析从50到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经验教训以一幅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曲折发展特点,激发学生思考与兴趣总体把握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背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唯物史观和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筛选有效信息和历史实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材料的能力让学生直观感受文革,体验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感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归纳与表述能力课后反思1.时间稍显紧张,前面讲述过快2.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知识点,把握不准延伸到何种程度3.关于“文革”并没有讲述过多,这部分内容比较敏感,不好把握4.20年探索的成就课本中整段讲述,学生不好把握5.有些内容学生初中学过,但是不知道他们学习的程度如何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精品教案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教学设计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1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苏联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1: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在苏联历史上,他是第一位举起改革大旗的苏联领导人。

导语2:戈尔巴乔夫推行所谓改革“新思维”,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

2010年12月31日戈尔巴乔夫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说,对苏联解体非常遗憾,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大加赞许,认为“改革的起点上,站立着邓小平”!导语3:2018年3月18日,俄罗斯总统选举普京得票率达到76.1%,第四次当选俄罗斯总统。

早在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他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为什么苏联自身的改革反而使苏联走向解体?为什么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大加赞赏?为什么普京说“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联系社会主义阵营的构建,说说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概况。

归纳总结:(1)经互会的建立;(2)全方位内部改造;(3)中苏互助。

目标导学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阅读教材和图文材料,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影响,正确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作用。

归纳总结: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1)政治: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取得过一些成效,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阅读教材,对比赫鲁晓夫改革举措,说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材料展示:1981年,苏共二十六大召开,会上勃列日涅夫提到,美国军费一年达到1500亿美元,并说这是庞大的天文数字。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设计

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走工业化的道路。

过渡:可惜的是中共八大的正确路线并未坚持下来,在八大召开后不久,我国的经济建设由于政策的失误而出现困难。

问题情境5: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条总路线?
自主学习:(1)其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主观上,反映了人民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客观上,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问题情境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如何?
【课堂小结】
两大运动相互推动酿成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些严重失误,最终导致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作业布置复习本课内容,简述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其内容是什么?
板书设计教学反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高一历史教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发展变化。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面对的挑战和困难。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4.研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阶段。

2.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挑战。

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代表性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

2.从历史的角度探究当前的国情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分组研讨法3.讨论法4.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发学生兴趣老师展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图集,鼓励学生讨论其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变化,并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

2.预告教学内容老师提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并阐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二、知识讲授1.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特点和主要阶段(1)基本特点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推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阵地建设。

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政治建设。

④增强国防实力和军事建设。

(2)主要阶段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探索阶段(1949-1952年)。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958-1965年)。

④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⑤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阶段(1978年至今)。

2.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和挑战(1)经济困难由于以往的战争和动荡局面,国家建设面临的困难难以想象。

(2)思想文化问题开展批判思想中的错误观点和借口,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危险的阶段,其后果极其严重。

(3)政治体制的重建面对各种新问题和突破口,需要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和构成。

(4)国防的建设和发展囿于历史的因素,军事领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挑战。

三、案例分析1.林彪事件批判林彪反革命集团,是哪个时期做的?①文革前。

②文革中。

③文革后。

④改革开放初期。

2.就业问题关于就业问题,你觉得2008年金融危机而今感到的困难和社会紧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有何区别?①社会主义困难是受制于许多复杂的历史和国际因素,而此时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影响。

第4课 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第4课 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教案

第4课在艰辛探索中曲折发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20年的历史发展,把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挫折的同时,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主要表现,深刻理解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了解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认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意义及经验教训。

三、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阶段取得的理论成就和经济成就。

分析正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四、教学时间:2学时五、主要内容: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提出建设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都很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马列主义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我们没有现成的道路可选,历史向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在实践中进行探索的新的课题。

经过一五计划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初步的建设经验,这就给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可能。

同时,在学习苏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苏联的经验不完全适合中国,特别是苏共二十大,暴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

这就更加坚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决心,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果。

现在,要建设社会主义了,怎样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1 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设计导入新课:观看十九大报告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一段视频。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条道路是怎样的?顺境、逆境、曲折……,经济建设亦是如此。

……一、全景看――疾风暴雨话历程一、自主学习:梳理20 世纪50-70 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和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生:带着这些重大的经济政策或活动回到时代,看它们背后多反映的历史信息。

二、聚焦看――穿越时代看节点1、一五计划53 年国民经济刚刚恢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从来没搞过社会主义,怎么办?向苏联学习,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53 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 年顺利完成,看成就图,结合课本知识,回答两个问题:产业结构?地域分布?生: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师:思考1:我国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生:历史:重工业基础差现实: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外部:苏联成功经验思考2:主要企业为什么重点在东北地区?材料二: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1955 年生:资源好;援助好;基础好这些成就使得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1.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2.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

3.分析探索建设道路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表现。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重点)3.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难点)[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施(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

(2)概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案(中)第四周第三单元经济发展史3.1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二)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三)土地制度的演变(四)小农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也称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军事武器或贵族消费的生活用品;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供民间消费;家庭手工业:农户法副业,主要用于自己消费和纳赋税。

(一)高超的冶金技术代表作品有商朝的四羊方尊等。

(二)享誉世界的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最早发明的国家。

景德镇瓷窑,到元代发展称为全国的制瓷中心,以生产青花瓷闻名。

(三)异彩纷呈的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古代西方一直称中国为“塞里斯”,就是“丝国”的意思。

苏州的杭州是最著名的。

中国古代的商业(一)商人的出现和商业兴起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因此将买卖人称为“商人”。

(二)宋元商业的繁荣北宋时,益州开始发行“交子”即世界上最早的软币。

元朝实现国家的空前统一,疏通大运河,开辟了海运,大都称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三)明清的徽商和晋商明清时期,其中实力最强的徽商和晋商。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代中后期,在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3.2近代中国经济构成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自然经济的解体1840年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外国人的棉纱大量涌入东南沿海地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的“织”与“耕”分离。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中国逐渐不错了外国商品输入的市场。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  第9课时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教学案第9课时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这一知识点,命题者常利用漫画或者结合图表、文字材创料设新情境,以题目中给的文献或图表等资料为载体设计题目,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

如第2019至2019年的全国Ⅰ卷、Ⅱ卷的第31题、41等,通过投资方向、图表数据、粮食政策考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二五”计划经济建设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表现及结果,引导学生从中反思并吸取其经验教训。

【命题趋势预测】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

“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它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回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一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具有深刻教益。

今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走向应与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协调一致。

因此,暗含时下热点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牢记主干知识】考点1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过渡时期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没收官僚资本;接受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建立起国营经济;合理调整工商业;开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3.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概念解释】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 让学生熟练掌握经济建设曲折的原因、表现以及教训。

【教学重难点】1.一五计划。

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失误、原因及教训。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学生理解困难,所以本课首先要整体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然后要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的能力。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三、过渡时期的总特征四、“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五”计划建设的主要手段。

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但是“一五”计划的完成并没有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是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局面。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被誉为“一体两翼”。

六、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各自特征(1)1958年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案

第19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程标准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一五”计划建设即将完成内容主要矛盾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1)内容: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影响: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

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在《人民日报》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文章,进行“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和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反右派斗争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为此,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派斗争,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争结束。

但在斗争过程中某些人犯了严重的扩大化的错误。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与调整1.总路线的失误(1)表现: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建国初期严峻经济形势;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成就;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惨重损失;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的调整
2、理解:
(1)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
(2)社会主要矛盾
(3)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
3、运用:
(1)能够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分析三大改造的作用和“三面红旗”的错误。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据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资料搜集与展示
2、问题探究
3、史料(数据)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
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教学重点难点】
1、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的实践活动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授课过程】
导入:通过介绍《曲折发展的岁月》这本书导入。

(出示著作封面图片与目录)
出示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课件呈现)
通过认识学习目标,由教师引领学生宏观概括本课知识结构(板书)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那时,除东北三省外,全国主要铁路干线几乎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海运严重堵塞。

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第一篇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出示有关建国初期经济状况的一组图片
图片反映我国国民经济什么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
状况:纵向看,大幅度下降,全面崩溃;横向看,与周边国家差距较大。

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家大肆搜刮;长期战争破坏。

建国初三年,工农业生产增长较快,超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到1952年,仅用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过渡:“一五”计划要解决的两大基本任务是什么?阅读下段材料回答。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在国内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其实行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答: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问:一五计划的显著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什么这要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
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学生自主概括:历史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现实原因帝国主义包围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国防力量。

外部经验是苏联较短时间内优先发展重工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问:从地区分布看,重工业分布区域集中在哪里?为什么?
答:东北地区。

原因:临近苏联,有利于接受苏联经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有较丰富的煤铁等资源;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此建立一些近代化工业企业,所以工业基础较好。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问:工业化建设的同时,进行三大改造。

其实质是什么?
答: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起来,促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小结:过渡时期(建国初到1956年底),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说明过渡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

)依据是生产资料公有程度。

此时期我国公有制有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第二篇章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大会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解决的办法是发展生产力。

据此判断八大是否是成功的探索?
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这次大会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八大确定的路线并未能坚持下来。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如何认识此口号?(观看视频)
“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越高,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主观臆断的口
号。

这些情况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大跃进特点是大办工业,大办农业,盲目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时,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许多地方的公社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材料1:到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万6千个人民公社,99%的农户都参加了人民公社。

材料2:不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而且经济活动的若干环节也公有;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一大二公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结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纠正: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但未从思想根源上彻底纠“左”,因此终于酿成“十年文化大革命”。

第三篇章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出示文革时期国家财政总收入坐标图
认识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以及1973年和1975年发展的原因【探究升华】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经济建设的实践,从中可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升华)
【回望历史展望未来】
成功与失败借鉴与反思
改革开放日新月异
民族复兴中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