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中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读者中心论的认识
自60年代以来,一大批关注读者研究的审美理论纷纷诞生。接受美学向整个西方批评发动冲击,后结构主义大步迈向读者;美国的读者反应理论、读者反应动力学、日内瓦学派的阅读现象学以及在当代哲学解释学影响下的文学解释学等文学美学话语,一时间蜂拥而起,蔚成大观。形成了以读者及其反应、接受、阅读为中心的新的批评理论范式时期。
读者中心论范式下的各种批评话语为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它打破了本文中心论封闭的语言系统,完成了由本文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移,将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研究最少的读者问题推到理论关注的中心。它深入探寻读者的文学能力、期待视野以及前理解等重大问题;研究了审美反应的动力、结构和审美经验等重要理论范畴;它着力于发掘阅读活动中读者与本文的双向交流活动,将文学置于更为深刻宽广的历史语境之中,重构强调读者历史构成作用的文学效应史。它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体现了批评的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
布莱奇认为,半个世纪来,人们开始对这种客观范式的金科玉律发出疑问,并开始探索建立一种主观范式的可能性。以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堡等伟大科学家为代表的主观范式首先从科学角度打破了客观范式的神圣光环。在他们看
来,认识不是对现实的一种看法,即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说明,而是某个主体对现时需要的反映。因此,真实不是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状态,而是人们现实语言反应的产物;它没有持久性,而是面对新的动机被不断重新加以创造。这就是说,主观范式认为不存在独立的认识的客体,因为在每一种情况下,观察者的作用都是至高无上的。一个观察者是一个主体,他的感知手段界说了那个客体的本质,甚至首先界说它的存在。一个客体被一个主体的动机、他的好奇心、特别是他的语言所限制,并给它划空界限。在主观范式中,新的真理是由一种新的语言运用和一种新的思维结构创造的。新知识的创立是知识思维为使自己适应个体发生和种系发生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活动。知识不是被发现的,而是人们创造的。”
读者的接受意识,它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着重探讨读者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强调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方法,与以往单纯研究作者和作品的研究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接受美学研究法著名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赛尔主张研究文学和文学史必须侧重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认为传统的文学和文学批评仅仅把作者和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而完全忽视文学进程中的第三要素——读者,他们认为文学的历史是作者、作品、和读者的关系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而且认为读者具有能动性,并不是被动接受作品的群体,读者不仅能够影
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而且还表现在他们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学的产生,读者的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等等。文学作品在写作方法和要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赢得读者,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这一点来说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作用,
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当然需要读者的评价,在读者评价和反映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完善。一部作品的意义潜能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读者或某一个别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断延伸的接受之链中才能逐渐由读者展开。
也许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论断,但我认为读者中心论在这一定时期内肯定会不断发展壮大,引起人们更多的思考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