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联系和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联系和区别
作者:刘晓莹
来源:《艺术评鉴》2022年第03期
摘要:随着时代进步,观众审美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精神文化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观众对演员表演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很多演员会同时活跃在电影和戏剧的舞台上,在不同的平台去诠释角色。就目前来看,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这两大类是最主要的表演类别,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演员在镜头前或者舞台上塑造角色时准确把握住各自风格样式的特点,适应表演创作在展示平台特点的不同。本文分别对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以期对演员表演创作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更好地发挥表演的魅力。
关键词:电影戏剧表演联系区别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3-0145-03
电影和戏剧同属于表演艺术中的类型,无论是创作原则还是表演方法上都存在不少共性,但两者又分别属于不同艺术门类,受到不同艺术、美学原则的制约。演员只有根据相应的艺术规律来练习表演技巧,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作为演员,既要自己进行表演创作,同时也要充当创作的工具和材料,分析电影和戏剧表演的异同,找到它们的共性和联系,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两者的特点和不同,帮助演员适应不同情况下的表演要求。
一、电影表演特点
在电影作品拍摄的过程中,演员们是根据分镜头剧本设计表演动作的,分镜头剧本就是导演将原本的形象、事件等进行分解,变为适合大银幕的摄制工作台本,主要有镜号、场景、镜头内容、音效等,通过这种方式把文字变为立体的视听形象。分镜头剧本从文学脚本的总体出发,根据大银幕效果的需要,将其分解为数个场景,并根据其内容设置相应的画面、音乐和音效。演员需要深入体会导演的意图,全面了解剧本内容,根据脚本要求展示影视的各项特点,这样才能顺利进入影视后期制作环节。
和舞台表演不同,电影表演不用直接面对观众,而是需要面对镜头。所以在表演时,演员需要对准镜头所在位置,必须做到镜头前快速入戏,建立强烈的镜头感。这就需要演员能在镜头前熟练运用不同的表演方式、动作技巧来表现角色细腻的内心情感,并推动剧情发展。只有这种镜头前贴近现实生活的逼真表演,才能保证在最终形成整体影视作品后,在大屏幕上表现出更好的效果。演员需要在表演中不断融入现实生活元素,做到和真实意境相融。虽然不用直接面对观众,但演员仍需要尽可能自然、真实的表演,让观众感觉到自然而不做作,才能更好的表现出大银幕表演的真实感。
电影作品需要剪辑等后期加工环节。电影在进行分镜头拍摄时,各个剧幕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虽然都从属于总体剧本,但拍摄时经常会出现演员根据分镜头创作表演的情况,可能会导致不同分镜头连续时存在不连贯、不协调的情况,给后期剪辑带来一定困难。为保证后期制作的顺利,演员应熟读剧本,牢记自己在整个剧本中出现的场景、情节,以便于更好的表现分镜头中的动作、表情等。
二、戏剧表演特点
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的现场表演,可将演员自身的表现、同台演员之间的交流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直接和观众产生思想共鸣,创造出良好的艺术效果。戏剧表演主要存在舞台直观性和时空局限性两大特点。表演时,戏剧演员在舞台上向台下观众直接展现角色的语言、动作,将人物的内心情感传递给观众,并与他们产生共鸣,有直观的舞台效果。舞台为演员和观众之间打造了直接交流的平台,成为演员表演的核心因素。舞台和表演之间互相依赖,戏剧演员需要在舞台这个有限的时空中,完成所有的剧情表演。戏剧并没有时间的限制,甚至可无限延长,但就戏剧剧本自身而言,必须立足于舞台,需要在舞台允许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完成。一出戏不可能无限制的表演,必须兼顾观众看戏的耐心和演员需承受的体力、压力。所以,戏剧表演往往被限制在固定的时间长度内。
三、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联系
(一)创作上的相似性
电影和戏剧表演都建立在角色塑造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各种表演技巧,向观众展示不同的鲜活形象。就本质而言,两者都是立足于日常生活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在创作过程中,都包括演员、化妆、服装道具、灯光、音响等不同艺术部门来共同协作,同时,电影表演还要增加后期制作部门,两者的表演创作都有一定的综合性。表演是行动的艺术,需要以组织行动为基础,这对于电影表演或者戏剧表演来说都是一样的。行动包括演员的心理、形体和语言行动等三个方面,以及处于镜头范围内或舞台上按计划的行动,也就是说,对于电影和戏剧中演员表演的实际需求是基本一致的。演员都需通过自身创作来演绎角色形象,在各种练习、行动中把握角色特征、个性,也要结合自身形体、动作、情感等创作角色,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角色内涵,传递剧本中角色的情感。在电影、戏剧表演开始前,对演员的实际训练需求也基本相似,均需要充分释放演员的内心,帮助他们快速投入到表演情境中;同时还要提升演员的综合素质,结合剧作需要,提升演员在动作、体能、体态、表情等方面的塑造水平,并且能通过想象力、信念感等等真实地感受到规定情境,融入表演;还要通过演员自身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提高内在素养,在排练、演出中提高实践能力。
(二)行动艺术假定性上的一致
不管是电影还是戏剧表演,都应该遵循剧本要求,按照假定的情景展开真实行动,都需要以情景中的假定性作为表演行为的前提。剧本中要求的人物角色是最基本的假定,不受现实时间、空间的约束,而是完全按照剧本来拟定的。而这种假定性需要和演员表演中的逼真性对立统一。电影和戏剧都需要将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性格必须具体鲜明,且被观众所接受,拥有视觉、听觉上的冲击力,较剧本文字更直接和具体,增加了虚构剧本的真实感。
(三)创造过程体验的相似性
情感是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一切体验的核心。表演中,演员需要真切感受不同的情感,发掘不同人物的闪光点,使角色拥有自己独特的形象。电影和戏剧演员往往都会拥有“双重自我”,演员本身是”第一自我”,通过自身的主体意识人格化后的角色是“第二自我”,并且,隨着演员塑造人物角色的增多,这些“第二自我”也会增多,演员会感受到自己创造的其他“第二自我”的喜怒哀乐,并将其融合于自身,趋于本能和下意识地进行动作、情感上的转移和投射。当演员在自我转换、第一自我完全被拖入第二自我时,可能会迷失自己;但若第一自我不能深刻表现出第二自我的情感,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又很难打动观众。所以,对于电影和戏剧演员来说,要在表演时真正深入角色内心,感受角色细腻的心理变化,并在表演时充分发挥第一自我监督和把控的能力,帮助自己塑造第二自我,也就是角色,让表演能够更加深刻的打动自我、打动观众。
(四)“下意识”和控制上的相通性
“下意识”是指人们在没有足够自主意识的时候自然做出来的表情或动作,对于演员来说,“下意识”的表演往往是体验中的亮点,以激发演员更好地创造角色,在真实感情的基础上激发人物的“下意识”。不管在镜头前还是在舞台上,演员都需要用主动行动来获得反馈体验,得到对角色的情感体验。“下意识”是演员需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这种方式创造出来的形象更具感染力,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控制”是演员通过自身意志调节角色行为、动作和思想,是体验的重要手段。演员须在运用自己意识体验情感的前提下创造角色,产生自己就是角色本身的信念,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使角色拥有生命力,但这种投入又需要通过“控制”让其有一定分寸感。
四、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的区别
(一)时空关系的不同
电影表演和戏剧表演中存在时空关系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时空对两种表演的影响上。一般来说,创作时需要在一个既定的环境或舞台中展开集体演出,在空间上受到较多限制,这种限制在戏剧表演中影响较明显。戏剧演员需通过固定场景和道具进行表演,用自身表现来塑造人物形象,通过独白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碰到特殊情景,需要放大或缩小表演技巧。如果离开了舞台和道具,演员就很难完全展示表演效果。但电影表演就不用受到那么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