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合集下载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组
二○○九年九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2 1.1 任务来源.............................................................................................................................2 1.2 工作过程............................................................................................................................2
i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加强污染场地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土壤环境管理,保护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规范污染 场地的风险评估技术要求,原国家环保总局于 2006 年下达了《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制订项目,项目统一编号为 1646,项目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4.1 编制原则............................................................................................................................5 4.2 技术依据............................................................................................................................6 5 《导则》框架的确定...................................................................................................................6 5.1 技术方法确定依据............................................................................................................6 5.2 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内容....................................................................................................6 6 主要技术要点说明.......................................................................................................................7 6.1 术语和定义........................................................................................................................7 6.2 关于用地方式、暴露途径和敏感人群的规定 ................................................................7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征求意见稿)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征求意见稿)
科技平台项目(应急2):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11项)、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4项),水质COD、TOC、总磷、总氮、铅、砷、铝、硼、溴、钾、锌、钴、铬、硫化物、挥发酚等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科技平台项目(应急3):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石油类、动植物油的测定便携式红外法
科技平台项目(应急4):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3项),水质苯系物的测定便携式气相色谱法。
科技平台项目(新6):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水质杀菌剂苯菌灵和多菌灵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98
973
141、水质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和流动注入分析法
科技平台项目(新17):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水质阴离子洗涤剂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或流动注射分析法
99
976
144、水质总石油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100
1031
199、土壤、沉积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样品的制备方法(顶空和热脱附)
科技平台项目(新20):鞍山市环境监测站,土壤•沉积物VOCs样品的制备方法(顶空)
111
1032
200、土壤、沉积物有机物的提取分液漏斗或自动液固萃取法
108
1026
194、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加速溶剂萃取或微波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或高效液相色谱法
科技平台项目(新19):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土壤POPs的测定微波萃取/GC-MS、GC或HPLC法
109
1030
198、土壤、沉积物金属总量元素的酸消解方法微波酸消解
110
科技平台项目(新58):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空气硝基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
78
844
12、环境空气硝基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科技平台项目(新59):天津市环境监测中心,环境空气硝基苯类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 标准制订项目的承担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合作单位为扬州市环境监测 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
1.2 工作过程
(1) 成立标准编制小组 2013 年 3 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接到国家环境保护部编制《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 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任务,于 2013 年 4 月成立标准编制小组,并根据工作需要对组内 成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为从事多年环境监测的高级工程师及工程师,具有从事甲烷、 非甲烷总烃及有机污染物分析的相关工作经验及完成该课题的能力。 (2) 查询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检索、查询和收集国 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对现有各种方法和监测工作需求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 究,对比、筛选后初步提出工作方案和标准研究技术路线,编写开题论证报告,同时参 考 ISO 标准方法《固定源排放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甲烷浓度的手动方法》(ISO 251392011:Stationary source emissions - Manu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methane concentration using gas chromatography)、《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 色谱法》(HJ/T 38-1999)、《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中的“总烃和非 甲烷烃测定方法一(B)”,并结合我国的实验室仪器水平和分析研究试验条件等,初 步编写标准草案。 (3) 开题论证,确定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2013 年 12 月,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 与会专家通过质询、讨论,认为本标准定位准确,适用范围合理,主要内容及编制标准 的技术路线可行,同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论证意见主要有: ①按照《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和《国家环境 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暂行要求》(环科函〔2009〕10 号)的要求开展实验、 验证和标准草案的编制工作。 ②标准名称更改为《固定污染源废气 甲烷、总烃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 法》。 ③检测指标扩展为甲烷、总烃和非甲烷总烃。 ④编制的标准方法作为对《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T 38-1999)的修订。 (4) 开展实验研究工作,组织方法验证 2014 年 1-5 月标准编制组根据开题论证会确定的技术方案和论证意见,开展课题实

《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五:《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水质 总氮的测定 连续流动分析法》编制组二○一○年九月项目名称:水质 总氮的测定 连续流动分析法项目统一编号:960承担单位: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组主要成员:吕清、洪维民、吴福全、梁柱、杨倩、顾海东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周羽化、黄翠芳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谷雪景目 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工作过程 (1)2. 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1)2.1 总氮的环境危害 (1)2.2 相关环保标准和环保工作的需要 (2)3. 国内外相关流动分析方法研究 (3)3.1 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3)3.2 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5)4.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5)4.1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5)4.2 标准制修订的技术路线 (5)5 方法研究报告 (6)5.1 方法研究的目标 (6)5.2 方法原理 (6)5.3 干扰和消除 (7)5.4 试剂和材料 (7)5.5 仪器和设备 (7)5.6 样品 (8)5.7 分析步骤 (8)5.8 结果计算与表示 (12)5.9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12)5.10 注意事项 (13)6 方法验证 (14)6.1 方法验证方案 (14)6.2 方法验证过程 (14)7 标准实施建议 (15)8 参考文献 (15)附:方法验证报告 (16)《水质 总氮的测定 连续流动分析法》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2007年7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关于下达2007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环办函[2007]544号),下达了关于制订《水质总氮的测定连续流动分析和流动注入分析法》的标准项目计划,项目统一编号为960,任务承担单位为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1.2工作过程接到原国家环保总局的通知和项目计划后,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并立即开展了前期调研工作。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起草说明

《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全文及起草说明

附件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9年10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8)第二章环境质量类标准 (10)第三章污染物排放类标准 (12)第四章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 (13)第五章环境基础类标准 (15)第六章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 (17)第七章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17)第八章标准实施评估及其他规定 (21)第九章附则 (22)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目的】为加强生态环境标准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生态环境标准的制定、备案、实施,以及对实施生态环境标准的监督和评估。

第三条【标准制定主体】为防治环境污染、防控环境风险、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统一规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第四条【标准分类和执行范围】生态环境标准分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和地方生态环境标准。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国家环境监测规范类标准、国家环境基础类标准和国家环境管理规范类标准,在全国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地方生态环境标准包括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地方污染物排放类标准和地方其他生态环境标准,在颁布该标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范围或标准指定区域内执行。

有地方标准的地区,应当依法优先执行地方标准。

第五条【发布形式和法律效力】国家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形式发布。

地方环境质量类标准和污染物排放类标准等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强制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规定强制执行的地方生态环境标准,以推荐性地方标准的形式发布。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 编制说明

附件3《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标准编制组二〇一九年十月目录1. 任务来源 (1)2. 工作过程 (1)3. 我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体系现状 (1)4. 标准修订的必要性分析 (3)5. 标准修订原则 (5)6. 主要修订内容说明 (6)《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 168-2010)自发布实施以来在我国的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规范国家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程序、方法验证,确定方法检出限等特性指标的技术方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但是也发现HJ168-2010存在未对方法的比对做出规定,某些技术要求不尽明确具体,对生物类监测分析方法适用性不足等问题。

为进一步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适应最新的环境管理需求,2019年,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以标准项目“绿色通道”形式启动HJ 168-2010的修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组织承担具体修订任务。

2.工作过程2017年~2018年,标准编制组结合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技术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管理需求,研究提出了HJ 168-2010在当前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适用性评估报告》,提出了标准修订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2018年11月~2019年8月,标准编制组在前期工作及资料文献查阅的基础上,就海洋、水利等部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要求,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分类,检出限等特性指标的确定技术方法,方法比对,生物类以及以便携式仪器为基础建立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适用性进行多次专题研讨,并在广泛征求全国主要环境监测机构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形成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草案及编制说明。

2019年9月,生态环境部法规与标准司主持召开标准征求意见稿审查会,会议通过审查。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组二一〇年一月〇项目名称: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导则项目统一编号:1230承担单位: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编制组主要成员:邵春岩、陈辉、张广鑫、孙俊、王鑫、陈刚等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武婷标准处项目负责人:谷雪景目录1 项目背景 (1)1.1 任务来源 (1)1.2 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 (1)1.3 编制过程 (1)2 标准编制的必要性 (2)3 标准编制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3.1 基本原则 (3)3.2 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 (3)3.3 技术路线 (3)4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5)4.1 国外场地监测相关标准概况 (5)4.2 国内与场地相关的监测标准概况 (5)5 主要技术内容解释 (7)5.1 适用范围 (7)5.2 术语和定义 (7)5.3 监测目的、原则、内容及工作程序 (7)5.4 监测计划 (8)5.5 采样点布设 (9)5.6 样品采集 (10)5.7 样品分析 (11)5.8 监测报告编制 (11)6 参考文献 (11)《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为进一步完善环保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环境基准,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定了《“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标准规划》,其中标准名录包括编制《污染场地监测技术导则》,本标准是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场地环境保护标准体系是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场地环境管理与监督,规范场地全过程管理各环节的环境监测,2009年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开展2009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9]221号)下达了制定《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1230,项目承担单位为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与本标准同时开展编制工作的系列标准还有《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场地污染风险评估技术导则》、《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

HJ168-2010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 技术导则

HJ168-2010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 技术导则
I
前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落实《国 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规范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保证工 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是对《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T 168-2004)的修订。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 2004 年,原起草单位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 站。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对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程序、基本要求,环境监测分析 方法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以及方法验证、标准开题报告和标准编制说明的内容等重新作 出了技术规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T 168-2004)废 止。 本标准的附录 A 为规范性附录,附录 B~附录 D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江苏省环境监 测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0 年 2 月 26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0 年 5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一个数值,在重复性条件下,两次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此数的概率为 95%。
注:重复性限符号为 r。
1
3.8 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又称“复现性”,指在不同的实验室,使用同一方法由不同的操作者对同一被测对象
使用相同的仪器和设备,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所得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3.9 再现性限 reproducibility limit
II
环境监测 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程序和基本要求,以及标准文本及 相关技术文件的技术要求。

HJ833-2017《土壤和沉积物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HJ833-2017《土壤和沉积物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4 3.1 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 5 3.2 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 5
4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6 4.1 标准制修订的基本原则 ................................................................................................................ 6 4.2 标准制修订的技术路线................................................................................................................ 6
5 方法研究报告 .......................................................................................................................................7 5.1 方法研究的目标 ............................................................................................................................ 7 5.2 方法原理 ....................................................................................................................................... 7 5.3 试剂和材料 ................................................................................................................................... 8 5.4 仪器和设备 ................................................................................................................................. 10 5.5 样品 ............................................................................................................................................. 10 5.6 分析步骤 ...................................................................................................................................... 13 5.7 结果计算 ..................................................................................................................................... 23 5.8 实验室内方法的特性指标的确定 .............................................................................................. 23

20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0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编制组2023年5月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必要性分析 (2)2.1贯彻政策要求,体现衔接协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环保新要求 (2)2.2适应形势发展,坚持依法合规,落实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新要求 (2)2.3支撑管理转型,突出科学客观,落实环评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 (2)2.4强化服务效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环评改革形势下应用层面需求 (3)3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3)3.1国外相关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3)3.2国内相关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4)4标准修订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4)4.1标准修订基本原则 (4)4.2标准修订主要思路 (5)4.3技术路线 (7)5标准修订主要内容 (7)5.1标准结构框架 (7)5.2主要修订内容 (8)6与同类导则/技术规范水平对比分析 (13)7标准实施建议 (13)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简称总纲)于1993年9月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首次发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2011年9月进行第一次修订。

2015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后,为更好地适应形势需要,2016年12月总纲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将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聚焦到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落实上来,推进了环评内容优化,在“十三五”期间为服务环评制度改革,规范和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为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要求,推进环评“放管服”改革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纲内容亟需修订完善。

2021年《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法规〔2021〕312号)将总纲修订列入计划,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简称环评司)负责归口管理,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简称评估中心)承担具体修订任务。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和《环境标准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是指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其他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制修订工作全过程的管理,包括标准制修订项目立项、下达计划、开题论证、征求意见、技术审查、行政审查、批准、发布、出版等工作.第四条本办法规定了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程序、内容、时限和其他要求.标准制修订工作应按本办法的规定进行。

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与电磁辐射防护相关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参照本办法执行。

国家环境标准样品研复制工作按《环境标准样品研复制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第五条本办法规定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标准制修订工作主管部门、技术支持单位、标准主编单位和标准出版单位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的职责.第二章标准制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程序和各方职责第六条标准制修订工作遵循下列基本原则:(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规划为根据,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促进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二)有利于保护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三)有利于形成完整、协调的环境保护标准体系;(四)有利于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实施;(五)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相关方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具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促进环境质量改善;(六)以科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依据,内容科学、合理、可行;(七)根据本国实际情况,可参照采用国外相关标准、技术法规;(八)制订过程和技术内容应公开、公平、公正。

第七条任何具备相应能力和资格的单位均可自愿申报承担标准制修订工作或就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标准管理部门根据申报单位的能力、业绩和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要求,择优确定承担单位,按程序批准。

土壤有机碳测定 征求意见 编制说明

土壤有机碳测定 征求意见 编制说明
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5 3.1 主要国家、地区及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5 3.2 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8
附件三:
《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法》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法》标准编制组பைடு நூலகம்二〇一一年四月
项 目 名 称: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法 项目统一编号:1018 承 担 单 位:大连市环境监测中心 编制组主要成员:宋国华、包艳英、刘景泰、滕兆林、吴群、朱玉亮 标准所技术管理负责人:黄翠芳、周羽化 标准处项目负责人:何俊
2008 年 7 月~10 月,本标准编制小组成员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 (2006 年,第 41 号公告)的相关规定,查询和收集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翻译和整 理《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干式燃烧法》(ISO 10694—1995),确立标准转化的指导思想, 明确标准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技术难点,制订标准转化的技术路线,并形成了开题报告和 标准草案,制订了实验方案。 1.2.3 组织内部专家论证,确定标准制订技术路线和制订原则
目录
1 项目背景...................................................................................................................................1 1.1 任务来源...........................................................................................................................1 1.2 工作过程...........................................................................................................................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固体废物 二恶英的测定

固体废物 二恶英的测定
2006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5.20 亿吨,比上年增加13.1%;工业固 体废物排放量为1303万吨。
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体废物 的产生以及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受到广泛的的关注。近年世界各国在固体废物管理 和污染控制方面都在进行大量的工作。我国也加大了对固体废物污染的控制力度, 2005年4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始施行,国家环 保总局出台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等相关规定,2006年,国家 环保总局又出台了《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发布导则》;2005年,中国 政府批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中国作为签约国,有责 任承担起进一步削减和控制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任。
4 重点问题说明
4.1 适用于固体废物-二噁英的测定方法 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针对固体废物的二噁英类污染物监测的分析方法。国
家环境保护标准《多氯代二苯并二噁英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 同位素稀释高分辨毛 细管气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HJ/T77)中只规定了固态、液态样品中二噁英类 污染物分析的一般原则,未对固体废物中二噁英类分析技术作详尽的规定。
标准中的部分方法将与现有国家标准方法兼容。 3.2 标准制订的方法依据和基本结构
标准的格式符合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 则》(HJ/T168)的要求。
结构上分为,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前处理和净化、仪器分析和数据
-2-
处理、监测的质量控制等。
3.3 技术路线和方法
参考国内外的有关标准和规定,根据工作经验,拟订方法框架,关键技术经 试验验证后,确定方法草案。
废水等
(4)使用13C标记的8种2,3,7,8-PCDDs/Fs内标物

水质多环芳烃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质多环芳烃类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水质 多环芳烃类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编 制 说 明(征求意见稿)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2008年3月水质 多环芳烃类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编 制 说 明一、任务来源2007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关于下达2007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经费的通知》(国质检财函[2007]971 号),向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下达了编制《水质 多环芳烃类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项目计划。

根据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的意见,由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承担《水质 多环芳烃类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编制工作。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多环芳烃(简称PAHs或PNA)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学三致物(致癌、致畸、致突变),因其具有生物难降解性和累积性,所以广泛存在于水体、大气、土壤、生物体等环境中。

多环芳烃引起的环境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优先监测物。

1976年EPA列出了16项PAHs为优先控制污染物。

1990年我国提出的68种水体优先控制污染物中有7种属于PAHs。

PAHs主要是在煤、石油等矿物性燃料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主要的污染源是焦化、石油炼制、冶炼、塑胶、制革、造纸等工业排放的三废物质以及船舶油污、机动车尾气、香烟烟雾等等。

自1775年Pott医生发现扫烟囱工人患阴囊癌至今,许多人研究了PAHs的致癌性,其中已有不少被确定或被怀疑具有致癌、致畸或致突变作用。

尤其是苯并[a]芘和荧蒽是强致癌物质,严重影响人体健康,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对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研究较多,实际上多环芳烃是水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质,多环芳烃在不同水体中的分布取决于它们的污染源。

我国原有的标准方法GB 13198-91规定了测定水体中六种特定多环芳烃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但已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和管理的需要。

因此,修订GB 13198-91标准,将会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体系,努力使环境保护标准与环保目标相衔接。

修订该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提出,由沈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起草。

HJ833-2017《土壤和沉积物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HJ833-2017《土壤和沉积物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2
目录
1 项目背景..............................................................................................................................................2 1.1 任务来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1.2 工作过程 ........................................................................................................................................ 2
3 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4 3.1 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 5 3.2 国内相关分析方法研究 ................................................................................................................ 5

导则 大气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导则 大气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5 标准编制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修订立项报告书由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于 2004 年 9 月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递交。
国 家 环 保 总 局 于 2005 年 5 月 以《 关 于 下 达 2005 年 第 三 批 国 家 标 准 编 制 计 划 的 通 知 》 (环办[2005]61 号)文,下达了本标准编制任务。
附件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2006-12-30
目录
1 标 准 修 订 的 必 要 性 ........................................................................................ 1 2 主 要 技 术 依 据 ............................................................................................... 2 3 修 订 原 则 与 总 体 思 路 .................................................................................... 2 4 标 准 编 制 单 位 ............................................................................................... 3 5 标 准 编 制 过 程 ............................................................................................... 3 6 修 订 主 要 内 容 ............................................................................................... 4 6.1 标准框架 ....................................................... 4 6.2 适 用 范 围 ....................................................... 4 6.3 规范性引用文件 ................................................. 4 6.4 总则 ........................................................... 4 6.5 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 5 6.6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5 6.7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 5 6.8 大气环 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6 6.9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7 6.10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 7 6.11 推荐模式清单 ................................................... 7 7 与 93 版 大 气 导 则 对 比 ................................................................................... 7 7.1 评 价 级 别 的 差 异 ................................................. 7 7.2 同等评价级别工作量的比较 ....................................... 9 7.3 推荐模式的功能比较 ............................................ 11 7.4 小 结 .......................................................... 12 附件 A: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质量模拟重点实验室网站提供电 子 资 料 清 单 ..................................................................................................... 13

环工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环工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编制说明

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编制组1 标准制订工作概述1.1 任务来源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的制定任务,来源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下达的编制任务,项目编号为1540。

1.2 目的和意义为了规范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确保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定《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

本标准是为统一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工作而制定的基本规定。

导则以标准的形式规定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写的基本要求、标准的构成、条文的编排和条文的写法等,旨在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是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的基础标准。

1.3 法律依据、编制原则和技术依据本标准依据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的公告等。

编制本标准采用的原则为:以GB/T 1.1和GB/T 1.2系列标准为基础,参考化工、林业、船舶等行业的工程技术标准编写规定,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政策和规划,以及环境工程建设的特点进行编制。

本导则主要采用的技术依据为GB/T 1《标准化工作导则》系列标准。

1.4 标准编制工作过程按照国家环保总局下达的任务,本标准编制工作从2007年1月开始,主要进行了国内外资料的调研,并在调研基础上编写标准大纲。

2007年7月完成了《环境工程技术规范编制指南》开题报告和标准编制大纲,进行了专家论证。

开题论证会上明确了标准的编制方向和原则,通过了编制大纲,并将标准的名称改为《环境工程技术规范制订技术导则》。

经过多方咨询、讨论,对初稿进行修改后,于2008年6月完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附件3:《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编制组二○○九年六月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 (2)2.1国家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2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编制过程需要进一步明确 (2)2.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技术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 (3)2.4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需要进一步规范 (3)3标准修订原则 (4)4标准修订说明 (4)4.1主要修订内容 (4)4.2适用范围 (4)4.3规范性引用文件 (5)4.4术语和定义 (5)4.5工作程序 (6)4.6基本要求 (7)4.7标准的结构 (8)4.8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 (8)4.9方法验证 (11)4.10附录A (12)4.11附录B (16)4.12附录C 和附录D (16)i《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编制说明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T168-2004)自发布实施以来在我国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环保部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如《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 年第41 号公告)等,旨在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

在新形式下,为进一步规范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加快标准制修订工作进度,为标准编制单位提供更为具体有效的技术性指导,2008 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 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 号)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下达了修订《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HJ/T168-2004)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1535.2。

1.2工作过程在接受任务以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立了标准编制组,并邀请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和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合作单位。

标准编制组结合环境标准技术审查工作,全面跟踪了解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全过程,分析总结了目前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部分编制单位的工作经验。

在此基础上,标准编制组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及环境监测分析一线工作人员对标准的适用范围、术语定义、主要技术内容、方法验证以及检出限、测定下限等方法特性指标等内容分专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讨,同时结合目前环境保护标准工作的最新要求,针对HJ/T168-2004 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形成了《国家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2标准修订的必要性2.1国家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各类国家环境标准中需要控制的污染物项目愈来愈多,而与之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发展却较为滞后,许多方法标准是上世纪80 年代和90 年代制订的标准,采用先进监测技术的程度不高,无法完全满足当前标准实施和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许多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引用出版物中的非标准方法作为实施标准的监测方法。

例如,目前《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引用的149 个分析方法中,有近50%是引用了出版物中的分析方法。

由于这些非标准方法未经充分的验证和严格的技术审查,其规范化程度和权威性与标准方法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质量标准、排放标准等环保标准的实施。

为解决这一问题,尽快建立和完善与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相适应的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环保部加大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力度,与此同时,迫切需要进一步规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工作。

2.2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编制过程需要进一步明确为了提高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需要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编制过程。

例如,有的方法标准编制单位在提交的征求意见稿中并未包括方法验证的相关内容和数据,认为方法验证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完成。

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在进行了方法验证后,编制组对标准的关键技术内容又进行修改,需要重新进行征求意见,从而影响了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进度,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再如,为保证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普遍适用性,《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中第二十九条规定,监测分析方法标准草案应按要求经过具有资质的实验室采用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或专门制备的实际环境样品进行验证,并提供验证报告。

但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实际编制过程中,部分标准编制组并未完全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实验验证,有的甚至只进行了实验室内的重复测试。

另外,在部分标准编制组提供的数据中,有的只进行精密度的实验室间验证,而未进行准确度实验室验证;有的则是只对标准物质样品进行了分析测定,而未对实际样品进行测定,这都导致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基础数据不够详实,技术内容不全面。

2.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技术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随着国家环保标准工作的不断推进,环境管理需要大量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急需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为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提供指导。

例如,“方法验证”部分是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重要工作内容,应在技术导则中详细规定其主要程序、工作要求,以及必须完成的工作内容等。

再如,对于“检出限”的规定,原标准中提供了多种确定方法,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由于各检出限确定方法都有其不同的适用情况,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组在采用各计算方法时的选用原则不尽统一,导致分析方法之间的检出限可比性不强,这也给分析方法标准的使用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2.4环境监测方法标准文本和编制说明需要进一步规范目前,部分正在制修订过程中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草案存在内容不完整,表述不准确等问题。

例如,在“试剂和材料”、“仪器和设备”部分中,存在列举不完整,试剂配制和贮存条件表述不清,出现仪器设备生产制造单位和商标名称等问题。

在“干扰及消除”部分,很多标准未明确标准方法中存在的干扰因素,有的则是提出了干扰因素但未说明干扰的消除方法。

此外,部分标准文本中缺乏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指标,导致监测结果可比性差、准确度受到质疑。

另外,部分标准编制说明存在内容过于简单,表述不清晰,对标准内容的解释不够全面等问题。

例如,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修订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环保标准服务,编制组需要详细研究掌握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特定污染物的监测要求,如标准限值,监测条件等,这样才能使制订出的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

但是,目前部分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编制说明中并未详细的说明相关标准的情况,对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比较等方面分析不够全面,对环境标准体系的系统性和环保标准之间的衔接配套考虑不足。

3标准修订原则为使修订后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技术导则》能为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编制组提供切实有效的技术指导,满足当前环境标准工作的需要,修订工作遵循以下4条原则:(1)反映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工作最新要求;(2)明确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过程;(3)进一步完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技术内容;(4)表述准确易懂,便于实施。

4标准修订说明4.1主要修订内容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有:(1)增加了“工作程序”一章;(2)增加了“方法特性指标确定方法”和“开题论证报告的内容及格式要求”两个附录;(3)对“方法验证”部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技术要求;(4)进一步规范了技术导则的文字描述。

4.2适用范围“适用范围”与原标准相同,但文字表述进行了调整,突出了新增加的“工作程序”以及“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验证报告的构成和技术规定”等内容。

调整后的适用范围为“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制修订的工作程序、基本要求、标准文本及编制说明、验证报告的构成和技术规定;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4.3规范性引用文件原标准和新标准中均有10个规范性引用文件,但具体文件有所调整。

(1)删去原标准中下列5个引用文件: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2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20001.4 《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ISO 5725(所有部分)测试方法与结果的准确度(准确度和精密度)GB 4883 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2)新增加了下列5个引用文件:GB/T 668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GB/T 7714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HJ ×××× 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征求意见中)JJF 105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国家环保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 年第41号)修订中新增加的引用文件中包括了《环境保护标准编制出版技术指南》(HJ ××××),该标准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

4.4术语和定义原标准中共有12条术语,新标准调整为14条。

(1)删去原标准中的4条术语:“环境监测”、“灵敏度”、“重复性条件”、“再现性条件”。

将原标准中的“重复性条件”、“再现性条件”分别并入了“重复性”和“再现性”进行解释。

(2)增加6条术语:“测定下限”、“测定上限”、“测定范围”、“实验室样品”、“试样”、“试料”。

增加“测定下限”、“测定上限”和“测定范围”的目的在于规范用语。

目前在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标准编制组对这类术语的使用不尽统一,有的用“最低检出浓度”、“最低检测质量”、“检测下限”、“浓度范围”、“最低检测浓度”等,且其概念通常与“定性检出”的“检出限”相混淆,这势必造成概念模糊,从而影响监测分析方法标准的实施和使用。

为此,本次修订将“测定下限”、“测定上限”和“测定范围”作为专门术语进行定义,强调其为“能够准确定量测定被测物质”的最低或最高定量检测限。

增加“实验室样品”、“试样”、“试料”的目的在于明确三者在不同的采样分析环节的不同用语。

在新标准中对于“实验室样品”和“试样”的制备,要求在“样品”一章中进行描述,而对于“试料”的制备,考虑到其更接近于被测对象的预处理,因此要求在“分析步骤”一章中进行描述。

三项术语的定义主要参考的是《标准编写规则第4部分:化学分析方法》(GB/T 20001.4-2001)中的表述。

(3)规范了“检出限”的定义,将原标准中的注释内容并入定义正文中,强调检出限为“定性”检出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