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刘勰文心雕龙

合集下载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风骨”内涵摘要:《风骨》篇作为刘勰《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试从“风”、“骨”的解释入手,以《风骨》篇原文为根本,分析“风”“骨”的基本含义,以及刘勰对于“风”“骨”的美学认知,并从中得出“风骨”论对当今文学创作的启示意义。

“风”“骨”都是美学概念,但并不是最高层次的审美概念。

“风”是今人所理解的“文气”,可描述为“刚健感人的思路”,“骨”是端直之言,可描述为“端直的构思定型后的言语结构系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审美特征1.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

追溯“风骨”的最初起源,可知“风骨”一词原是东汉以来上层社会品评人物风度气质的词汇。

当时人们对该词已有明确、稳定的理解。

即:“风”是一个人表现于外部的风度、风采;“骨”原是指人的骨相,借指人的内在品格、气质。

风表现于外,骨蕴含于内,骨力决定人的风神。

如果把人物品评中的风骨一词移植作文学术语,“风”最初的意思是指文学作品的形式方面,即鲜明的外部特色;骨则指文学作品的内容方面,即坚实的思想、感情、义理等等。

风骨不仅涉及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而且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文学领域中的风骨侧重于人的神韵、风度等方面的特点,例如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释“风”刘勰《风骨》开篇直接援引了《诗经》中的“风”,可见二者基本同义。

此外刘勰又表述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风骨》篇原文道:“《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的观点
《文心雕龙》是中国唐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典籍。

它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技巧,包括文学的主题、情感、形式等方面。

以下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
1. 主题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应该具有价值观念,有助于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刘勰提出了“三教九流”的分类法,认为文学作品可以分为儒、道、佛三种教派和九种类型,如史、传、诗、赋、文、曲、笔记、书信、礼记等。

2. 情感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情感应该真实、自然、深刻。

刘勰提出了“文必情,情必真”的观点,认为作品的情感应该来源于作者的真实感受,并通过表达方式真实地传递给读者。

3. 形式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的形式应该美观、协调,具有艺术性。

刘勰提出了“文合体用,字合形音”的观点,认为作品的字词应该符合语言的规律和音律,形式应该与内容相适应。

4. 大成观点:《文心雕龙》认为文学作品有一个“大成”的标准,即完美、卓越、协调。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从主题、情感、形式等多个方面达到协调和统一,才能达到“大成”的境界。

以上是《文心雕龙》的一些观点,它们对中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著作,作者刘勰,共分为六十篇,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文论著作之一。

本文将针对其中的若干篇,进行赏析。

《文心雕龙·原道》《文心雕龙·原道》开篇第一句话堪称千古名言:“文章有三,故事、道义、群防。

”刘勰在此提出“三世”,分别是情事(故事)、思想(道义)和社会意义(群防),突出了文学作品的多重要素。

作者进一步指出,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是“诈于情,深于思,远于事”,即在情节上精益求精,在思想上见微知著,在表达手法上富有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性。

《文心雕龙·章法》《文心雕龙·章法》是刘勰就文章部分而言言近前者,据说刘勰曾经在抄写《左传》时犯了很多错误,后来他结合自己的文字实践写下了这篇《章法》。

这篇文章首先重申了文章要有三个世界的论点,然后详细解释了“章法”这个概念。

他认为,文章的章法应该是“分而后合,合而有序”,这就是所谓的“定分以治,播文以合。

合章先收,正文后综”,也就是分章、合体、句读、顺序以及整体的安排要有序。

此外,《章法》中还提到了文学中的比喻和象征,比喻是用两个不同的事物来描述一个事物,而象征则是用一些符号来表示事物。

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事物不仅丰富了表现力,还可以引发读者深层次的思考。

《文心雕龙·赏析》《文心雕龙·赏析》是对文学审美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作者精心打造的文学作品应当具备“势峰立”,“细节丰富”,“意境悠远”和“合乎人心”的特点。

其中“势峰立”是指必须要有某个好的点在文学作品中,在这个点上显示出来,就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丰富”是指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准确、生动、情趣盎然的;“意境悠远”则表达了作品要具备深远的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感悟;最后,“合乎人心”则是指作品必须表达一种情感,让读者深恶痛绝、深感叹服甚至深有同感,这种暗示或者表达的情感应该表述得淋漓尽致令读者感到道理和深刻。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文心雕龙通变是刘勰的一部经典著作,凝聚着他在文学方面的心血和智慧。

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它深刻反映出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思想发展,将其真诚和认知体现在其文学著作中。

首先,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到刘勰态度变化的表现,根据书中的说法,刘勰曾经持有着平常的态度,他说:“文人不过心有所负,该管事也管而已。

”在他看来,文人应该只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不应该去妨碍别人的意志。

但后来,刘勰改变了自己的态度,开始反思周围的社会现实,他说:“正当此时此刻,以文安民,施治国家,至今尚未奏功,不妨莫管闲事,改当用技补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改变了原来坚持独立文学家发展观的态度,开始重视社会问题以及对政府的参与。

另外,在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中,也反映了他对宗教的态度。

在《文心雕龙通变》中,刘勰表现了一种新的文学观点,他提出宗教不应仅仅只是一个礼仪观念,而应该被当作一种信仰,帮助人们脱离耐人寻味的尘世生活,进而达到真正的道德完善:“若把仪式礼俗常‘粉饰添彩’,反倒更‘道之穷也’,于是此道末路,又何乐而写之?”刘勰非常看重信仰,认为宗教应该帮助人们追求更高的理想,而不仅仅只是一种仪式礼仪。

最后,从《文心雕龙通变》看到的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反映出他崇尚自然的文学主张,他强调的是自然的意义,并将其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

他把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完美连接在一起,赋予他文学作品灵动而神奇的特色:“文章情节,自然为王,天地之间,容纳万象。

”自然就是一个延续不断、永恒不变的主题,也为文学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总之,从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中可以看出,他对人们的信仰有着认真的态度,对自然有着热爱的心情,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他的文学发展观体现出一种追求完美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中,他把信仰、自然、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们融入到他的文学创作中,从而让他的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具有更强的鼓舞性和感染力。

文心雕龙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文学鉴赏

文心雕龙文学鉴赏文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类情感、思想和经验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家。

而《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论巨著,它对于文学的鉴赏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心雕龙》的历史背景《文心雕龙》是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梁武帝萧衍时期,文人士大夫不乏文采飞扬之辈,文学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推崇。

刘勰正是在这个时期,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造诣,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文心雕龙》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入的洞察力,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和要点《文心雕龙》以“文”为主题,对文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鉴赏。

它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形式、文学的技巧等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首先,《文心雕龙》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刘勰认为,文学是一种以文字表达情感、思想和经验的艺术形式。

他进一步指出,优秀的文学应该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文心雕龙》对文学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刘勰认为,文学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通过恰到好处的修辞和运用,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他提出了“有机类合”、“异类合”的概念,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完整性。

接着,《文心雕龙》对文学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刘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文法”、“章法”等概念,让后世的文学家们在创作中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导。

三、《文心雕龙》对后世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深入研究了文学的本质和形式,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和指导。

许多杰出的文学家从中汲取了养分,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得到了提高。

对于文心雕龙的批评文章

对于文心雕龙的批评文章

对于文心雕龙的批评文章1. 引言文心雕龙是唐代文艺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

然而,尽管文心雕龙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进行批评,探讨其优点和缺点,并对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进行评价。

2. 文心雕龙的优点2.1. 系统性的批评框架文心雕龙以其独特的系统性批评框架而闻名。

刘勰将文学创作分为“章”,并根据不同的章进行批评,这为后来的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方法论。

他明确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要素,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整理。

这种系统性的批评框架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2.2. 丰富的批评观点文心雕龙中包含了多种批评观点,涉及文学的理论、技巧和审美价值等方面。

刘勰对于诗、赋、文、记等文学体裁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展现了其博学多才的一面。

他的观点既有独到之处,也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梳理和总结,文心雕龙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3. 文学批评的启蒙作用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以来的文学成就,并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论和观点。

文心雕龙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和模板,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学批评家。

它不仅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还促进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3. 文心雕龙的缺点3.1. 主观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文心雕龙在评价文学作品时,经常采用主观的标准进行评价,缺乏客观性。

刘勰对于“章法”、“骨节”等概念的解释多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

这种主观性的评价标准可能导致对于文学作品的误解或偏见,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2. 部分观点不够深入尽管文心雕龙的批评观点丰富多样,但有些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在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刘勰的论述可能不够深入或不够细致。

有时候他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而没有给出足够的论证或实例来支持。

这种不够深入的观点可能给读者留下模糊或不具体的印象。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浅谈刘勰《文心雕龙》中文学风格的论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其文学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为当今文人雅士们提供了无可比拟的美学研究对象和文化传承研究对象。

在文学风格上,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极其丰富艺术表现力的古典著作。

作者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经典文言文,使文中所有的文字都具有一种深厚的知识气息,丰富了文本的叙事语汇和美学体验;另外,刘勰还精细地融入了丰富的古典文学技法,如形象、对比、讽刺和对照等,使全文锦上添花,形成华丽的文章风格。

同时,刘勰运用了文言文表述方式来丰富文章内容,充分发挥了古典文言文的风格,充满中国古典文人文化的气息,给读者带来一种深刻的文化冲击。

此外,刘勰也采用了多种文体混搭的方式,如书信、日记、寓言、碎片等,运用多样的文学创作手法来丰富文章的结构,使作品看起来具有多样的艺术效果,深具吸引力。

综上所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充满中国古典文化底蕴的作品,具有浓厚的中国古典文学风格,它采用了文言文表达方式,采用了丰富的文艺表现手法,给读者带来了丝绸般的文学体验,令人叹为观止。

文心雕龙论文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论文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论文原文与解析文心雕龙是南朝齐时期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艺批评经典。

该书自问世以来,对后世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原文进行解析,探讨其中的论点和观点,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启示。

文心雕龙是一部系统阐述文学创作和批评原则的著作,全书分为十六篇,包括词、赋、乐府、散文等多种文体。

刘勰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各类文学的特点和创作原则,并提出了许多富有洞察力的批评观点。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以“形神兼备”为文学创作的核心要求。

他认为文学应该在形式和内涵上都达到完美的境地。

对于形式方面,他讲究文字的遣词造句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强调文学作品应具备美感和艺术性。

而在内涵方面,他要求作品能够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具有启示和感染力。

他认为只有形神兼备的作品才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还提出了“变化之妙”、“得失之门”等批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应具备变化和创新,不同的文体要有各自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他还强调了作品需具备情感的起伏和冲突,通过得失之间的对比,才能够营造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

这些观点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文学作品更加多样化和富有表现力。

《文心雕龙》还对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深入剖析。

刘勰在书中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和举例,总结出了文学史上的多个重要时期和代表作品。

他指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讨了文学发展的规律。

这种对文学史的分析和总结为后世文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范例。

除了对文学创作和批评的阐述,刘勰还就文学修养和素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提出了“事实通天命,游是知了解”的观点,强调修身养性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学习,才能够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经典的文学批评著作,对后世文学创作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了思想和美感的统一。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对其评价极高。

他的创作论,内容相当的丰富,也是其核心部分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它涉及文学理论上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艺术构思、风格与个性、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种种艺术方法、修辞技巧等。

刘勰把艺术构思问题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因而把《神思》列为创作论的第一篇,这确是他“深得文理”的说明。

文学创作过程,是在积累学识、观察和研究生活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思开始的。

“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丰富艺术想象活动情状:“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神思活动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

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

”进入了虚静状态,作家才能够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整个宇宙中遨游。

因为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形成的。

所以体现在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有“隐秀”的特征。

对于“隐秀”的意思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

”“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

“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客观事物在作家心中的情态,故要“以复为工”。

问文学创作时,作家的思想感情必须寄寓在客观物象的以描写之中,这是其基本的创作原则,但是隐和秀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必需借秀体现出来,而秀亦必有隐藏于其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创作中还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体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的概念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

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体裁,因此也有自己的“体”“性”是作家的个性和才能,每个作家的才能有高低,个性特点也不一样。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文心雕龙》是南朝齐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作者刘勰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文化评论家。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观点,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受启发,对于文学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见解。

他将文学创作比喻为“雕龙点睛”,强调了艺术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

他强调一个作品的巧妙之处往往体现在微小的细节上,这些细节能够为作品增添生机和活力。

通过刘勰的解读,我认识到创作者应该注重细节,因为只有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作品才能更加饱满、精彩。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文学的分类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提出了“四体”说,认为文学应该分为平、仄、平仄和抑扬四种体式。

刘勰认为不同的体式在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时有着不同的效果和特点。

这一理论使我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使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不同体式下的作品。

此外,刘勰还对于文学的修辞手法进行了剖析和阐述。

他介绍了多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夹叙夹议等等。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文心雕龙》的阅读,我学会了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文学作品,使其更加生动和有力。

除了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对于经典文学的欣赏与鉴赏。

他认为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力量。

他对于经典作品的点评和赞美,使我对于经典作品的价值和魅力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因此,我决定通过阅读更多的经典文学作品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总的来说,阅读《文心雕龙》让我获益匪浅。

刘勰通过自身卓越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和欣赏的诸多奥秘。

他的理论和观点不仅影响了古代文学,也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认识到文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智慧和情感。

评价文心雕龙

评价文心雕龙

评价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里程碑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进行评价,从其价值、内容、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1. 《文心雕龙》的价值《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具有重要的价值。

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文学批评的开创《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先河。

它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标准,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1.2 文学创作的指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和方法,对后世作家和文学界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例如,他提出了“文以载道”、“写意”等概念,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的指导思想,促进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

1.3 文学思想的启蒙《文心雕龙》中所提出的许多文学思想,对后世文人启发深远。

它不仅深化了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还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出的“文心”思想,强调文学创作的内在美和灵魂,影响着后世文人的创作观念。

2. 《文心雕龙》的内容《文心雕龙》是一部涵盖了广泛的文学类别和题材的著作,其内容之丰富、独特和深入可谓令人瞩目。

主要内容包括:2.1 文学的本源与发展规律《文心雕龙》通过对文学的本源与发展规律的探讨,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它从文学的起源、发展、分类和风格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后世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2.2 文学的表达与创作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讨论了文学的表达与创作方法。

他提出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原则和标准,包括“文以载道”、“法则流行”、“任情写意”等。

这些原则和标准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3 文学的评价与鉴赏标准《文心雕龙》中还包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评价与鉴赏标准。

刘勰通过对古代名篇的解析与评论,提出了许多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如“文心合志”、“章句有味”等。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

《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解读《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品论的经典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家刘勰所撰写。

在《文心雕龙》的论述中,刘勰深刻地阐发了文学创作的核心原则以及文学美学的基本规律,这些观点不仅在当时引起广泛的共鸣,即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文学要格物致知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点。

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仅局限于纯粹的文学性质,而应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因素,从中寻找灵感和创作力量。

格物致知的观点来源于儒家的经典,其中的“致知”是指理解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而“格物”则是指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观察,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文学创作中,格物致知的理念则体现在文学家不仅应该关注文学形式和技法,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从中得到灵感和创作的素材和动力。

二、文学要有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还强调了文学对情感的重视。

在他看来,文学创作应该要求作者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情经验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体验,这样的作品才有可能引人入胜、感人肺腑。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常用“意”和“情”这两个概念来描述文学作品的核心内涵。

他认为“意”指的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哲理,而“情”则是指作品所包含的情感色彩和文学艺术的特质。

在文学创作中,二者缺一不可,因为作品所传达的仅仅是思想和理念是难以让读者产生真正的共鸣和情感宣泄的。

三、文学要讲究技法在文学创作中,技法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视技法的表现,在他看来,文学的艺术性和魅力体现在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技巧多样性上。

因此,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良好的结构安排、精妙的言语表现、恰当的形式表现等元素的组合。

在《文心雕龙》中,刘勰详细论述了诸多文学技巧,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等。

他认为对于文学家来讲,技法要符合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运用。

结语:在刘勰的眼中,文学的价值和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评析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评析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评析原文与解析《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由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原文进行评析和解析,旨在深入探讨其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文心雕龙》可谓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集大成者,其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篇。

这部著作以翔实的案例和思辨的方法,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要素、技巧和原则,对于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分析《文心雕龙》的原文内容。

该书的第一篇以“彼资之来”为题,主要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包括才情、情感、心性以及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第二篇“源流”则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起源和发展,并提出了“文脉”的概念,强调了传统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接下来的几篇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形式、结构、主题、修辞等方面的问题。

其次,我们来解析《文心雕龙》的思想内涵。

刘勰在书中强调了作家的创作修养和素养,认为作家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才华横溢的文学修养,才能产生优秀的作品。

他还提出了许多文学创作的原则和规范,如“朴斋”、“波罗蜜”、“质欲齐备”等,都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刘勰还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如“写见解”、“述写”、“构思”等等,这些理论观点对于后世文学批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对《文心雕龙》的文学价值进行评价。

这部著作具有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学观念使其成为了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文心雕龙》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创作灵魂的钥匙”。

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古代文学的解读和评价,更在于对于文学创作的启迪和引领。

综上所述,《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部著作,其原文内容丰富多样,思想内涵深刻独特,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通过对其原文的评析和解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之作,同时也为我们今后的文学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24年《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2024年《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范文

《《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篇一一、引言《文心雕龙》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由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著。

该著作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充分展示了其独到的文学美学思想。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中的文学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解读,分析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及现代意义。

二、《文心雕龙》的美学观(一)情感性美学《文心雕龙》在强调情感在文学作品中的核心地位。

文学应体现出人性的真情实感,抒发人的内心世界。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具备“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的特质,即情感的真挚与表达的巧妙相结合。

(二)意象性美学《文心雕龙》提出了“意象”的概念,认为文学应借助形象来传达情感与思想。

通过描绘具体可感的形象,文学作品可以产生出丰富而深刻的审美效果。

刘勰强调了文学创作中形象与意蕴的融合,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意象性特征。

(三)审美超越性《文心雕龙》认为,文学具有超越现实的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应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体现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理想。

刘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超越性,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具有超越现实、启迪人心的力量。

三、《文心雕龙》在古代文学中的影响《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确立了情感、意象与审美超越性在文学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古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其次,它提出了“文质彬彬”的审美观念,即要求文学作品既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又要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

此外,《文心雕龙》还对文体学、修辞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古代文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四、《文心雕龙》在现代的启示《文心雕龙》的文学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它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关注人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情感。

其次,它提出了意象性美学的观念,启示我们在创作中要注重形象与意蕴的融合,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解析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解析

文心雕龙文学理论解析文心雕龙,是南朝刘勰所著的一本文学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这部经典著作进行解读与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

一、文心雕龙的背景与意义《文心雕龙》是刘勰在刘宋文帝刘义隆政权时期所著,当时文学创作繁荣,文化氛围浓厚。

刘勰以自己的文学视角和才情,从源流、要旨、品评等多个方面对文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

《文心雕龙》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总结了前人文学的成就,还提出了刘勰个人的独特见解,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对文学的分类、特点、修辞手法等有着深入的剖析,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启示。

二、《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1. 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给出了自己对文学的定义,认为文学是人类感情的宣泄和情感的传递。

他强调文学要具备表达情感和启迪思想的能力,同时也要追求艺术上的完美与境界。

2. 文学的分类《文心雕龙》中对文学进行了详细的分类,主要包括诗、赋、文、寓言、笔记、骈文等。

对于每种文学形式,刘勰都提出了其特点和修辞手法,深入探讨了各种文体的魅力与价值。

3. 修辞手法与技巧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技巧,包括比喻、夸张、对偶、排比、借代等等。

他不仅列举了各种修辞手法的例子,还对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4. 文学创作的要旨刘勰从文学创作的目的、内容、结构等多个方面阐述了文学创作的要旨。

他提出文学要旨要真实、表达要明确、结构要有层次感,并指出了文学创作中容易犯的错误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5. 文心与雕龙《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本身也蕴含着刘勰对文学的追求和期许。

文心即文学的核心,雕龙则是对文学进行精雕细琢的意思。

刘勰希望通过他的文学理论著作,能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激励和启迪,达到雕龙之效。

三、《文心雕龙》对后世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心雕龙》系统总结了古代文学的成就和经验,对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鉴赏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鉴赏原文与解析

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鉴赏原文与解析《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论著作,全书分为五个卷,共计三十篇。

该书以雕刻龙形的技法来比喻文学创作,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阐述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品评标准。

下面将对《文心雕龙》的原文与解析进行鉴赏,以期加深对这一经典著作的理解。

卷一:立本篇本篇主要探讨文学创作的目的和立意。

刘勰认为,文学作品要具有美学意义,必须要真实而具备触动人心的情感。

他特别强调了作品创新的重要性,认为创作应该激发人们的思维,开拓文学的边界。

卷二:核心篇核心篇是《文心雕龙》的重点部分,主要包括文学形式、修辞技巧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论述。

刘勰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许多文学表达的普遍规律。

他提出了“离合”、“抱元”、“别类”等修辞技巧,以及对古代文体的分类和评价标准。

卷三:发扬篇发扬篇主要强调文学创作的价值和重要性。

刘勰强调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的协调性,以及作者应该努力突破传统,追求独特的个性表达。

他还提到了文学创作应该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批评的重要性。

卷四:鉴谏篇鉴谏篇主要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批评,进一步强调了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规范。

刘勰在这一篇中提出了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高、中、下,以及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以及对读者的思想引导作用。

卷五:末学篇末学篇主要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编年、作者的评价和评论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刘勰在这一篇中虽有些许遗憾,但也呼吁后人继续发扬和创新文化,不断丰富文学的内涵。

《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巅峰之作,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创作的本质,也为后世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通过对原文与解析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刘勰对于文学创作的探索和思考,同时也能够对于文学表达的规律和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文心雕龙》所强调的文学创作原则和评价标准,对于现代文学创作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创作中,我们应该追求真实和感染力,努力突破传统的束缚,展现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文心雕龙文学解析

文心雕龙文学解析

文心雕龙文学解析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的一部有关文论的著作。

这部巨著以其全面系统的文学理论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文心雕龙的主要内容进行解析,探讨其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第一部分:文心雕龙的背景与意义文心雕龙一书的撰写,出发于刘勰对于当时文学形式的研究与总结。

他通过对古代文学经典的研究,提出了一套独到而系统的文学观点与分析方法。

这些观点与方法对于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心雕龙的基本理论一、文心与表达形式刘勰认为,文心即文学创作的内在思想与感情,而创作的表达形式则是通过词章与文辞。

他主张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真实表达内心情感,同时注意修辞的巧妙运用。

二、文学创作的规范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规范。

例如他强调了文章的主题要明确,结构要合理,以及修辞手法的充分运用等。

这些规范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三、古今文学的对比在文心雕龙中,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名篇的分析,与当时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从而强调古代文学的崇高与现代文学的缺陷。

他寄望于通过学习与借鉴古代经典,来提高当时文学作品的质量。

第三部分: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文心雕龙以其独到的文学见解,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学创作的规范文心雕龙提出的文学创作规范,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

它要求作家在创作中注重思想与情感的真实表达,同时掌握修辞的技巧与巧妙运用。

二、古代经典的研究与借鉴刘勰通过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强调了古代文学的价值与崇高。

他提倡文人应该学习古人的智慧与经验,以提高当时文学作品的质量。

这种对古代经典的研究与借鉴,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方向。

三、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心雕龙的出现,使得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开始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并为后世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

第四部分:文心雕龙在今天的意义尽管文心雕龙是在古代产生的著作,但它对于今天的文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文心雕龙

评价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北宋作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深刻的见解,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书共分为八十篇,涵盖了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既包括了文学的基本原则,也包括了构思、写作技巧和鉴赏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文心与物心的区分。

文心是指作家内心的情感、思想和主观体验,而物心则是指外在的客观事物。

刘勰主张作家应该注重内心的感受和思考,通过个人情感与意义的表达,塑造出生动、丰富、有内涵的艺术形象。

他认为,只有从内心而发的作品才能给人以真实感和共鸣,而只重视物心的作品则只是简单的描写和装饰,缺乏真正的艺术价值。

其次,刘勰强调了作品的意境与修辞的关系。

他提出“韵腴兼备”的理论,即作品应该融合音韵的美感与意境的厚重。

他认为,修辞手法是表达作品意境的重要手段,但过分追求修辞华丽的效果会使作品失去真诚和深度。

作家应当注重意象的刻画和情绪的表达,通过精细而质朴的语言,创造出真实而自然的艺术效果。

此外,《文心雕龙》还涉及了创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论述。

刘勰提出了四端论,即形神合一、兴感相应、采伐交互、通塞统严。

他认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应当相辅相成,形神合一才能使作品达到和谐的境界。

兴感相应则指作品的情感与读者的心灵能够产生共鸣,采伐交互则指作品的内容要丰富多样,避免陈旧和单调,通塞统严则指作品的结构和逻辑应当严密有序。

这些原则对于创作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文心雕龙》还包括了对于古代文学名篇的评论和鉴赏。

刘勰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讨了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他通过赏析和比较,提出了自己关于文学创作和鉴赏的见解,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文心雕龙》是一部独具一格的文学理论著作,通过对文学创作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刘勰在书中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方法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对于深入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X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X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X,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X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披文入情六观《文心雕龙·知音》是X勰论述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的专篇文章,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及尾篇《序志》,可以感到《知音》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全书的创作论、文体论、作家论、文学本质论等基础上,简略而系统地提出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后半章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并着重讲了“六观”,从正面提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知音难”的原因《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

此文题为“知音”,开篇即“招怅”知音“其难哉”,“实难知”、“千载其一乎”,追其原因,他首先列举了文论界中常见的三种陋习,造成读者与作者难以沟通的现象。

秦皇汉武,做为政治家,可说是“鉴照洞明”,然而“贵古贱今”使他们由作品的“知音”变成了作家的仇人;曹植班固,做为学者文人,“才实鸿鼓”,但也正因此,容易“崇已抑人”,更何况文坛本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更助长了文人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真诚理解及对其作品的客观评价;至于外行人、学识浅簿的文人,妄谈文学,不仅不能正确评价作品,还贻笑众人。

这些人共同的毛病是因陋习影响,使自己陷于狭隘偏执之中,不能站在文学道体的层次上[1]、站在文学流源的角度上[2]、站在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的全局高度给作家及作品一个客观的地位与评价,缺少一个大文论家应有的博大精深、宽厚雍容的心怀。

所以,《太玄经》竟因它过于高妙而不为狭隘浅薄又“禄利”熏心的世人所理解,只能当酱坛盖子。

其次,X勰从作品的“杂沓”“交加”与读者“知多偏好”的主客观矛盾角度谈文情难分,音实难知的问题。

有形的麟凤珠玉有时难以分辩,更何况隐于文字深处的文情,所以文情缘本就有难知的特点。

加上客观上,作品常常“篇章杂沓、质文交加”,而读者“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作品客观上的复杂性与读者知识的偏狭,二者加重了读者理解作品的隔阂。

作品的复杂性,一方面表现为,作品是作家学识才华的结晶。

X勰在创作论中讲作家要“博观”“博练”,并由博而“贯一”,达到“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

”[3]每个作家都力求博大精深并能融汇贯通地表现出自己风格特色于具体作品之中,读者面对的不止是一个,而是具有不同特色的作家和形形色色的具体作品,这就要求读者,必须知识全面深刻而且能够贯通运用,即“圆该”。

作品的复杂性,还表现为由于作家自身的艺术水平不同,有的作品有“隐秀”以及“始正而末奇,内明而外润”的美感,有的作品则“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4]。

鱼目混杂,使人难辨。

清代董美讲“作画不多,识见不广,师传不真,必执一已之见,妄为评论。

每以虚灵为纤弱, 著眼为疏忽,沉厚为滞钝。

反是则滞钝而以为沉著……,见笑大方,不胜枚举”[5]。

评论画作如此,评论文学作品也同样。

所以屈原感叹,“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也就不足奇怪了。

面对如此丰富而复杂的作品,文论者的知识却多由个人爱好而积累,“人莫圆该”,说明了文论者知识结构的缺憾,这使他们如上所述,难免执一隅之见,有“私于轻重”,有“偏于憎爱,虽然是“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都是“会己则暖讽,异我则沮弃”,而且一旦面对作者本人时,未必不会又成为秦皇汉武,曹植班固。

“东向”而“寻西墙”,正是X勰对文论者自身素质缺憾而不觉,造成知音难觅悲剧的招怅之描写。

二、达到“知音”的方法针对上述情况,X勰在《知音》后半章中立足于前半章与全书的理论,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其内容主要是对文论者素质的要求、文学批评的正确步骤、知音的真正内涵与达到知音的方法,以此证明,虽然音实难知,文情难知,但不是不可知,“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客观评价作家作品,当作者的知音,是文论者的职责与目的。

X勰从以下三点来说明“披文见情”的路径或文情可鉴的原因,即达到“知音”的方法:(一)、鉴赏者的修养——“务先博观”X勰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土娄,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含有多阅读、多实践、多比较的意义。

“博观”,则含有多积累、多观察、多体验的意义。

他的意思是看过高山大川的人,才会知道土堆的矮小,了解大海的宽广的人,才会知道水沟的狭窄。

这的确是说出了鉴赏者应有的修养。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评价作品不存私心,鉴赏的态度不带偏见。

按照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艺术投射的观点,我们在鉴赏的时候,是把已经拥有的知识投射到鉴赏对象上面,因此往往是”所见出于所知”。

为什么今天的人们能同情林黛玉,是因为我们了解自由爱情的可贵和争取之不易。

在多年前《红楼梦》刚刚开始流传的时候,许多人满脑子的封建思想,还是男女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观念,因此那时候对于林黛玉争取自由婚姻的理想就很难理解,更谈不到欣赏。

(二)、鉴赏的方法——“沿波讨源,虽幽必显”X勰有没有提出鉴赏的方法呢?有。

X勰在《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X勰显然认为,创作与鉴赏的“程序”是不同的,创作者先“情动”后“辞发”,先有感情郁积于胸中,然后用文辞去加以表达;而鉴赏者则是“披文以入情”,先阅读文辞篇章,然后通过感受、领悟、分析到达对于作品所蕴含的“情”的理解。

那么这种方法就是“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如前文所说,X勰非常重视“文”与“情”的关系,在《体性》篇提出了所谓的“因内符外”、“表里必符”的说法,这里就暗含了对“文”与“情”关系的理解。

即认为“情”是“内”是“里”,而“文”是“外”是“表”。

没有内心的“情”,谈不到外面的“文”,反之,没有外面的“文”,内心的“情”也表现不出来。

根据文与情的这种关系,X勰认为鉴赏是“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或“觇文辄见其心”,也即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用比喻的说法就是“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从江河的流水的波浪,溯源而上,最终就会发现那江河的源头在哪里,这样作为源头的幽深的“情”最终就会自然显露出来。

X勰所说的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作为鉴赏者,所面对的就是前人和别人的文本,通过对文本的各种症候的感受、研究、分析,很自然地就会形成对文本的理解。

但这种理解是否就是知音式的理解呢?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很难说的。

因为我们的理解不会、或不完全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一致,达到心心相印的地步。

但X勰对此很有信心,他说:世代久远的作者,无法了解他们的面貌,但观察他们作品的文辞就能窥见他们的内心。

未必是前人的作品过于深奥,只怕自己的见识太浅陋。

弹琴的人心里想着山水,其情就在琴声中表现出来,何况把自己的情理形诸笔端,他怎么能隐藏得了呢?X勰甚至说:读者用心去理解作品中的情理,就像人用眼睛去看物体的形状,只要眼睛明亮,那么物体的形状就无法藏匿,只要读者心思敏慧,文章的情理就无不明白了。

所以,X勰认为他的“披文见情”、“沿波讨源”的方法是可以化解“文情难鉴”而达到文情易鉴的。

(三)、鉴赏的关键——弃“俗鉴”,取“妙鉴”X勰没有停留在鉴赏方法的阐述上面,又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方法是否有效,还必须掌握鉴赏的关键。

在这里,X勰提出了两个很重要的概念,这就是“俗鉴”与“妙鉴”,并论述这两者的区别。

X勰说:“俗鉴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杨》,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疎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其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在这里,X勰首先认为,有一种鉴赏可以说是“俗鉴”。

这种“俗鉴”是怎样一种状况呢?总的说,就是“深废浅售”,即不接受深刻的作品,只欣赏浅薄的作品。

X勰举出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俗鉴”之不可取。

第一个例子是庄子嘲笑人们对《折杨》的欣赏。

《庄子·天地》篇:“大声不入于里耳,《折杨》、《皇华》则嗑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止于众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胜也。

”《折杨》、《皇华》都是庄子当时流行的俗曲,欣赏的人很多。

可是真正有深刻内容的高言、至言则不被人欣赏。

第二个例子是宋玉伤叹高雅的《白雪》无人欣赏的例子。

宋玉在《对楚文王问》中说:“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

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宋玉是用这个故事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X勰则引这个故事来说明/俗鉴”之不可取。

第三个例子是屈原抱怨自己的不同于众人的才华不为人所理解。

他在《九章·怀沙》中说:“文质内疏,众不知余之异采。

”意思是,我性格质朴疏阔,大家不了解我的独特才华。

第四个例子是杨雄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才会说“我心里喜欢深沉渊博而有绝美的文章”。

总之,X勰认为在文学鉴赏中,一味欣赏肤浅的、没有深意的作品,这就是“俗鉴”。

那么如何来拒绝这种“俗鉴”呢?X勰提出了“妙鉴”与之对抗。

他说:“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满箱子的好书,要通过“妙鉴”才能正确地加以评定。

那么这“妙鉴”与“俗鉴”相比,有什么特点呢?X勰的意思可能就是特异、深刻、享受、玩味这四点。

X勰认为“妙鉴”应“见异为知音”,这就是要看出一篇作品与另一篇作品的特异之处,像屈原的作品与《诗经》确有很大的不同,鉴赏者能“见异”,看到屈原作品的独特之处,这样才能成为屈原的“知音”。

X勰又认为“妙鉴”应是“深识见奥”,这就是鉴赏的作品的深刻性问题,真正的鉴赏者应该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作品的深意,这样的鉴赏才能使自己感到内心的喜悦。

这还不够,X勰认为“妙鉴”应该是一种享受,读书就像过节一般,众人熙熙,如登春台,像听到自己最喜欢的音乐和吃到最可口的菜肴一般,高兴无比。

最后,“妙鉴”应该有鉴赏的高潮,这就是X勰说的“玩绎方美”。

所谓“玩绎方美”不是在读作品的时候,而是在读过作品之后,觉得余香满口,回味不尽,这才是鉴赏的高潮时刻。

因为,在读作品的过程中,你为其中的人物、事件所吸引,还来不及用超然的态度来欣赏它,一定要等到作品读过之后,把书合上之后,笑也笑过了,哭也哭过了,心情已经平静了,这时才能够回味那文章的妙处、美处、含蓄处、淡而有味处、有深意处、有独特魅力处,这才是鉴赏的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