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理性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1期(总第153期)[文章编号]1003-1553(2006)01-0023-03理论研究
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发展过程,探索和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由于认识上的肤浅和理解上的偏差,研究性学习实施中也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功能的发挥,阻碍了研究性学习深入、健康的发展。
一、对研究性学习定位把握不准
对于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目前主要有两种关点:一是认为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二是认为它是一种课程形态。[1]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指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综观现在的课堂教学,恰恰是轻视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在:重传授,轻探索;重教法,轻学法;重结论,轻过程。教师只是将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将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实际实施中,坚持这种观点的教育工作者比较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向研究周期短、内容适合的学科内容渗透研究性学习。
与之不同的理论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模式,认为研究性学习有必要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独立设置一门课程。理由是:
1.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掌握和运用,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为载体。如果不专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师容易沿用习惯的课堂学科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依然被动接受学习,这样新的学习方式无从贯彻。
2.即使各门学科有效渗透了研究性学习方式,也有必要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因为各门学科往往局限于本门学科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从事探究活动,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经验及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
3.就现阶段而言,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意识,以及关注自己的生活和关注自己周围社会的态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注重学生在亲历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所可能获得的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发展他们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的能力;追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的社会实践性,从而有可能进一步理解社会的意义和自我的价值。靠单一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不能充分地实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2]所以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于实践,以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两种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来转变接受性学习方式,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目的,那么独立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就会作为一种过渡,在不久的将来被取代。基于上面的分析,结论很
对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理性思考
李丽,傅骞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北京100875)
[摘要]研究性学习从提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几年的发展过程。在这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也暴
露出了许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思考,试图引发对研究性学习的深入认识。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学习方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23
电化教育研究
明显——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不可替代的。所以,从理论上可以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学习方式又是课程形态。在实施中,既要将研究性学习向学科渗透,又要重视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
二、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理解不透彻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六条:1.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要求突破传统的认知性单一的课程目标,把情意目标提到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并列的重要地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特别强调“体验”这一心理过程,特别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和积累,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体验,在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人的发展最深层的指标上有所长进。
基于以上目标定位,“研究性学习”不能像其他课程那样,以老师讲授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记忆、背诵知识和提高认知为目标。研究性学习不是“教书”,也无法用传统的教学目标去衡量它的全部价值。有人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因此,实施“研究性学习”,基本上不能按照预先选定的教材和按学科教学模式设计好的方案组织学生学习,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及其操作模式必须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3]
三、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工作不足[4]
部分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工作不足,使得在实施过程中问题百出,影响了研究性学习应有的效果,也影响了人们对研究性学习的正确认识。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很多地区想在短时间内一步到位,没有预先安排好的师资力量、建立后勤保障和管理制度,没能建立合理制度和外部环境来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健康发展。例如:没能保证研究性学习同其他学科享有一样的待遇,学校没有正常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交流、探讨、研究的机构(如教研组或课题组等);没有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纳入正常的学校考核范畴,因此教学效果好的老师无法获得激励,教学效果欠缺的老师也不能及时得到指导。这在体制上就不能保证研究性学习健康蓬勃的发展。
其次,在研究性学习资源,包括学校的教师资源、信息(图书、网络)资源、硬件设施资源等的开放性、可获得性上没有很好的保障。社区的人文、经济、环境、民俗、生活等资源十分丰富,而现在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往往没有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即使教育资源较匮乏的农村,也可就农村的各项改革、农民增收问题、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各种农产品的更新换代问题进行探讨,还可以就农村中学生的成长以及农业环保诸方面展开研究性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举行各种讲座、进行市场调查和参观访问等形式去探讨那些城市学生所关心的问题。
再次,教师未能及时转变角色。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学习内容的垄断者变成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但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未能及时转变角色,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表现在两方面:1.在指导学生课题研究时越位,甚至包办代替,学生创造性与自主性受到扼杀,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2.片面认为,研究性学习纯粹是学生的事,是学生去研究、探索,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甚至可以撒手不管。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时,教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时遇到的困难和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研究信息交汇的枢纽,成为信息交流的组织者和建议者;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等有关方面的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重点指导,如加强资料收集工作、指导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指导学生形成结论等。[5]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提供依据;要针对“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教研活动。
最后,教师的知识准备不足。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很难有教师能够指导得了一个学校那么多的学科教学和那么多的学生的研究性课题。因此,所有教师都应该把担任研究性学习教学作为自己份内之事。由于学生的研究课题涉及许多学科的知识,所以教师必须从个体走向合作,从精于某一学科走向全面了解各个学科,从只懂专业知识走向充分涉猎科学、人文、社会等学科领域。
所以,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负责管理研究性学习的机构,要全面地从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