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笛卡尔《第一沉思录》有感
《沉思录》读后感(精彩6篇)

《沉思录》读后感(精彩6篇)读沉思录有感篇一“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沉思录》就是一个君子——奥勒留,思想汇聚成语言的集锦。
书中汇集了社会和个人伦理,精神信仰,理智的诚实,平衡的中道,温和的坚定,此世的超越精神等。
一切都看似矛盾的思维内容,却在奥勒留的笔下协调统一,在他的著作中获得一份宁静和谐。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
因为有了习惯,我们才不会被一阵什么风吹跑。
或许,《沉思录》中每一句话就是一根线,拧在一起,就成就了无数人思考的习惯。
也许正因为如此,《沉思录》成了无数人的枕边书,直至我们敬爱的温总理。
奥勒留说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也把自己视为一个世界公民。
他的哲学思想与其说是尊重人,看重人,不如说是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
《沉思录》与其说一本著作,不如说更像是灵魂的低语。
阅读《沉思录》,我不知道从何时开始阅读的,也不知何时结束了这本书的阅读,因为一直在枕边,只是今天闲暇时无意中发现每一页上已经都标有记号,由此证明我都已读过,但绝对不是每页都只读一次。
读这本书,可以随时拿起,随时放下,一次能读多少就读多少,不必一次读完,也不必按顺序读。
因为人的思维本来就是散漫的,对于生活在喧嚣城市中的我们,最重要的是我们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能让自己深入思考,能让自己从繁忙中抽出属于自己的宁静。
《沉思录》就有这样一种魅力,它能帮助读者进行一种精神和德性的训练,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从纯净心灵中汩汩流出的美。
我们都是自己灵魂的主宰,生活的目的不同,掌舵的方式也不同。
但是,我们都追求乘风破浪的力量,也寻求喧嚣中宁静的港湾。
《沉思录》是对我们看不透的生活的梳理,奥勒留给予我们整理生命的方式。
沉思录读后感篇二《沉思录》是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王,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写成的。
仅仅两个月,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完它,也没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来品味这书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导。
沉思录读后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沉思录读后心得体会(精选20篇)沉思录读后篇1重温《沉思录》,如涓涓清泉从古罗马哲人深幽而宁静的山谷,流入我干涸的心田,我听到马可奥勒留那振聋发聩的沉思,那关于生命深刻而彻底的认知穿越时空,我看见爱比克泰德站在神庙之巅,那睿智而圣灵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人性的美丽和光辉,理性的庄严与完美,宽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宁静与淡然。
时刻与哲人相伴,让自己的心境趋于自然和完美,客服欲望的诱惑,和一切邪恶的杂念,不随意冲动,但也不能丧失生活的激情与斗志,坚定意念,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我是一块翡翠,我要始终保持我的颜色随时准备迎接任何命运的打击,站稳脚跟,不要他人搀扶保持一颗宽容之心,即使对待恶毒的人,不要轻易发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则面容要听从心灵的支配,不阿谀奉承,也不恶意攻击,真诚的赞美和恰当的提醒对自然持敬畏之心,不狂妄自大,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和自然的恩惠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自然与人性,所思利人,所行利人对生活持一颗激情之心,不消极,不沮丧,不对他人泼冷水,让别人和自己在一起时如沐春风。
坚定信念,树立理想,但要切记行动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无章珍惜时间,切记空话不做无意义的事或与自己信念相抵触的行或言,珍惜友情,学会感恩,以博爱之心处事,已严谨之心做人不为做过的事而后悔,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今天,在于此刻,我是一株会思想的苇草,过去和将来都是虚无的,拥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拥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着,不受世俗的羁绊和心灵的束缚。
沉思录读后心得体会篇2《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
关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

关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该书探讨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存在与真理、思维与物质等。
以下是对该书的中文1000字的论述。
《第一哲学沉思》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重要著作,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基石之一。
该书是笛卡尔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对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第一哲学沉思》中,笛卡尔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体系,以此解决关于存在与真理的问题。
他以怀疑主义的态度出发,将怀疑推到极致,追求一种可以确信的知识基础。
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观念,即唯有思考的自我存在是可以怀疑的一切中最不容置疑的。
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笛卡尔实施了一种方法论,即“怀疑论法则”。
他通过将自己的思维置于怀疑的状态中,否定一切不确定的知识,只接受不容置疑的事实,从而建立起一个可靠的理性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笛卡尔试图建立起一种确凿无疑的、纯粹的知识体系。
笛卡尔对于物质和心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物质无法被完全了解,只有通过内观的心灵才能对物质进行认识。
换言之,只有通过自我观察的方法,我们才能对世界进行认识。
这种观点是笛卡尔唯理论的核心,也是他对认识论的重要贡献。
笛卡尔对于机械论的批判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他提出了自主思考的观念,认为人类思维是一种自我选择的过程,与机械运作不同。
他反对机械论者将人类思维简化为自然力的结果,主张人类思维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这种观点为后来的存在主义和自由意志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笛卡尔还强调了数学在哲学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数学是一种可以证明的知识,通过数学的推演,可以建立起一套确定的真理体系。
笛卡尔的数学方法论对于后来数学哲学和形式逻辑等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哲学沉思》是笛卡尔最为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理论和观点,对哲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该书以怀疑主义的态度出发,通过思考自身的存在问题,试图建立起一套确凿无疑的哲学体系。
通过这本书,笛卡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对后来的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多重解读

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多重解读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是他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所提出的一个观点。
这个观点引起了世界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变,为后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至今,这句话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中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思”是指人的意识活动,是人的认识、理解、判断、思考等智力活动的表现。
笛卡尔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体现个体存在的证据。
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时,他才可以说“我存在”,并从而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也就是“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的真正含义所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思故我在”在哲学上的解读,是认为人的存在是基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思考建立的。
这个观点反对了传统的神秘主义,主张人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认知而不是信仰或传说。
同时,这个观点也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思想自由。
针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还有一种解读是基于认知论的。
认知论是一种关注人类思维能力的哲学流派,它认为人的思维是一种被规定的过程。
这种观点认为,“我思故我在”应该被理解为人的知觉、感知、想象、概念等认知活动的结果。
这个解读的理论基础是,人所想所感来自于外部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存在,人的思维和认知是基于这种物质存在建立起来的。
因此,“我思故我在”并不是人的思维所创造出来的,而是基于人类感知和理解能力的规律。
这种解释把“我思故我在”解释为真正的存在,并且强调了人的认知能力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我思故我在”还有一种个人主义的解释。
这种解释认为,人的存在是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
这种观点把“我思故我在”的重点放在了个人,而非人类普遍。
它强调了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人的存在应该建立在个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之上。
这种解释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思维中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在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引导了后来很多哲学思想的发展,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影响。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哲学沉思集读后感1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我重点读了前三个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首先他感觉过去一直有着的诸多见解都很可疑,感觉被蒙蔽。
所以为了寻求真理,笛卡尔决定抛弃所有旧有见解,重新开始;按逻辑分析,只要先从旧有见解所根据的原则下手就可以了,对于这些原则,一旦感觉它们欺骗过自己,就决不完全信任;于是笛卡尔发现人生好像是在梦中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记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做梦;既然连自己所见的身体或者环境都可能是假象的话,由于无中生有是不合逻辑的,那么至少还应该存在一些更一般、更简单的东西是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掺杂才构成了思维中的一切形象;于是笛卡尔怀疑是否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给予了自己这一切可见可感的事物或者说观念,但是他又因为上帝是全能的绝对善良的故而不可能允许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犯错而拒绝了这一可能性;因此,笛卡尔做出了第一个结论:“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这决不是由于考虑不周或轻率的缘故,而是由于强有力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
”换句话说,笛卡尔认为普遍怀疑是必要的,一切皆可疑。
为了保持这一状态,笛卡尔时刻牢记这些推论,并提出“即便认识不了什么真理,但至少有能力不去下判断”的陈述。
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叫做“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就是从这个沉思,后人提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名言。
尽管那些对笛卡尔不甚了解的人会直接因此而把他打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牢笼中,我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承接第一部分的内容,笛卡尔认为一切皆可疑,他很客观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虽然暂时感觉这世上没有可靠的事物,但如果一旦找到了什么可靠的确定无疑的事情就能够打破之前的不可知论僵局。
笛卡尔观后感400字

笛卡尔观后感400字Descartes' philosophical works have always fascinated me, and his famous statement "I think, therefore I am" resonates deeply with many people on an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level. 笛卡尔的哲学著作从来都让我着迷,他著名的说法“我思故我在”在许多人的智力和情感层面上都有深刻的 resonance。
One of the key takeaways from Descartes' philosophy is the importance of doubt and skepticism in the pursuit of truth. Descartes emphasized the need to question everything, to doubt even the most fundamental beliefs in order to arrive at true knowledge. 笛卡尔哲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怀疑和怀疑在追求真理中的重要性。
笛卡尔强调了怀疑一切的必要性,甚至怀疑最基本的信念,以便获得真正的知识。
Descartes' method of doubt, as outlined in his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is a powerful tool for cutting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life and arriving at a core truth. By systematically doubting everything, Descartes was able to strip away layers of uncertainty and confusion to uncover the bedrock of certainty upon which he could build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概述的怀疑方法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剖析生活的复杂性,并到达核心真理。
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大全5篇]
![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大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c66282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0.png)
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大全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读书笔记之《第一哲学沉思集》第一个沉思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现在的问题只在于理性的沉思与认识,这将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因此,这项工作的开始不得不是在作者不惑之年以后,并且是将情绪保持在一种没有任何激动的恬静之中。
对于之前所有旧见解的反思,使我认识到:对于那些不是完全确定无疑的东西也应该不要轻易相信。
哪怕只是一点点可以的部分。
对此,切入点便在于“我的全部旧见解所根据的那些原则”。
感官,便是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它有时很荒诞地欺骗我们,有时却让我们产生不出丝毫可以怀疑的理由。
原因就在于有些东西是绝对单纯的,像颜色、数目,以及研究这类事物的算数学、几何学等;而另一些则是如此单纯事物的构成体,如身体、绘画等。
但对于上帝,由于信仰,我坚信上帝是非常善良的,并且是至上的真理源泉。
正因为此,我以“我”现在所是的这个样子而存在着。
然而,由于普遍的假设,并不能取消我对那些因长久的习惯而与我亲熟的东西产生怀疑。
因此,现在来说,普遍的怀疑是必然的,它包括上面所说的两种事物。
第二个沉思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普遍怀疑的结果无非是两种:要么遇到什么可靠的东西,要么陷入完全怀疑的境地。
无疑,作者在此是对第一种结果充满了期待。
我开始了普遍的怀疑。
可是我想到,即使是有一个非常强大的骗子在用着一切的伎俩来骗我,我却不能否认一个命题的真实性,即:我存在。
无论他使我想到我是什么或者想到我不是什么。
但得小心,不能将任何别的东西当成是我自己。
我是什么?一架机器。
所有的行动都归于灵魂。
而物体则只不过是我感官感受到的存在而已,一切的自动、感觉和思维都与物体无关。
还是通过假设,我发现,我只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我因为思维(感觉),而更明白、更容易的感受到了我以外的,那些不属于我的本性的东西。
对此的考察使我发现,真正能够进行观察的是精神(理性),而不是眼睛,因为感受到的东西总是变来变去而不拘蓝@大道行思 1 于一种形态。
《沉思录》读后感(优秀7篇)

《沉思录》读后感(优秀7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书包范文为朋友们分享了《沉思录》读后感(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朋友们。
“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标志”。
《黄帝内经·灵枢·通天》阴阳和平之人,尊则谦谦。
一个成功人或者心气足的人,遇到任何人都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自己想学的东西,他们始终都会对这个社会保持好奇心、探索欲,然后去学习或者吸收自己值得吸收的东西!沉思录读后感范文篇二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
有的人保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
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
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
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
但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
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
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
对善良,或者对自己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
在之前我一直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
现在,慢慢的学着尊重自己的理性。
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
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
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
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
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己有益。
”对一本书,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
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启迪。
沉思录第一卷读后感

沉思录第一卷读后感
这一卷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马可·奥勒留真的很擅长自我反思。
他就像一个无情的自我审视机器,但又充满温情。
他在书里不断地剖析自己的思想、行为和灵魂,这种勇气我可太佩服了。
我平常要是犯了个小错,第一反应可能是给自己找个借口,而他呢,直接把自己的内心扒开,仔仔细细地看哪里出了问题。
比如说,他会思考自己对别人的态度是不是够真诚、够友善,有没有因为一时的情绪就对人不好。
这让我想到我自己,有时候因为心情不好就对朋友有点冷淡,和他一比,真是有点惭愧。
而且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包容心。
他在书里提到的那些关于面对他人的错误、冒犯或者愚蠢行为时的态度,简直是宽容界的典范。
他就像是在说:“这些都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家都不容易,何必计较呢。
”这让我想起我在生活中遇到那些让我生气的事情,比如在马路上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差点撞到我,我可能会气得破口大骂。
但是他的话让我觉得,也许那个人有他自己的难处,可能他正着急去做什么重要的事,或者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要是我能像奥勒留那样,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我自己也能少生很多气,还能做个更豁达的人呢。
这卷书也不是那么好读的。
他的思考方式有点跳跃,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在一个迷宫里,跟着他的思绪到处乱窜。
刚刚还在说对美德的追求呢,下一秒就跳到对死亡的思考了。
我得全神贯注,才能跟上他的节奏。
但也正是这种跳跃,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惊喜。
就像你在探险一样,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他会把你带到哪个奇妙的思想境地。
笛卡尔观后感600字

笛卡尔观后感600字笛卡尔观后感笛卡尔,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
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笛卡尔以他的“我思故我在”而闻名于世。
近日,我读完了他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和《方法论》,对于他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观后感。
笛卡尔的哲学思想以怀疑主义和唯理主义为基础,他试图通过怀疑一切来找到不可怀疑的真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清晰而明确的思考,才能发现真理的存在。
他提出了“方法论”的概念,强调了理性思考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这一思想对于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读完笛卡尔的著作,我深深地被他的思考方式所震撼。
他通过怀疑一切来寻找真理的方法,让我意识到人类思维的局限性。
我们常常被主观的看法和偏见所束缚,无法客观地看待问题。
而笛卡尔的方法则是一种解放思想的方式,它告诉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不要轻易相信一切。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人类存在的一种解释。
他认为思考是人类存在的根本特征,只有通过思考,人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在现代哲学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的认识。
读完笛卡尔的著作,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存在。
我意识到,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我有思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使我与其他生物不同。
思考不仅是我存在的证明,也是我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通过思考,我能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真理。
然而,笛卡尔的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过于强调理性思考,忽略了感性的一面。
人类不仅仅是一个思考的机器,我们还有感受、情感和直觉。
有时候,理性思考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此外,笛卡尔的方法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清晰而明确的思考,才能发现真理。
然而,真理并不总是那么容易被抓住。
有些问题是复杂而模糊的,无法用简单的思考方式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
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一、怀疑一切我,笛卡尔,一个追求真理的哲学家,决定从怀疑一切开始我的哲学沉思。
我怀疑感官的可靠性,因为它们常常欺骗我们;我怀疑数学和逻辑的绝对性,因为它们也可能建立在错误的前提之上。
最终,我怀疑我自己的存在,因为如果我被欺骗,那么我可能只是被一个强大的恶魔所操控。
二、我思故我在在怀疑一切之后,我发现有一个命题是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我思故我在”。
只要我在思考,我就必然存在。
这个命题成为了我哲学体系的基石,也是我重建知识大厦的起点。
三、上帝的存在为了确保我的知识是可靠的,我需要寻找一个绝对可靠的保证。
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上帝是存在的。
上帝是一个全知、全能、全善的存在,他保证了数学和逻辑的绝对性,也保证了感官的可靠性。
四、物质的本质在确定了上帝的存在之后,我开始思考物质的本质。
我认为,物质是广延的,即它占据空间。
然而,我并不认为物质是独立存在的,它依赖于上帝的存在。
五、灵魂的本质与物质不同,灵魂是非广延的,它没有空间上的存在。
灵魂是思考的主体,它是我的本质。
灵魂与物质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上帝所安排的。
六、知识的重建在确定了上帝的存在、物质的本质和灵魂的本质之后,我开始重建知识。
我从数学和逻辑开始,因为它们是上帝所保证的绝对真理。
然后,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物理学、生物学等。
七、道德和信仰在重建知识的过程中,我也思考了道德和信仰的问题。
我认为,道德是上帝所规定的,它要求我们追求善、避免恶。
信仰是人对上帝的信任和依赖,它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动力。
八、哲学的目的我的哲学沉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理,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追求真理,我们就能够找到通往自由和幸福的道路。
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九、自我认知与自我完善在确认了自我存在和灵魂本质的基础上,我开始深入探索自我认知的边界。
我认识到,自我认知不仅仅是对自我存在的确认,更是对自我能力的理解和对自我局限的认识。
这种认知是自我完善的基础,它促使我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以超越自身的局限。
读沉思录有感(优秀8篇)

读沉思录有感(优秀8篇)《沉思录》读后感篇一“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
”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
”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警醒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有感触。
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个人生终了会遇到的问题,死亡。
《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
世上总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抔黄土。
幸而我们遇到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个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
的`确,有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沉思录读后感篇二马年初一,我的叔叔从美国给我带了一本《沉思录》,我在拜读它时,好像能够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
它是那么的宁静,甚至有点喃喃地细语。
一种可以穿透我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人极为相似,他们必须也要考虑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于行动。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一个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拿手电在找别人的毛病,却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去反省自己的过往。
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还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这个人具有平静,安宁自我反省的思想;还需要有一个自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常的自觉,一种大彻大悟。
第一哲学沉思录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集---笛卡尔前言①关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在《谈正确引导理性和在科学中探求真理的方法》②一书中谈过。
该书是于1637年用法文出版的。
在这两个问题上,那时我不过是顺便一谈,并无意深论,为的是看一看大家对这两个问题如何判断,我好从中摸索出一个方法来,以便我以后用这个方法谈论这两个问题。
我一向认为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最好是多谈几次;而在解释这两个问题上,我采取的方式又很生僻,和人们通常用的方法大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在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法文书《谈方法》里把这两个问题提出来,不会有什么好处,我怕一般知识浅薄的人会以为我许可他们也来试探一下往这条路上走。
①法文第一版里没有《前言》,拉丁文版里和法文第二版里都有。
本文是根据1865年法文西门(Simon)版译的。
②简称《谈方法》。
在《谈方法》里,我曾请凡是在我的书里看出什么值得指责的地方的人,费心把这些地方告诉我;可是在我谈到的这两个问题上,除了提出来两点反驳以外,他们没有指出什么别的重要意见。
对于这两点反驳,我想在我比较确切地解释以前,先简短地在这里回答一下。
第一个反驳是:不能从人的精神对它本身进行反思时只看出它自己、看不出别的什么东西来这一事实就得出结论说,人的精神的本性或本质仅仅是思维;因为那样一来,“仅仅”这一词就把其他凡是有可能说得上也是属于灵魂的东西都排除掉了。
我对这个反驳的答辩是:我在那地方并不是有意按照事物的实在情况的次序(因为那时我还没有谈到事物的实在情况),而仅仅是按照我的思路的次序,把它们排除了。
我的意思是:我那时还不知道我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我只知道我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不过以后我将指出我是怎么从我不知道别的东西属于我的本质这件事引申出来事实上并没有别的东西是属于我的本质的。
第二个反驳是:从我心里有一个比我完满的东西的观念这件事不能得出结论说这个观念比我完满,更不能说这个观念所代表的东西存在。
我的答辩是:观念这个词在这里是有不同含义的。
读《沉思录》有感作文(精选17篇)

读《沉思录》有感作文(精选17篇)读《沉思录》有感作文篇1“对于理性的动物来说,依据本性和依据理智是一回事。
观照内心。
善的源泉是在内心,如果你挖掘,它将汩汩地涌出……”这是《沉思录》的精彩语录。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
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
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沉思录》是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读《沉思录》让我有了四点感悟。
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
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
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
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
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
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轻松,活得精彩。
《第一哲学沉思录》读书笔记

《第一哲学沉思录》读书笔记《第一哲学沉思录》读书笔记以下是关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的笔记,主要内容在对第五个沉思的分析。
虽然文章比较简陋支离,但胜在独一无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个沉思:普遍怀疑沉思内容梳理:怀疑感官经验——怀疑梦、幻想和真实——形成普遍怀疑——找寻确然可信之物——猜想妖怪的欺骗第二个沉思:唯我不假沉思内容梳理:即使被骗,但我是存在的——理智比感觉可靠——人通过精神而非感官领会物体——精神比物体性的东西要清楚第三个沉思:上帝存在沉思内容梳理:领会清楚明白即真实——上帝观念被我清楚领会——上帝观念只能来自更圆满(后天论证)——上帝观念特有的规范性(先天论证)第四个沉思:真理与错误沉思内容梳理:上帝圆满,故不会骗人——人会犯错而非不犯错是上帝使然——自由意志高于道德善恶和永不犯错第五个沉思:物体、上帝沉思内容梳理:LINE75“待检查的东西”——上帝究竟是如何规范人类的精神的?我们的本性到底是被上帝归入到不完满中,还是上帝故意如此为之?“认识真理”——必须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精神所领会得清楚明白的事情上;必须不做的是把意志放任在理智范围外,对理智所不清楚明白的事情下判断“认识”——之前的沉思所说的,精神比物体性的东西要清楚明白,感官经验的真实性值得怀疑LINE76“这些东西的观念”——关于物质性的东西的观念,比如后面所说的连续量、广延“与本性相合”——数目、形状、运动等物质性的东西的观念,似乎早就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是某种先天存在的东西(联系康德“先天综合判断”)LINE77“某些东西”——物质性的东西“真实不变的本性”——与我的精神相对,即不依赖于我的精神而存在的形式,比如三角形的形式和性质。
换句话说,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圆形也许是假的,甚至说现实中根本没有真正的圆形,但是圆形背后的属性却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凭空捏造的。
LINE78“论物质性的东西”——三角形的物体给我带来的感官经验,与三角形的形式和性质给我的认识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和不真实的,但是后者却是能够领会的清楚明白的。
我思故我在高分作文3篇精选

我思故我在高分作文3篇精选第一篇范文: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出自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录》,这个论点从古希腊哲学家开始就一直存在。
我认为,“我思故我在”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共识。
我们之所以能够与这个世界相互作用,是因为我们拥有思维这个工具。
思维让我们不断提高认知,并且进一步提高认知的能力。
思考是进步的源泉,这一点不容置疑。
没有思考,人类可能还处于野蛮状态,缺乏各种文明得以崛起。
同时,思考也成为何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和进步也同样至关重要。
所以,思考也成为我们阅读和学习的核心。
思考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它使你能够在知识海洋中进一步深入并有效地掌握知识。
此外,思考过程中的创意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万物皆有可能”,这一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前行的勇气。
总之,对于我们每一个人而言,“我思故我在”并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我们每天所面对的现实。
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一哲学论点对我们的影响,不断加强思考、独立思考,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要点分析:此文首先引出了老祖宗笛卡尔这个伟大的哲学思想,并深入解读了它的核心含义“我思故我在”,为本文铺设了坚实的思维基础。
其次,文中从思考出发,谈论了思考在个人、发展、进步、知识获取、创造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扩展了论点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文章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自己的看法,也提出了最根本、也是最为实践的建议:不断加强思考、独立思考。
用词分析:全文句法清晰,表达自如,用词精炼,特别是“思考是进步的源泉”、“思考过程中的创意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万物皆有可能”,突出了文章思路,使其更加易懂、深刻,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个话题的深刻理解。
第二篇范文:我思故我在我想起中学时期,数学老师就曾告诉我:数学解不开的问题,用思维也同样解决不了。
这话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注意,甚至有些不以为然,但随着我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成长,我逐渐领悟到这句话的深度。
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生物更强大,是因为我们拥有更为优秀的智力和创造力。
读《第一哲学沉思录》有感

读《第一哲学沉思录》有感
《第一哲学沉思录》是一本讲述古典哲学的书籍,它将帮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古代哲学。
这本书中收录了来自古典哲学家们多种不同的观点,对其进行了仔细的剖析,试图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本书中收集的哲学思想都是鲜为人知但却又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方面,它会帮助我们领略哲学家的智慧,另一方面,它也能帮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新思想。
《第一哲学沉思录》中有许多有关人性和社会责任的智慧,比如古典哲学家所认为,生活接受正义、合理性和真理的原则,并遵循这些道德规范。
古代哲学家们深刻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尽力保护自己的人权,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另外,他们还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了解真相,尊重自然,探究最终的真理。
总的来说,《第一哲学沉思录》是一本内容丰富而且受众广泛的书籍,它不仅拓展了人们对古代哲学的认知,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入的文化发展思考。
它鼓励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人生,让我们有机会去探究真理,形成一套具备伦理责任感的生活和行为准则。
关于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的反思

第一个沉思:怀疑是什么第二个沉思:论精神的本质没有感官的时候,不存在的才是真实的。
我是什么?物体性:“能以若干方式被移动,不是被它自己。
”那人虽具有物体性,但一般不表现出来,便为“动”物。
所有的“动”物都能自主支配自己,这是一种通性的思想存在,人便不是唯一的。
我对我的思想的认识完全可以,也必然,不通过感官,而出于一种自然的、心灵上的直观。
而这种直观又包括在我的思想之中。
第三个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感官所感为冲动。
表象所拥有的客观实在性是睡梦里、思想里所没有的轮廓,而轮廓不完全能说明存在,正如影子只是一种相对的写照,便也是性质上的轮廓。
完满的东西。
万物因此存在,完满之物便是思想,思想才最充实而最不言而喻。
观念附属于思维或精神,前者为异,后者为同。
想象死亡之后,正如想象出生之前一样不存在,所以这也不是“想象”能到达的。
想象,是在记忆的基础上的,通过思维这个工具,来进行的不存在的演绎。
因为是无限的,所以可以片面地理解为完满的。
在我的思想都还没存在的时候,想象更是毫无存在性的。
肉体是记忆的载体,故思想也可以安身。
我,是在世间不停地湮灭并创造,才保持了存在,而思想则高出我的肉体一个等级,可以永恒存在。
上帝有着无限的完满性。
第四个沉思:论真理和错误把上帝所有的造物合起来看,有好有坏,那么在本性上就是完美的,即是完满的。
自由意志是无限的,但却又也许只是限制之内的无限。
人的自由意志之所以无限是意志的本性,之所以有限是人的认识和能力有限。
但这在上帝那儿都是无限的。
在意志中可以思考意志,这边是向下的无限么?自由,并不是不选择地立于原点,二十岁随心地离开原点、中间点,在自由意志下走得越远便越自由。
先理智,后意志。
要正确地使用自由意志。
第五个沉思:论物质性东西的本质及其它大小、距离的相对性就会制造一个无限,这样的伪无限在拥有更大数量级的直观中完全可以是有限的、客观存在性很强的实体。
第六个沉思:论人的灵魂和肉体文学中的通感也许直指哲学中心灵的直观,两者靠近但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直观是绝对的,同感是相对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笛卡尔《第一沉思录》有感
11901042 詹宇新4班
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主要通过六个部分的沉思与论证表达了他对于上帝和人的灵魂这两个问题的看法并提出了第一哲学的概念,我重点读了前三个沉思。
笛卡尔的第一个沉思叫做“论可以引起怀疑的事物”。
首先他感觉过去一直有着的诸多见解都很可疑,感觉被蒙蔽。
所以为了寻求真理,笛卡尔决定抛弃所有旧有见解,重新开始;按逻辑分析,只要先从旧有见解所根据的原则下手就可以了,对于这些原则,一旦感觉它们欺骗过自己,就决不完全信任;于是笛卡尔发现人生好像是在梦中一样,因为没有任何明显的标记可以告诉自己这不是在做梦;既然连自己所见的身体或者环境都可能是假象的话,由于无中生有是不合逻辑的,那么至少还应该存在一些更一般、更简单的东西是真实的,正是由于这些东西的掺杂才构成了思维中的一切形象;于是笛卡尔怀疑是否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上帝给予了自己这一切可见可感的事物或者说观念,但是他又因为上帝是全能的绝对善良的故而不可能允许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犯错而拒绝了这一可能性;因此,笛卡尔做出了第一个结论:“凡是我早先信以为真的见解,没有一个是我现在不能怀疑的,这决不是由于考虑不周或轻率的缘故,而是由于强有力的、经过深思熟虑的理由。
”换句话说,笛卡尔认为普遍怀疑是必要的,一切皆可疑。
为了保持这一状态,笛卡尔时刻牢记这些推论,并提出“即便认识不了什么真理,但至少有能力不去下判断”的陈述。
笛卡尔的第二个沉思叫做“论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体更容易认识”,就是从这个沉思,后人提炼出了“我思故我在”的经典名言。
尽管那些对笛卡尔不甚了解的人会直接因此而把他打入主观唯心主义的牢笼中,我还是想说出自己的想法。
承接第一部分的内容,笛卡尔认为一切皆可疑,他很客观地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虽然暂时感觉这世上没有可靠的事物,但如果一旦找到了什么可靠的确定无疑的事情就能够打破之前的不可知论僵局。
接下来,笛卡尔假定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假象,回忆也是谎言。
他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疑的?我自己呢?一系列的论证之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曾说服自己相信什么东西,或者仅仅是我想到过什么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
”即有我,我存在,这一命题为真。
简单来说,既然我能够想到其他的东西,比如一本书,无论这本书是真的存在或者只是观念上的存在,我都想到它了。
书是否存在我无法确定,但我可以确定我想到书这一事情是确实存在的,就是说,我确定想到这本书的我是真实存在的。
这就是,“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明显的唯心主义倾向以及后来的二元论都是无法跟唯物辩证法进行对垒的,这是原则上的分歧,但我想还是先沿着笛卡尔的思辨继续进行思考,以便做出对他的哲学观点的完整判断。
在第三个沉思中,笛卡尔用尽各种办法论证上帝的存在,而且以一个无神论者的角度开始论证,通过各种反方向的逆推导出了上帝存在的理由。
具体来说,既然我本有的观念是存在的,即意识是存在的。
但我的意识是有限的,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也会犯错,那就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完满的比我更有内涵的东西存在。
无论它只是存在于我的观念中还是真实外在。
进而,比我高一级的这存在也会通过进一步思考,得到更高一级的存在;一直推下去,必然会有一个超越了一切其他存在的最高阶的存在,即是“上帝”,一个无限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