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诊疗规范201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概述】: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为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
【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王永炎主编的第六版《中医内科学》及《中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v90mmHg。
危险分层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1)临床表现⑴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者仆倒。
⑵可伴有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⑶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重复发作。
(2)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动态血压、肾上腺B超、醛固酮测定等。
(3)其它检查:超声心动图、X线、颈部血管B超、动态心电图【鉴别诊断】:1. 中风: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歪斜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扑到相似,且眩晕多为中风先兆,但眩晕患者无半身不遂、昏仆不醒人事、口舌歪斜及舌强语塞等表现。
2. 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为特点,发作后一般在短时间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舌歪斜等后遗症。
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眩晕发作严重者也有欲仆或晕眩扑到表现,与厥证相似,但一般无昏迷不省人事表现。
3. 癫病:以突然扑到,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眼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
癫病昏仆与眩晕甚者之扑到相似,且其发前多有眩晕、乏力、胸闷等先兆,发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晕时做等症状表现,故应与眩晕鉴别,其鉴别要点为癫病昏仆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两眼上视,抽搐,猪羊叫声等症状。
2012年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BNG070)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版)一. 眩晕的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
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部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发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2.3.证候诊断1).风痰上扰证:眩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吐、呕吐痰涎。
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
中医眩晕诊疗规范与临床路径
中医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o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1OIDo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⑴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⑵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协作组老年高血压协作分组和心血管重点专科协作组高血压协作分组制订的“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常见证候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肾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湿中阻证瘀血阻窍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老年病重点专科协作组老年高血压协作分组和心血管重点专科协作组高血压协作分组制订的“眩晕(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W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的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5.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⑵静息心电图;⑶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⑷尿微量白蛋白;⑸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眩晕
眩晕(周围性眩晕)中医诊疗规范和单病种临床路径(一)眩晕中医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住院标准中医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一.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华中医药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2008),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荟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诊断依据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二.西医诊断依据参照《眩晕》(粟秀处,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2008年)。
三.证侯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适用对象: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四.中医辨证施治1)风痰上扰证: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2)阴虚阳亢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3)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4)痰瘀阻窍证: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觥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6)肾精不足证: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五.现代医学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片、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构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指南-等级评审-中医疼痛科
第十二节眩晕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
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一、病因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
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二、病机眩晕病理变化,不外虚实两端。
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本病的病位在于头窍,其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肝乃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若肝肾阴亏,水不涵木,阴部维阳,阳亢于上,或气火暴升,上扰头目,则发为眩晕。
脾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或风阳夹痰,上扰清空,均可发为眩晕。
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亏虚,髓海失充,亦可发为眩晕。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依据⑴.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⑵.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⑶.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⑷.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2、鉴别诊断⑴.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㖞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也有部分中风病人,以眩晕、头痛为其先兆表现,故临证当注意中风与眩晕的区别联系。
⑵.眩晕与厥证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在短时间内苏醒。
严重者可一厥不复而死亡。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眩晕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1.艾灸疗法【主穴】百会。
【操作】患者正坐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取百会穴。
将患者百会穴周围头发向两侧分开(可剪掉少许头发),露出施灸部位,局部涂上凡士林油以黏附艾柱;于穴位上点燃麦粒大小的艾柱,待患者局部有灼热感时,医者用干棉球由轻力到重力压灭艾柱并停留片刻,此时患者自觉有热力向脑内传,然后去掉残余艾绒继续施灸,每次灸3~5壮,每天灸1次。
最后涂上万花油。
施灸后一般穴位处会有小灸疱,不需特殊处理,如无感染1周左右灸痂自行脱落。
2.穴位注射颈性眩晕【主穴】风池(双侧)、百会、颈2~7夹脊穴(一侧或两侧压痛点处)。
【药物】红花注射液5ml,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
【操作】取一次性10ml注射器,配5号针头,吸取上述药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快速刺入皮下,百会穴平刺,其他穴位平刺进针1寸,稍加捻转,有酸胀感回抽无血后缓慢注入药液1.5~2ml。
每星期3次,6次为1个疗程。
眩晕重症【主穴】双侧足三里。
【药物】柴胡注射液。
【操作】以5ml注射器,5~7号针头,抽取柴胡注射液4ml,双侧足三里穴位常规消毒后,垂直进针1.5寸左右,做提插捻转,得气后回抽无回血,各注入2ml。
注射后嘱患者安静卧床休息、睡眠。
注射后30~40min,局部有酸胀不适感,不用处理,可自行缓解。
3.耳穴压豆【主穴】心、肝、肾、肾上腺、皮质下、神门。
【配穴】高血压者加降压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加内分泌;颈椎病者加颈。
【操作】选取穴位后局部常规消毒,然后采用0.6cm×0.6c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固定在耳穴部位,按压数分钟,每隔3天更换1次,双耳交替贴压。
耳穴压豆治疗期间,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时间为每次30~60s,头晕严重时可在对侧耳穴同时压豆,以增强疗效。
2012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目录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3)痫病(颞叶癫痫)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8)痿病(多发性硬化)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3)痿病(格林-巴利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8)目偏视(眼肌麻痹)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2)脑积水(正常压力脑积水)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29)颤病(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颤病的诊断(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头部及肢体颤抖、摇动,不能自制,甚者颤动不止,四肢强急。
(2)常伴动作笨拙、活动减少、多汗流涎、语言缓慢不清、烦躁不寐、神识呆滞等症状。
(3)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一般呈隐袭起病,逐渐加重,不能自行缓解。
部分病人发病与情志有关,或继发于脑部病变。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
(1)符合帕金森症的诊断1)运动减少:启动随意运动的速度缓慢。
疾病进展后,重复性动作的运动速度及幅度均降低。
2)至少存在下列1项特征:①肌肉僵直;②静止性震颤4~6Hz;③姿势不稳(非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受功能障碍造成)。
(2)支持诊断帕金森病必须具备下列3项或3项以上的特征1)单侧起病;2)静止性震颤;3)逐渐进展;4)发病后多为持续性的不对称性受累;5)对左旋多巴的治疗反应良好(70%~100%);6)左旋多巴导致的严重的异动症;7)左旋多巴的治疗效果持续5年或5年以上;8)临床病程10年或10年以上。
(3)必须排除非帕金森病下述症状和体征不支持帕金森病,可能为帕金森叠加症或继发帕金森综合征。
1)反复的脑卒中发作史,伴帕金森病特征的阶梯状进展;2)反复的脑损伤史;— 3 —3)明确的脑炎史和(或)非药物所致动眼危象;4)在症状出现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和(或)多巴胺耗竭药;5)1个以上的亲属患病;6)CT扫描可见颅内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7)接触已知的神经毒类;8)病情持续缓解或发展迅速;9)用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除外吸收障碍);10)发病3年后,仍是严格的单侧受累;1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垂直凝视麻痹、共济失调,早期即有严重的自主神经受累,早期即有严重的痴呆,伴有记忆力、言语和执行功能障碍,锥体束征阳性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调理气机。
方药:加味清肺汤、半夏泻心汤、四逆散加减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清热利湿,平肝降火,调理气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柴胡清肝汤、逍遥散加减等。
3.气血亏虚证治法:益气养血,调和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四君子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等。
4.痰瘀阻窍证治法:化痰祛瘀,通窍止痛,调和气血。
方药:消痰止咳汤、活血化瘀汤、通窍活络汤加减等。
5.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降火,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方药:二至丸、龟龄集、清热解毒汤加减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益精,调理气血,增强体质。
方药:左归丸、六味地黄丸、补骨脂汤加减等。
二)辅助治疗1.针灸疗法选取风池、太阳、足三里、百会等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调和气血,舒缓神经。
2.中药外治采用龙眼肉、黄芪、白术、当归等药材,制成药膏或药水,涂抹或泡浴,调理气血,消除症状。
3.推拿按摩通过推拿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神经,缓解症状。
三、预防措施1.保持良好的生活惯,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2.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饮水。
3.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高头位,避免突然改变体位。
4.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
5.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滥用镇静剂、抗组胺药等药物。
6.定期进行中医保健,调理气血,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1.头痛证治法:疏风清热,祛痰止痛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包括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和大枣等。
也可以选择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针灸治疗:选取风池、足三里、中脘和丰隆等穴位,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
宜选择清热化痰醒脑的食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和决明子等。
可以选择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包括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和茯神等。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说明眩晕是指人体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旋转、摇晃、颠簸或不稳定的症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心悸等症状。
中医认为,眩晕是由于人体阳气虚衰、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病症。
针对眩晕,中医有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眩晕的方法:1.望诊:观察病人面色苍白、面红或有其他异常表现。
2.闻诊:闻气味有没有病气。
3.问诊:询问病人有没有口渴、排便正常、睡眠好不好等问题。
4.切诊:通过取脉及体察脏腑功能来判断阴阳盛衰、气血虚实等。
二、中医治疗眩晕的方案:1.祛风降浊法:以祛风除湿、宽中理气的方法治疗。
可用白芍、柴胡、苍术等祛风降浊的药物或方剂,如荆防败毒散、柴胡炖薏苡仁等。
2.调和气血法:以补益气血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黄芪、当归、白术等调和气血的药物或方剂,如八珍汤、四君子汤等。
3.疏肝理气法:以舒缓肝气、调理脏腑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柴胡、香附、青皮等疏肝理气的药物或方剂,如逍遥散、柴胡汤等。
4.活血化瘀法:以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或方剂,如桃红四物汤、活络丸等。
5.健脾益肾法:以健脾益肾、固摄精气为主的方法治疗。
可用党参、山药、枸杞子等健脾益肾的药物或方剂,如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配合其他治疗方法:1.中药外治法:可用中药熏洗、贴敷、按摩等方法进行治疗,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2.针灸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缓解眩晕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太阳、足三里、合谷等。
3.推拿按摩法:通过推、拿、揉、捶等手法刺激穴位和经络,舒展筋骨,调和气血,缓解眩晕症状。
4.饮食调理法:根据中医理论,合理调理饮食,避免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补充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改善眩晕症状。
总之,中医诊疗眩晕的方案包括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通过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眩晕症状。
眩晕中医诊疗常规
眩晕中医诊疗常规眩晕出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脑窍失氧,脑髓不充。
以头晕目眩。
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
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贫血等。
1 诊断1.1诊断依据1.1.1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
1.1.2 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1.1.3 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1.1.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
有条件做CT、磁共振检查。
1.1.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1.2 症候分类1.2.1 风扬上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
易怒、失眠多梦。
或面红耳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1.2.2痰浊上蒙:头重如裹,视物旋转。
胸闷作恶,呕吐痰涎。
苔白腻,脉弦滑。
1.2.3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面色淡白,神倦乏力,心悸少寐。
舌淡,苔薄白,脉弱。
1.2.4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
舌红,苔薄,脉弦细。
2.1 一般处理眩晕是一种痰病,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导致眩晕发病的因素较多。
针对发病因素进行处理,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对眩晕治疗除药物治疗外,还要针对发病因素进行调节。
如调节饮食,饮食尽可能定时定量,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咸食品,适当多食蔬菜,尽可能戒除烟酒,合理安排工作、学习、生活,坚持体育锻炼和参加文娱活动,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
节制房事,忌纵欲过度:保持心情舒扬、乐观、防止七情内伤等。
对眩晕严重者一定要求卧床休息及有人陪伴或住院治疗。
2.2辩证论治2.2.1 风扬上扰:基本治法为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汤药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成药选用脑立清腔囊3粒,日3次。
口服,或用清脑降压片2片,日3次,口服;或用晕痛定片2片,日3次,口服。
针刺:风池,肝俞、印堂、肾俞、行间、侠溪。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眩晕眩是眼花,晕是头晕,常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神经官能症、内耳迷路病、颈椎病以及脑部肿瘤等疾病。
起病原因,与素质不强、病后体虚、忧思郁怒及饮食辛辣肥甘等有关。
病理表现有虚实两个方面,虚证为心脾气血不足或肝肾阴精亏损,不能上荣于脑;实证为风阳上扰,或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所致。
【诊断】1.详询病史,有无晕船晕车现象、发作情况及既往病史等;检查有无耳病、颈椎病、心血管疾病或眼球震颤等,并测量血压,化验血常规,颈椎X线摄片及耳科检查,以鉴别眩晕的原因。
2 .头晕无外物及自身旋转感,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贫血等病引起。
3 .眩晕呈阵发性,有外物或自身旋转感,伴恶心呕吐,或眼球震颤,多为内耳迷路、颈椎病或脑部疾病。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标本虚实。
本虚属肝肾阴精亏损者,宜滋养阴精;属心脾气血不足的,宜补益气血。
标实属风阳上亢的,治予熄风潜阳;属痰浊中阻的,宜化痰和中。
如虚实错杂,当标本兼顾。
1.气血不足头晕目花,突然坐起时眩晕加重,平卧低头较缓,耳鸣,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气短自汗,体倦无力,苔薄质淡,脉细软。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举例:归脾汤加减。
党参或太子参IOg,黄黄10g,当归10g,白芍10g,川尊3g,熟地15g,炒枣仁12g,夜交藤15g,柏子仁10g。
加减:食少,大便澹,去熟地黄,加炒白术10g,砂仁壳3g。
妇女崩漏失血引起,去川苜,加制首乌12g,阿胶IOgo4 .肝肾亏损眩晕,午后入晚加重,烦劳思虑则剧,精神委靡,记忆力减退,腰酸,膝软,遗精,耳鸣,五心烦热,睡眠不安,形体消瘦,苔少,舌质红,脉细弦。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举例:杞菊地黄丸加减。
地黄12g,制首乌12g,山萸肉IOg,五味子5g,怀山药12g,茯苓10g,枸杞子12g,菊花6g,潼蓑藜10g。
加减:头晕痛,耳鸣,虚阳上亢者,酌加牡蛎、磁石各30g,龟甲15g。
5 .风阳上亢眩晕如坐舟车,耳鸣,头胀疼或抽掣痛,性情急躁,常因恼怒而晕痛加重,烦热面赤,失眠多梦,四肢麻木,口苦,苔黄,舌质红,脉弦数。
眩晕诊疗规范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眩晕”。
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兼见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等是本病的证候特点。
西医学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本证颇相似,可作为本常规诊疗对象。
一、诊断依据:(一)中医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主症:头晕眼花,视物不清,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或不能起卧。
次症:恶心、呕吐、汗出震颤、甚则昏仆欲跌。
其他: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
2、中医症候诊断:(参照新世纪第二版《中医内科学》)(1)肝阳上亢证:主症:头晕目眩、耳鸣,头痛且胀。
兼症:面色潮红,烦躁易怒,口干,少寐多梦,肢麻震颤。
舌、脉象: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病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2)痰湿中阻证:主症:头晕目眩,头重如蒙。
兼症:胸闷,恶心欲吐,食少胀闷,倦怠无力。
舌、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
病机: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
(3)瘀血阻窍证:主症:头晕目眩、时伴头痛,痛有定处,面唇紫暗。
兼症:心悸失眠,耳鸣耳聋,精神不振。
舌、脉象: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病机:瘀血阻络,气血不畅,脑失所养。
(4)气血亏虚型:主症:头晕目眩,劳累即发,神疲乏力。
兼症:气短声低,唇甲少华,纳少便溏。
舌、脉象: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病机:气血亏虚,清阳不展,脑失所养。
(5)肾精不足型:主症:头晕目眩伴耳鸣,遗精,腰膝酸软,兼证:或颧红咽干,五心烦热;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脉象:舌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弱尺甚。
病机: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
诊断条件:①主症两项以上加兼症一项以上。
②舌、脉象,尤以舌诊为准。
③病证相配,组合式分类诊断。
④多有情志不遂、年高体虚、饮食不节、跌扑损伤等病史。
3、中医鉴别诊断:(1)眩晕与中风: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唩僻不遂为特征。
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诸症。
眩晕中医诊疗规范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公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断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5月)。
重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防止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旳《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状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旳个体。
(二)证候诊断1.肾气亏虚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尿失禁。
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脉象:脉沉细弱。
2.痰淤互结证:眩晕。
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
舌苔:舌胖苔腻或舌质暗有瘀斑。
脉象:脉细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4.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苔:舌尖边红苔黄。
脉象:脉弦或数。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合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年龄>18岁,不合用于小朋友高血压、妊娠高血压、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旳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人群。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旳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肾气亏虚证治法:平补肝气,调和血脉。
代表方:补益和脉汤加减。
生黄芪、黄精、桑寄生、仙灵脾、杜仲、女贞子、牛膝、泽泻、川芎、当归、地龙等。
2.痰淤互结证治法:化痰祛浊,活血通络。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生半夏、陈皮、白术、苡仁、茯苓、天麻、红花、当归、赤芍、川芎、地龙、郁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头痛。
次要症状:头如裹,面红目赤,口苦口干,耳鸣耳聋,汗出,腰膝酸软等。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1)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平均收缩压(SBP)≥140mmHg和(或)平均舒张压(DBP)≧90mmHg;(2)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近4周内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个体。
(二)证候诊断1.阴虚阳亢证:眩晕、急躁易怒、失眠、面红、目赤、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口苦、便秘、溲赤。
舌苔:舌尖边红苔黄。
脉象:脉弦或数。
2.痰浊上扰证: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脘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
舌淡,苔白腻。
脉象:濡滑。
3.气血亏虚证: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
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懒言、心悸、失眠、尿频或溲赤、便秘或便溏。
舌苔:舌淡,苔薄白。
脉象:脉细弱。
4.气虚血瘀证:眩晕。
头痛如刺、气短、乏力、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耳鸣耳聋。
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
脉象:脉细涩。
5.肾精不足证: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耳鸣、五心烦热、失眠、夜尿频;或面色白、颜面或双下肢水肿、夜尿多、形寒肢冷、记忆力减退。
舌苔: 舌红少苔或舌淡苔白。
脉象:脉细数或脉沉细弱。
二、治疗方案本方案适用于老年高血压病,年龄>60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无合并有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无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的住院患者。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的辨证论治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标本兼治,强调长期治疗时应以治本为主。
1.阴虚阳亢证治法:滋阴潜阳,清火熄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天麻,石决明、钩藤平肝潜阳熄风;牛膝、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黄芩、山栀,菊花清肝泻火;白芍柔肝滋阴。
2.痰湿上扰证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陈皮健脾燥湿化痰;白术、苡仁、茯苓健脾化湿;天麻化痰熄风,止头眩。
3.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药: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熟地、龙眼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茯苓、炒扁豆补中健脾;远志、枣仁养血安神。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黄芪补气健脾;地龙、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活血通络。
5.肾精不足证:治法:滋阴补肾或温阳补肾。
代表方:左归丸或右归丸加减。
左归丸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常用药:熟地滋肾益精;山萸肉养肝滋肾;山药补脾滋肾;枸杞补肾益精;龟板胶、鹿角胶峻补精髓;菟丝子、川牛膝益肝肾、强腰膝。
右归丸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常用药: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阳、温里祛寒;熟地、山萸肉、山药、枸杞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健腰膝;当归养血活血。
中成药:通脑丸:20粒,3次/日,口服。
功能:益气活血、化痰通窍。
适用气虚血瘀夹痰者。
步长脑心通:4粒,3次/日,口服。
功能:益气活血。
适用于气虚血瘀者。
银杏叶片:1片,3次/日,口服。
功能:改善脑循环。
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功能滋养肝肾,每次6-8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金匮肾气丸、金水宝胶囊:功能温补肾阳,金匮肾气丸每次每次6-8粒,金水宝胶囊每次3粒,日三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
(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益气养阴扶正类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
参芪扶正注射液:扶正固本,益气活血。
2.活血化瘀类:丹红注射液、红花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血塞通、舒血宁、血必净:活血通络。
(三)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治疗阴虚阳亢证:治法:取肝、胆两经穴为主,针用泻法。
处方: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痰浊上扰证:治法:以胃经、脾经穴为主,针用泻法,可灸。
处方:中脘、内关、丰隆、解溪。
气血亏虚证:治法:以脾、肾两经穴为主,用补法、可灸。
处方:百会、气海、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针用补法,加灸。
气虚血瘀证:治法:以肝经、胆经穴为主。
针用泻法。
处方:太冲、合谷、风池、血海、膈俞、膻中、太阳等。
肾精不足证:治法:以督脉、肾经穴为主。
针用补法,可灸。
处方:太溪、悬钟、三阴交、百会、肾俞。
2.拔罐辩证取穴3.推拿按摩辩证辨病使用手法。
4.激光疗法取穴以风池为主,并可以进行形状神经节照射。
(四)西医治疗可有针对性选择联合使用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抗凝、改善微循环、改善脑供血、改善心肌供血供能。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中医证候学评价采用《中药新药临床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的证候评分标准,动态观察证候变化,重点于评价患者已有或新发的头晕目眩、头痛等主要证候是否明显缓解。
证候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 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2.降压疗效评定标准:按《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判定方法。
显效 1.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⒉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以上。
有效 1. 舒张压下降不及 10 mmHg, 但已达到正常范围;2.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 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 30mmHg以上。
须具备其中一项。
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2.疾病病情评价采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进行高血压分级、心血管危险分层的评估,并指导诊断措施及预后判断。
降压目标:65岁以下的老年人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降压的目标值仍应是150/90mmHg。
对于稳定期的脑血管病患者降压目标应为140/90 mm Hg。
对于伴有双侧颈动脉≥70%狭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应慎重,不应过快、过度降低血压。
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理想降压药物应符合以下条件:①平稳、有效;②安全,不良反应少;③服药简便,依从性好。
常用的5类降压药物利尿药、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及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联合治疗降压效果好、药物用量小、不良反应少,更有利于靶器官保护,同时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成本/效益比。
当使用单药常规剂量不能降压达标时,应采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
通常,老年高血压患者常需服用2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才能使血压达标。
可根据老年个体特点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以达到协同增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
评价方法1.肱动脉血压根据上述降压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价。
2.动态血压负荷值和昼夜节律动态血压负荷值为血压高于正常的次数百分率,以血压负荷值>30%作为诊断血压升高的指标之一。
动态血压昼夜节律: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表示:即(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日间平均值,以<10%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
血压规律变化即夜间平均收缩压较日间平均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或/(和)夜间平均舒张压较日间平均舒张压下降百分率≥10%,为正常杓型血压节律;否则为血压非规律变化,即非杓型血压节律。
四.转归预后本病以阴虚阳亢、气血亏虚的虚证多见,由于阴虚无以制阳,或气虚则生痰酿湿等,可因虚致实,而转为本虚标实之证;另一方面,肝阳、肝火、痰浊、瘀血等实证日久,也可伤阴耗气,而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中年以上眩晕由肝阳上扰、肝火上炎、瘀血阻窍眩晕者,由于肾气渐衰,若肝肾之阴渐亏,而阳亢之势日甚,阴亏阳亢,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夹痰夹火,上蒙清窍,横窜经络,可形成中风病,轻则致残,重则致命。
眩晕病情轻者,治疗护理得当,预后多属良好;病重经久不愈,发作频繁,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则难以根治。
·五.预防与调摄保持心情开朗愉悦,饮食有节,注意养生保护阴精,有助于预防本病。
患者的病室应保持安静、舒适,避免噪声,光线柔和。
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多吃蔬菜、水果,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少食海腥发物,虚证眩晕者可配合食疗,加强营养。
眩晕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闭目养神,少作或不作旋转、弯腰等动作,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重症病人要密切注意血压、呼吸、神志、脉搏等情况,以便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