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风俗和生活习俗
第一节传统节日
除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外,王台村仍保留了一些传统节日。传统节日
是按农历执行的,随着社会的变革,有的风俗已改,有的还在流传。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晚辈起五更给长辈磕头拜年,放鞭炮,
吃饺子。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贴春联、挂灯笼、祭拜
祈福,一般家里都供奉家堂六神(天地、家堂、南海、财神、土地、灶君)
或全神,水井、梯子、衣柜、车辆等上面都贴上红帖,现在迷信成分已大
大降低,更多的是烘托气氛、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望。院内贴有
“满院生辉”,门口对面贴“出门见喜”,卧室床头贴“身卧吉地”。粮仓、
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粮食满仓”、“六畜
兴旺”等。神灵前的对联神帖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天地帖为“天高悬(星
辰)日月,地厚载(草木)山河”;家堂帖为“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
或“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南海帖为“南海一枝花,西湖三月景”或“莲
花盘上坐,紫竹林中仙”;财神帖为“招财童子至,进宝玉女来”或“天
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土地帖为“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或“土
地门前坐,保佑一家人”;灶君帖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整个正
月都是过年期间,尤以正月十五以内为甚,人们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长
辈给小孩压岁钱,到处都是喜庆的氛围。
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赏灯,放烟火。
二月二:龙抬头,表示从这一天开始年已过完,春耕开始。这一天妇
女不做针线活,早晨(太阳出来以前)不打井水,老习惯是理发、剃头。
寒食:清明节前一天,传统上只吃简单的冷食,不能吃好饭。
清明:三月上旬,公历是4 月4 日或 5 日,方等村一般在清明前几天
就开始上坟烧纸、祭祖。
五月十五:王台地区独有的特色,以前农忙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就选在十五这天过。包粽子,纪念屈原,做好饭,改善生活。
七月七:农历称为七月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雨日,传说当
日很少见到喜鹊(因为喜鹊到银河搭鹊桥去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花好月圆之日,全家团圆吃月饼,晚上给月亮上
供,供上新鲜水果、月饼等。
九月九:重阳节,上世纪国家定为老人节,农村没有什么活动,县里
一般安排退离休干部去县城参加活动。
腊八:也称腊八晌。传统是喝腊八粥,现在多数家庭改成吃饺子。
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灶君升天给玉皇汇报人间善恶祸福,家庭
主妇要口念“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请灶君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
话,多给人间带来幸福。
除夕:俗称“大年三十”。方王台村在大年三十晚上有守岁、放
烟花、祭祀神祗等习俗。
第二节衣食住行
一、服饰
从最初人类披树枝、树叶、兽皮,到今天服饰的多款多样性,几千年
的发展,衣服已不单纯地是为避寒、遮羞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衣服是人
体的包装,是不同人群、不同生活水平、不同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旧社会,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低下,村民群众的穿衣朴素单调。农民大都
靠种棉花纺织成土布改色做为衣料裁剪缝制成衣服。这个过程长而复杂,
农民从种棉到采棉,从纺线到织布,从染色到剪裁缝制成衣服,印证着那
个时代是最为典型的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方式,男子忙生产,
妇女在家料理营生。姑娘从小就要跟随大人学做针线,这是必修课。因为
长大后要嫁人,要延续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针线营生活的好次,从
家人穿着衣服的外观上就能看出来,常说“男人在街上走,带着娘们的手”。好的针线活,身体上的衣服合身、平展,针线缝制的密而匀称,反之则不然。那时,村民大都穿着缝制的短上衣、挽腰宽裆裤,冬天穿带襟的对门
小袄,为了让袄贴身暖和,腰里束上占带,裤口扎绑腿带,脚蹬布袜棉靴。妇女的上衣以斜开襟款式为传统。夏天的衣服颜色以土布的本色(白色)
最多,冬季的衣服则要染色青色、蓝色,要买染料煮染。紫花色最经济,
取当地适当红土或香椿树枝加水搅拌,把土布按于其中浸泡,然后捶砸,
处理晒干,成为紫花布料。当时由于人们贫穷,紫花单裤、紫花衬衫是男
人们最为常穿的,妇女则染成其它色或在纺织时织成条格。
旧社会,富裕人家是少数,在外做事的人也不多,但他们的服饰明显
要比普通百姓阔绰。受洋人和民国遗风的影响,这些人常穿长衫马褂,头
戴礼帽,脚穿皮底鞋,手持文明棍。也有土财主穿长衫、马褂,头戴红顶、黑顶瓜壳帽,冬天戴黑毡帽、穿毡靴。一些教书先生追风洋人也戴礼帽、
留分头、穿西服、脚穿皮鞋,也有穿着长衫、布鞋、留平头。做生意的掌柜、商人穿衣也讲究,一般穿长衫、马褂、戴墨镜,连店员都穿长衫。
解放前后,由于洋布在市场上的出现,人们穿着的颜色和布料也随之
有了变化,姑娘穿红底带花棉袄及红袄、绿裤或带花裤,脚穿绣花鞋、结
绑腿带、头留长辫子、系红头绳成为时尚。中年妇女则留发髻,衣服颜色
多为青蓝。小孩的穿着多为连腿开裆裤,前后开裆,胸前戴护巾,脚穿虎
头鞋。这个时期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普通男人的上衣多为对门短褂,下身是挽腰宽裆裤,妇女仍是斜襟上衣,挽腰裤束线腰带为多。男子仍维
持头带土布方巾或毛巾,鞋为麻绳衲底布鞋,袜为布袜。
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纺织业的发展,市
场上出现了斜纹、卡叽、条纹、条绒等布料,加之对私有经济的限制,自
纺自织的土布几乎绝迹,人们的穿着只能凭布票购买选择。以后几年,由
于种棉花且分得棉花的增多,个别农户又开始纺织土布做为生活必需的补充。另一方面由于缝纫机的使用,追时尚的年轻人开始穿制服、中山装,
插钢笔、留分头,妇女的上衣由斜襟改为对门,男女的紧腰裤取代了挽腰
宽裆裤,姑娘开始扎长辫、扎红头绳,中老年妇女的发髻也逐渐减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