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法律行为效力判定三步曲幻灯片PPT

• 具体法律行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范体系,合同(契约)、婚姻、收养、 遗嘱、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信托等,确立了各 种具体类型法律行为的规范体系。
• 合同规范体系:买卖、租赁、借用、赠与、保管、信 托……
• 买卖合同规范体系:拍卖、租卖、样品买卖、分期付款 买卖、买回等
• 无名合同的规范:第124条 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没 有明文规定的合同,适用本法总则的规定,并可以参照 本法分则或者其他法律最相类似的规定。
法律行为瑕疵之补救
• 法律行为制度为法律行为之瑕疵提供多元的补救之道, 最大限度地确保行为人不至因其行为缺陷而无法达致目 的。
• 提供备用条款 • 法律行为的解释 • 形式欠缺行为的效力 • 表意不自由的行为效力 • 主体资格欠缺的行为效力 • 无效法律行为的转换
1、提供备用条款
• 合同法第62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 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 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 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 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 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 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 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 时间。 ……
3、欠缺法定形式的行为效力
• 合同法第10条 当事人订立合同,有(应为:可以采用)书面形 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 课件

意思表示
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依单独(主体)的 意思表示即成立
单向意思表示对人的 须向相对人表示才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解除合同、免除债 务、追认行为
无相对人的 无须向相对人表示也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设立遗嘱、捐助行 为、抛弃所有权
(二)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二)无意的不一致
– 2、误传: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
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案例5 • 效力:传达人相当于表意人之喉舌,故在归责上,
误传的责任一般由表意人承担。
例题
–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 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 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 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标准:是否有对价 有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 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 律行为。
六、双务法律行为、单务法律行为
标准: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 双务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单务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一)故意的不一致
– 1、真意保留(又称虚假的意思表示、虚伪的意思表示 、单独虚伪表示等)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
示与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
• 构成:
案例1
• 第一,须有意思表示。
– 表意人做出的表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如果表意人表示将不受表 示行为的法律约束,则意思表示不成立,不存在真意保留问题。
(四)诺成性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
标准:其成立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 诺成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方 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第 七章 民事法律行PPT讲解课件

是否撤销自己的行为。一旦撤销, 该行为就自始无效。
因对方的恶意而意思表示不真 实,包括在受对方的欺诈、胁迫等 条件下所进行的意思表示。
在这种情形,行为人“表示的 意思”,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因
此,法律赋予行为人撤销权,行为 人得自由选择是否撤消该行为。一 旦撤销,该行为就自始无效。
简例思考: 甲因妻病需钱,求借不得,急 售自有价值50万元名画一幅,苦于 无人购买,颇感悲怆。
事权利义务的公开活动。因此,意 思表示是追求民法上法律效果的公 开活动。
(二)特点 1.意思表示是有意识地对“意 思”的表示。 无意识状态下的表示,不构成
意思表示。如昏迷者的语言。 2.意思表示是行为人对自己内
心意思的自由表示,意思和表示之 间是天然对接关系。
意识被他人强制或恶意混乱时 所表示的意思,内心意思被扭曲, “表示的意思”和“内心意思”间
但是,意思表示不等同于法律 行为。
有的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就是 法律行为。如自书遗嘱。
如前所讲,有的意思表示加上 其他因素,才能成立法律行为。
用数学公式表示二者的关系:
法律行为≥意思表示
(二)法律行为具有法律规范 的品格,是“ 相对的法律”
1.法律行为是行为人在具体事 务上给自己制定的法律。
法律行为非绝对性法律规范, 没有普遍的约束力,但是,对行为 人有法律约束力。《民通》第57条
份关系。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民法上的行为,有表意行为和
事实行为的区分。
(1)表意行为。 行为人把其内心意思表示于外 部,按照意思表示或者法律规定发 生法律效果的行为,是表意行为。 财产合同、身份合同、遗嘱等 都是表意行为。
表意行为又有两种: 第一种,意思表示。即按照意 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的表意行为。 主要特点:一是有意思表示; 二是意思表示中须有行为人所欲的 法律效果的内容;三是按照意思表 示发生法律效果。
7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财单有 诺 要 主 独 有 财生
产方偿 成 式 、 立 因 产前
、、、 、 、 从 、 、 处、
身双无 实 不 民 辅 无 分死
份方偿 践 要 事 助 因 、因
民、民 民 式 法 民 民 财民
事多事 事 行 律 事 事 产事
法方法 法 为 行 法 法 负法
乘人之危。指行为人利用对方当事人的急迫需要或 危难处境,迫使其接受对其非常不利的条件而作出 违背本意的意思表示。
第二节 意思表示
五、意思表示的解释
(一)意思表示的解释原则
1.意思主义
2.表示主义
3.折衷主义
(二)意思表示的解释方法
1.文义解释
2.体系解释
3.目的解释
4.习惯解释
5.诚信解释。
第三节 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5.误传。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使表 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第二节 意思表示
四、意思表示的不自由
1.欺诈。指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假情况或隐瞒 真实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为违背自己真实意思 表示的行为。
胁迫。指以给自然人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 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其他组织的 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 出违背真意的意思表示。
第四节 附条件与附期限 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款 民事法律行为的附款,是指依当事人的意志
附加作为该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容,以其确定 该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或者消灭的约款。 本节介绍的附款,主要是条件与期限
第四节 附条件与附期限的 民事法律行为
二、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概念 指在民事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条件,并把
《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之间通过表达意思而产生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 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定义和基本要素
定义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之 间通过表达意思而产生的法 律关系。
基本要素
主体、客体、意思表示、法 律目的和形式等。
意思表示能力
行为能力
行为人应当具备以自己的真实意 愿作为法律行为的基础的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确认和保护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确认
确认法律行为的效力和真实 性。法院承认它们是合法和 有效的。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保护
根据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法 律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
1
无效的后果
2
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不具有法
律效力。
3无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原因未满合同能力、重大误解等。
案例分析
合同案例
买房签订的购房合同。
客体能力
客体能力指用于法律行为的财产 或权益。具备处分这些财产或权 益的能力。
客体能力的限制
四个方面:法律禁止、原则禁止、 事实禁止和限制行为能力。
法律意义和效力
1
法律意义
合法性和正当性。 保证民事主体的法律利益。
2
法律效力
从法律上保护、规范和实现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3
主要种类和特征
• 合同 • 法定代理 • 委托代理 • 捐赠
委托代理案例
一致同意由律师代理,出具授权 委托书。
捐赠案例
名画捐赠到博物馆展览。
总结
知识点回顾
定义、基本要素、法律意义、 主要种类和特征等内容。
学习笔记
要点记录和归纳总结。
学习体会
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概念和 法律效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之间通过表达意思而产生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法 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定义和基本要素
定义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之 间通过表达意思而产生的法 律关系。
基本要素
主体、客体、意思表示、法 律目的和形式等。
意思表示能力
行为能力
行为人应当具备以自己的真实意 愿作为法律行为的基础的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确认和保护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确认
确认法律行为的效力和真实 性。法院承认它们是合法和 有效的。
民事法律行为效力保护
根据法律保护民事主体的法 律利益。
民事法律行为的无效
1
无效的后果
2
民事法律行为被认定为无效,不具有法
律效力。
3无Βιβλιοθήκη 的原因未满合同能力、重大误解等。
案例分析
合同案例
买房签订的购房合同。
客体能力
客体能力指用于法律行为的财产 或权益。具备处分这些财产或权 益的能力。
客体能力的限制
四个方面:法律禁止、原则禁止、 事实禁止和限制行为能力。
法律意义和效力
1
法律意义
合法性和正当性。 保证民事主体的法律利益。
2
法律效力
从法律上保护、规范和实现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3
主要种类和特征
• 合同 • 法定代理 • 委托代理 • 捐赠
委托代理案例
一致同意由律师代理,出具授权 委托书。
捐赠案例
名画捐赠到博物馆展览。
总结
知识点回顾
定义、基本要素、法律意义、 主要种类和特征等内容。
学习笔记
要点记录和归纳总结。
学习体会
对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概念和 法律效力有更深入的了解。
《民事法律行为》课件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不存在欺诈、胁迫或错误的情况。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符合法定形式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公证、登记等形式,否则可能被认 定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
有效
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自成立 时起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目录
•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 • 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0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征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 和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重要 原因。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3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可将民事
法律行为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
内容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 任何因欺诈、胁迫或错误导致的行为可能 被撤销或无效。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 反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自愿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促进经济发展
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 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
符合法定形式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公证、登记等形式,否则可能被认 定为无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
有效
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自成立 时起具有法律效力。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目录
•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瑕疵 • 附条件的与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 民事法律行为的解释
01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定义与特征
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民事法律行为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 和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关系变动的重要 原因。
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3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否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可将民事
法律行为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
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真实
内容合法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基于真实的意思表示, 任何因欺诈、胁迫或错误导致的行为可能 被撤销或无效。
行为的内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 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 反公序良俗。
民事法律行为的意义
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现自身权利和利益的重要手段 ,通过民事法律行为,民事主体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 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的合法性和自愿性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促进经济发展
法律行为PPT学习教案

生效适用特殊规则)
第9页/共40页
下列哪些情形构成意思表示?(2007/三/51)
A.甲对乙说:我儿子如果考上重点大学, 我一定请你喝酒
B.潘某在寻物启示中称,愿向送还失物者 付酬金500元
C.孙某临终前在日记中写道:若离人世, 愿将个人藏书赠与好友汪某
D.何某向一台自动售货机投币购买饮料 第10页/共40页
法律行为
5、按行为与原因的关系还可以分为: 有因行为(要因行为)、无因行为(不要因行为) 分类意义:“原因”的效力对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同 目前我国现行法上的无因行为包括:债权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
债务免除、票据行为、授权行为 6、按行为的效果还可以分为: 处分行为(物权性――发生、变更、消灭物权);―――物权行为 负担行为(债权性――发生债权债务);―――债权行为
(1)甲公司经常派业务员乙与丙公司订立合同。乙调离后,又持 盖有甲公司公章的合同书与尚不知其已调离的丙公司订立一份合 同,并按照通常做法提走货款,后逃匿。对此甲公司并不知情。 丙公司要求甲公司履行合同,甲公司认为该合同与己无关,予以 拒绝。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2004/三/3)
A甲公司不承担责任 B甲公司应与丙公司分担损失 C甲公司应负主要责任 D甲公司应当承担签约后果
第34页/共40页
代理
(二)无权代理的后果 1.本人的追认 2.相对人的保护 催告 撤销权
第35页/共40页
代理
四、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
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 且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因而可以向被代 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
第36页/共40页
代理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于行为的意思与表
第9页/共40页
下列哪些情形构成意思表示?(2007/三/51)
A.甲对乙说:我儿子如果考上重点大学, 我一定请你喝酒
B.潘某在寻物启示中称,愿向送还失物者 付酬金500元
C.孙某临终前在日记中写道:若离人世, 愿将个人藏书赠与好友汪某
D.何某向一台自动售货机投币购买饮料 第10页/共40页
法律行为
5、按行为与原因的关系还可以分为: 有因行为(要因行为)、无因行为(不要因行为) 分类意义:“原因”的效力对行为效力的影响不同 目前我国现行法上的无因行为包括:债权移转、免责的债务承担、
债务免除、票据行为、授权行为 6、按行为的效果还可以分为: 处分行为(物权性――发生、变更、消灭物权);―――物权行为 负担行为(债权性――发生债权债务);―――债权行为
(1)甲公司经常派业务员乙与丙公司订立合同。乙调离后,又持 盖有甲公司公章的合同书与尚不知其已调离的丙公司订立一份合 同,并按照通常做法提走货款,后逃匿。对此甲公司并不知情。 丙公司要求甲公司履行合同,甲公司认为该合同与己无关,予以 拒绝。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2004/三/3)
A甲公司不承担责任 B甲公司应与丙公司分担损失 C甲公司应负主要责任 D甲公司应当承担签约后果
第34页/共40页
代理
(二)无权代理的后果 1.本人的追认 2.相对人的保护 催告 撤销权
第35页/共40页
代理
四、表见代理 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的代理行为客
观上存在使相对人相信其有代理权的情况, 且相对人主观上为善意,因而可以向被代 理人主张代理的效力。
第36页/共40页
代理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是指依照法律规定,由于行为的意思与表
《法的效力等级》课件

案例三
总结词
部门规章优先适用,但需符合上位法规定
详细描述
当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在效力等级上发生冲突时,一般以部门规章为准。然 而,部门规章的制定必须符合上位法的规定,不能违反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 地方性法规的原则和精神。
CHAPTER 05
总结与展望
我国法的效力等级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01
《法的效力等级》ppt 课件
目录
• 法的效力等级概述 • 我国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 法的效力等级的冲突与解决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01
法的效力等级概述
法的效力定义
法的效力范围
分为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 人效力。
空间效力
法适用的地域范围。
法的效力
指法对其所指向的对象产生的 约束力。
02
03
古代法
以皇帝诏令、官府法令为 主,法的效力等级不明显 。
近代法
受西方影响,宪法、刑法 、民法等法律部门逐渐形 成,法的效力等级体系开 始建立。
现代法
宪法为核心,法律、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层 次法律规范并存,法的效 力等级体系不断完善。
我国法的效力等级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法律法规数量庞大, 效力层级复杂,实施 难度大。
时间效力
法何时生效、何时终止生效以 及对其生效前的事件和行为有 无溯及力的问题。
对人效力
法对哪些人有效的问题。
法的效力等级概念
法的效力等级是指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层次和优先适用 关系。
我国法的效力等级总体上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 行条例、规章等几个层次。
保证法律的正确适用
民法课件《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至少有两个当事人,且他们必 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当事人所追求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并 且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范围。
形式合法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如合同 需要书面形式。
生效要件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 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条件的成就
条件的成就指作为条件的事实 出现,即该事实发生与否,由 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
条件的效力
条件的效力在于决定民事法律 行为的生效或解除,对当事人 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的概念
期限是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的时间, 作为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消灭的根据。
期限的种类
期限可分为始期和终期,分别在期限 届至时和期限届满时使法律行为效力 产生或消灭。
详细描述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于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受到欺诈、胁 迫等原因,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的行为。这类行为在撤销前具有法律效力,但 一旦被撤销,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效力尚不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
详细描述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由于缺乏有效要件, 其效力尚处于不确定状态,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来确定其效力的行为。例如,
指当事人以口头语言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书面形式
指当事人以文字符号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默示形式
指当事人以不作为的方式表达 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式 。
民事法律行为必须至少有两个当事人,且他们必 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标的可能性
当事人所追求的标的必须是可能的、合法的,并 且不属于法律禁止的范围。
形式合法
某些民事法律行为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如合同 需要书面形式。
生效要件
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真实
当事人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能 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条件的成就
条件的成就指作为条件的事实 出现,即该事实发生与否,由 当事人约定或法律规定。
条件的效力
条件的效力在于决定民事法律 行为的生效或解除,对当事人 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
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期限的概念
期限是民事法律行为中约定的时间, 作为法律行为效力产生或消灭的根据。
期限的种类
期限可分为始期和终期,分别在期限 届至时和期限届满时使法律行为效力 产生或消灭。
详细描述
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由于行为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受到欺诈、胁 迫等原因,当事人有权请求撤销的行为。这类行为在撤销前具有法律效力,但 一旦被撤销,自始不发生法律效力。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总结词
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效力尚不确定,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
详细描述
效力未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虽已成立并对外公示,但由于缺乏有效要件, 其效力尚处于不确定状态,有待于其他行为或条件的成就来确定其效力的行为。例如,
指当事人以口头语言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书面形式
指当事人以文字符号的方式表 达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 式。
默示形式
指当事人以不作为的方式表达 内心意思的民事法律行为形式 。
民事法律行为定义和效力

约束力
民事法律行为一旦成立并生效, 当事人即受到约束,不得随意变 更或撤销。
履行义务
当事人应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约 定,履行相应的义务。
对第三人的效力
善意第三人保护
在涉及第三人的民事法律行为中,为 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该民事法律 行为对第三人产生法律效力。
不得侵犯他人权益
民事法律行为不得侵犯第三人的合法 权益,否则该部分内容无效。
多方法律行为
需要多个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 民事法律行为。
02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定,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成立要件,能够产生当事 人预期法律后果的行为。
有效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 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具体情形
例如,一个未成年人购买贵重物品的行为可能被视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需要得到其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生效。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意思表示真实性的重要性
意思表示的真实性是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核心要素之一,如 果意思表示不真实,则可能导致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或可撤销 。
具体情形
例如,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 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另一方有权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予 以撤销。
THANKS
感谢观看
分类
单方民事法律行为
仅由一方当事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 法律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
当事人之间不存在对价关系的民事法律行 为,一方履行义务时,另一方不需要支付 任何代价。
双方法律行为
需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的 民事法律行为。
有偿法律行为
第04讲法律行为PPT课件

2021/2/10
21
六、有偿行为与无偿行为
▪ 根据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取得利益是否支付对价为 标准所作的分类:
• 有偿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一方当事人从对方当事人取得某 种利益必须支付相应对价的民事法律行为。例如买卖、 租赁等。民法上的有偿,是指双方当事人存在利益上的 交换事实,并非指双方当事人所获利益的绝对相等。由 于民法的相当内容调整市场交换关系,因此,有偿民事 法律行为为民事法律行为之常态。
2021/2/10
12
三、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础
▪ (三)意思自治原则的表现形式
• 意思自治原则确认民事主体在不违反法律的限度 内有从事法律行为的意思自由。这就是说,民事 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可以自愿自主地选择法 律行为的相对人、行为的形式和行为的内容,依 其意志创设权利义务关系。
▪ 物权领域:物权的支配性与排他性
• 区分的意义在于,认识不同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创 设不同法律效果的意义。
2021/2/10
20
五、负担行为与处分行为
▪ 按照所产生法律效果的性质,将法律行为分为:
• 负担行为也叫债权行为,是指发生债务负担效果的财产 法律行为。负担行为成立后为一方当事人设定了债权, 对方当事人负有债务,经债务人履行债务,债权人才能 实现财产利益。
• 法律行为是实现意思自治的工具。意思自治原则 表明了法律行为制度赋权性规范的本质。
• 法律行为的调整作用在民法领域是必不可少且不 可取代的,而法律行为本身不过是民法为实现对 特定社会关系调整而创制的技术手段。明确这一 结论对于理解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理是不无意义 的。
2021/2/10
11
三、法律行为的理论基础
• 在这种误读的前提下,为了与其他法律行为相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课件

是指触犯刑法的犯罪行为,旨在追究刑事责任和维护社会秩序。
民事法律行为和刑事行为的性质、目的和后果截然不同。民事法律行为基于平等自愿原则,旨在调整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而刑事行为是犯罪行为,旨在追究刑事责任和维护社会秩序。在后果上,违反民事法律行为可能承担民事责任,而违反刑事行为将面临刑事处罚。
民事法律行为
效力瑕疵
指民事法律行为在成立时存在缺陷,导致其不能完全具备合法有效的条件。
03
效力待定民事法律行为
因欠缺有效条件,需经权利人追认或满足特定条件后方可生效。
01
无效民事法律行为
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违背公序良俗而自始无效。
02
可撤销民事法律行为
因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或一方以欺诈、胁迫、乘人之危,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而可被撤销。
客体灭失
如不可抗力、第三人侵害等其他原因也可能导致民事法律行为的变更或消灭。
其他原因
05
民事法律行为与相关以意思表示的方式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的合法行为。
事实行为
是指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而直接根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如侵权行为、无因管理等。
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旨在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关系,具有合法性;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直接根据法律规定产生法律后果,不涉及合法性问题。
如合同、遗嘱等,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属于私法领域。
是指行政主体在执行任务、行使权力时所实施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属于公法领域。
刑事行为
区别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民事法律行为具有合法性、意思自治、平等自愿和诚实信用等特征,是民事主体实现个人意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法律效力层级》课件

宪法效力
1 2
宪法效力最高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
3
宪法具有稳定性
宪法一旦制定和实施,就具有长期稳定性,不得 随意修改。
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来源
适用范围
新法优先原则适用于同一层级或 不同层级的法律渊源之间的冲突 ,如新制定的行政法规与旧有的
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
同位法效力平等原则
定义
同位法效力平等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同一位阶的法律渊源效力 平等,即不存在优先适用的规则。
原因
同位法效力平等原则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平衡性,确保同一 位阶的法律渊源得到平等的适用。
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
包括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等。
法律效力的来源
01
02
03
04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文 件来赋予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制定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行 政法规,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制定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院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司法解释
,具有法律效力。
国际条约和惯例
03
适用范围
上位法优先原则适用于不同层级的法律渊源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如宪
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之间的冲突。
新法优先原则
定义
新法优先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 ,新制定的法律规范优先于原有 同类法律规范,即后法优先于前
法。
原因
新法优先原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法律关系,
法理学之法律行为课件

行为意思表示不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受到了欺诈、胁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行为无法实现
法律行为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行为的结果违反了公共利益。
可撤销法律行为
行为存在瑕疵
法律行为存在一些瑕疵,如遗漏或错 误的意思表示、误解等。
撤销的后果不同
如果撤销法律行为,可能会产生无效 的后果,也可能只是导致一定的赔偿 责任。
案例二:侵权行为纠纷案
总结词
侵权行为是引起民事责任的重要原因。
详细描述
在侵权行为纠纷案中,法院首先要判断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其次要判断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了损害后果 ,最后要判断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任。
案例三:行政处罚决定纠纷案
要两个或更多方主体共同作出。
03
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自主行为是指行为人自己独立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代理行为则
是由代理人代为作出,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意义
法律行为的认定对于确定法律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 准确地区分和认定不同的法律 关系。
法律行为可以有效地保障当事 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消除影响
因不当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依法承担的消除不良影响或恢复原 状等责任。
行政责任
警告
因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依法承担 的口头或书面警告责任。
罚款
因违法行为情节较重,依法承担 的缴纳罚款责任。
没收违法所得
因违法行为获取非法利益,依法 承担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任。
刑事责任
拘役
因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依法承担的短期剥夺人身 自由的刑事责任。
通过研究和分析法律行为,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 律规定,提高司法实践水平。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受到了欺诈、胁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行为无法实现
法律行为的目的无法实现,或者行为的结果违反了公共利益。
可撤销法律行为
行为存在瑕疵
法律行为存在一些瑕疵,如遗漏或错 误的意思表示、误解等。
撤销的后果不同
如果撤销法律行为,可能会产生无效 的后果,也可能只是导致一定的赔偿 责任。
案例二:侵权行为纠纷案
总结词
侵权行为是引起民事责任的重要原因。
详细描述
在侵权行为纠纷案中,法院首先要判断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其次要判断侵权行为是否造成了损害后果 ,最后要判断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则侵权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任。
案例三:行政处罚决定纠纷案
要两个或更多方主体共同作出。
03
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自主行为是指行为人自己独立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代理行为则
是由代理人代为作出,直接对被代理人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意义
法律行为的认定对于确定法律 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有助于 准确地区分和认定不同的法律 关系。
法律行为可以有效地保障当事 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 正义。
消除影响
因不当行为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依法承担的消除不良影响或恢复原 状等责任。
行政责任
警告
因违法行为情节轻微,依法承担 的口头或书面警告责任。
罚款
因违法行为情节较重,依法承担 的缴纳罚款责任。
没收违法所得
因违法行为获取非法利益,依法 承担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任。
刑事责任
拘役
因违法行为情节严重,依法承担的短期剥夺人身 自由的刑事责任。
通过研究和分析法律行为,有 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 律规定,提高司法实践水平。
民事法律行为PPT课件

▪ 基于错误的不真实
错误、误传
▪ 意思表示不自由 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无效的法律行为
▪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
▪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 行为
案例 李某诉张某请求确认离婚无效案
▪ 李某于1996年2月与张某结婚,婚后育有一女。2003年9月, 张某与陈某相识并时常背着丈夫与其姘居,后被李某察觉。 张某请求李某原谅,并发誓一定与陈某一刀两断。李某原谅 了妻子。过了几天,张某对李某说道:“我为那个男人付出 的太多了,就这么与他断绝来往,我不甘心,也不划算。他 非常有钱,已经先同意买套房子给我,但有个条件,就是我 必须单身。”接着张某与李某商量,夫妻俩先假离婚,等房 子拿到手了,再复婚。李某最终同意签离婚协议,并与张某 一起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拿到离婚证的次日, 张某就变了一副面孔,对李某说道,两人不再是夫妻了,将 来要复婚,想也别想。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宣告其离婚 无效。
▪ 通常情况下,意思表示要经过内心意愿和表 示行为两个阶段。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
指法律规定成立法律行 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 素
▪ 当事人。即进行特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主体。
▪ 标的。即所进行特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内容。
▪ 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必须完 整地将要设立、变更或终止 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心意思 表现于外部。
区分意义:
要式法律行为中,若不具备法定或约定 的形式要件,则民事行为不成立或不生效。
错误、误传
▪ 意思表示不自由 欺诈、胁迫、乘人之危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体系
▪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 ▪ 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 ▪ 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 ▪ 附条件和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
(一)无效的法律行为
▪ 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
▪ 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 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 行为
案例 李某诉张某请求确认离婚无效案
▪ 李某于1996年2月与张某结婚,婚后育有一女。2003年9月, 张某与陈某相识并时常背着丈夫与其姘居,后被李某察觉。 张某请求李某原谅,并发誓一定与陈某一刀两断。李某原谅 了妻子。过了几天,张某对李某说道:“我为那个男人付出 的太多了,就这么与他断绝来往,我不甘心,也不划算。他 非常有钱,已经先同意买套房子给我,但有个条件,就是我 必须单身。”接着张某与李某商量,夫妻俩先假离婚,等房 子拿到手了,再复婚。李某最终同意签离婚协议,并与张某 一起去婚姻登记机关办理了离婚手续。但拿到离婚证的次日, 张某就变了一副面孔,对李某说道,两人不再是夫妻了,将 来要复婚,想也别想。李某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宣告其离婚 无效。
▪ 通常情况下,意思表示要经过内心意愿和表 示行为两个阶段。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是
指法律规定成立法律行 为所必不可少的事实要 素
▪ 当事人。即进行特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主体。
▪ 标的。即所进行特定民事法 律行为的内容。
▪ 意思表示。即表意人必须完 整地将要设立、变更或终止 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心意思 表现于外部。
区分意义:
要式法律行为中,若不具备法定或约定 的形式要件,则民事行为不成立或不生效。
li第七章 法律行为PPT课件

12
拓展内容
无主动产由占有者取得所有权,是西方各 国民法一项公认的原则。我国古代对先占 制度的规定,历史悠久。但1949年新中国 成立废除了六法全书后至今,在民事立法 中没有对先占制度作出规定。学者们也多 认为没有所有人的财产直接归国家所有, 而否认先占取得。
13
拓展内容
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 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A)(02司 法考试)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4
(二)法律行为具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非法律行为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
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 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订婚仪式、结 婚仪式等。
(三)行为认知。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 意义和后果的认识。
6
二、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
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 一切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外在行动(行为)。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语言 或意思而表现与外在的举动。
1.身体行为。通过人的的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作出的 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举动。
9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
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
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法
律行为分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主从关系,可以把法律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
系和社会利益
14
拓展内容
拓展内容
无主动产由占有者取得所有权,是西方各 国民法一项公认的原则。我国古代对先占 制度的规定,历史悠久。但1949年新中国 成立废除了六法全书后至今,在民事立法 中没有对先占制度作出规定。学者们也多 认为没有所有人的财产直接归国家所有, 而否认先占取得。
13
拓展内容
从违法行为的构成要素看,判断某一行为 是否违法的关键因素是什么?(A)(02司 法考试)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4
(二)法律行为具三、法律行为与非法律行为 非法律行为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
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 不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如订婚仪式、结 婚仪式等。
(三)行为认知。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法律 意义和后果的认识。
6
二、法律行为的客观要件
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体素,是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 一切方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外在行动(行为)。指人们通过身体或语言 或意思而表现与外在的举动。
1.身体行为。通过人的的身体的任何部位所作出的 为人所感知的外部举动。
9
二、根据行为的法律性质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的内容要求,
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
可以把法律行为分为公法行为与私法行为。 三、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相互关系的分类 (一)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把法
律行为分为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二)根据行为的主从关系,可以把法律
A.该行为在法律上被确认为违法 B.该行为有故意或过失的过错 C.该行为由具有责任能力的主体做出 D.该行为侵犯了法律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
系和社会利益
14
拓展内容
《法律行为》幻灯片

• 1 定义 • 所谓非法律行为,是指那些不具有法律意义的
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 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 2 种类 • 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 行为等 • 3 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 • 〔1〕法律规定性 • 〔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 • 〔3〕行为的程序 • 〔4〕行为的时效
《法律行为》幻灯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 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根本分类
•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所作的分类 • 〔一〕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
法律行为分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和国家 行为。 • 〔二〕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可以把 法律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 〔三〕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 以把法律行为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 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 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
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
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行为意思〔意志〕
• 它是指人们基于需要、受动机支配、为到达目 的而实施行为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层次,即需 要、动机、目的。
• 〔二〕行为方式〔手段〕
• 这是指行为人为到达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 中包括:行动的方案、方案和措施;行动的 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 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 〔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 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 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上还必须 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律行 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行为,即不受法律调整、不发生法律效力、不产 生法律效果的行为。 • 2 种类 • 纯粹的经济行为、政治行为、道德行为和宗教 行为等 • 3 与法律行为的区分标准 • 〔1〕法律规定性 • 〔2〕行为的主体特殊性 • 〔3〕行为的程序 • 〔4〕行为的时效
《法律行为》幻灯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 〔一〕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 所谓社会意义,是指法律行为能够产生社会效果, 造成社会影响,具有交互性。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根本分类
• 一、根据行为主体性质和特点所作的分类 • 〔一〕根据行为主体的特性不同,可以把
法律行为分为个人行为、集体行为和国家 行为。 • 〔二〕根据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可以把 法律行为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 〔三〕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可 以把法律行为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
• 二、法律行为构成的主观要件
• 所谓“主观要件〞,又称“法律行为构成之 心素〞,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它们
是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
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行为意思〔意志〕
• 它是指人们基于需要、受动机支配、为到达目 的而实施行为的心理状态。包括三个层次,即需 要、动机、目的。
• 〔二〕行为方式〔手段〕
• 这是指行为人为到达预设的目的而在实 施行为过程中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方法。其 中包括:行动的方案、方案和措施;行动的 程式、步骤和阶段;行动的技术和技巧;行 动所借助的工具和器械,等等。行为方式 〔手段〕是考察行为的目的并进而判断行为 的法律性质的重要标准,是考察法律行为是 否成立以及行为人应否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之大小的根据。除此而外,在法律上还必须 对各种特定行为方式予以规定,以为法律行 为性质和类别的判断提供具体的标准。
第七章 法律行为PPT课件

第七章 法 律 行 为
第一节 法律行为概述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 于1748年出版的《实在法学原理体系》第一卷中。后为 德国民法典采用。 法律行为通俗地讲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但不包括事 实行为,“法律行为者,乃以发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 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也”(郑玉波《民法总则》)。 可表述为: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 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有: 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3)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4)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
【案例1】(57例)
1996年10月6日,马泰在集市上购得赵宝山 的奶牛一头。当时,赵谎称该牛是1996年7 月25日配的种,已有三个月没有发情,现已 怀孕揣犊。马泰听信此言,当即以3000元的 较高价格与赵成交。但待其将牛牵回数日, 发现该牛又发情,并没有怀孕揣犊,遂找到 赵某,要求退牛还款,并赔偿自己饲养奶牛 的草料费。但赵则说,牛是你自己相中并当 面成交的,不能翻悔,拒绝退还价款。为此, 马泰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错误:指表意人因误认和不知,致其表示与意思不一致。前者 为认识不正确,如误认甲为乙、误认骡为马等;后者指通常的 笔误或者口误,如书写一万元而误写为一元。 《民法通则》 规定了重大误解,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误传:指因传达人或传达机关的错误致意思和表示不一致。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而第三人由于过 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 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问:该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分析]
本案中,因卖牛者赵宝山在卖牛时采用了欺 诈的行为,所以,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属于 可撤销、可变更。
第一节 法律行为概述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行为一词最早见于德国法学家丹尼尔•奈特尔布拉德 于1748年出版的《实在法学原理体系》第一卷中。后为 德国民法典采用。 法律行为通俗地讲是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但不包括事 实行为,“法律行为者,乃以发生私法上效果之意思表示 为要素之一种法律事实也”(郑玉波《民法总则》)。 可表述为: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示,设立、变 更和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法律行为的特征有: 1)法律行为是人为的法律事实; 2)法律行为是表意行为; 3)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4)法律行为大部分是合法行为。
【案例1】(57例)
1996年10月6日,马泰在集市上购得赵宝山 的奶牛一头。当时,赵谎称该牛是1996年7 月25日配的种,已有三个月没有发情,现已 怀孕揣犊。马泰听信此言,当即以3000元的 较高价格与赵成交。但待其将牛牵回数日, 发现该牛又发情,并没有怀孕揣犊,遂找到 赵某,要求退牛还款,并赔偿自己饲养奶牛 的草料费。但赵则说,牛是你自己相中并当 面成交的,不能翻悔,拒绝退还价款。为此, 马泰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
错误:指表意人因误认和不知,致其表示与意思不一致。前者 为认识不正确,如误认甲为乙、误认骡为马等;后者指通常的 笔误或者口误,如书写一万元而误写为一元。 《民法通则》 规定了重大误解,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 误传:指因传达人或传达机关的错误致意思和表示不一致。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而第三人由于过 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 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问:该法律行为是否有效?
[分析]
本案中,因卖牛者赵宝山在卖牛时采用了欺 诈的行为,所以,该法律行为的效力应属于 可撤销、可变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0
5
•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之民
事法律行为。 (《合同法》52条)
•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
家利益。(只损害个人利益的,为可撤销)
•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法
律行为。 (《民通》58、《合同法》52条)
• 比如,一方给对方当事人代理人回扣,对方代理
2020/12/10
7
• ②伪装的法律行为。(双方实施) • 是指行为人与相对人通谋,虚伪意思表示成立的以
掩盖另一真实法律行为或者目的的法律行为,即用以 掩盖真实法律行为或者目的的行为属伪装的法律行为。
• 前者如,以投资法律行为掩盖真实的非法借贷资
金的法律行为;
• 后者如,以买卖法律行为隐匿财产,逃避债务履
人收取回扣,然后订立合同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
• 《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
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
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
制性规定。
2020/12/10
无效法律行为、可撤销法律行为、效力未定 法律行为,称为不完全行为。
2020/12/10
1
• 二、法律行为的无效
• 是指法律行为因不具备法律所规定的法律行为的有
效条件,根本不能产生当事人意思表示欲求的法律效 果,称为无效法律行为。无效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法律行为
• 无民事行为能力不能独立实施法律行为。无民事
• 但现今实为效力待定。其法定代理人事后
追认的,有效。
• 《民通意见》第6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与、报酬, 他人不得以行为人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为由,主张以上行为无效。”
2020/12/10
3
• 2.意思表示不真实,并损害了国家利益的法
律行为,或者意思表示不真实,法律明确规定 其无效的法律行为。
• 甲与乙之间的赌博合伙协议违反了我国关于禁止
赌博的禁止性法律规定,无效。
2020/12/10
11
• 三、法律行为的可撤销
• (一)可撤销法律行为的特点
• 1、违反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要件,又不
足以致使法律行为确定无效,法律允许当事人 予以变更或撤销。
• 2、只有基于当事人的请求,并经人民珐院
行。甲为了逃避人民法院对其财产的强制执行,与乙 串通,虚伪地将其财产赠与乙,以损害债权人利益。 投资、买卖、赠与法律行为则为通谋虚伪的或者伪装 的法律行为,应认定为无效。
2020/12/10
8
•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行为。(《合同法》
第52条)( 即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
• 是指法律行为的标的,即当事人欲实现的
行为能力人实施依法不能实施的法律行为,一般应认 定为无效,但有例外情形。
•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为其纯获利益的行为应
认定为有效。此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依一般生活习 惯而为其日常生活、学习而使用其零花钱的行为也应 认定为有效。
2020/12/10
2
• 民法通则58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实施其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无效。
民事生活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违背社会 生活的共同准则。
• 有的表现为法律行为本身内容损害社会公
共利益或社会生活的共同准则。如,进口洋 垃圾危害公共环境,禽流感疫情暴发期买卖
疫区家禽。
• 有的则表现为法律行为所附条件损害社会
公共利益或社会生活共同准则。如约定以限
制某人的结婚自由为法律行为条件。
2020/12/10
2020/12/10
10
• 4.标的不确定或自始客观不能的法律行为。
• 标的不确定或自始客观不能的法律行为无法实现当
事人欲求实现的效果意思内容,应是无效的。
• 事例 • 甲是赌博高手,乙想发财,遂与甲达成一份合伙协议,
约定由乙提供资金,让甲去赌博,赢了钱双方均分。 第二天乙交给甲两万元钱,甲拿去赌博赢了十万元, 甲只给乙三万元,乙认为甲违约。
• 例如,《合同法》第52条规定了一方以欺
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 同无效。
• 又如,《继承法》第22条规定了遗嘱必须表
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胁迫、欺诈所立的遗 嘱无效。
• ----因为遗嘱系行为人死后生效的法律行为,受胁
迫、欺骗所立遗嘱违背其真实意思,在其死后听任其
生效,行为人已不可能以其意思表示撤销,因而严重
损害行为人利益,因此法律须令其无效。
2020/12/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
• (1)行为人一方故意进行不真实意思表示,如真
意保留的,为维护相对人利益,原则上有效。
• (2)对于因受欺诈、胁迫等原因而为的意思表示
不真实的法律行为,赋予当事人撤销权。
• (3)只有一方当事人以欺诈、胁迫等手段
实施损害国家利益的法律行为的,或者对行为 人利益有重大利害的,法律则令其无效。
9
•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法律行
为。 (《合同法》第52条)
• 违反法律、行政法强制性规定是指违反了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颁布的法律或由国务 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禁止当事人行为的规定 或强制当事人必须行为的规定。
• 但有学者认为,此处之强制性(应当)应
解释为禁止性(不得)。违反管理性禁止性 规范的合同,并不当然导致合同绝对无效; 而违反效力性禁止性规范的合同,为绝对无 效的合同。
6
•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法律行为。
(《合同法》第52条)
• ①虚假法律行为。(单方实施) • 是指行为人表面上实施了一种法律行为,但
实际上什么法律行为也没有,只是以徒具合法 形式的法律行为掩盖其非法目的。
• 例如,甲为了逃避对其财产的强制执行,表
面上放弃继承,实际上继承了遗产,其放弃继 承的意思表示是虚假的,其内心真意是不放弃 继承。
第七节 法律行为的效力
一、概说
法律行为一旦具备成立要件,且具备有效要 件,则具有完全的效力,称为完全行为。
具备成立要件,不具备有效要件时,严格说
来本应一律无效。但民法基于立法政策考虑, 依所欠缺有效要件的性质而区别对待。
所欠缺的要件属于有关社会公益的,则使之
无效;如仅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则使之可 撤销;如仅属于程序上的欠缺,则使之效力未 定,使有补正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