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抗日战 争的胜利》 学习任务单
《抗日战争的胜利》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经过和重要战役。
2、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3、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珍惜和平,铭记历史。
二、学习内容(一)抗日战争的背景1、日本的侵略野心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不断膨胀。
其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亚洲,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2、中国的社会状况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阀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但同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兴起。
(二)抗日战争的经过1、局部抗战阶段(1931 年 1937 年)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
东北人民和部分爱国官兵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展开了艰苦的抗日斗争。
1932 年 1 月 28 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3 年,日军进攻山海关、长城各口,中国军队进行了长城抗战。
1935 年,日本制造了华北事变,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
2、全面抗战阶段(1937 年 1945 年)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和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英勇的战役和战斗。
(1)淞沪会战1937 年 8 月 13 日,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奋起抵抗。
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2)平型关大捷1937 年 9 月 25 日,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了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台儿庄战役1938 年 3 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
“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早在希特勒法西斯集团妄图建立一个欧洲“新秩序”之前,日本法西斯分子已经有了一个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
还在19世纪末,佐藤信渊等人就有了从所谓“皇道主义”出发,主张日本向东南亚发展,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势力范围的设想。
1916年,后藤新平向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献策:日本必须以“世界经济财政的和平战胜者”姿态,建立一个足以和“中欧经济同盟”、“协约国经济同盟”以及美国经济相抗衡的“东亚经济同盟”。
1917年,西原龟三又提出“东洋自给圈”,主张废除日华之间的“经济国界”,设立“日华经济区”,并以此为中心,把北起西伯利亚,南至印度、澳大利亚的广大地区都包括进来,其旗号是“王道亲善”。
1935年夏,参谋部作战科长石原莞尔炮制了“由军事上看皇国之国策及国防计划纲要”,声称,“皇国与盎格鲁-萨克逊人之决战,乃为统一世界文明所进行的人类最后之战争”,“当前急务则应首先实现东亚联盟之核心——日满华三国之协同”,“我国防方针在于以迅速巧妙之手段使中国本部归我支配,以日满华三国为基本范围实行经济自给。
”1936年8月,广田弘毅内阁通过《国策基准》,明确提出日本的国策是“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决定采取南北并进的战略方针,以实现其在大东亚地区的霸权。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从此走上了全面征服中国的战争之路。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具有宣战性质的声明,宣称,日本“采取断然措施”是为了“膺惩中国”,“帝国之希望在于日华提携……并取得日满华三国融合提携之实效”。
同年10月1日,首相、外相、陆相、海相抛出《中国事变处理纲要》,确认日本在华北的目标是所谓“实际日满华三国共存共荣”。
1938年1月11日,日本御前会议通过《处理中国事变根本方针》,把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目的美化为“在于与满洲国及中国之合作,形成东亚和平之枢轴,并以此为核心,对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
近代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与主要步骤一、战略意图日本在二十世纪初期不断侵华的原因与背景大致如下:1. 大陆政策侵略扩张日本基于传统的侵略政策,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当时,日本土地贫瘠,资源缺乏,而且当时东京又发生了一场大地震。
日本人认为日本岛不适合住人,他们要移民,而中国的资源丰富,而且地理环境好,它们认为中国是梦想中的天堂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势骤强,积极向外扩张。
自甲午之役、日俄战争,以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均在中国掠夺利益。
且日本因地少人多,故一向主张贯彻“大陆政策”,认为“如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可见日本军国主义是以侵华为基本国策的野心。
2. 经济大萧条转移国内视线受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渴望从对外侵略中寻找出路。
1931年挑起了“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侵略者将东北占领地改名为“满洲国”,扶植被推翻的清朝废帝溥仪为傀儡。
3. 称霸亚洲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即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年青一代的民族优越感,民族主义抬头。
日本内阁和军方在国内大力加强法西斯统治,对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灌输“八纮一宇”的侵略思想和“武士道”精神。
总之,日本帝国主义者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作了相当充分的准备。
而日本军阀又先后与德、意缔结盟约,形成“罗马、柏林、东京轴心”,狼狈为奸,以图东西方分别称霸。
二、侵略步骤日本对中国的掠夺与侵略是在周密规划下进行的。
日本殖民中国,迁都大陆的设想早在丰臣秀吉时代即已构思,只是那时无力实现。
从1868年明治维新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的政策开始,到1927年《田中奏折》的征服世界的五步计划,日本把征服中国大陆作为实现其野心的先决条件。
日本对中国的掠夺先是通过武装侵略,勒索巨额赔款,以为其进一步工业化获得原始资本,同时达到使中国经济崩溃、内乱四起的目的。
高中历史《国别史专题六:日本》复习资料整理
国别史专题六:日本大化革新(唐太宗时期)倭寇(明朝—海禁)向帝国主义过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济上1、政府扶持发展工业,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2、产生垄断组织,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有利发展因素(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日本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不利发展因素(日本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更多依靠军事手段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政治上1、建立天皇制,政体变化(189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2、对内镇压,对外侵略扩张(朝鲜、中国)对外侵略政策(大陆政策,以征服中国为中心,征服朝鲜是第一步。
日本侵略朝鲜的四个步骤:①《江华条约》打开朝鲜门户;②甲午中日战争加紧控制朝鲜;③日俄战争把朝鲜变成实际上的殖民地;④《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特征: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一战前后战前入侵朝鲜(1876年《江华条约》打开大门甲午战争控制朝鲜入侵中国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划分势力范围,日俄战争独霸战中:向东亚太平洋地区扩展,出兵山东(1914)提出《二十一条》(1915)府院之争(1917)战后:巴黎和会上,日本企图使它战时从德国手里夺取的太平洋岛屿和中国山东的权利合法化。
日本首相牧野对远东问题争吵不休,对欧洲事务漠不关心,被称为“沉默的小伙伴”。
华盛顿会议上,《四国条约》拆散了英日同盟,《五国条约》抑制了日本海军实力膨胀,《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日中协定》才解决了中国山东问题。
二战前后1、战前:经济危机的打击,军部抬头,侵略中国(五次事变),二·二六兵变<1936>,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1917>2、战中:加紧侵略中国,抛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1940);挑起太平洋战争(1941);中途岛海战(1942);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3、战后: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的发展,60年代末发展最快,70年代要求摆脱美国的控制80年代与美国成为伙伴关系,1987年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一)经济概况及特点①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1853年,美舰叩关,西方国家工业品涌入日本市场;②明治维新:经济迅速发展(殖产兴业),19世纪8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在政府保护下产生垄断组织。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
日本“大陆政策”浅析作者:杨现成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1期[摘要]近代中日关系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材中有很多史实是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比如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七七事变等。
这些史实看似杂乱,但细一推敲,我们不难发现,近代中日关系的主流就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或者说,就是日本推行其“大陆政策”的过程。
日本根本国策“大陆政策”的确立和推行,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偷袭珍珠港”等战火的点燃成为历史之必然结果。
[关键词]中日关系“大陆政策”“大东亚共荣圈”作者简介:杨现成(1979-),男,山东省嘉祥县人,历史学学士,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大陆政策”的含义“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一)历史渊源“大陆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丰臣秀吉时期。
早在1577年,丰臣秀吉就表露过要率军进入朝鲜,然后席卷明朝四百余州,并入日本之版图的意图。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鼓吹海外扩张者人数更多,其中以佐藤信渊最为典型。
他于1823年著有《宇内混同秘策》一书,他在书中宣称:“当今世界万国之中,皇国易取易攻之土地,无比中国之满洲为更易取者。
”故征服满洲,“不仅在取得满洲,而在图谋朝鲜及中国。
”在他看来,只要征服了中国,世界各国必然纷纷来归。
佐藤信渊的“宇内混同论”后来变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海外扩张的原型。
(二)思想奠基“大陆政策”的思想奠基人首推日本改革派政治家吉田松阴,他早在1855年就曾指出,日本暂时不能与英、法、德、俄等西方列强抗衡,而应该把朝鲜和中国作为征服对象。
“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之岛,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
“大东亚共荣圈”野心有多大?如是日本成功,整个世界将一分为二
“大东亚共荣圈”野心有多大?如是日本成功,整个世界将一分为二“大东亚共荣圈”野心有多大?如是日本成功,整个世界将一分为二千禧年以来,我国的实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渐渐扩大,在国际事务上拥有了话语权。
但是大家应该都没有忘记我国屈辱的近代史吧。
鸦片战争之后,我国就一直备受欺凌。
一些侮辱性的词汇也是在那个时候出现,比如“东亚病夫”“大东亚共荣圈”,这些都可以看出日本人膨胀的野心。
很多人呢应该都感受不到“大东亚共荣圈”背后的威胁。
现在我就给你们详细讲解一下。
那个时候的日本最先接受资本主义,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国家,翻身农奴做主人。
于是日本的野心膨胀地非常快速,最先提出这个词汇的是日本首相近卫文麿。
日本与我国的交流非常久远,但是在之前日本都是我国的附属邦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军事都跟在中国的后面,做了中国好几个世纪的小弟。
一朝得知,日本人首先将自己的狼子野心转向了中国。
在我国被全球针对的时候日本趁机向中国发兵。
这个人在侵华战争中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他在侵华战争期间提出了许多方案,所以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他自知罪孽深重,难逃一死。
在接受国际审讯的时候,就服毒自尽了。
“大东亚共荣圈”是由当时的两个法西斯主义国家日本和德国共同定制的。
在这个圈子里包括了日本所在的东亚、东南亚,还有俄罗斯所在的远东,在一些说法中,甚至还包含了远离战圈的美洲。
法西斯的野心在这个计划里暴露的赤裸裸。
在他们的假设中,整个亚洲会成为一个整体,由日本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个圈里,日本和中国为经济圈,东南亚为资源圈,南太平洋成为天然保护线。
不得不说,这个规划非常合理。
这个计划也不是说说而已,日本的所有行动都是为了完成这个计划。
比如说我国东北的汪伪政权,完全成为了日本人控制中国的走狗,抗日战争结束前两年还登报承认了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想法。
若是这个计划成功,那么世界上将只剩下两个国家。
在那个时候,日本在亚洲战无不胜,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设想。
“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有多狂妄?若成功世界将剩下两个国家
“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有多狂妄?若成功世界将剩下两个国家“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有多狂妄?若成功世界将剩下两个国家。
在历史上,日本从来没有放弃过扩张的妄想,早在唐朝的时候,日本便尝试侵略朝鲜,但是被唐朝和新罗联军击败在白江口。
在明朝时期,石乐志的丰臣秀吉派遣数十万日军前往朝鲜半岛发动战争,结果又被明朝和朝鲜的联军打败。
一直到近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实力大增。
于是他们便再次发动了侵略战争,清政府再无力控制朝鲜,于是便默认了日本占领了朝鲜。
日本在进占朝鲜之后,进一步提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计划,在和德国结盟之后,便进一步和德国提出了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这个及其荒唐的构想是一个叫近卫文麿的人提出来的。
近卫文麿是东京人,出生于1891年,他的家庭是一个豪族,仅次于日本皇室。
优秀的门楣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由于他是正妻所生,也就是我们认知的嫡子,所以他的父亲对他很好。
又因为他们家和皇室的关系,所以他经常接受皇家礼仪的熏陶,从小就与众不同。
他曾经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经济学,之后又学习了法学,学历还是比较高的。
近卫文麿对于德国人的民族优秀理论深信不疑,尤其是对其中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最为优秀很是笃信,他觉得,大和民族也同样优秀,这为他之后提出大东亚共荣圈奠定了基础。
他曾经参加过巴黎和会,他也面见了英国首先,法国总统,也在欧洲待了几年,对于西方的礼节和氛围非常的热爱。
他一股子西方的风气,所以很多日本人不喜欢他,他不崇拜乃木希典,也不崇拜东乡平八郎,他只相信自己。
后来,他开始在政坛活跃,并且在日本二二六兵变之后被推荐组织内阁。
他之前很赞赏军部发动九一八事变,所以在登上首相位置之后,他便开始加紧布置对中国的入侵,并且开始宣扬种族主义。
他觉得,日本是一个大国家,在国际上应该做点什么。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东南亚的低等黄种人正在遭受西方人的入侵,这是不能忍受的,大和民族应该像是救世主一样去挽救这些黄种人!于是,他和德国一起敲定了带有强烈种族主义的“大东亚共荣圈”按照近卫文麿的思想,要想征服亚洲,必须要先征服中国,想要征服中国,就要先征服中国东北,要想征服中国东北,就必须要征服朝鲜。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旨在独自霸占中国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是什么意思】旨在独自霸占中国“大东亚共荣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在占领区建立殖民统治的代名词。
这个名词的正式提出,是在1940年。
早在1938年11月3日,日本政府就曾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声明指出:“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希望在东亚确定国际正义,实现共同防共,创造新文化,实现经济的结合”。
日本这时提出的“大东亚新秩序”的目的,主要是排斥美英法等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以便独霸中国。
在中国作战的日本军队全体朝东,举枪向裕仁天皇致敬到了1940年6月,德席卷西北欧,法国败降,英国也面临德国入侵本土的危机。
德国法西斯的胜利,鼓舞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于是日本在“东亚新秩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
1940年7月26日,日本近卫内阁制订的《基本国策要纲》,提出日本的国策是“按照八纮一宇(意为四海一家。
即企图在东亚建立一个以日本为霸主的殖民大帝国)的肇国精神”,“建设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华为牢固结合的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在谈话中便把“大东亚新秩序”称为“大东亚共荣圈”。
同年9月,日本政府在《关于日德意提携强化的文件》中,又把它称为“共存圈”。
这样,“大东亚共荣圈”就被正式提了出来。
“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印度、马来亚、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南太平洋上所有岛屿。
“大东亚共荣圈”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一个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综合实体,即以日本为宗主国的殖民大帝国。
1940年9月27日签定的《日德意三国同盟条约》指出:“德国和意大利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领导地位。
”日本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实质就是妄图侵略和奴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和民族。
“大东亚共荣圈”首先是个政治概念。
大东亚共荣圈
包括起始,内容和反思“大东亚共荣圈”出笼的前前后后松冈洋右——“大东亚共荣圈”的首倡者。
“大东亚共荣圈”一词,是由时任外相的松冈洋右在1940年8月1日发表的“皇道外交宣言”中正式使用的。
¹松冈是日本外交官中的强硬派,堪称“中国通”。
1927年出任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副总裁,与关东军关系密切。
1930年当选为国会议员,高唱“对外强硬”论。
1935年8月就任满铁总裁兼任关东军顾问。
1940年7月19日,松冈参与近卫文在东京荻洼私邸召开组阁前预定的“四相”会议,讨论建立东亚新秩序,加强日、德、意三国的“枢轴”关系,并将亚洲的英、美、法、荷、葡诸国的殖民地置于“东亚新秩序”内处理(世称“荻洼会议”)。
而这次会议的讨论议案,就是由松冈洋右起草的。
1940年7月22日,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26日决定的《基本国策要纲》,就是依据由松冈草拟的荻洼会议的讨论案所写成。
其基本内容为:一、根本方针。
“皇国的国是为八一宇,在于肇国之精神,奠定世界和平。
以此为本,应首先以皇国为核心,巩固日满华之结合,以作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根本”。
二、国防及外交。
“以发挥国家总力之国防国家体制为基础,不惜扩大军备,皇国现下之外交,首先将重点解决中日纷争,掌握国际大变局,并以富有弹性力之政策,以期促进皇国国运发展”。
三、国内形势之刷新。
“我国内政的急务”得实现“确立为国家服务的国民道德观念”、“国政综合统一”和“国防经济的基础”等。
º然而,这个要纲决定后不及一周,松冈洋右发表《皇道外交宣言》演说:“近来,我们向世界宣布的‘皇道’就是我们皇国的使命”。
作为当前的外交方针,“要根据我们皇道的伟大精神,必须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然后宣布强有力的皇道,贡献于公正的世界和平的树立。
”《近卫声明》中露端倪。
松冈洋右虽是“大东亚共荣圈”的首倡者,但这不是他的个人所为,而是日本的“国策基准”。
有关这个口号的构想,早在1938年11月3日的《近卫声明》中已初露端倪:“帝国所期求的是,确保东亚永久之安定,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
浅析日本大陆政策李子明2012011161摘要:近代西力东渐,不但叩响了东亚文明体系的主导者中国,也打开了东亚边陲小国日本,主权沦丧的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决定脱离东亚,向西方学习,与西人为伍,走侵略扩张道路。
大陆政策便成为日本的基本国策贯穿整个日本近代史。
本文就日本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政策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的角度来探讨该政策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变。
关键词:日本近代史,大陆政策一、大陆政策的内容关于大陆政策的内涵,大陆史学教材一般大都会提及《田中奏折》,它是指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给昭和天皇题为《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
其主要内容是以满蒙为侵略扩张基地的战略,内中说:“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西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这是田中义一提出的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目标和步骤。
从中我们也可看出日本大陆政策的内容。
虽然有学者质疑《田中奏折》的真实性,如日本史学者邹有恒在《蔡智堪取得田中奏章的质疑》中起初颇有信服力的证据。
但是日本之后发动的一系列对华侵略基本是按照《田中奏章》的路线走的,形有疑而实存。
《田中奏折》其实至少可以看作是大陆政策的缩影,一个理论内容。
从实践角度来看,可以对大陆政策作一个简明概括,即:”日本为了实现侵略扩张,以军事手段为主,以经济、文化、外交手段为辅,以侵占中国霸占东亚,称雄世界为核心的一系列有目的,有次序的活动。
”二、大陆政策的形成大陆政策的形成并非一时之因素促成,日本在明治维新时就立即着手实施“开万里波涛,振国威于海外的圣主遗业、先皇遗愿。
这个方针是具有历史渊源的。
关于这个历史渊源,中国研究者苑基荣对日本前近代的思想家、国学家和洋学家进行解说,提出日本大陆渊源始于日本传统文化和近代思想观念。
大东亚共荣圈的释义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大东亚共荣圈的释义
大东亚共荣圈是指旧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的一个概念,意图将东亚地区的国家都纳入到日本的领导之下,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在1940年所提出。
根据日本的设想,大东亚共荣圈的体制将由以日本为核心的政治经济联盟所主导,其他国家则在日本的领导下享受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福利。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日本在东亚地区扩张的行为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反抗和抵制。
最终,日本的侵略行为导致了二战的爆发,并最终以日本的战败告终。
大东亚共荣圈的概念因此失去了实际意义,并成为二战后历史的一页。
1。
“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重庆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张波近代日本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学生很难全面认识的问题,特别是日本近代对中国侵略的历史,更是显得扑朔迷离。
要正确、客观认识这段历史,有必要完整了解日本近代的两个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一、奠定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国策──“大陆政策”1.“大陆政策”理念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日本妄图吞并朝鲜、经营满洲、征服中国、称霸亚洲和全世界的政策。
日本向大陆扩张的构想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存在了。
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就先后入侵朝鲜,结果失败。
进入18、19世纪以后,日本所谓的“经世学派”诞生,他们鼓吹“雄飞海外”理论。
1823年,佐滕信渊在他的论著《宇内混同秘策》中扬言:要“征服满洲”并“将中国纳入日本的版图”。
他还提出了日本向北扩张的具体计划,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鼻祖。
他认为要使“全世界都成为皇国的郡县”,首先征服“当今万国之中土地最为辽阔、物产最为丰富、兵威最为强盛”的中国。
具体步骤是:日本先夺取黑龙江再取吉林城,征服“满洲”后直取中国。
这种当时看起来是痴人说梦的想法在100多年后居然变成了现实。
他富有侵略性的“大陆政策”构想被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所继承并付诸实践。
在西方列强的冲击面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继承了日本近代的对外观,即:企图继续构筑“日本式华夷”秩序,坚持对外扩张政策。
于是,他们以朝鲜问题为突破口,开始了众所周知以“征韩论”为序幕的“大陆政策”。
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西方弱肉强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日本开始确定了与欧洲列强为伍,共同吞食在亚洲的利益。
而且,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亚洲被日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
2.“大陆政策”实施的阶段(1)积极的大陆政策阶段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日俄战争的胜利,是日本大陆国家化的跳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以及亚洲战略开始进入具体实施的关键性阶段。
关于1876至1910年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研究现状
关于1876-1910年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的研究现状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企图由来已久,早在1592年,丰臣秀吉就曾提出过要率军进攻朝鲜,进而进攻中国,妄图将明朝四百余州都纳入日本的版图。
到德川幕府末期,日本封建军阀和武士们更加广泛散播征韩论。
日本封建武士在长期的统治中,以杀伐征战、穷兵黩武为最大的光荣,极力宣扬要以武力侵略邻国,实现以日本为中心征服世界的野心。
明治维新以后,由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天皇政府没有解决国内的各种矛盾,为了转嫁当时日本国内的危机,日本走上了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朝野上下便有以武力征服朝鲜之论,但由于朝鲜是清国属国,不敢贸然行事。
1875年9月,日本挑起了“云扬号”事件,第二年1月,日本政府以追究“云扬号”事件责任为名,派遣军队开赴朝鲜,蛮横地要求朝鲜政府立即派出全权代表进行缔结条约的谈判。
朝鲜政府在武力威胁之下,于2月26日在江华岛签订了所谓的《朝日修好条约》。
从此日本开始了对朝鲜的全面侵略。
日本侵略朝鲜是近代东北亚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日本侵略活动的进行,东北亚的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日本侵略朝鲜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对朝鲜的影响上,对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日本对朝鲜的侵略进一步改变了中国当时所处的境况。
一、关于日本侵略野心形成原因的研究历程(1)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赵阶琦的《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日本学刊》2005(4)文中认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自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形成,并于其后逐渐膨胀起来。
促使其形成和膨胀的因素有多种:一是全面继承古代日本对外开疆拓土的传统;二是在幕末学者吉田松阴“失之欧美,补偿于鲜蒙”的对外扩张思想影响下,采取仿效西方列强、侵略亚洲邻国的路线,并在其入侵朝鲜和备战中国的过程中,于19世纪90年代初制定全面侵略朝鲜和中国的大陆政策;三是在日本经济基础十分脆弱的背景下,明治政府力图通过武力掠夺别国领土和财富,来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日本的对华侵略
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时说:“日本的和平与繁荣是 在战争牺牲者的基础上实现的。我参拜是为了祈求 日本的和平与繁荣”。 “每个国家都要尊重自己国 家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对此我不想再说三道四。 我认为(这种行动)会渐渐得到邻国的理解。”
返回
满纸荒唐言: 关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战争的目的:“(我 们试图)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下解放亚洲,并在日本 的领导下建设大东亚共荣圈”。 关于“九· 一八”事变:此次事变完全由中国 方面引起。而且日军仅仅是“炸毁了南满铁路” 。 关于卢沟桥事变: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 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 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年身便死,千古忠佞有谁知。
/his/201001/dd1987fd5922-48a1-b0d4-373a0b26a562.shtml
1942年12月,汪精卫访日时和东条英机
(汪 打精 一衛 電訪 影溥 名儀 )
3、经济侵略
2、政治侵略:扶植傀儡政权,实行以华制华 “伪满洲国” 华北自治运动 汪“伪国民政府”
目的: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 量,确保对沦陷区的统治。
载 沣 暗 杀 载 沣 时 26 岁 的 汪 精 卫
三 岁 的 溥 仪 身 穿 海 陆 空 军 大 元 帅 服 的 溥 仪 从 美 男 子 到 大 汉 奸 的 汪 精 卫
悔 不 引 刀 成 一 快 , 千 古 遗 羞 少 年 头 。
燕 市 曾 经 过 楚 囚 , 银 锭 桥 边 壮 名 留 。
引 刀 成 一 快 , 不 负 少 年 头 。
慷 慨 歌 燕 市 , 从 容 作 楚 囚 ; 1940年3月3日,南京举行伪国民政府成立典礼
汪 精 卫 粉 墨 登 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重点范文
●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1.一个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主权及领土完整、经济独立性都已丧失。
---半封建:指形式上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形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清朝后期(1840—1911年)→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2.两对矛盾:1.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2.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3.两大任务:1.反帝 2.反封建4.两个时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2.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5.三条线索:A、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侵华史。
B、中国人民为改变屈辱地位,奋起抗争、反抗侵略、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C、先进的中国人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探索史。
●列强侵华:列强侵华的背景:(1)19世纪上半期,西方工业革命以后,急需开辟更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2)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晚期,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英国:清末五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中法战争(1883-1885)法国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德、奥、美、法、英、意、日、俄侵华格局的变化特征: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影响: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补充内容:《南京条约》签定后,英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等⑴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⑵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⑶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后来租界的由来⑷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⑸外国传教士传教的特权:破坏了中国的文化主权《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内容:危害:1.割地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2.赔款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国民负担加重3.开埠通商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4.开设工厂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体现日本侵略中国进入了新阶段)深层影响:1.政治: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充分暴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2.经济: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思想: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比较:《辛丑条约》(1901年):俄、德、法、美、日、奥、意、英内容:危害:1.赔空前的勒索加剧了人民的贫困和经济的凋敝2.划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3.拆列强控制京津地区4.禁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 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梦想彻底破灭。
1941年12月9日,日本在太平洋珍珠港轰炸美国军舰引发太平洋战争后,随即向英、美宣战。1941年年底到1942年初,即在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与东南亚战场取得一些偷袭式的胜利。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是日本与美、英、荷等国争夺势力范围,要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以它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故自称为"大东亚战争"。在开始的一年里,日军的侵略异常顺利,很快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广大地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考笔记 第6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识记)1931年9月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自行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随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接着,日本分别向沈阳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来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2.华北事变。
(识记)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日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
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3.卢沟桥事变。
(识记)1937年7月7日,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炮轰宛平城,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伪“满洲国”。
(识记)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洲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
早已被中国人民革命赶下台的清代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举行“就职典礼”,担任伪“满洲国”的“执政”。
日本通过伪“满洲国”,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
5.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领会)日本推行独霸亚洲的“大陆政策”,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是作为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的重要一步。
①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侵华战争。
②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其侵略野心并没有得到满足,又开始向中国华北地区渗透。
制造华北事变。
③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6.日本在中国占领区的殖民统治。
(简单运用)①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实行极端残暴的军事殖民统治。
②在占领区大力推行奴化教育。
③大肆掠夺站领区的土地及其农产品。
他们还推行“粮食出荷”政策,对农产品实行严格的统治和垄断,强迫农民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廉价出卖给为伪政府。
7.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综合运用)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②疯狂的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大东亚共荣圈
「亚洲价值观」,还是极为重要的一股思想。
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的考古题上,也有一题是问我们,为何东亚难以如同欧盟一样的进行真正的整合,甚至必须要有像美国这样的警察国家介入,亚洲国家才能相安无事。
这问题是很复杂且难以解决的,不过如果身为亚洲人的我们,真的能够抓到当年《大亚洲主义》的重点,将格局由大中华经济圈跳出来,建立一个新的大亚洲经济圈,来与欧美国家进行和平的抗衡,那也是一个维持地区性均势的好方法。
如今的东盟加六还有东亚峰会,似乎都有将亚洲国家带向团结的目标走去。
做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如果能够在未来的亚洲国家整合运动中,担任领导的作用,那势必也是我们全体华人之福。
希望海峡两岸的领导人,能够将《大亚洲主义》的这个观点,拿出来改良,并加以重新审思。
倭寇痴迷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个什么东东?
倭寇痴迷的“大东亚共荣圈”是个什么东东?如果您觉得写得还行,烦请关注公众号:羊驼驼的读史日记,以示鼓励,你的支持我将万分感激有关抗战的史料记载,及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到日本侵略者常常将侵略行径美化为“将东亚从西方的殖民统治中解放”的正义战争,那么令日本法西斯无比痴迷与执着的“大东亚共荣圈”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如果日本人的计划成功实施了,那么世界格局又将怎样重建呢?1众所周知,日本最初是中国的迷弟,隋唐时期便开始不断派遣留学生前来深造,因此日本的文明之中被深深的刻上了华夏文明的印记。
自应仁之乱起,日本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战国时代(名字也是武田信玄照着中国抄的),本能寺之乱后,原本最有希望重新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意外身死,其部下丰臣秀吉在信长诸多家臣的内部斗争中胜出,最终统一日本。
秀吉统一日本后,治国有方,使得百年战乱的日本出现了少有的国泰民安,于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的野心如脱缰野马,挣脱了出来。
他在写给关白丰臣秀次的信中,构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
在秀吉的白日梦中,日军先占领朝鲜全境与中国北部,后阳成天皇移驾北京,由丰臣秀次出任中国的关白。
同时,各随驾到北京的朝廷公卿,采邑都会是从前的十倍以上。
更为异想天开的是,秀吉觉得疆域大了,一个天皇还不够。
他打算让后阳成天皇的弟弟或儿子留守日本,当日本天皇。
而秀吉自己则欲将中国宁波设为大本营,率大军继续南征,一直将中国南部以及东南亚诸国全部纳入日本版图。
2黑船敲开日本国门后,越来越多的日本人开始重新思考世界。
曾经的偶像已经被列强欺凌得遍体鳞伤,而过去眼中的蛮夷如今却主宰着世界。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佐藤信渊、吉田松阴等成为日本对外扩张思想的奠基者。
佐藤信渊意图吞并中国、称霸世界,先提出了同时进攻北京和南京的侵略计划,后迫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压力,又提出“存华挫狄”的主张,希望中国成为日本的屏障。
19世纪中期,日本被迫同列强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吉田松阴作为明治维新的启蒙者,木户孝允、伊藤博文、山县有朋等明治政府中坚力量的老师,提出了以攻击弱邻、补偿西方侵略之害的“得失互偿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ign=middle>重庆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张波
近代日本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学生很难全面认识的问题,特别是日本近代对中国侵略的历史,更是显得扑朔迷离。
要正确、客观认识这段历史,有必要完整了解日本近代的两个基本国策:“大陆政策”和“大东亚共荣圈”。
一、奠定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国策──“大陆政策”1.“大陆政策”理念所谓的“大陆政策”就是日本妄图吞并朝鲜、经营满洲、征服中国、称霸亚洲和全世界的政策。
日本向大陆扩张的构想在近代以前的日本就存在了。
1592年、1597年丰臣秀吉就先后入侵朝鲜,结果失败。
进入18、19世纪以后,日本所谓的“经世学派”诞生,他们鼓吹“雄飞海外”理论。
1823年,佐滕信渊在他的论著《宇内混同秘策》中扬言:要“征服满洲”并“将中国纳入日本的版图”。
他还提出了日本向北扩张的具体计划,是日本“大陆政策”的鼻祖。
他认为要使“全世界都成为皇国的郡县”,首先征服“当今万国之中土地最为辽阔、物产最为丰富、兵威最为强盛”的中国。
具体步骤是:日本先夺取黑龙江再取吉林城,征服“满洲”后直取中国。
这种当时看起来是痴人说梦的想法在100多年后居然变成了现实。
他富有侵略性的“大陆政策”构想被近代日本的“国家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分子”所继承并付诸实践。
在西方列强的冲击面前,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继承了日本近代的对外观,即:企图继续构筑“日本式华夷”秩序,坚持对外扩张政策。
于是,他们以朝鲜问题为突破口,开始了众所周知以“征韩论”为序幕的“大陆政策”。
出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对西方弱肉强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认同,日本开始确定了与欧洲列强为伍,共同吞食在亚洲的利益。
而且,当时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急需海外市场,亚洲被日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势力范围。
2.“大陆政策”实施的阶段(1)积极的大陆政策阶段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胜利,特别是日俄战争的胜利,是日本大陆国家化的跳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日本政府的“大陆政策”以及亚洲战略开始进入具体实施的关键性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萨洲的“上原派”推行的积极的大陆政策为标志的。
所谓的“积极的大陆政策”就是注重殖民地经营,追求与西方殖民者“平分秋色”。
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1905年,日本攫取了关东洲与南满洲的铁路;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1914年,日本占领山东半岛;1915年,日本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8年,日本出兵西伯利亚。
(2)消极、赢利的大陆政策阶段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大陆政策在国际上受到了“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在国内受到政党政治的限制,处于低潮中,“大陆政策”的实施主要是以经济扩张为主。
(3)全面实施阶段1926年中国的北伐战争、1928年前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的大陆政策得以复苏。
随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从占领东北三省的“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日本的大陆政策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3.“大陆政策”的实质近代日本在推行“大陆政策”中采取的方法是首先以军事扩张开路,然后具体实施其经济扩张即殖民地经营的政策。
其实质是想用武力征服中国的东北和内地省份,攫取在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进而攫取全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二、为对外扩张掩饰的“大东亚共荣圈”“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的使用开始于近卫内阁的松岗洋右外相。
1940年8月1日,在有关日本政府对外讲话中,松岗洋右首先强调自己主张“布皇道于世界”这一“皇道使命”的立场。
他说:“……作为我国现行的外交方针,其目的在于本着这一皇道大精神首先确立以日满支为其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
”[1]因此,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皇道外交”的具体体现。
共荣圈建设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于1940年8月1日被第二次近卫内阁以政府纲要的形式固定下来。
主要内容是“皇国的国策……以确立世界和平为其根本,首先建成以皇国为中心,以日、满、支紧密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
共荣圈有两个基本的支柱:一是南进强占殖民地,一是与德意联手形成“轴心体制”。
从本质上说,“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近代以来实施的一系列亚洲政策的结果,是“大陆政策”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
其出发点是乘英、法等面临德国的长驱直入自顾不暇之际,夺取西方殖民者在南亚的殖民地,使日本的势力实现从“东亚”向“南亚”的扩张,妄图建立一个大日本帝国。
但是,由于战线太长,加上陷入了中国战区不能自拔,为了
解决扩大战争所需的人力、物力等问题,日本打出了“共存共荣”的旗号。
这样,一方面可以在亚洲国家抓壮丁,解决日本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又可以对亚洲各国的掠夺正当化,还可以以假象蒙蔽日本人民。
正如北岗伸一说的那样“在日本决定重要政策的过程中,解放亚洲并非主要目的,‘自存自卫’才是其经常性的目标。
”[2]三、小结不管是“大陆政策”还是“大东亚共荣圈”,都是近代日本对亚洲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
从时间上来看,两种思想完全形成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之后,其中,“大陆政策”的提出要比“大东亚共荣圈”早。
从实质上看,两者都是日本的基本国策,其目的是建立一个大日本帝国。
在思想根源上与近代从西方传到日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分不开的。
和任何国家的基本国策一样,日本的这两个基本国策也是从本国的根本利益出发,伴随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大东亚共荣圈”是“大陆政策”的延伸和具体化。
不过,由于其国家利益是建立在“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基础上的狭隘的国家利益,必然注定日本在近代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而且,对于这些侵略历史又自认为是建立在“普遍公理”基础上,所以,日本政府竭力否认其侵略的行径。
注释:[1]《东京朝日新闻》,1940年8月2日晚报。
[2]转引《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