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论语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素

合集下载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阅读答案(附翻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阅读答案(附翻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阅读答案(附翻译):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阅读答案(附翻译)“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 10 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灵牌,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史记伯夷列传节选 8.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悲为……悲伤 B.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爰竟然 C.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适适合 D.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蚤通“早” 9.下列加点词活用方法不同的一项 A.左右欲兵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伯夷》节选

《伯夷》节选

《伯夷》节选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

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①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

”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②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③,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

尝与太公④闻西伯⑤善养老,则欲往归焉。

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⑥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

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

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

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日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

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原文、注释、翻译)1、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原文〗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①。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②。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④:“父死不葬,爰及干戈⑤,可谓孝乎?以臣弑君⑥,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⑦,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⑧。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⑨,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⑩,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注释〗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享有一定参预议论国事权力的人。

中(zhōng,仲)子:古代兄弟排行按伯仲叔季的次序,伯夷行第一,叔齐排行第三。

中子,就是次子。

②盍:何不。

③木主:象征死者的木制牌位。

④叩马:勒紧马缰绳。

叩,通“扣”,拉住,牵住。

⑤爰:于是,就。

干戈:古代常用兵器。

干,盾。

戈,戟。

此处引申为战争。

⑥弑:古代下杀上称之为弑。

如子女杀死父母,臣杀死君。

⑦宗周:以周王室为宗主。

⑧薇:野豌豆,蕨类植物,草本,其叶与果可食。

⑨暴:前一“暴”指暴臣,后一“暴”指暴君。

易:换。

⑩于(xū)嗟:叹词,表示惊异。

徂(cú):通“殂”,死亡。

〖翻译〗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有关商朝伯夷叔齐的故事

有关商朝伯夷叔齐的故事

有关商朝伯夷叔齐的故事伯夷、叔齐兄弟是商末孤竹国君之二子,那么关于伯夷叔齐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伯夷叔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伯夷叔齐和孤竹君的故事商朝时期有一片封地被称为孤竹国,该国的君主就是孤竹君,据《史记》记载孤竹君有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两兄弟,极为贤能,颇得孤竹君的器重,尤其是弟弟叔齐谦逊有礼,更受孤竹君的偏爱。

孤竹君年迈时,有意提拔叔齐来接受处理封地大小事务,叔齐在这个过程中意识到父王对他的特别用意,碍于不能触怒父王的权威,只得尽心办事,但却从未在巩固地位的事情上花心思,行为处事云淡风轻,尽量不与官员深交,叔齐认为自古子承父业都按照嫡长子世袭制,这是古制不能违背,尽管孤竹君有此意,但他自己一定要死守这道防线,万不能犯下这大逆不道之罪。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拒不接受王位,执意举荐兄长伯夷继承,而伯夷也是恪守规章之人,既然叔齐是孤竹君临终授命的继承者,那么他便不可夺人之位,伯夷念及手足之情,不愿看到叔齐深陷囹圄,便不告知任何人,深夜收拾行囊远走他乡,叔齐得知后,便执意追寻伯夷而去。

跋山涉水,翻越崇陵,兄弟二人终于市井之中相遇,伯夷被叔齐的执念所动容,便答应叔齐抛弃家业重担,相约不再回归孤竹国,投奔周国,一起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作。

在已天为大的原始社会,君王意识更是根深蒂固,因而周国举兵讨伐商朝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行径,伯夷叔齐因此对此事件极为抨击。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周国最终攻克商朝,建立周朝。

悲愤之下,伯夷叔齐以遗臣自居,拒绝与周人来往,不食用周国土地上种植出来的食粮,二人隐居于首阳山,终日采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便因营养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载中明确指出伯夷叔齐饿死的地方在首阳山。

在商周时期,商王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文言文短文1(原文注释翻译)
路问:在路上问。 若有不豫色然:似乎有不高兴的样子。 尤:责怪。 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论年数,已超过了五百;论时势,现在正是出现圣君贤臣的时候。
〖翻译〗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曰:“惧。”“既惧,何不返?”
庄善曰:“惧者,吾私也;死义,吾公也。
〖原文〗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 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 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年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
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
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2、程门立雪 《宋史•杨时传》
【原文】
程颢与弟颐①讲孔、孟绝学②于熙、丰之际③。河、洛之士翕然④师之。时⑤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伯夷叔齐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

伯夷叔齐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

伯夷叔齐文言文阅读答案与翻译1. 伯夷丶叔齐之死文言文解释阅读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他们的父亲想立叔齐,还没有实现,父亲就死了。

叔齐便让伯夷做国君,伯夷说:“(父亲要你做国君),这是他老人家生前的旨意啊!”坚决不肯做国君,于是逃走了。

叔齐也不肯做国君,也随同哥哥逃去。

国人只好立中间的一个儿子做了国君。

弟兄俩跑出国外,听说周文王很优待老年人,何不去投奔他呢。

然而,到了周国,文王便死去了,武王便统领大军,用车子载着文王的牌位,朝东进军,去讨伐殷纣。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很不赞成,便去隐居在首阳山,专靠采薇来维持生活。

有个士大夫王摩子进山游玩,(看见伯夷叔齐正在那里采薇),就责难他们道:“你们既然不吃周粟,但为什么却又隐居在周山,食周薇呢?”二人听了,便不再吃薇。

经过七天,上天派遣一只白鹿给他们喂奶,二人心里想道:“这鹿若是杀来吃了,滋味必然很美。

”神鹿知道二人的心意,从此以后不再来,两个老头子便活活饿死了。

2.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作者: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

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伯夷叔齐的故事发生于商周时期,被儒学尊为典范,史记匠才司马迁将其典故载入列传之首,流传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伯夷叔齐的故事讲了什么,希望大家喜欢!伯夷叔齐故事介绍伯夷、叔齐本为商代贵族孤竹君之子,孤竹君临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齐,但叔齐严守礼教,认为长子不继承君位,反倒让自己继承,是不仁不义之举,誓死推脱。

而伯夷认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让位给叔齐,叔齐坚决不肯接受,于是两兄弟一起隐居。

正因为如此,几百年后的孔子才把二人作为“贤”的代表。

当武王兴仁义之师伐纣时,二人却出来阻止武王灭商。

后来又以遗臣自居,不食周朝之粟而饿死首阳山上。

自古多说二人高义,但汉代东方朔却说二人愚夫。

而且颇有道理。

二人“不食周粟”是“贤”还是“愚”,其实都有道理。

历史是统治阶级编写的,特别是中国历史向来是官方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现在的统治。

需要社会安定时,就赞扬伯夷叔齐这样“贤者”,需要改革时就批判这些“顽固派”。

其实都是当时历史条件的需要。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人,商朝是中国鬼神论的顶峰时期,一切事情都要问卜后才执行。

商王更被看作是上天的代表,他的统治是上天的意志,商王“贤”与“不贤”有上天判断,凡人是不能反抗的。

所以放在这样的历史局限下,伯夷和叔齐的作为就不难理解了。

伯夷叔齐为何会被司马迁称颂太史公司马迁把伯夷叔齐放在列传之首,足见司马迁对伯夷叔齐的褒奖之意之高。

众所周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被载入《史记》的人都是代表着当世时代特征的领袖人物,具有其独有的精神高度与特点,而伯夷叔齐的身份仅为商朝的贵族,便享有如此殊荣,细细想来,伯夷叔齐为什么被司马迁称颂足以思考一番。

《史记》记述:伯夷、叔齐是殷末周初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

孤竹国王生前指定小儿子叔齐继位。

他死后,叔齐却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认为君命不可违,要尊重父亲的决定,因此拒绝就位,并出逃外国。

叔齐则认为伯夷贤德,治理国家最合适,又符合长幼尊卑秩序,便执意离开孤竹国,追随兄长伯夷而去。

《伯夷叔齐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夷叔齐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夷叔齐列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伯夷叔齐列传》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

⑤徂:通“殂”,死亡。

《伯夷叔齐列传》习题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扶而去之:使……离开B.天下宗周:祭祀C.我安适归矣:往,到D.余甚或焉:通“惑”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徐工不若君之美也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也其孰能讥之乎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

’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

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多文本阅读: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牛国,俱逃归周。

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马谏,日:“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伐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为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既平殷,夷、齐耻之,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作歌日:"登彼西山兮,”爰采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节选自孔颖达《春秋正义》材料二:圣人之道,中而已矣。

尧舜禹三圣人,为万世法,一允执厥中也。

不及不谓之中,过亦不谓之中。

请即此而论之。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

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

父卒,叔齐逊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

其后,周武王伐商,去隐于首阳山,耻食周粟,遂饿而死。

孔子尝称之,曰“古之贤人”,孟子尝称之,曰“圣之清二谁得而议之哉?虽然,抑有说也。

先君之国,受之于祖宗者也。

父子传次以嫡以长,古之割也,易此必乱。

昔周太王三子:长泰伯,次仲雍,次季历。

太王欲传位季历以及昌,泰伯知之,即与仲乖逃之荆蛮,以顺父志,以成王业。

孔子称之以至德,且日民无得而称焉。

夷也苟知父志欲立齐,当效秦伯顺父之志,隐然退避于治命之日,不当行己之志,显然辞让于乱命之余也。

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幸有中子以托国焉,苟无其人,其如先君之社稷何?汤武之征伐,即尧舜之楫让,天下归周,天之命也。

洁身自远斯可已矣,何乃耻食其粟,独食其薇也,庸非周土之至乎?斯皆过乎中者也。

呜呼,廉顽立懦,足可为百世师,过中失正,恐未臻乎尧舜禹之道。

此孟子之所以讥乎其隘而孔子至德之称在泰伯而不在夷齐也厥旨深矣。

7药7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注]廉顽立儒: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伯夷列传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

伯夷列传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夷列传_司马迁的文言文原文赏析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伯夷列传两汉司马迁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

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之言。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语十四章原文及翻译:1、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与子路一起来见孔子说:“季氏准备对颛臾用兵了。

”孔子说:“求!难道这不该责怪你吗?这个颛臾,古代君主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并且领地在鲁国的国境中,是鲁国的附庸潘属,为什么要攻打他呢?”冉有说:“是季孙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赞同。

”孔子说:“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人的力量去担任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盲人还用得着辅助的人吗?而且你说的话真是错了!老虎与野牛逃出了栅栏,龟壳与美玉在柜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失呢?”冉有说:“眼前这个颛臾,城墙牢固,并且与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占据它,将来一定会给子孙留下后患。

”孔子说:“求!君子就讨厌那种不说自己贪心而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史记·伯夷列传.doc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史记·伯夷列传.doc

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史记·伯夷列传小学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①,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号为文王,尊称西伯昌为周文王。

②傥:假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C.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D.而伯夷、叔齐耻之耻:意动用法,以…为耻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不拘于时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吾其还也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越国以鄙远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部表现伯夷、叔齐“义”的一组是①孤竹君欲立叔齐,及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和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让国、叩马谏伐、耻食周粟、甘饿首阳的故事三千多年以前,在商朝的商纣王时期,有一个叫孤竹(今天的秦皇岛一带)的诸侯国。

他们的国君是商朝王族的旁支,最早是以王族公子的身份被分封在孤竹,从而建立了孤竹国。

当时孤竹的国君名叫亚微,他有三个儿子:长子伯夷,次子亚凭,三子叔齐。

其中三子叔齐最得国君宠爱,国君有意立叔齐为嗣子,想要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他。

不久孤竹国君亚微薨(hōng)逝,按照当时的礼制,应该是长子伯夷即位。

但是深明大义的伯夷却说:“我们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让叔齐来当国君!”他谢绝了众人的推举。

于是大家就推举他的弟弟叔齐为国君,叔齐又以“我要是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为由也不肯就位。

后来伯夷和叔齐两人都为了谦让对方双双离开了孤竹国,大家没有办法只能推举次子亚凭为国君。

离开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两人远离故国漂泊在外,居无定所,风餐露宿,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很多年,两个人都慢慢变老了。

这时,他们听说西伯侯姬昌(周文王)领导下的周国很安定,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很适合老年人居住,就想去投奔他。

于是两人结伴一路往西奔向周国,可是还没等他们到那里,姬昌已经死了,而且刚好碰到他的儿子姬发(周武王)把他父亲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正要往东方去奔袭残暴的商纣王。

这时候,伯夷和叔齐两人奋不顾身的勒住周武王的马缰谏诤说:“您父亲死了不在家守孝,还大动干戈发动战争,这能称得上孝道吗?您作为商朝的臣民,前去弑杀自己的君王,这能算得上仁义吗?去做如此不孝不仁之事,您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刚说完,周武王边上的卫兵认为这两人太无理了,就要举剑杀了他们,但是军师姜子牙制止说:“这都是讲仁义的人呀,可不要杀害他们!”就把他俩扶开了。

后来,当周武王率军打到牧野时,商纣王才仓促调遣军队应战,他的军队由于厌战阵前纷纷倒戈,最后周武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伯夷和叔齐认为周武王作为商朝的臣子却把商朝给灭了,这种做法真的是太可耻了,而且他们自己本身也是商朝的子民,商朝灭亡了,自己也就成了亡国奴。

(2021年整理)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

(2021年整理)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

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推荐完整))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推荐完整)的全部内容。

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推荐完整)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推荐完整)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推荐完整)>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伯夷和叔齐采薇而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末孤竹国的王子,初孤竹君以叔齐为王位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不受。

后两人闻周文王善养老而入周。

武王伐纣,他们二人劝谏。

武王灭商后,他们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亡。

伯夷和叔齐都是孤竹国的王子,分别为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但后来他们都没有即位,却流亡在外,甚至活活饿死。

孔子赞叹他们说:“不放弃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伯夷和叔齐就是这样的人啊!”那么,孔子为什么十分称赞伯夷和叔齐呢?孤竹国国君十分喜爱叔齐,并有意让叔齐继承国君之位。

在他临终时,留下遗命,指定叔齐即位。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阅读答案(附翻译)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14题。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曰:“盍往归焉。

“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①,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

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

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傥②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①木主:木制的灵牌王。

②傥:假如。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叔齐让伯夷让:责备B.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叩:通“扣”,拉住C.扶而去之去:使……离开D.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宗:尊奉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遂饿死于首阳山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①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①亦各从其志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①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②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