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都在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当我们在热火朝天探讨教学有效、无效、高效问题的时候,更应该“追本溯源”,理清楚到底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呢?本专题将通过四个问题结合案例的阐释,向大家从教学的形式、实质及其内涵和外延多个层面帮助教师认识教学的本质,因为认清楚教学的本质是追求教学有效的的一个前提,只有认清教学的本质才能使得我们的有效建立在正确的根基之上、学习完本课程之后,相信老师们会对“教学”有一个的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

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是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教学的原点问题具有根基性和方向性。

必须从教学原点来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路径,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教学改革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就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针对性而言,我们强调要强化学弱化教;强化能力和素养,弱化知识;强化课外活动,弱化课堂教学。

但是任何改革都不能走极端,所谓的“弱化”也决不是“虚化”的意思,而是还原其本位、本意的意思。

当前教学改革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甚至异化的现象。

“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我们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教学改革究竟意欲何为?对此,我们认为必须回到教学的原点进行思考。

所谓教学的原点即教学的本原、本意、本质、本义,教学之为教学的根本,只有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和寻找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路径,才能确保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何为教学?首先从教学形式(表现)上讲,教学就是教和学的组合(结合),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贯穿教学活动的基本问题,是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

简而言之,教学乃有教之学(区别于无教之学即自学)。

那么,有教之学的重点在教还是在学?第一,从实然的角度讲(从客观存在的角度讲),教是客观性的存在,存在决定意识,有什么样的教就有什么样的学(好的教才有好的学,有好教师才有好教育)。

首先,人是可教的动物;其次,人的可塑性很大。

人是社会关系(特别是制度和文化)的产物,人在本质上是被决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

从教的水平、层次、内容说,教师教什么,学生相应就学什么,教师教知识,学生就学知识;教师教能力,学生就学能力;教师教思想,学生就学思想。

从教的方式、方法、模式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有个性的教就会有个性的学,教师启发式教学生就主动式的学,教师注入式教学生就被动式的学。

从教学形式讲,教学是教与学的结合——应然的视角
从应然的角度讲,学是本源性(本体性)的存在,教是条件性的存在,无论是从个体成长还是从人类发展来说,学都先于教而存在,教是为学服务的。

“教与学的关系处于这样的基本状态: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体现、落实于学的状态,教的必要性建基于学的必要性,教的现实性取决于学的可能性,教的准备依存于学的准备。

整个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的态势。

这样,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学是处于规约的地位,它规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质与进程,体现着教学的总体预想效果;而教则是关系的次要方面,处于辅从地位,教的目的、任务、内容
依存于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教的过程符合、适应于学的过程的内在逻辑,教的任务是否完成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而后者则落实、体现在学的终态上。

”这是因为,首先人具有学习的天性和巨大的学习潜能、发展潜力;其次学生具有独立的倾向、要求以及很强的独立学习能力。

当然关键还在于学习是学生的自我活动(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师是无法替代的。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书,替代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替代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

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教与学的关系要恢复到其本义上,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学,学习是教学活动的本位与原点所在,助学、促学、扬学是教学存在的使命与理由,教要在引导、促进、维持、强化、激励上下功夫,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定出了教的本性、价值和意义),实现少教多学、不教之教(之学)(教为了不教)、教学相长。

从实然和应然相结合的角度讲,教学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和完成的一项活动,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取决于教与学双方的潜能、智力和责任心、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和贡献,教学都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境界和效果。

从实然的角度讲,教学改革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更新教师的观念。

观念决定教师怎么教(即教的方向),素质决定教师教什么(即教的内容)。

教学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尔·富兰( M.Fullan )指出,“教育变革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所思所为,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也是如此复杂。

”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正如朱永新先生所言“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

”反过来说,教学改革的使命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

“许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是极富吸引力的。

他曾举例说:假如学校里来了一位才华出众的生物老师,用不了多久,他的周围就会出现一群爱好生物课的学生。

日本教育家东洋指出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另外一种现象,低水平的教师使得那些极富才华的学生变得愚笨起来。

他说:‘一个蕴藏着可贵才华的青年,只是由于他落到了某位半瓶子醋的老教书匠之手,于是丧失了英才的光芒,结果以无名小卒告终。

'这就说明低水平的教师是不可能教出高水平的学生的。

” “《纽约时报》在 2012 年曾经刊发过一篇文章,其中指出:‘如果学生受教于水平在倒数 1% 的老师的班级,其负面影响相当于缺失全学年 40% 的课;但如果水平在前 20% 的老师的班级,其正面影响相当于比他人多学了一至两个月。

'更为有趣的是,该文援引的一项研究表明,学生即使在由平均水平老师执教的班级,也比由倒数 5% 水平老师执教班级的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平均每人多挣 140 万美元。

我想,我们不用去追究究竟这 140 万美元是如何获得的,但教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如此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往极端的说,素质好的教师是不需要讲究方法的,他们怎么教,效果似乎总是好的。

但是,教学改革不能把宝都押在教师的素质上,就像我们不能把社会发展、国家进步、文明进化、人民幸福的宝都押在官员身上一样。

更何况这样超高素质的教师总是极少数的,他们的教学是特例,他们不布置作业,学生成绩却总能名列前茅;他们讲什么,学生都是充满期待的。

总之,他们的教学不具有普适性,不是我们教学改革要倡导和推广的东西。

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和研究更应该从应然的角度来展开,即从学的角度来推进。

从现实角度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十多年来新课改一直强调的,但现在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以后,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还没有普遍地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新型的课堂还没有普遍地建立起来,根本问题就在于——还没有有效地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堂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

”为了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真正地建立起新型的课堂,我们认为,
第一,要把学习的权力和责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这是当代学习范式重建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支点与标志。

实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 1972 年发表的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的论著《学会生存》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

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这种个人与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今天把重点放在教育与学习过程的‘自学'原则上,而不是放在传统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上。

”这是因为,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没有学生自我参与的教育,只是一种外在的灌输。

任何成功的教育必定同时是儿童的一种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的终极使命也是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

有效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学习,教为了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核心,这是教学的“本义”和“真义”,是教学有效的真谛。

为此,报告明确指出:“教学过程的变化是:学习过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

总之,凸现学的地位和作用是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共同走向。

第二,要致力于建立让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的教学文化和教学方式。

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教学不是往学生头脑填塞知识,而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创造潜能。

我们要致力于建设一种新型的课堂文化,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让学生的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让学生的自信得到充分的培养。

正如高文教授所描述的:“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学习的革命',我们将彻底改革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主体性、激发人的创造性、相信并注重开发人的潜力、便于人与人交际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和学习模式。


第三,要致力于构建以学为主线、以学为本的课堂教学体系和结构。

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学生文本阅读和个人解读的全过程;学生观察、操作的全过程;学生问题生成、提出、解决的全过程;学生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由表及里、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的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全过程,应该成为贯穿课堂的主线和明线,教师的教学及其设计要以学生的学习及其活动作为线索。

“教学活动的实质性线路正是学生的学习发生与展开的线路”。

钟启泉教授也强调指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

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教法的选择、班级的集体交互作用等,所有的构成要素都应当为形成学生的自主活动而加以统整,都必须服从于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以学为主线的课堂也被称为学习中心课堂,所谓学习中心课堂,“是指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
教学过程的中心或本体的课堂。

相比于讲授中心课堂,在学习中心课堂中,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要尽可能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地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状态,并让学生能动、独立(自主)的学习占据主要的教学时空。

教师的作用以激发、引导学生能动、独立的学习为最高追求和根本目的。

” 以学为中心课堂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将学生个体学习(自学)、小组学习(互学)、全班学习(共学)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使用,打破了传统教学以全班集体教学为唯一组织形式的格局。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学生在学习、真学习、会学习、乐学习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积极的、主动的、快乐的、个性的、多样的、丰富的,而且是完整的、有结构的、系统的,它真正实现了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让学”的理念和大教学论专家夸美纽斯的“使教员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