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ANGSANG··2010·4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将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与风格推向顶峰,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道路,为西方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贝多芬的创作几乎涉及器乐与声乐的所有音乐体裁,皆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中,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被称为钢琴家的“新约全书”。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充分展现了其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不同的创作时期,风格均不同,如何准确把握每一首作品的音乐风格便成为学习的重难点。笔者针对这一问题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分析归纳了32首钢琴奏鸣曲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与内涵,旨在帮助钢琴学习者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音乐风格,在演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一、贝多芬的音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在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一生经历坎坷,没有建立家庭。早年家境窘困,30岁起便受耳疾折磨,晚年彻底失聪,他还曾企图自杀,但对音乐的执著热爱使他战胜了自己的沮丧。贝多芬所经历的一切磨难练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在其音乐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贝多芬的音乐总体来说是热诚的、大气的、精力充沛的、高贵的、饱含感情的。他的每一首作品都表达着一个特定的、有力的思想或观念,每个音符的方向性都很明确,使他的旋律充满了思想[1]。贝多芬善于用简朴的主题和强烈的节奏脉动使音乐的发展充满生命力和震撼力,音乐自然、优雅,旋律极具个性,音乐表达几乎包容了所有人类的思想情感[2]。他赋予音乐高深的精神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后人的思想与文化发展,极大地充实了人类的精神宝库。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体现其音乐风格与形式的发展变化每一位伟大的作曲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思想发展的习惯模式显示其个性的音乐风格,但我们必须承认,所有伟大的作曲家都具有极其丰富的想象力,以至于在作品创作时偏离自己的思想表达习惯。正因为这样,我们发现贝多芬的某些作品富于浪漫与幻想,不是预先设想的那种深沉的、庄严的音乐,所以过去简单地根据作曲家姓名去推断作品的音乐风格是不全面的,认为同一作曲家音乐风格相同更是错误。正确地对待作曲家和他的作品,需要谨慎研究每一首作品的总体特征、特性特征、曲式结构特征及思想感情的倾向,才能真正把握每首乐曲的风格,并按其风格演奏,使音乐表达符合作曲家及乐曲的思想内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贯穿其一生,作品充分反映了他的思想变化和音乐发展轨迹。作品的风格自然
不可能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贝多芬思想与音乐的成熟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著名音乐史学家威廉·冯·伦茨将贝多芬的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802年之前为青年时期,他在一定程度上模仿莫扎特和海顿;1802~1816为现实主义时期,这一时期他展现出自己的特点;1816~1827为晚年沉思冥想时期,他选择了一个新的音乐方向,开辟了浪漫主义的音乐之路。这种划分方法理清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创作的思想变化与音乐发展,便于更全面地研究每部作品的音乐风格特性。1.1802年之前:继承与发展古典主义音乐。1802年之前是贝多芬创作上吸收同化与探索创新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共15首,其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典乐派大师海顿、莫扎特的风格与形式,但前者的拘谨形式与贝多芬追求自由解放的思想不符,使他对奏鸣曲做了一定的变革,作品已充分显示出不同于前者的个性。首先,贝多芬放弃了习惯使用的小步舞曲,用生动活泼、自由的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甚至连这部分都一并省略,如第六首、第八首、第九首及第十四首。贝多芬的另一大胆变革是改变了传统奏鸣曲快-慢-快的顺序,如第十二首第一乐章使用了变奏曲;第十三首第二乐章使用了活泼的快板;第十四首第一乐章则使用了抒情的慢板。其次,贝多芬将奏鸣曲的音乐表现与精神内涵进行了更为彻底的改造。他赋予奏鸣曲更为深刻的意义,英雄主义的、欢乐的或悲壮的。在音乐表现方面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创作主题对比力度大,戏剧性、对比性更强,调性转换大胆,更充分地发挥出钢琴的特质[3]。每一首作品都有新鲜独特之处,包括最接近于传统的第一首钢琴奏鸣曲,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古典乐派的小奏鸣曲,但贝多芬将戏剧性的崭新意义注入其中。前三首奏鸣曲都是献给海顿的,第二首和第三首均用谐谑曲代替了小步舞曲,但两首奏鸣曲风格截然不同,前者是抒情性的情调,后者则是热烈激情的,是一首高技巧性的乐曲。这一时期创作的奏鸣曲较为流行的有第八首和第十四首,大家对小标题名字会很熟悉,即《悲怆》和《月光》。《悲怆》创作于1799年,当时贝多芬已经患有严重的耳疾,除非相当靠近乐队,否则听不清演奏的音高。他坚强的性格、与命运抗争的斗志,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悲怆》奏鸣曲由三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的前奏较慢,渲染了悲壮的感情色彩,随后的奏鸣曲式乐章将贝多芬的愤怒和不屈的抗争精神巧妙地结合。第三乐章用了回旋曲式,主题出现了四次,不断渲染其不屈的精神,最后明亮光彩的结尾告诉世人,最终他将取得胜
利,主题思想是积极的、向上的。时隔3年创作的《月光》与前者完全不同,类似幻想曲,他一反传统的做法,将第一乐章写成柔板,缓慢、绵延、极具抒情的表现力,再配合丰富的和声,使这一乐章成为人人皆知的名作。2.1802年~1816年:展现自己的风格。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绎风格李金菁摘要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为西方音乐发展做出的贡献至今无人能及。他的钢琴奏鸣曲是西方音乐史中的一个高峰,将其音乐风格的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贝多芬的创作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文章以此为依据,分析归纳了三个时期的32首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特性,全面、深入地探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旨在帮助钢琴学习者准确地把握乐曲的音乐风格,在演奏中提高音乐表现力。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文学艺术-248-··2010·4CANGSANG贝多芬在中年时期直面耳聋打击,走出意志消沉的状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创作中。他的创作在这一时期走向成熟,逐步形成成熟、稳定的个人风格,是其创作的顶峰时期。他对奏鸣曲形式进行了更深的探索,使作品的内容更丰富,表现力更强。他将自由的思想融入古典奏鸣曲的形式,赋予奏鸣曲丰富、深远的精神内涵。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寻新的风格,力图解决不同主题与不同节奏融为一体的问题,并在这一时期的十二首作品中进行实践。如第十八首,作品主要的主题由一个基本节奏型主导,每个主题又各有特点。作品在曲式方面更自由,十二首奏鸣曲中,五首只有两个乐章,如第二十首;有时省略了慢板乐章,如第十九首,或者大大缩减慢板乐章,如第二十一首。贝多芬还注意到钢琴制造业的发展,在创作中大胆运用新技术,如第十八首降E大调奏鸣曲中出现的断奏与颤音技术。这一时期贝多芬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极具代表性,最为著名的是《黎明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标志着贝多芬已形成独特的、成熟稳定的个人风格。《黎明奏鸣曲》是一首高难度的奏鸣曲,具有华丽、欢乐的音乐风格,极为光彩、明亮,需要闪亮而突出的演奏。主题很轻巧,不能连奏。开头部分的断奏由弱至强,从第23小节起连奏,充满激情。进入E大调的副题后,用安静的连奏演奏,如圣咏般的,注意不能拖慢。之后是和声性的段落,需要合理使用踏板,使和声性质突出而又保持音质清晰。展开部中的三连音段落演奏要求轻巧、连贯,练习时先放慢速度,整理出合理的指法,将每个音符放进三连音的节奏韵律中,不能只是一味追求速度,而放弃了音乐本身。在这一乐章的尾声有一
个由左手小指演奏的装饰音,这个音要非常迅速,先在慢练过程中使5指与1指的连接默契,突出1指主要音,5指轻勾使装饰音轻巧而清晰。整个尾声的情绪是极具热情的,因此,旋律的跑动要尽可能快速,最后八小节更快些。第二十三首奏鸣曲《热情奏鸣曲》对演奏者同样有艰深的技术要求,作品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冲突效果,并将艰难技巧与高雅品味极好地结合。音乐表现出贝多芬坚强的性格,与命运抗争的积极情绪[4]。全曲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是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伟,情感激动,演奏一气呵成,将辉煌、激昂的情绪贯穿全曲;第二乐章由主题与三个变奏组成,音乐色彩逐步丰富,情绪逐步上扬,第三变奏情绪持续高涨,最后回落到主题,与第三乐章连在一起。作品各乐章主题之间均有内在联系,使整个奏鸣曲预先保留了统一因素。如第一乐章中,第一主题的第一动机包含了第二主题,发展出第三乐章的第一主题;第二动机同第二乐章的主题类似。这首作品的曲式运用和结构安排、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达到高度平衡,把贝多芬的钢琴创作推向了一个高峰。3.1816年~1827年:开创浪漫主义的新时代。贝多芬在晚年只创作了五首钢琴奏鸣曲,在曲式上有更为不寻常的变化,更趋于幻想性。他常常用新的音乐素材打断原有的乐思,常用赋格或咏叹调手法创作,复调的写法更复杂,和声运用也更大胆,使得奏鸣曲的音乐表现力变得更为庞大。这一时期的创作贝多芬越来越内省,情感越来越深沉,思想越来越复杂,作品更注重表达最内在的自我,音乐的形式结构更自由无拘,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道路并对其发展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第二十八首《A大调奏鸣曲》更像一首幻想曲,第二乐章使用了活泼的快板,其中的复杂节奏与舒曼后期作品相似。第二十九首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贝多芬最深情、最美妙动人的篇章,预示了肖邦夜曲的织体写法。这首作品也是贝多芬最伟大的奏鸣曲,技术难度极深,只有少数钢琴家才能演绎。他在创作时很少考虑乐曲本身,而是完全关注音乐的表达。这首奏鸣曲共四个乐章,第一、第二乐章狂暴的快速度已达到令人无法想象的程度;旋律性段落声部叫做繁复,演奏时每个声部都要求严格的连奏;华彩经过句要求演奏清晰,同时,整个乐章还要整体的控制和稳定。第三乐章是柔板,带有很忧郁的情感,极其连贯、如歌,但要求演奏的解剖精准。这个柔板很长,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悲剧性与浓厚的忧郁感。最后乐章的引子是幻想性的,要求严格遵守拍子,终曲是一首宏大的自由的三声部赋格,包含着主题原型、倒
影、逆行、扩大及与圣咏主题复合的双重赋格,是作者最突出的追求总结意识的完全表现,气势宏伟。贝多芬最后的三首奏鸣曲是他最内省与冥想的钢琴作品,完全表达自己的主观世界,毫不顾忌形式的原则标准。这三首奏鸣曲可以看作“人生三部曲”,第三十首人类祈求上帝,第三十一首人类与上帝沟通交流,最后一首人类完全达到灵魂的升华。音乐向我们展示贝多芬内心存在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贝多芬以这部伟大的“人生三部曲”为他的钢琴奏鸣曲画上完美的句号。作品曲式自由,主题联系紧密,音乐戏剧性强烈,热情奔放,音响组织极具交响化,并蕴含着高度的精神与思想。三、贝多芬将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发展至顶峰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创作是平行发展的,两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可以一一对应。因此,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音乐内涵极其深厚,主要有三大方面,即社会、自然、宗教[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在第一阶段的创作表现主流是社会性、英雄性、民主性、矛盾性。第二阶段的创作表现主流是田园性、自然性、民俗性、抒情性。宗教性的音乐内涵集中体现在贝多芬晚期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中,是贝多芬一生最具创造力的作品,为浪漫主义的出现开辟了道路。总之,完美地演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每一个钢琴学习者的梦想,学习的过程是艰辛的,需要深厚的技术功底和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总的演奏准则是绝不可以改动作品,演奏的表达方式绝对符合乐曲的内容[6]。这就要求在演奏时不仅要严格于谱面,还要细致地分析每首乐曲,正确解读作者的音乐思想,从而寻求最佳的音乐表现。文章通过分析概括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音乐风格的差异,阐述正确的演绎应从乐曲本身出发,旨在引导钢琴学习者注重音乐特性,更全面、深入地分析作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提高音乐理解力与表现力,力求精深的钢琴演奏之道。参考文献:[1]卡尔·车尔尼.张奕明译.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正确演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34.[2]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200~201.[3]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212.[4]刘庆刚.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46.[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新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209.[6]霍夫曼.李素心译.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33.李金菁山西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太原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助教(责编樊誉)文学艺术-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