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试题:课时跟踪检测(二)_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_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中华文明的发展——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解析:选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为材料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以文书御天下”反映皇帝治国的一种形式,故B项错误;“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为对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官员要一视同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丞相权力大,左右皇帝决策
解析:选B根据题干可知“置王”是因为“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如果“不为置王”就无法进行有效控制,故B项正确。A项观点与题干观点不符;朝议能减少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C项说法太绝对,故排除;中央集权制下皇权至高无上,拥有最终决策权,故D项错误。
3.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解析:选A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皇帝制度中君主专制、皇权至上的体现,故A项正确;宗法体系不是中央集权的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稳定,故C项错误;分封虽然在后代得到延续,但是后来的分封已经不是先前的分封了,后期的分封是皇帝制度的内容和体现,故D项错误。
4.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
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限制、监督了皇权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解析:选D根据“下其议于群臣”“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均使得皇帝决策的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
5.“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解析:选B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与材料中“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亦事势推迁所必至”表明顺应了时代,故B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且并未涉及承继分封制度,故C项错误;削弱与材料中“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不符,故D项错误。
6.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B.汉初实行的分封制难以为继
C.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
D.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益激化
解析:选C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由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
7.(2018届高三·无锡检测)《通典·职官》载:“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汉成帝此举意在()
A.提升御史地位B.提高行政效率
C.抑制丞相职权D.完善监督体制
解析:选C材料“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司空,与大司马、丞相是为三公,皆宰相也”,三者地位相等,相互制约,削弱了相权,故C项正确。
8.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
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
解析:选A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及史学理论。依据材料信息“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
文扬彩,传代无穷”可知,西汉时期蜀锦就已经闻名了,并被文学作品所记录,所以A项正确。
9.汉代京师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九市开场,货别隧分”。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在当时不仅京师,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下列关于汉代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②城市商业活动比较繁荣
③政府开始鼓励商业发展④商品分区排列和出售
A.②④B.①②
C.③④D.①③
解析:选A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表明,汉代商人经商受到地点的限制,故①错误;依据材料中“长安的商业区有九市”“洛阳的商业市场有三市”“一些名都和郡县也都设有市”的信息可知②正确;汉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不是“鼓励”,故③错误;根据“九市开场,货别隧分”“金市在大城西,羊市在大城南,马市在大城东”,故④正确,A项符合题意。
10.从汉代画像砖图中,可以看到大量使用的农具有倒三角锄、长柄弯锄、板状锄等;此外涉及田间管理、捡拾牲畜粪肥的图像也很多。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耕作方式明显进步
C.农耕经济已普及全国D.农业生产经验丰富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精耕细作就是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通过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农业产量的一种生产模式,与材料相符,故A项正确;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为铁犁牛耕,这种耕作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仅凭汉代画像砖图,不能推出农耕经济普及全国,故C项错误;生产经验仅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一部分,故D项错误。
11.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
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
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解析:选B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根据史实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及材料“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可知,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12.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