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教育模式下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生物技术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热潮席卷全球,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已然成为21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1]。
生物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农业生产中粮食作物的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2]、食品工业中啤酒、葡萄酒和酱油等的发酵与生产[3]、生物医药的研发[4,5]以及精准医疗的基因突变检测和产前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技术。
这些产业的不断发展也需要大量的生物技术人才,为了能够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技术产业人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6]。
生物技术专业以理学为主,理、工、管相结合[7],旨在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生物专业技能的创新型、开放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优秀人才[8]。
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众多,涵盖领域广,知识点繁多。
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主要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灌输的学习状态中[9]。
抽象而繁重的理论学习以及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程内容枯燥难懂、学习强度及难度大、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等成为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
为了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本研究以生物技术专业中的“植物研究”为主线,提出了“理论+实践+竞赛”一体化的创新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模式,不仅仅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学生在实践及竞赛中的动手能力、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与“用”的融合。
一、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现状(一)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生物技术专业涉及的领域多、范围广,与众多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产学合作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 建设要求
产学合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建设要求产学合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建设要求近年来,产学合作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各大学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推进产学合作,以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产学合作的本质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旨在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产学合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建设要求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度和广度兼具的知识。
一、清晰的合作目标产学合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合作目标。
学校与企业需要共同商定合作的目标和内容,确定合作的范围和领域。
只有明确了合作目标,才能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建设中有的放矢,确保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紧密结合行业需求产学合作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建设要求紧密结合行业需求。
学校需要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需求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保证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符合行业要求,具备就业竞争力。
三、实践教学的重视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建设中,实践教学应受到重视。
产学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使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和掌握实际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优质的师资力量产学合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建设要求优质的师资力量。
学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业界精英参与教学,培养具备实践经验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更专业、更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五、兼顾综合素质培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建设要求兼顾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学校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懂人文的复合型人才。
六、持续改进与优化产学合作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的建设需要持续改进与优化。
学校与企业需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不断收集反馈意见,改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保其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做到与时俱进。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教学
项目式学习模式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教学一、1 项目式学习模式概述随着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快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为了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教育部门和高校纷纷开始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经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项目式学习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来解决真实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1 项目式学习模式定义项目式学习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将学生置于实际问题或项目情境中,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支持者,学生则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团队合作来完成任务。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信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会设置一系列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项目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研究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
项目式学习模式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探索。
1.2 项目式学习模式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生物信息学项目,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编程、数据分析和实验设计等技能。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式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和领导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提出新的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张荣芳;朱秀敏;李杏杏;申培红【摘要】高职护理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是改革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主要保障。
主要从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4个方面对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进行分析,共同探讨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思路和措施。
【期刊名称】《卫生职业教育》【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70-71,72)【关键词】工学结合;医教协同;高职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作者】张荣芳;朱秀敏;李杏杏;申培红【作者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 455000;河南护理职业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3注:本文系全国第五届“人卫社杯”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征文获奖论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 19号)指出:“要坚持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为此,高职护理院校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与行业、医疗卫生机构紧密结合,构建一套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保证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更是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和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1]。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隶属于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学实力雄厚。
近年来,我院以升格为契机,创新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工学结合、医教协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主要介绍我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
1.1 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中生物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培养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评价体系。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师应该清晰明确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和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课堂讨论、实验报告、作业评价等,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挑战,但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提升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成效和提高教学质量。
1.2 研究意义高中生物学课程作为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重要一环,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
构建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构建适合新课程要求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设定、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方式和工具的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重要的启示与建议。
2. 正文2.1 课程目标设定课程目标设定是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学课程的目标应该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社会的发展趋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1. 内容综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才,实验教学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期为提高我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对当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介绍了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设计、实验评价等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文主张将创新能力培养纳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整体框架,设置相关课程模块,如创新思维训练、实验设计能力培养等。
在教学方法方面,本文提倡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实验设计方面,本文强调实验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验评价方面,本文主张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对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展望,通过对改革前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证明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本文对未来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等建议。
1.1 研究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实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实验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摘要】CDIO教育模式是一种以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能力,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从CDIO教育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入手,介绍了它在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实践和对学生的影响,分析了其优势和重要性。
CDIO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创新,给我们带来启示,即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
CDIO教育模式将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推动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一股力量。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 概念, 特点, 实践, 学生影响, 优势, 重要性, 发展趋势, 启示1. 引言1.1 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CDIO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强调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的实施和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参与真实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实践,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问题中,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深入研究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探讨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CDIO教育模式的概念CDIO教育模式是指"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的缩写,即"构思、设计、实施、运营"。
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工程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DIO教育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掌握从构思到实施全过程的技能和知识。
CDIO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包括:1. 以工程实践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以工作团队为基础,鼓励学生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3. 以跨学科为支撑,促进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和交叉学习;4.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林榕姗等:“新农科”背景下的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1作为省属农林类高校,山东农业大学一贯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多年来扎根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
形成了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学科特点。
作为农林高校的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有多个校外教学科研基地,教学条件优越。
近年来,为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已经将原有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3个专业以“生物科学类”统一进行大类招生,为专业交叉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农科建设的背景下,在生物科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将农理、农工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如何实现以农林为特色优势的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如何培养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型农林人才,如何构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育部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要求和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应使其具有扎实的数、理、化等相关理科基础;厚实的生物学专业基础,熟练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技术和规范;有良好科学作风、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具有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能够胜任生命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科技开发工作,具备跨学科研究和应用的能力。
根据现代农业的新发展新要求,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培养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2 生物科学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1 “宽口径、厚基础、强化主干课程”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学生在本科一年级按 “宽口径、重基础”的目标进行统一培养,从二、三年级开始按 “强能力”的目标进行专业差异化培养,即到二年级时,学生将根据各专业需求、专业兴趣和学业成绩,分流进入各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新型课程结构体系设置中,将以往的“通识课+专业课”的粗放组合模式细化为“平台+模块”的精细组合模式。
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
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摘要】CDIO教育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驱动、工程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本文从CDIO教育模式的概念及特点入手,探讨了其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活动、以及专业实践中的应用。
同时分析了CDIO教育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以及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促进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其发展趋势。
通过综合分析,可见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潜力,有望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体系的创新和完善。
【关键词】CDIO教育模式, 专业课程体系, 应用, 概念, 特点, 专业课程设置, 教学活动, 学生能力培养, 专业实践, 结论, 促进作用, 重要性, 发展趋势1. 引言1.1 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CDIO教育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应用是为了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
通过CDIO教育模式的应用,学生将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CDIO教育模式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在课程学习中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在CDIO教育模式下,专业课程设置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CDIO教育模式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未来工程技术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应用CDIO教育模式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未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CDIO教育模式的概念及特点CDIO教育模式是一种基于工程实践和项目导向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思想是致力于培养工程师具备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全球视野的综合素质人才。
CDIO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CDIO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解决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背景下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校企合作背景下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析作者:夏觅真吴琳梅王怡丁锐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17期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需要学生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
实验类课程是连接高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安徽医科大学以校企合作为背景对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进行了改革。
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实验课程比重,增加医学特色实验课程,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使实验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为医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实践基地据统计,全国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有400多所,但目前培养出的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很难符合企业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是培养高等生物技术人才,学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生物技术相关企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
一些高校在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一些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存在实际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开始尝试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实验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本文通过探讨校企合作与实验课程改革的措施,以及如何通过这种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的生物技术人才。
1开展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在“四新”建设背景下,不断强化产教协同、校企合作,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构建协同育人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将学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机会。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等社会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践基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新工科”是指新一代工程技术学科,包括了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新型工科教育模式。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纷纷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并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一、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校纷纷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2.开展产学研合作。
地方高校积极开展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将实际需求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推进课程改革。
地方高校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课程改革,推动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开设符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鼓励学生学习更广泛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4.提倡创新创业。
地方高校积极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增设相关课程并建立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以上种种改革表明,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正在向着更加实践、更加创新、更加贴近市场需求的方向发展。
在地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1.实践基地不足。
地方高校实践基地相对不足,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这就需要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师资力量不足。
新工科教育需要具备一定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教师,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高水平教师。
3.课程体系滞后。
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于市场需求,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和更新,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工科的发展。
4.学生就业压力大。
地方高校培养的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较大,就业率相对较低。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界与教育界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
它通过搭建校企合作的桥梁,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传统的专业课程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旨在打破这种局面,通过引入产业界的最新技术和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更加贴近产业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还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进而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
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开展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等活动,实现互利共赢。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还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路径和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做出贡献。
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地位和作用愈发凸显。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的重任,还肩负着提升国民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使命。
从国际视野来看,许多国家都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新工科背景下“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1基金课题:2021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酶工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GJX2021D140);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视讯教学质量保障研究——以酶工程精品课为例”(课题编号:GH20132)。
新工科背景下“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文/陈欢 吴卓夫 孙旸 朱学军 陈光“新工科”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对工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即要求高校培养具备创新素养、专业能力卓越的复合型工科人才。
“酶工程”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
在“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教室、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新工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 “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的新教学理念,则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2016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理念”。
[1]“新工科”理念更加注重工科教育质量的保障,并依据理工科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2-3]而“酶工程”作为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两大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酶工程”是一门研究酶的生产和应用的技术性课程。
[4]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后,酶工程与细胞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共同构成了我国完整的现代生物技术工程体系,酶工程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工业、农业、环保、能源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5]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本科阶段“酶工程”课程为例,系统分析了高校“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内容、目标与具体实施途径。
一、“酶工程”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在“酶工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由于教师长期占主导地位,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大大降低,团队合作能力也未得到有效提升,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一、概括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范生的教育及培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作为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与建议。
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和体系是提高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前提。
教育者需充分挖掘实验教学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独特价值,调整实验课程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也亟待探索,以促进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生物学原理,为将来从教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实验教师的师资水平是关键。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其教育水平和实验技能,有助于为实验教学提供更为专业的支持。
教育部门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为实验教师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使他们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传统“教授演示学生实验”的模式已难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有必要引入更多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等现代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以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利用虚拟实验室等先进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实验教学和在线辅导,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扩大教学受益范围。
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和提升实验教师师资水平、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培养更多优秀的生物教育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1. 研究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生物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这场变革中,中小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新农科”建设中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以江汉大学为例
一、“新农科”建设中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2019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新农科建设工作组,同年6月28日全国50多所涉农高校代表在浙江安吉召开了“安吉研讨会”,并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1]。
至此,我国“新农科”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新农科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应对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来的新业态发展需要。
新农科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建设目标一方面要扩大学科边界,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从课程和实践环节入手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形成生态成长力[2-4]。
在“新农科”建设目标的引领下,涉农学科和专业肩负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四大使命,推动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1]。
为此,新农科要坚持以产业需求建设专业,优化专业布局;以技术发展改革内容,制定全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发掘内外资源,促进学校文理渗透和对外开放;以国际前沿为参照,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一流专业[5-7]。
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中心是课程体系,因此,“新农科”建设要及时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修订原则对标“中国农业4.0”建设,以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建设高度集约、高度精准、高度智能、高度协同和高度生态的现代农业形态[8]。
江汉大学园艺专业于1987年开始创办,是该校最早的本科专业之一,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园艺植物生产为基础、生态园区规划设计为特色、园艺产品储藏加工和质量安全检测为辅助的“都市园艺”办学方向。
当前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条件基本具备培养都市园艺人才的基础,但在国家“新农科”建设的统领下,还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整合创新、构建全新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新农科”建设中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一)推陈出新———融合生物技术、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江汉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学生选修课程的“新农科”建设中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陈禅友,吴春红,牛蒙亮(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省豆类〔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56)[摘要]根据国家“新农科”建设要求,结合江汉大学“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办学定位,以及生命科学学院园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实际,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针对都市园艺特征厘清改革思路:融合生物技术、智慧农业、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整合创新,凸显园艺专业在绿色食品、人类健康和生态成长力形成中的作用,构建新形势下较具特色的园艺专业课程体系新方案,并将在该校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应用;亦可为其他高校涉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初中生物课改总结
2024年初中生物课改总结
在2024年的初中生物课改中,有几个关键的改革措施被实施,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的理解和兴趣。
这些改革措施包括:
1. 引入生物学领域的最新发展:为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教材和教学内容中引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应用。
学生将学习有关基因编辑、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知识,以及它们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2. 注重实践和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和实践的理解,生物学课程增加了更多实验和实践活动。
学生将有机会亲自进行生物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学习如何进行科学推理和数据分析。
3. 强调综合性学习:生物学课程不再只注重生物的基础知识,还将涵盖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习。
学生将学习生物学与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侧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考虑到现代社会对环境的关注,生物学课程强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学生将学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2024年初中生物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生物学知识,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第 1 页共 1 页。
面向多元化社会需求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论课程 、 增加一些新 的应用性课程 。
很 好地应 用到工作 中去 。因此 , 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 , 需
[ 收稿时间 ] 2 0 1 3 — 0 8 — 1 9 [ 基金项 目] 嘉应 学院“ 新世纪教育教 学改革 工程” 项 目( 2 0 1 1 ) ; 广东省 高等学校 特 色专业建设项 目( 2 0 1 2 ) 。 [ 作者简介 ] 郑清梅( 1 9 7 8 一 ) , 女, 广 东茂名人 , 博士 , 副教授 , 研 究方 向: 动物 学教学与水生生物技术 。
掌 握植物组织培养实用技术 。可见 , 增加实用技 术技能
方 面课程 , 让学生通 过一 系列“ 应用性” 课程 的学 习与实
践, 不 断地 动手操 作与实践 , 其“ 应用” 能力便 能有效 提 高, 为其 今后在 工作 中解决 生产 实际 问题 , 成 为与 经济 服务相接轨 的多元化人才奠定基础 。 3 . 力 Ⅱ 强实验室 、 实训基地建设 , 开创更 多“ 产、 学、 研”
始 选择其 中一个课 程模 块 , 第二 、 三、 四学 年完成模块 中
所有课程 学习。 每一模块课程应包括必要 的理论教学 和
加 强实验室建设 ,使学生得到扎 实的实 验技能训 练 , 为
进 一步实训打下坚实 的基础 。此外 , 由于实验室 的训练 与 实际生产还有一定距离 , 学生 还须 进一步通过 到实训
调 整
人 才培养模 式受社会 的经济 、 政治 、 文化所制 约 , 不
同时代有 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 近年来生物科学毕业 生的就业现状分析表 明, 很 多学 生在校 学习 的专业 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教育模式下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摘要:人才培养方案事关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体系是培养方案的核心。
本文以生物技术专业为对象,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根据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以及行之有效的实施机制和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合作教育;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生物技术专业亦不例外,这是一个涉及到多种因素的社会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产生了脱节或矛盾,暴露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特色[1-2];课程口径相对过小,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高[3-4];课程设置主体单一,课程体系和内容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5]。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促进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通过产学研合作,根据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使教育教学改革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质素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目标
以生物技术专业为对象,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建设需求的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强、适应性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探索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建立并优化相应的课程体系并加以贯彻实施,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1.优化理论课的课程体系
坚持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构建的“三原则”:即以“强化能力、注重应用”为课程建设导向的原则;以满足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原则;根据产学研实际适时调整原则[6]。
优化整合,完善“平台+模块的结构型理论课程体系。
”首先确定本专业若干核心主干课程为基本平台,在此基础上构建选修课模块,包括通用基础型、应用技术型、拓展提高型选修课程模块。
根据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需要,加强工作现场实习课程,增加合作教育预备课程。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注重夯实基础、去重、去旧、拓展增新、强化应用,用科研促教学。
主要体现在“一突出,一减少,一加强,一更新”四个方面:一突出是指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一减少是指减少或避免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注意课程间知识内容及层次的递进性,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一加强是指加强与现代农业、生物产业相关的内容;一更新是指及时反映各门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动态,并结合教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充实更新
教学内容。
3.实践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四个实验层次: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性实验,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
目前开设的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有《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细胞工程大实验》、《种子工程大实验》、《蛋白质工程大实验》、《微生物工程大实验》和《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使学生得到系统与综合性训练。
在此基础上,产学研合作建设实践、实训基地,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和实训,加速从知识的接受者向知识的应用者的转化,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新潜能。
积极采用多媒体、幻灯片和视频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重点课程网络课程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得到学生和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
该专业是学校率先开设双语教学课(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专业。
5.保障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实施的措施和机制
(1)以教研促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近5年来本专业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相关教研项目19项。
发表教研论文近30篇。
教研活动显著地带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课程体系
改革的实施。
(2)以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为载体,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制定了各门课程规范、系统的教学大纲,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重视和加强教材建设工作,自编出版教材10部,在本校和多所院校采用。
专业必修课程绝大多数选用最新版本的国家规划教材或21世纪教材,有2门双语教学课程选用英文原版教材,这些教材使用效果良好,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加强实践教学硬件建设建有1个省级“基础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实验室下设4个实验室。
实验教学设备总价值200多万元。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1个校内实习农场,2个校外产学研基地,建立6个实习基地,还有30多家企业作为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点),可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4)建立完善课程体系运行和调控机制严格执行并检查教学计划和进度;积极开展教学法研究;把握好上课前、上课中和课程结束后三个环节;落实教学督导制,坚持观摩教学和听课制度等。
遵循灵活适时、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教学运行中的效果、问题及学生和社会等方面的反馈,适时对课程进行调控。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与成效
1.特色
(1)生物技术与农业相结合依托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园林植物与农作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植物学(以农林植物为
研究对象)。
实践教学:以农业单位为主要实习单位;学生毕业论文与农业相关者占80%以上;学生已发表的论文中97%与农业相关。
专业课:与现代农业相关的课程占75%。
教师的科研:90%以上的课题为农业类课题。
(2)形成产学研合作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新模式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过程的监控;合作创建产学研基地,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以产学研项目为支撑实现合作攻关、资源共享和人才培养。
2.成效
我院生物技术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至今已连续招生11届,近2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和访谈调查,毕业生的质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良好评价:思想心理素质,47%的单位认为好,53%的单位认为较好;认为专业技能较好的单位90%;认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单位96%;认为综合素质很好的单位53%,认为较好的47%;团队合作精神,71%的用人单位认为很好,27%的单位认为较好;82%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一年以下即可适应新的工作,10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院毕业生适应基层工作。
课程体系改革有效促进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现有省级重点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双语教学课程2门。
自编出版的《遗传学》、《植物遗传与育种》等教材被本校和多所高校采用。
遗传学网络课程于2012年荣获第十六届全国
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精品开放课程一等奖。
发表的论文“遗传学双语教学的初步实践与思考”被全国20所高校参考和引用。
参考文献:
[1]陈兴鹏,焦文婷,张晓森.从就业看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9(3):83-86.
[2]胡延吉,梁红.浅论产学研合作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j].广东农业科学,2012,39(6):173-176.
[3]李志,宋,何荣山.重庆市高校课程体系的问题与改革建议[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1):13-16.
[4]方永秋,王赫.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配置[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31(8):116-120.
[5]刘东,王秋萍,孙楠,等.产学研合作制订教学计划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08(6):204-205.
[6]何军峰,胡延吉.应用型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j].职教论坛,2012(21):69-71.
作者简介:胡延吉(1955-),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下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dfa1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