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散文与骈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骏 马 图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
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 中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是 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 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 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 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 里马的问题。"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 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 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 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 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
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 杂文大体相近。“马说”即谈马、论马。
韩愈早年怀才不遇,25岁中
进士后,三次上书宰相而志不得伸。 辗转地方幕府,而后入朝为官,为 除弊政又两次受贬,深感当时无法 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出于愤世 嫉俗,针砭时弊,他写下了《马说》 这篇文章。
主要创作成就
论说: 《天对》(鲁迅:“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毛
泽东:“他的《天对》,从屈原的《天问》以来,几千年只有 这个人做了这么一篇”。 )、《天说》、《封建论》
寓言:第一位使寓言体裁独立并光大的作家。《三戒》、
《罴说》、《蝜蝂传》
传记:《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宋清传》、《种
树郭橐驼传》。
唐代散文 与骈文
第一节
政治改革与文体 文风改革
一、中唐士人的中兴愿望 安史之乱后,世风日下,藩镇割据, 吏治腐败,民贫政乱,面对严峻的局面, 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 起,参政议政,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
二、儒学思潮及其所触发的文 体文风改革
伴随着强烈的中兴愿望,是复 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 兴儒学的思潮推向高潮。由此而触 发了文体文风改革。
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 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 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 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 之才。
万马奔腾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2]。董生举进士,
连不得志于有司[3],怀抱利器[4],郁郁适兹 土[5]。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彊仁者皆爱惜焉[6]。 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7]!然吾尝闻风 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8],而 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9]?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寓言
寓言是一种用比喻 性的故事寄托一些道理 的文体,具有短小精悍, 讽喻性,劝诫性等特点。
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
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 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 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 寓哲理或表达政见。 驴》、《永某氏之鼠》)、《传》、等篇。嬉 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 术。
概括本文各段大意: 1、以古代河北来看,董生北去定合得来。 2、风俗教化古今不一定相同,董生此去合得来与否还不一定。 3,要董生去吊乐毅坟,劝“屠狗者”出来做官,道出本文真意,即挽留之意。
问题:文中两处“董生勉乎哉!”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含义不同。前一句表祝愿,后一句则是语重心长地告诉董生应有所警惕。 文中作者不欲董生助藩镇,为什么? 作者本文之意在于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他对董生此去河北前途未卜担心 。所以劝勉他小心从事。 本文三段话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三段话,作者用意一层深一层,层层相连,一转再转,步步深入,写得波澜起伏, 曲折多变,委婉,含蓄,巧妙地表情达意。
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
作品讲读
Leabharlann Baidu
山水游记:柳创作之精粹。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
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 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 《小石城山记》。它们并不单纯地描摹景物,山水不仅是一种 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且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 切的自然。所以,他笔下的山水,都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 静、清雅的情趣,也有他诗中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
第三节 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散体文的缓慢发展过程: 1、唐初已有一些总结历史、议论时政的文章, 已较少浮词赘典,骈体中多杂散语单句,用笔简 劲,显示了文风转变的契机。 2、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在唐代前 期文风的转变上起了关键作用。 3、李白、王维的书信和抒情小文,是盛唐时期 的“诗人之文”,独具特色。天宝中期以后,文 章由骈而散已成不可阻挡之势。除少数作者之外, 这时的散体文似乎还不具备与骈体文一争高下的 实力,这一情形的改变以及文体文风改革的成功, 是在韩愈、柳宗元的手中完成的。
二、韩、柳的开拓:
1、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新
的散文美学传统; 2、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 大大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 术魅力,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 文学境地。
三、韩愈的散文:
1、论说文
《师说》等重在宣扬道统和复 儒思想,少文采,但反映现实,揭露矛盾, 有一种反流俗、反传统的力量,行文中充 满强烈的情感。 2、杂文 《杂说》等冷讽热嘲,议论犀利, 短小精悍,构思精巧,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3、传记、碑志 长于叙事状物,叙议相生。 人物描写栩栩如生,有的近乎用小说笔法。
第二节 倡导古文的理论主张
一、唐代的骈文 骈文发展到唐代,已统治文坛 400多年,其华美的形式往往成了表 达思想、反映现实的障碍。
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
从初唐以来,萧颍士、梁肃、柳冕等人,
不断对骈文提出批评,主张文体革新。 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提出 了更为明确、更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古文理 论。主要主张是:其一,“文以明道”、 “文以载道”,这是韩、柳古文运动理论 的核心。其二,重道也重文。其三,为文 贵在创新,反对因袭。其四,重视作家的 道德修养和文章的情感力量;倡导“文气” 说和“不平则鸣”说。
柳侯祠
柳宗元
柳氏年谱简编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 柳河东。官终柳州刺史,称柳柳州。古文上与韩愈并称韩柳; 诗歌上王孟韦柳并称。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生于长安。是为“安史之乱”后十年。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21岁。中进士。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26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团,迁礼 部员外郎。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32岁。德宗死,太子李诵继 位为唐顺宗。八月,改元永贞。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宦官、藩镇勾结,迫使病中的顺 宗退位,立太子李纯为帝,是为宪宗。永贞革新失败,柳贬邵 州司马,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文体知识: 送……序:是赠
序,是古代含有临别赠 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 表示安慰、劝勉、赞许 之意。
唐代初期,各藩镇仅统领所属各州的甲兵。旋并兼按察、安抚、度支 各使,州刺史也为所属,掌握境内全部军政大权。安史之乱后,中央力量 大为削弱,唐王朝被迫以魏博、成德、幽州三镇分授安史旧将为节度使。 他们在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形成河朔三镇的割据形势 。节度使职位,往往父子相继,或为部将承袭。其后,山东、江淮之间也 多仿效,列镇相望。九世纪初叶,藩镇发展到四十几个,形成所谓“自国 门以外,皆分裂于方镇”(《新唐书· 兵志》)的局面。藩镇间或互相攻战 ,或联合反唐。唐王朝虽屡图削弱藩镇势力,但收效甚微。 本篇大约作于贞元十八或十九年。作者的朋友董邵南怀抱杰出才能, 却屡试不第,只好到河北找出路。作者韩愈不赞成董投奔河北蕃镇,故作 此序。本文语言简炼,精确、鲜明、生动、为说教文中的名篇。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韩 愈
师 说
作者:韩愈
内容简析
第一段:在正面阐述中提出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从师的必要性
第二段: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发论点。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第三段:以历史名人为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马 说韩 愈
马
三马饮溪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柳 宗 元
關於柳宗元(一)
唐代宗大曆八年
(公元773年)出 生于京城長安。 柳氏是河東郡的望 族。據考證,柳宗 元終生沒有去過河 東。 今永濟市投資建了 “柳園”,內有柳 宗元紀念館。
關於柳宗元(二)
唐憲宗反對改革,繼位後(元和元年,公元806
年)即黜貶了改革派官員。 柳宗元在永州的職務是“司馬員外置同正員”。 這是一個沒有任何事權的閒官。 今永州有“柳子廟”,爲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大概始建於北宋,先後稱“柳子厚祠堂”、 “柳先生祠堂”、“柳司馬先生廟”、“柳司 馬祠”,直至清代重修時,始有“柳子廟”之 稱。 永州有“柳文化”之説。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 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 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 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33岁。大赦,但柳等八司马“纵逢恩 赦,不在量移之限。”期间柳母于永州病逝,王叔文处死,连 州司马凌凖忧愤病死。柳亲故绝交,四遭大火,险些丧命。身 体健康急剧下降,“行则膝颤、坐则髀痹”。作《非国语》、 《天对》、《封建论》、《捕蛇者说》、《段太尉逸事状》、 《三戒并序》、《永州八记》等。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43岁。春,诏入京,“诏书许逐阳和 至,驿路开花处处新”;三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好友吴武陵多次奔走于执 政大臣裴度门下,裴、柳宗元均河东人,又宪宗因受尊号再行 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诏书未到柳州, 柳已死,时年47岁。死前柳写信给好友刘禹锡,将遗稿留交给 他。后刘禹锡编成《柳宗元集》。刘禹锡在祭文中悲叹:“自 古有死,奚论后先?痛君未老,美志莫宣。邅回(徘徊)世路, 奄忽下泉。”
柳氏思想与创作简述
和韩愈相仿,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 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 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 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 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但韩激烈辟佛,柳却信佛,曾多次反驳韩愈,认为 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因此,他虽然常常压抑 不住心头激情而写出激烈的作品,但也常常克制自己, 写一些感情深沉含蓄的散文。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 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 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 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 找精神上的解脱。毛泽东:“柳子厚出入佛老,唯物主 义。”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4年,興利除弊:
關於柳宗元(三)
①以工抵債,讓奴婢贖身;②去除殺牛求神 的風習,保護耕牛。 ③打井解決飲水問題; ④開墾荒地,植樹造林;⑤興辦學堂,推廣醫 學。 柳宗元死後,靈柩送回長安。柳州則建了羅池 廟來祭祀他。 羅池廟今爲柳侯公園,內有柳侯祠、柳宗元 衣冠塚、羅池、柑香亭等與柳宗元有關的古跡。
四、柳宗元的散文
1、柳宗元的杂文有两个特征:一是正话反
说,借问答体抒发自己被贬被弃的一腔忧 愤。二是巧借形似之物,抨击政敌和现实。 《三戒》等寓言文结构短小且极富哲理, 其传记文和抒情文也有不少佳作。 2、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 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 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 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 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 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