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城市发展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规划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规划市域范围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
总体目标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发展战略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协调布局平安物流园区、朝阳物流园区、多巴(双寨)物流园区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曹家堡机场成为青藏高原门户机场。
中心城市总体规划
西宁的城市性质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藏高原生态宜居城市。
城市规模未来人口规模:2015年约为150万人;2020约为165万人;2030年约为200万人;未来建设用地规模:2015年约为150平方公里;2020约为165平方公里;2030年约为200平方公里。
中心城市总体布局西宁的空间组织模式为“内生活、外生产”形式,以及围绕川道发展、蔓延式拓展的城市空间发展特征。确定城市未来用地增长方向主要集中在西、南、北三条川道;划定中心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为:西至西倒一级路和规划南绕路高速交叉口,东至小峡口,南、北至规划外环公路,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空间发展策略为强化中心城市“极核”的功能和作用,一是着眼区域,统筹安排城市用地功能;二是提升优化城市综合中心,外围打造专业中心;三是突出高原特色,落实低碳理念,打造公交都市,构建生态宜居空间;四是城市空间发展与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构建与川谷地貌相适应的道路网布局与组织模式。
规划布局结构“主城加三个外围组团”
主城区包括:中心片区、西部新城和东川开发区三个片区。外围三个专业组团包括:北川长宁科研教育产业组团、南部高原特色产业组团、多巴甘河产业综合组团(由多巴综合片区和甘河工业园区两个片区组成)。
建设用地平衡2030年中心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为199.58平方公里,人均99.79平方米。并且根据国家规范和现状用地情况,适当下调了居住和工业用地比例。
中心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形成公共设施城市主中心、市级专业中心、片区级中心三级网络体系结构。规划公共设施用地由目前的11.58%提高到14.64%。
中心城市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规划绿地总面积为2896.44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4.48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面积2151.5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76平方米。
城市景观风貌规划遵循“体现自然、延续历史、凸显特色”的原则,中心城区形成“四山为屏、三河为脉、山水相依、六岸活城”的景观结构,突出山水城市格局。
中心城市旧区更新优化城市功能结构,疏解部分公共服务职能,缓解旧城区压力;老城区适宜的居住人口规模宜控制在43万人左右,人口毛密度控制在150-180人/公顷。
四区三县,国土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为380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青海省省会,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为
近期(2001—2005年)100万人、96.6平方公里;
中期(2006—2010年)110万人、100.3平方公里;
远期(2011—2020年)130万人、128.4平方公里。
两个中心十字街商业中心和城西新城中心。
截止2010年底,全市总人口220.87万,占全省1%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39.5%的人口。西宁城镇人口140.69万,城镇化率63.69%。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28.28亿元和28.15亿元,比2001年分别增长了2.04倍和3.32倍,占全省的46.3%和32.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1年的69.2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03.02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99.83亿元。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带状组团式布局基本形成。大力推进“扩市提位”战略,旧城改造提升内涵与新区开发扩大外延相结合,努力构建“两个中心,八个片区”带状组团式结构。“十字街商业中心”突出大十字、西门口黄金商圈建设,使其成为全省的金融商贸中心。“城西新城中心”启动了海湖新区开发建设、青海大剧院、科技馆等公共设施以及区内道路、生态湿地基本建成,一个集商贸金融、科技文化、旅游服务、行政办公、居住休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