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垚:佛光寺在唐代就是一个“古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源有方
丁垚:佛光寺在唐代就是一个“古建筑”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丁垚讲座《佛光寺五点》1、佛光寺五点——
远视的女建筑家:在与梁思成等人1937年盛夏的佛光寺考察过程中,林徽因站在佛坛上识别出大殿梁底淡淡墨迹的女子名字,这是将佛殿定位到唐代的关键;
没有穹顶:佛光寺可能是满铺平顶天花最晚一代的例子,而且这一顶面限定出的空间形状基本没有被后世改动。下一世纪,佛教殿宇开始出现打破此种“平坦”的穹顶状藻井,这是东亚建筑史的大事;
七朱八白:“七朱八白”是载于北宋官修《营造法式》的建筑彩画形式,不过此前却从未在国内发现完全相符的实例。但近年我们注意到,佛光寺大殿竟然就有标准的“七朱八白”;
消失的前廊:大殿建成后的某一年,原本位于里圈柱之间的板门被重新安置到正面檐柱间,结果使原有的前廊隐入殿内,建筑正立面巨变;
斩断绿崖:中国最古老的大建筑,就坐落在太古宙的岩石上,人造物千年的时间尺度,与十亿量级的地质年代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建筑却因为承载与见证了无数有名与无名的人的生命,而对每个前来感受的新生命具有无限的感染力,更以其斩断绿崖的坐落,将这种生命的呼应导向建筑所在的五台山南陲的造化胜景,想象不朽。
从高僧塔林向西南望,佛光寺所在的五台山南陲的自然环境(摄影:丁垚)
2、(佛光寺)佛坛上的这些塑像,并不是认认真真全神贯注地聚会,而是对聚会的“有意展示”。观者进到殿内,在视觉上,直接得到“被关照”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你进去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有好多“人”,第二感觉是你在强烈地被关注着。
佛光寺大殿佛像的空间(摄影:丁垚)
3、佛光寺的这种小方格天花,创造出了一种无方向感。日本奈良、平安时期的很多建筑也都是这样。然而,在这满铺方格的顶面上,某些地方可以看见有一些很小的八边形,这是解读佛光寺问题所在。大殿顶面的设计,是最典型的唐风,而且应该是长安的样式,整个是一个平的天花,并没有“藻井”或者也可以称为小穹顶的东西,总之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凹进,空间的形状没有变化。天花或者说顶面设计,在偶像上方设置穹顶,其实是空间塑造上非常重要的问题。虽然佛光寺这里还没有明显可见的藻井,但同时也可以认为,它已经有很强烈的趋势,佛光寺可能是(平顶天花)最晚一代的例子,而到了下一个世纪,在北方的佛教殿宇之中,穹顶就喷涌而出了。
佛光寺大殿的平闇西部与四椽栿下的墨书(摄影:张思锐)
4、梁先生发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文章中,佛光寺这篇也是的规模不小的一篇,和独乐寺、大同的文章类似。文章中非常重要的兴趣点,能体现出梁先生、林先生他们的艺术敏感,
闪光的东西特别多。因为篇长太长,我自己阅读的经验是没有一次能一口气读完。比如独乐寺那篇文章有3、4万字,汇刊上将近100页,一口气读完是不可能的。是否一口气读完,印象会不一样,眼睛落下去的时候,是你刚开始吃饱的时候,或是你有求学饥渴的时候,或是你要睡着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我的感觉是,每次读都还有新发现,扑面而来总有新的东西。或许可以认为那一代的写作不同于今日的规范,没有把最重要的东西用醒目的“方便”读者的方式强调出来。但我觉得这是另一种写作,是当时的一种特定姿态的汉语的写作。
5、佛光寺大殿的用料非常大,那个感觉是触目惊心的。郭湖生先生就提过。比如,斗栱材广近30厘米,从下面看已经是感觉“雄大”,而当你和这些材料近距离接触的时候,特别是如果钻进天花里,那些木构件排得像木头堆起来的墙一样,而且每个都非常大,绝对被震撼,能以自己的身体直接感受到“人力”。
佛光寺大殿背面檐下的斗栱和阑额的“七朱八白”彩画(摄影:张思锐)
6、消失的前廊,我觉得这是和建筑形象,或者最通常意义的设计,关系最密切的一点。因为前廊消失对建筑立面的塑造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也是不可抗拒的时代风气的变化发生在了佛光寺的身上。
从佛光寺的山门看大殿的正面(摄影:丁垚)
7、门原来并不在这儿,东大殿原来有前廊,门在后面(一排柱的位置)。这个变化就是立面上有前廊与没前廊的差异。有前廊的是高大上,从迈锡尼的宫殿到人民大会堂,无一例外。什么时候能够让原来有前廊的大殿“自甘堕落”?是风尚不同,功能有变。其实我刚才花很多的时间来谈的,塑像和建筑的整体设计也是,都和巴洛克化的表现类似。前廊的消失或者说门的外推,这个事件的背后是人进去(大堂)的事件变得更大、更重,这个几乎和狭义的西方巴洛克的建筑(一样)。基督教同样是因为教会的改革,耶稣会的兴起,让更多人进了教堂,甚至为实现新空间的打造而进行结构的调整。这与佛光寺自身的这种变化是非常接近的。
唐招提寺金堂与佛光寺东大殿现状平面对比(讲座PPT图片)
8、佛光寺的颜色,整个的基调是朱白式的,这是当时的帝国式,也很古老的形式。特别是七朱八白的彩画,是很典型的。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佛光寺的整个的色彩设计在当时就是古建筑。我希望大家能够体会这个感觉。刚才说到的,独乐寺观音阁的藻井是它所在的当时是时髦的东西,而佛光寺的七朱八白的色彩在它所在的当时就是古建筑。我们当然也可以它说是当时的“仿古建筑”。
佛光寺大殿彩画复原图局部(绘制:张思锐、费之腾)
9、佛光寺是很古老的。现在说大殿是唐代建筑,但9世纪已经是佛光寺比较晚的时期,实际上佛光寺在5世纪的北魏时期就建出来了,而且是五台山很重要的寺院,这已经相距400年了。另一方面,这种古老还体现在,前面提到佛光寺大殿在建造的时候就是古老的样式,所以它不仅在今天是古老的寺院、古老的建筑,在唐代的时候就是古老的寺院、古老的建筑。我们现在看见的只是一个时间点。而放在历史中看,那是5世纪以来的建造,唐代9世纪中期的重新建造,以及之后的变更,比如刚才谈到的前廊的消失、板门的推出,等等这些1500年来的历史的结果。
而且可能不止一次,到底多复杂谁也不知道,当然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往往还要依赖考古发掘的解剖,同时研究的思路是解剖式的,而不是简单视其为一个古建筑而已。如果它以前是这样一个基岩,或许要有这样几次的变化(开挖,填补),才成为今天的佛光寺的规模。
佛光寺历史上场地挖填变化情况的推测示意图(绘制:王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