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菌斑-11-16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膜内的多聚物基质起约束网络作用,摄取和 收藏食物,控制基质成分的移动速度。
*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 勉受氧化损伤。
*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 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二、分 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
龈缘为界:以上 以下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附着菌斑 非附着菌斑
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 表面称之为集聚。
(1)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 合物而相互粘附。
(2)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 (3)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
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
1. 牙菌斑的生长周期 2. 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特征
牙菌斑的发育
Circulation of biofilm (1)
主要内容
一、牙菌斑的定义(掌握) 二、牙菌斑的分类(了解) 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掌握) 四、牙菌斑的组成(了解) 五、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掌握) 六、牙菌斑的物质代谢(了解) 七、牙菌斑的致病性(了解)
牙菌斑(肉眼)
牙菌斑(LM)
CLSM surface of an in vitro oral biofilm
Animation showing depth related features of the live bacteria in an in vitro biofilm (158 x 158 x 76) µm.
Artisitic depiction of plaque biofilm
牙菌斑生物膜
24h
48h
72h
变链菌生物膜细菌及EPS成分的voltex 三维重建(CLSM)
一、定 义
● 1683年—— 发现牙面沉积物中有微小生物体。 (Van Leuwenhoek)
● 1897年—— 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 (Williams)
● 1937年 —— 牙面上的微生物必须依赖于牙面特定的 菌斑环境代谢产酸。(Forsdick)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 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 下菌斑。
* 附着龈下菌斑(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 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 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 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3. 生物学作用
(1)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 (2)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 (3)保护釉质表面 (4)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
(二)细菌的黏附和集聚
1. 细菌的黏附:细菌在牙面上的附着
(1)钙桥作用 (2)氢键作用 (3)疏水作用 (4)受体粘结素作用
钙桥作用
氢键作用
疏水基团
疏水蛋白
疏水作用
Adhesin and Receptor
源于食物和细菌,包括低分子可 溶性糖,如单糖、双糖、低聚糖 和多糖。
细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存在于细菌体内,作为一种储能形式,当外源 性糖提供不足时,为菌斑细菌的新陈代谢提供能 源。主要为糖原和支链淀粉。
细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 1963年——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面上不易被漱口液清洗掉 的软而粘的物质。(Dawes)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 20世纪60年代—— 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 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 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 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biofilm
● 20世纪90年代—— A microbially derived sessile community characterized by cells that are irreversibly attached to a surface or to each other, are embedded in a matrix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that they have produced, and exhibit an altered phenotype with respect to growth rate and gene transcription.
生物膜(biofilm)
● 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 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 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 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 有不同的特性。
Montage of an image stack showing optical sections moving from the top down through the biofilm (from slice 2 to 17). Each individual optical section is 500 x 500 µm and the paration along the z-axis between each slice is 3 µm.
Circulation of biofilm (2)
牙菌斑(LM)
栅栏状结构(LM)
谷穗状结构(SEM)
六、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
1. 分解代谢 产生多种有机酸,如乳酸、 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
2. 合成代谢 (1)细胞内多糖:糖原、支链淀粉 (2)细胞外多糖:
soluble ECP:α-1,6 糖苷键 葡聚糖(右旋糖苷)
五、形成和发育
1、获得性膜的形成 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 3、菌斑的成熟
(一)获得性膜的形成
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 1. 形成机制
获得性膜的形成机制
Enamel crystals
Pellicle lipid/protein layers (1-10 µm)
2. 组成
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 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 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
牙菌斑生物膜 (dental plaque biofilm)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室 郝玉庆
85503469, hyqluxi@
教 材:
周学东主编 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指定参考书:
1.周学东主编 口腔生态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 2.刘正主编 口腔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黏附素:细菌表面的蛋白样成分,以立 体化学的特异方式结合到组织表面的受 体上 受 体: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结合的物质
黏附素与受体结合模式
主要口腔细菌的黏附素和受体
细菌名称
黏附素
受体
血链球菌 轻链球菌 变链球菌 远缘链球菌 粘性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 颊纤毛菌 具核梭杆菌 中间普氏菌 牙龈紫质单胞菌
唾液酸蛋白
β-2,6糖苷键 果聚糖(左旋糖苷)
insoluble ECP:α -1,3糖苷键 葡聚糖(glucan)
变聚糖
β-2,1糖苷键 果聚糖(fructan)
(二)碱性物质代谢
当牙菌斑处于饥饿状态时,菌斑内尿 素酶能够将唾液中尿素分解为氨,二氧 化碳,使牙菌斑pH上升。同时,菌斑中 细菌可以利用氨基酸,使菌斑pH下降/上 升。
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 (3)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
血链球菌的数量多; (4)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2. 致牙周病菌斑 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
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 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 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
三、基本结构
粘蛋白
唾液酸蛋白
粘蛋白、淀粉酶
几种蛋白 粘蛋白、淀粉酶、富脯蛋白
葡聚糖蛋白
葡聚糖
I型菌毛
富脯蛋白、富酪蛋白
II型菌毛
半乳糖残基、链球菌
II型菌毛
半乳糖残基、 链球菌
半乳糖蛋白
半乳糖残基
半乳糖蛋白
半乳糖残基、胶原
半乳糖蛋白
半乳糖残基、胶原
菌毛、血细菌凝集素 富脯蛋白、精氨
酸、多肽胶原
2. 集聚(aggregation)
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 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
栅栏状结构(LM)
表层
中间层 基底层
牙菌斑的基本结构(LM)
(三)表层
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 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
穿插其间。 “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
其中50%在菌细胞内,30%在菌斑基质 中。基质中的水大约25%呈游离状态, 剩余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呈结合态。
2.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占牙菌斑千重40%-50%,主要
来自宿主唾液和龈沟液,少量来自细菌。 细菌蛋白则包括细菌本身以及细菌产生 的酶,以及免疫球蛋白和少量的氨基酸。
3. 糖 占牙菌斑千重的13%-18%,来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 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 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 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牙菌斑细菌(刚果红染色)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 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 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 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 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 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 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 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 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非附着龈下菌斑(un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 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 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附着龈下菌斑 非附着龈下菌斑
龈沟细菌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特征\菌 斑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生长环境 有氧、兼性厌氧 兼性、专性厌氧
存在于细菌体外,主要有葡聚糖、果聚糖和 少量的杂聚糖。细胞外多糖分为水溶性和水不 容性两种。
蔗糖淀粉对变链菌生物膜的影响(CLSM)
4.脂质 占菌斑千重10%-14%,多位于菌
斑基质中,主要有磷脂、糖脂和中 性脂。菌斑中的脂质对菌斑的矿化 和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有一定影响。
5. 无机物
占菌斑干重的5%-10%,主要有钙、磷、 镁、钠、钾及少量的铜、铁等。无机物一 部分位于菌细胞内,另一部分分布于菌斑 液中。菌斑具有集中钙、磷、氟的能力, 菌斑中钙、磷、氟含量明显高于唾液。
致龋性与非致龋性菌斑的细菌构成
致龋性菌斑 变链球菌 血链球菌 粘性放线菌 乳酸杆菌
细菌数量 多
少
非致龋性菌斑 粘性放线菌 血链球菌 变链球菌 乳酸杆菌
致牙周病菌斑与非致牙周病菌斑的细菌构成
致牙周病菌斑
球菌
少
可动菌
多
螺旋体
多
非致牙周病菌斑
多 少 少
(二)化学组成
1. 水 占菌斑体积的30%-50%,重量的80%,
优势菌 G+需氧菌和兼性菌 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
食物摩擦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卫机制 唾液Ig
血清Ig
(二)致病作用
1. 致龋菌斑
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 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 是有机酸。
致龋性菌斑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1)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 (2)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
表层
中间层 基底层
牙菌斑的基本结构(LM)
(一)基底层
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 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
Enamel crystals
Pellicle lipid/protein layers (1-10 µm)
(二)中间层
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 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 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 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
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 粘附在其表面。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
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 brush)。
谷穗状结构(SEM)
四、组 成
(一)微生物组成的特点
1. 细菌的种类繁多。 2. 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组成呈
动态变化。 3. 致病性菌斑与非致病性菌斑的
细菌种类差异不大。
* 膜内高水平的巯基能中和氧基,保护菌细胞 勉受氧化损伤。
* 浓缩从环境中来的营养物质和其它元素,保 留一些遗漏出来的溶解物质。
二、分 类
(一)根据所在部位
龈缘为界:以上 以下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附着菌斑 非附着菌斑
一种细菌黏附于另一种细菌的 表面称之为集聚。
(1)细菌间通过自身合成的细胞外聚 合物而相互粘附。
(2)不同种细菌直接粘附在一起。 (3)细菌与宿主的聚合物相互作用,
使细菌容易聚集在菌斑中。
(三)牙菌斑生物膜的成熟
1. 牙菌斑的生长周期 2. 成熟牙菌斑的形态结构特征
牙菌斑的发育
Circulation of biofilm (1)
主要内容
一、牙菌斑的定义(掌握) 二、牙菌斑的分类(了解) 三、牙菌斑的基本结构(掌握) 四、牙菌斑的组成(了解) 五、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掌握) 六、牙菌斑的物质代谢(了解) 七、牙菌斑的致病性(了解)
牙菌斑(肉眼)
牙菌斑(LM)
CLSM surface of an in vitro oral biofilm
Animation showing depth related features of the live bacteria in an in vitro biofilm (158 x 158 x 76) µm.
Artisitic depiction of plaque biofilm
牙菌斑生物膜
24h
48h
72h
变链菌生物膜细菌及EPS成分的voltex 三维重建(CLSM)
一、定 义
● 1683年—— 发现牙面沉积物中有微小生物体。 (Van Leuwenhoek)
● 1897年—— 首先提出牙菌斑的概念。 (Williams)
● 1937年 —— 牙面上的微生物必须依赖于牙面特定的 菌斑环境代谢产酸。(Forsdick)
位于龈缘以下,分布在龈沟或牙周 袋内,分为附着龈下菌斑和非附着龈 下菌斑。
* 附着龈下菌斑(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由龈上菌斑延伸到牙周袋内,附着于牙根面,其 结构、成分与龈上菌斑相似,细菌种类增多,主要 为格兰阳性球菌及杆菌、丝状菌,还可见少量格兰 阴性短杆菌和螺旋体。
3. 生物学作用
(1)确定首先定植在牙面的细菌种类 (2)细菌代谢的营养来源 (3)保护釉质表面 (4)牙面上的离子保护库
(二)细菌的黏附和集聚
1. 细菌的黏附:细菌在牙面上的附着
(1)钙桥作用 (2)氢键作用 (3)疏水作用 (4)受体粘结素作用
钙桥作用
氢键作用
疏水基团
疏水蛋白
疏水作用
Adhesin and Receptor
源于食物和细菌,包括低分子可 溶性糖,如单糖、双糖、低聚糖 和多糖。
细胞内多糖(in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存在于细菌体内,作为一种储能形式,当外源 性糖提供不足时,为菌斑细菌的新陈代谢提供能 源。主要为糖原和支链淀粉。
细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s)
● 1963年—— 牙菌斑是附着在牙面上不易被漱口液清洗掉 的软而粘的物质。(Dawes)
牙菌斑 dental plaque
● 20世纪60年代—— 存在于牙面或牙周袋内 的一个细菌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发 育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 在一定条件下,细菌及其产物将会对牙齿 和牙周组织产生破坏。
biofilm
● 20世纪90年代—— A microbially derived sessile community characterized by cells that are irreversibly attached to a surface or to each other, are embedded in a matrix of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that they have produced, and exhibit an altered phenotype with respect to growth rate and gene transcription.
生物膜(biofilm)
● 指附着于有生命或无生命物体表面被细菌胞 外大分子包裹的有组织的细菌群体。生物膜是 细菌在物体表面形成的高度组织化的多细胞结 构,同一菌株的生物膜细菌和浮游生长细菌具 有不同的特性。
Montage of an image stack showing optical sections moving from the top down through the biofilm (from slice 2 to 17). Each individual optical section is 500 x 500 µm and the paration along the z-axis between each slice is 3 µm.
Circulation of biofilm (2)
牙菌斑(LM)
栅栏状结构(LM)
谷穗状结构(SEM)
六、物质代谢
(一)糖代谢
1. 分解代谢 产生多种有机酸,如乳酸、 甲酸、乙酸、丙酸、丁酸和戊酸。
2. 合成代谢 (1)细胞内多糖:糖原、支链淀粉 (2)细胞外多糖:
soluble ECP:α-1,6 糖苷键 葡聚糖(右旋糖苷)
五、形成和发育
1、获得性膜的形成 2、细菌的黏附和集聚 3、菌斑的成熟
(一)获得性膜的形成
唾液糖蛋白选择性吸附在牙齿表面所形成。 1. 形成机制
获得性膜的形成机制
Enamel crystals
Pellicle lipid/protein layers (1-10 µm)
2. 组成
糖蛋白、酸性富脯蛋白、富酪蛋白、白 蛋白、氨基酸、脂类物质、碳水化合物、 一些酶和免疫球蛋白等。
牙菌斑生物膜 (dental plaque biofilm)
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室 郝玉庆
85503469, hyqluxi@
教 材:
周学东主编 实用口腔微生物学与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指定参考书:
1.周学东主编 口腔生态学,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 2.刘正主编 口腔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黏附素:细菌表面的蛋白样成分,以立 体化学的特异方式结合到组织表面的受 体上 受 体: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结合的物质
黏附素与受体结合模式
主要口腔细菌的黏附素和受体
细菌名称
黏附素
受体
血链球菌 轻链球菌 变链球菌 远缘链球菌 粘性放线菌
内氏放线菌 颊纤毛菌 具核梭杆菌 中间普氏菌 牙龈紫质单胞菌
唾液酸蛋白
β-2,6糖苷键 果聚糖(左旋糖苷)
insoluble ECP:α -1,3糖苷键 葡聚糖(glucan)
变聚糖
β-2,1糖苷键 果聚糖(fructan)
(二)碱性物质代谢
当牙菌斑处于饥饿状态时,菌斑内尿 素酶能够将唾液中尿素分解为氨,二氧 化碳,使牙菌斑pH上升。同时,菌斑中 细菌可以利用氨基酸,使菌斑pH下降/上 升。
20%以上转化为细胞内多糖; (3)变链球菌的数量多,而非致龋性菌斑中
血链球菌的数量多; (4)合成葡聚糖酶的细菌及韦荣菌的数量少。
2. 致牙周病菌斑 指位于龈缘和牙周袋内,与牙周疾病发生
有关的菌斑。此类菌斑因所处的生态环境不 同,含更多的专性厌氧菌,如螺旋体。主要 致病产物是破坏性酶和毒素。
三、基本结构
粘蛋白
唾液酸蛋白
粘蛋白、淀粉酶
几种蛋白 粘蛋白、淀粉酶、富脯蛋白
葡聚糖蛋白
葡聚糖
I型菌毛
富脯蛋白、富酪蛋白
II型菌毛
半乳糖残基、链球菌
II型菌毛
半乳糖残基、 链球菌
半乳糖蛋白
半乳糖残基
半乳糖蛋白
半乳糖残基、胶原
半乳糖蛋白
半乳糖残基、胶原
菌毛、血细菌凝集素 富脯蛋白、精氨
酸、多肽胶原
2. 集聚(aggregation)
似栅栏,称为栅栏状结构(palisade structure)。
栅栏状结构是牙菌斑的基本结构,也为牙菌斑 深层的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提供通道。
栅栏状结构(LM)
表层
中间层 基底层
牙菌斑的基本结构(LM)
(三)表层
菌斑的表层结构比较疏松,细菌组成复杂, 变动较大,球菌和丝状菌互相交织,短杆菌
穿插其间。 “谷穗状”结构(corncob),以
其中50%在菌细胞内,30%在菌斑基质 中。基质中的水大约25%呈游离状态, 剩余部分与蛋白质结合呈结合态。
2.蛋白质和氨基酸 蛋白质占牙菌斑千重40%-50%,主要
来自宿主唾液和龈沟液,少量来自细菌。 细菌蛋白则包括细菌本身以及细菌产生 的酶,以及免疫球蛋白和少量的氨基酸。
3. 糖 占牙菌斑千重的13%-18%,来
1.龈上菌斑(supragingival plaque)
位于牙颈部龈缘以上牙面上的菌斑。包括窝 沟菌斑、光滑面菌斑、邻面菌斑、颈缘菌斑。 这种菌斑的结构比较完整,主要细菌是革兰阳 性球菌、杆菌。随着菌斑成熟,革兰阴性球菌、 杆菌和丝状菌的数量将增多。
牙菌斑细菌(刚果红染色)
2.龈下菌斑(subgingival plaque)
牙菌斑生物膜是牙面上或牙周袋内的多种多 样菌丛构成的生态系。细菌在内生长、发育和 衰亡。其复杂的结构使它能包涵对氧不同敏感 性的细菌,这些细菌嵌入在由多糖、蛋白质和 矿物质组成的基质中。细菌在其中的代谢活动, 影响着细菌与宿主之间或细菌菌属之间的动态 平衡。
生物膜的作用
* 节制细菌代谢活性和保护菌丛抵抗口腔苛刻环 境,使细菌在不适合的条件中仍能存留。
*非附着龈下菌斑(un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位于附着龈下菌斑的表面,为结构较松散的菌群, 直接与龈沟上皮和袋内上皮接触,主要为格兰阴性 厌氧菌,还包括许多能动菌和螺旋体。
附着龈下菌斑 非附着龈下菌斑
龈沟细菌
龈上龈下菌斑的主要特征
特征\菌 斑
龈上菌斑
龈下菌斑
生长环境 有氧、兼性厌氧 兼性、专性厌氧
存在于细菌体外,主要有葡聚糖、果聚糖和 少量的杂聚糖。细胞外多糖分为水溶性和水不 容性两种。
蔗糖淀粉对变链菌生物膜的影响(CLSM)
4.脂质 占菌斑千重10%-14%,多位于菌
斑基质中,主要有磷脂、糖脂和中 性脂。菌斑中的脂质对菌斑的矿化 和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有一定影响。
5. 无机物
占菌斑干重的5%-10%,主要有钙、磷、 镁、钠、钾及少量的铜、铁等。无机物一 部分位于菌细胞内,另一部分分布于菌斑 液中。菌斑具有集中钙、磷、氟的能力, 菌斑中钙、磷、氟含量明显高于唾液。
致龋性与非致龋性菌斑的细菌构成
致龋性菌斑 变链球菌 血链球菌 粘性放线菌 乳酸杆菌
细菌数量 多
少
非致龋性菌斑 粘性放线菌 血链球菌 变链球菌 乳酸杆菌
致牙周病菌斑与非致牙周病菌斑的细菌构成
致牙周病菌斑
球菌
少
可动菌
多
螺旋体
多
非致牙周病菌斑
多 少 少
(二)化学组成
1. 水 占菌斑体积的30%-50%,重量的80%,
优势菌 G+需氧菌和兼性菌 G-厌氧菌和能动菌
唾液清洁
+
-
食物摩擦蛋白、氨基酸、糖
宿主防卫机制 唾液Ig
血清Ig
(二)致病作用
1. 致龋菌斑
与龋病发生有关的牙菌斑,多位于牙齿的咬 合面、光滑面、邻面和颈缘。主要的致病产物 是有机酸。
致龋性菌斑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1)利用蔗糖的速度快,乳酸产生速度快; (2)产生多糖的速度快,接触蔗糖15分钟内
表层
中间层 基底层
牙菌斑的基本结构(LM)
(一)基底层
牙菌斑紧靠牙面的获得性膜,无细菌的均 质性结构,HE染色呈红色,厚度一般在110um。
Enamel crystals
Pellicle lipid/protein layers (1-10 µm)
(二)中间层
牙菌斑的主体部分,由粘附在获得性膜上的 丝状菌彼此平行排列,且与牙面垂直构成,丝 状菌之间有大量球菌、杆菌分布或互相粘附。 有时平行排列的丝状菌迫使球菌排成链状,好
丝状菌为中心,周围有许多革兰氏阳性球菌 粘附在其表面。以“谷穗”为中心,周围有
长杆菌粘附的“瓶刷样”结构(bristle brush)。
谷穗状结构(SEM)
四、组 成
(一)微生物组成的特点
1. 细菌的种类繁多。 2. 微生物种类差异较大,组成呈
动态变化。 3. 致病性菌斑与非致病性菌斑的
细菌种类差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