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材体系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教材体系结构
传统教材:总论(第1、2、3、4章)
教学论(第6章)
德育论(第7章)
管理论(第8、9章)
新增加:课程论(第4章)
教育科研(第10章)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不会消亡,具有永恒性,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出现变化。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学机器、网络平台等先进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会逐渐走向消亡。这是不对的。
扩展: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界也存在着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动物的学习是本能行为,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二者有根本的不同,这种观点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教育中有模仿的因素,但模仿并不等同于教育,把教育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3、劳动起源说:关于教育起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由于劳动,才实现了由猿到人的转变,才有了大脑的进一步发达,才有语言的产生,才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2)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在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和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使社会不间断地延续和发展,就必须把这些传授给下一代。
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两个基本)
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来源于(教育实践),是(教育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教育实践。
这句话告诉我们:
1、教育学与教育不是一回事,它的出现比教育要晚得多。但是在教育学没有独立成为科学之前,也有非常在丰富的教育思想指导着教育活动。
2、教育学和教育实践的关系。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点,它内在质的规定是什么?
包含两个问题:
1、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增进。。。。。,影响。。。的活动。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广义的教育都是自发的、无组织、零散的吗?
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阶级性、上层建筑、生产力、特殊性等等都不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促使他们。。。。
的活动。
特点:
1、对象:新生一代
2、任务:实现个体社会化(重在知识、技能、道德、素质的培养)
3、指导:教师
4、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
这一定义,把教育
1、与其他社会活动或现象区别开来
2、与广义教育区别开来
3、与动物本能区别开来
(在一般意义上,我们认为动物没有教育,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当然这个定义并不严密。
还有更狭义的教育,就是指德育。
关于教育概念的比较
1、五年制师范《教育学》:狭义的教育仅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
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大专《教育学》: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学校教育的产生: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特殊形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学校教育的产生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
具备基本的人力、物力、时间等条件
2、文字的产生:
具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基本载体。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
五年制师范《教育学》中的表述: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
1、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
人都是教育者。(家庭中的父母、社会中的师傅、学校中的教师、管理人员等)
2、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3、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1、教育者: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什么?)
2、受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也要进行自我
改造和塑造。(为什么?)
3、教育影响: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整体。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缺少任何一个要素,学校教育便无法进行。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趋势
1、原始形态的教育
教育的初始状态或自然状态
(1)、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教育的内容简单、方法单一、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直接经验、口耳相传、耳濡目染、生产劳动技能、社会生活习俗)
(2)、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机会均等。(公有、公育)2、古代学校教育
特征: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独立形态的活动。(影响)加速文化的筛选、整理、保存的进程;加速了脑、体分离,使人的发展走向片面。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表现)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可联系中国古代及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史实来理解)
重要的知识点
1、世界上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哪些国家?
(中国、埃及、印度)?
2、中国在什么时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4000多年前的夏代)
3、中国历朝历代的教育特点各是什么?
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
春秋战国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孔子)
汉代实行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独尊儒术)和选士制度
隋唐建立了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的固定格式
清继续沿用科举制,直到1905年才废科举、兴学堂
重要人物:孔子、董仲舒、朱熹。
重要名词:学在官府、四书、五经、六艺、八股文、科举制、百家争鸣。
古代埃及教育状况
古王国:宫廷学校
中王国:职官学校
设置最多的“文士学校”
特征: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宫廷职官多文士,以僧以吏做为师
古印度教育状况
教育权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接受由高到低的教育。首陀罗无权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