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代官德对当前官德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代官德思想对当前官德建设的启示

中共海珠区委党校黄炳颂

提高当代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是当前中国共产党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除了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党性教育之外,从我国古代官德文化,比如从儒家官德文化中吸取合理养分,加强传统官德教育,可以达到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目的。

一、官德的榜样作用

中国古代便有“以吏为师”之说。古代社会,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很大程度系于大小官员的学问、人品、操守。清正廉明者,垂范社会,人称“明君”、“青天”;贪赃枉法者,败坏社会风气,遭人痛恨,甚至迁怒朝廷。可见做官的道德修养水平是政治的权威不可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今日社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人民赋予的权力,对社会生活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因此,领导干部队伍政治素质、道德水准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领导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官德修养。

中纪委、中组部、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利用胡长清等重大典型案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的意见》是一份很好的干部道德教育材料。胡长清、成克杰等人身居高位,在政治上却与党和人民离心离德,经济上疯狂地收敛钱财,生活上腐化堕落,从高官堕落成为彻头彻尾的贪官污吏,其原因就是放松了道德修养,忽略了世界观的改造,

背弃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个人谋取私利、满足物欲的手段,最终落得可耻下场。

古今中外的腐败几乎都是与权力紧紧扣在一起,滥用权力就会使党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损害,最后失去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共产党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增强公仆意识,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思想上、行为上、作风上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立党为公、勤政为民,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二、古代儒家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公忠。儒家官德“贵公”。所谓“公忠为国”是以“公”为前提的。在中国封建时代尽管并未出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明确分野,但家与国、己与群、小我与大我的利益矛盾则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为官者在处理这些利益矛盾时,应当“天下为公”、“致公无私”、“先公后私”、“以公为贵”、“利济苍生”。“天下为公”的传统官德在阶级社会里虽带有空想的色彩,这种追求也显得软弱无力,但它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希望,也成为历代官德的最高标准和终极价值。“忠”指尽心竭力,忠诚无私。“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后来特指对君主的忠诚。把忠君看成是爱国,这是历史的局限性。但“忠”作为从政的道德规范也有其积极的因素。譬如,忠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于信念:“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忠”作为官德,强调的是以身报国,忠于朝廷、忠于职守的精神。

(二)民本。这是儒家官德思想的精华。民本思想在我国历史悠

久,历代统治者都对入仕前的学子和从政后的官吏不断灌输民为邦本的思想。为官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发展社会,就必须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有爱民之心,做到爱民如子。周公采取“崇德,尚礼,利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实行“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的治国策略。《尚书》说:“民为邦本”,意即没有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国将难保。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也指出,天生民并非为君,而君却是为民而立。如果君王不爱民,不行仁义之政,则可以主杀夺其位,即所谓“夺然后义,杀然后仁,上下易位然后贞,功告天地,泽被先民。”(《荀子·君臣道》)以民为本,说到底就是为官者应推行顺应民心的政策,以争取民众的衷心拥护。尽管在历史上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未普遍化为封建官吏的德性和实践理性,也未得到彻底的落实,但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合理性和进步性。

(三)持正。公正自古就被视为官的基本美德。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孔子把“政”解释为处事公正、行为端正,这是对“政”字的准确而又深刻的理解。何为正也?正则不偏、不斜、正派、正当,合乎法则、规矩。即要有正大光明、公正无私的作风,正直坦荡、刚直不阿的气节,坚持真理、主持正义的品质。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身行,治理国家,管理政务,还会有什么困难吗?当然没有。当政者连自己本身都不能端正,怎么能端正别人呢?公正首先表现在用人上,所谓“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也就是要做到不因亲友而不予重用,不以私仇而排斥人才。所以古人十分称颂“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

不与其子而授禹”。公正体现于交往中,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就是要做到不讨好贵者,不偏袒富者,不屈从强者,不欺凌弱者。公正还应该没有私心,所谓“偏在于多私”。也就是要做到公正与公平必须出于公心。

(四)清廉。“廉者,政之本也”。在中国古代,清廉是对为官为吏者的基本道德要求,即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公生明,廉生威”,千百年来无数事实证明,清廉自守乃为官之本也。《荀子?儒致》云:“志忍私然后能公。”意思是说,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北宋张载《正蒙?有德篇》云:“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意思是说,名利并不是可高兴的事,只有头脑中没有名利才值得高兴。北宋包拯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明代学者顾炎武也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要成为廉洁的官员就要做到“甘心淡泊,绝意纷华,不纳苞宜,不受贿赂,门无请渴,身远嫌疑,饮食宴会,稍以非议,皆谢却之。”([元]徐元瑞《史学指南》)要做到清廉,生活必须节俭,节俭是清廉的生活基础。以“欲教以廉、先使之俭”为指导思想,古代官德教育对官员的日常生活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包括衣食住行、日常费用甚至兴趣爱好等方面,以使其全面养成节俭的习惯。

三、古代官德思想的启示

儒家官德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传统之一,虽然摆脱不了历史局限性,但为官者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理想境界,都还闪耀着历史的光辉,经过批判地继承,可以增强当代领导干部的官德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促进今天干部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加强党的建设必须重视官德修养。历史一再证明,吏治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