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
青霉菌对活性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
[] 6 慎义勇 , 张轶男 , 刘祖发 , 等.葡萄糖对油制气废水生物 降解影响 的初步研究[ ] J .中山大学 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0 5 4 ( ) 1 20 ,4 6 :1 4
料厂提供 , 所含染料分别为活性 墨绿和活性红 。废水 分别呈 墨绿色和鲜 红色 , 质参数见表 1 水 。
表 1 染料母液废水水质参数
12 方 法 .
是利用高效脱色微 生物治理环境污染 , 不仅成 本低 , 且可以减 少二次污染 , 因此被认为是染料脱 色和降解最经 济有效 的方 法 。笔者采用青霉菌对 2种活性染料废水进行吸附脱色研
[ . M] 4版.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0 24 8— 6 . 2 0 :5 4 2
( 上接 第 34 页) 1
J0 Y 2的生长和苯酚降解效果达到最佳。
参 考文献 : [] 1陈
[] 2李
明, 张
维, 徐玉泉 , . 酸钙不动杆 菌 P E 2 苯酚 等 醋 H A一 对
江苏农业科学
高爱舫 , 张
21 0 2年第 4 O卷第 5期
一 35一 l
宇, 徐文 国.青霉菌对活性染料废水 的脱色效果[ ] J .江苏农业科学,0 2,0 5 :1 2 1 4 ( )3 5—36 1
青霉菌对 活性染料废水 的脱 色效果
高爱舫 ,张 宇 , 文 国 徐
(. 1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河北石家庄 0 0 3 501
作者简介 : 高爱舫( 98 ) 女 , 17 一 , 河北滦南人 , 士 , 博 副教授 , 从事水处
理 技 术 研 究 。T l( 3 1 8 28 6 , e:0 1 )7 0 3 2 E—m :h2 0 @1 6 cm。 mll x0 6 2 .o l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霉菌毒素是霉菌的代谢次生物。
目前,已知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约有100多种,主要为青霉菌属、曲霉菌属和镰刀菌属所产的多种霉菌毒素。
饲料和饲料原料霉变并由此造成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危害。
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霉措施,但由于饲料作物在田间、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均可受到霉菌感染,防霉工作很难完全有效,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造成的畜禽死亡、生产力下降、繁殖机能障碍等畜禽霉菌毒素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同时,霉菌毒素还可在畜禽产品中残留,为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对霉变饲料,寻求一种经济有效并适合在大规模饲料生产中应用的脱毒措施十分必要。
1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种类1.1 常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霉菌毒素吸附剂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水合硅铝酸钙钠、沸石、活性炭以及某些黏土。
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吸附功能单一,不能同时吸附饲料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类型的霉菌毒素;添加量大,占用过大配方空问;在吸附霉菌毒素的同时,会与饲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结合,干扰营养物质的利用;可能含有二恶英和其他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污染饲料。
1.2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酵母源生物技术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解决霉菌毒素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存在于酵母细胞外壁的功能型碳水化合物可结合多种霉菌毒素。
人们进一步发现,酵母细胞能通过吸收毒物和病原菌到细胞壁上来改善动物健康。
根据这一研究,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成为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研究的重点,被认为是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天然绿色添加剂。
2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的制备和结构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是以酿酒酵母为原料,经过细胞破壁、酶解、分离提纯和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一类真菌提取物,成品通常为浅灰色至深灰色的粉状物。
研究证实,酵母细胞壁分为3层:外层为甘露寡糖和蛋白质结合物,中间层为B一(1,3)、B一(1,6)葡聚糖,内层为几丁质。
预处理青霉菌(Penicilium sp.)吸附活性艳红的研究
料 质 量 浓 度 为 5 3 / , 硝 酸 处 理 的 菌 体 吸 附 效 果最 好 , 原 菌 01 T时 经 " ・ 1 g 比
1 材 料 与 方 法
I 1 仪 器 与设 备 .
上要 仪 和 没 备 仃 : 2 型 分 光 光度 汁(L 第 三 分 析 仪 71 海 器 r ) H Q—C 温 空 气 浴 振 荡 器 ( 尔 滨 『 联 电 子 技 术 一 、Z 哈 何东
斗 发 有 公司 ) 2 0) 照 恒 温 箱 ( 州 曰华 电 器 有 限公 司 ) F 、5 I光 常 、
过 程 中 的 金 属 离 子 和 D1 分 析 表 刚 , 体 吸 附 了 大 鞋 的 H 同 时 有 值 菌 ,
液体 培 养 基 :葡 萄 糖 1 g ( H )s) 5 g M S 4 7 2 5 , N 42【 , g0 ・H 0 | 0 5g K 2 O g 蒸 馏 水 l 0 L 该 培 养 基 丰要 用 来 培 养 . , H P 41 , 0m 0 菌 体
查 氏 固体 培 养 基 :Na ( , S 5g 琼 脂 1 N) 2g Mg O 0. , 3 5~2 , 0g
K 和 Mg 2 放 。刘 体 进 行 红外 光 谱分 析 表 【 , 处 理 的 菌 体 在 酰 释 1 预 J 】
胺 l、 胺 I和 酰胺 I 吸 附 峰 处 明 比 原 菌 体 增 强 , 明 菌 体 主 要 吸 酰 I I J 表
WQ 一4 0} 里 叶 变 换 红 外 光 游 仪 ( 京 第 光 学 仪 器 厂 ) F 1 博 北 二 、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处理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结课论文(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处理研究进展院系名称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姓名杨明月周亮学号 *************2013070200041指导老师杨绍贵摘要近年来,抗生素被大量应用在临床及畜禽和水产养殖,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有机体的生长促进。
但抗生素机体吸收差,水溶性强,常以活性形式(母体或代谢产物)随人和畜禽排泄、水产养殖及制药废水排放持续进入环境,最终残留于土壤和水体。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持久性残留和蓄积可导致微生物菌群耐药等诸多生态毒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目前,在国内外各类水体中经常能检出ng/L--ųg/L污染级别的抗生素残留。
抗生素由于其特殊的抑菌或灭菌性能,可生化性极差,传统的水和废水处理技术一般无法对其有效去除。
为控制其污染,有效的抗生素去除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水中抗生素去除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级氧化法、吸附法、膜分离技术及组合工艺等。
其中基于自由基氧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工艺一般选用03、H202,结合光照,或组合金属及半导体光催化剂来实现,但该方法不仅成本高,条件苛刻,且在降解抗生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矿化,降解产生的中间代谢物常表现出比母体抗生素更强的生态毒性,应用受到限制。
而吸附法,作为一种非破坏手段,常表现出低成本、易操作、污染物脱除率高且无高毒性代谢物风险等优点,成为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而如何设计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吸附剂成为吸附处理水环境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关键。
开展新型高效经济吸附剂的研究,将对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生素吸附活性炭污染治理类石墨烯1.1引文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其中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999年Daughton等提出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这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污染物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霉菌Dh-B1菌丝球吸附铅离子的研究
p2 b 的影 响 . 结果表 明,H为 5 吸 附时 间 2 n p 2 量浓度 10mg L, p , 0 mi, b 质 0 / 菌丝球 投加 量2g L /
( 质 量 ) 吸 附 效 果 最好 , 时温 度 为 3 干 时 此 0℃ , 附 量 可 达 3 .6mgg 通 过 红 外 光 谱 分 析 对 吸 附 吸 9 9 / .
第 3期
刘桂萍 , : 等 霉菌 DhB 菌丝球 吸附铅 离子的研究 —1
29 1
铅溶 液 由上述 贮备 液稀 释而 成
1 2 实 验方 法 .
2 2 温度 对 P 吸 附的 影响 . b
按 照 12 2的 实 验 方 法 , 变 温 度 , 察 其 .. 改 考
对 p 2 附的影 响 , 果 见 图 2 从 图 2可 以 看 b 吸 结 . 出 , 察 范 围 内的温 度 对 去 除率 是 有 一 定 影 响 . 考
第2 2卷
20 . 089
第 3期
沈
阳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
V 12 No 3 o.2 .
S p. 00 e 2 8
J OUR L O H NYA NS TUT H NA F S E NG I TI E OF C EMI A E HNOL  ̄ Y C LT C C
文章编号 : 10 0 4—4 3 (0 8 0 —0 1 6 9 2 0 )3 28—0 4
固液 分离 难 或 工艺 复 杂 、 理成 本 高 等 问题 , 处 本 实 验利 用霉 菌液体 培 养生成 的 、 有一 定机 械强 具
收 稿 日期 : 20 0 7—1 0一O 9
基 金 项 目 : 沈 阳 市科 学 技术 计 划 项 目 (0 1 3 ~1 18 2 6 )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梅里登动物保健公司的Matt Pearce、Inga Shahin博士和 Daniel Palcu报告开发了一种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此霉菌毒素可将霉菌毒素吸附到非常稳定的中性复合物上但不吸收养分,同时能使生产致病霉菌毒素的真菌有机体失活或将之消灭。
前言随着上世纪后50年散装和集装箱海运费的增长,现代食品和饲料分配系统开始成为一个全球实体。
这对消费者的选择和利用率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由此产生的食源性毒素也存在消极后果,这些毒素随着运输和储藏的延长以及在粮食生长和收获期间出现。
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于1961年至1963年首次由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
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目的是产生食品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建议,并保护消费者健康。
食品法典委员会采用广泛的业内和科学认证组织的审慎科学建议建立的风险管理工具来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
鼓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将国家饲料法规等同于国际公认的标准。
食品法典包含有助于降低真菌次生代谢产物霉菌毒素的风险的建议和饲料管理技术。
然而,假设饲料及其前体物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大气湿度和温度进行储藏和运输,不可能完全从动物和人类食品链中去除这种霉菌毒素。
现代饲料分配网络需要涵盖商业方法以保证饲料含有最小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有害的霉菌毒素。
本文报告了有关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开发,该吸附剂能将霉菌毒素吸附到非常稳定的中性化合物上但不吸收养分,同时使生产致病霉菌毒素的真菌有机体失活或将之消灭,霉菌毒素在动物产品上引起的问题0产品: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粮食种类昆虫表现作物密度肥料等收获:作物成熟度水分含量农业污染储藏:水分昆虫控制保存等分配:运输条件加工等霉菌毒素是一个由某一真菌,尤其是黑曲霉、镰刀菌、青霉菌、麦角菌和链格孢属产生的多家族毒素。
食品中的霉菌毒素可导致人和动物产生巨大问题。
消费霉菌毒素污染的日粮会导致急性或长期慢性病,进而导致畸形、癌症或免疫抑制作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张学勤;李富强
【期刊名称】《中国家禽》
【年(卷),期】2007()24
【摘要】1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历史演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霉菌毒素对畜禽产业的危害,注重黄曲霉毒素,也包括其它霉菌毒素.经过20多年时间,尝试了多种去毒的方法,包括发酵法脱毒法、微生物失活霉菌毒素法、物理脱毒法、热失活法、放射性去毒法、氨化灭活法、吸附脱毒法等.最后总结为对饲料原料中已经存在的霉菌毒素处理的方法为:无机物理吸附去毒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霉菌毒素吸附剂;黏土类;霉卫宝;HSCAS
【作者】张学勤;李富强
【作者单位】辉瑞苏州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3
【相关文献】
1.猪胃肠道食糜中黄曲霉毒素 B1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在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J], 安亚南;王丹阳;丁立人;杨新岗;邓亚军;刘强
2.母猪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利用、选择及注意问题 [J], 曹丽波
3.猪场选择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几项指标 [J], 宫长富
4.猪场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迪霉克选择及临床应用 [J], 赵永珠;李洪宇;李德喜;吕连君;夏吉鹏
5.铝硅酸盐类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选择性吸附机制及其应用 [J], 齐德生; 于炎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毒素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朱金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毒素吸附剂越来越被广泛地用于动物养殖中,市场上该类产品品种繁杂,吸附效果存在差异。
目前评价吸附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可行的方法是体外吸附方法。
本试验主要研究含酵母细胞壁、硅铝酸盐等不同吸附原料的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的吸附效果,并模拟动物胃肠道环境,分别在pH3.0和pH6.5条件下开展吸附率的试验对比。
试验结果显示:在pH3.0条件下,不同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酵母细胞壁对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无机硅铝酸盐;酵母细胞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为83%,而硅铝酸盐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较低,为26%。
在pH6.5条件下,在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体外吸附性能方面,酵母细胞壁同样优于硅铝酸盐原料。
综合吸附剂对3种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可知,可立吸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明显好于单一吸附剂原料,也好于市场收集吸附剂产品。
关键词:吸附剂霉菌毒素吸附率体外吸附一、前言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种植业、动物养殖业、饲料工业、国家部门关注的热点。
随着酶联免疫法测定霉菌毒素方法的建立,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原料很容易被检测出。
低浓度的污染原料可以用于畜禽饲料中,而高浓度污染的饲料原料以及粮食加工副产物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存在着巨大危害,必须经过加工或改性处理才能饲喂动物。
若酵母细胞壁、硅铝酸盐类如蒙脱石等作为吸附剂的有效性被证实,那么高浓度污染的饲料原料就可以被安全用于动物养殖中。
毒素吸附剂的主要作用是它能安全、有效的添加到饲料中。
不同毒素吸附剂在吸附霉菌毒素的效果上有很大差异。
有报道显示:部分霉菌毒素吸附剂虽然具有体外吸附功效,但同时对营养物质也有吸附作用,因而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尽管体外吸附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吸附功效,但由于毒素吸附剂在动物体内的吸附效果受许多因素限制,导致体内吸附评价无法开展。
因此,目前最有效的评价毒素吸附剂产品的方法是体外吸附评价法。
AFB1毒害机理及解毒措施
(动物分子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饲料科学研究所;杭州,310029)摘要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毒株产生的结构类似的一组毒枝菌素,在自然界广泛分布。
AFB1是所有已知黄曲霉毒素中毒性最强的,其毒效相当于KCN的10倍,砒霜的68倍;在毒理方面,AFB1能够致癌、致畸、致突变。
迄今为止,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大量关于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工作,本文就目前已知的黄曲霉毒素的毒害机理及当前能够采取的解毒措施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AFB1机理吸附纳米材料前言饲料中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早上个世纪60年代已引起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普遍重视。
据FAO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霉菌及其毒素污染饲料、粮食及食品所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
黄曲霉毒素是众多真菌毒素中的一种,主要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的产毒株产生的结构相似的一组毒素,饲料中常见的黄曲霉毒素有AFB1、AFB2、AFG1、AFG2和主要出现在乳中的AFM1,其中AFB1毒性最强,危害最大,其次是AFM1,表1是B1、B2、G1、G2、M1的化学结构,表2是B1、B2、G1、G2分子的大小。
1AFB1的毒害机理1.1抑制核酸的生物合成最先发现的AFB1对组织和细胞的影响,其中一个就是抑制DNA的合成。
在肝脏中,毒素的聚集会引起DNA合成的抑制,但却明显不影响RNA或蛋白质的合成,表明干扰DNA合成是一个初步的生化反应结果。
AFB1阻止的是DNA复制的起始阶段,而不是延伸阶段。
AFB1与DNA或蛋白质的共价结合可能会引起抑制的产生,导致DNA模板活性改变或DNA合成过程中的某些酶的失活。
AFB1与膜蛋白的共价结合也可能会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其它DNA合成所必须的核苷前体物的吸收下降。
AFB1能够迅速抑制大鼠肝脏RNA的合成,尤其是抑制与rRNA(18S和28S)或rRNA前体物(32S和45S)的形成有关的核仁RNA的合成。
这种抑制从根本上是由于DNA模板活性的降低和RNA聚合酶II(在很大程度上负责mRNA的合成)的抑制以及核苷转运缺陷所引起的。
吸附剂论文:吸附剂黄曲霉毒素B1吸附效果特性霉变玉米
吸附剂论文:吸附剂黄曲霉毒素B1 吸附效果特性霉变玉米【中文摘要】本研究考察五种霉菌毒素吸附剂等温吸附方程,探明吸附剂结合黄曲霉毒素B1(AFB1)的特性,筛选性能优异的两种吸附剂,研究其在体外和体内条件下对AFB1的吸附特性和使用效果。
本研究共三个试验:试验一吸附剂结合AFB1特性的研究本试验旨在考察五种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吸附特性。
试验中选用五种霉菌毒素吸附剂分别为,吸附剂A:主成分为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吸附剂B:主成分为水合铝硅酸钠钙盐;吸附剂C:主成分是酵母细胞壁提取物与水合铝硅酸钠钙盐的复合物;吸附剂D:主成分是水合铝硅酸钠钙盐和活性炭;吸附剂E:主成分是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和活性炭。
在体外条件下,通过等温吸附方程研究不同吸附剂对AFB1的吸附特性。
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五种吸附剂均对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程度较高,吸附方式主要是以化学吸附为主的多分子层吸附。
在吸附量和亲和力上吸附剂B、D表现最优,被选出进行下面研究。
试验二吸附剂结合AFB1能力的体外试验本试验分4个小实验,分别研究(1)不同pH值(2.0、5.0、6.0和8.0)环境下吸附剂对AFB1的吸附能力, (2)不同吸附时间(30、60、90、120、150、210min)时吸附剂对AFB1的吸附能力, (3)不同酸碱条件对吸附剂-AFB1复合体稳定性的影响, (4)两种吸附剂对不同程度霉变玉米中霉菌毒素吸附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1)不同pH条件下,吸附剂D的吸附能力均显著高于吸附剂B(P0.05);两种添加吸附剂添加组对生长猪FI没有明显的影响(P>0.05),但有增加生长猪的ADG和降低F:G的趋势(P>0.05),且吸附剂D添加组的效果优于吸附剂B的添加组。
综合上述试验,经体内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研究,主成分为水合铝硅酸钠钙盐的吸附剂D对AFB1的吸附作用效果最好。
【英文摘要】Thre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s of mycotoxin adsorbents on aflatoxin B1 (AFB1) in Feed. The property of adsorption was evaluated, utilizing adsorption isotherm to selecte suitable adsorbents, and further tests were taken on the vitro sorption and vivo efficacy of AFB1Exp.1, The Study of Characterics of Absorbents on AFB1Vitro sorption of AFB1 on five adsorbents were characterized, two commercial adsorbents and three contrivable adsorbents were selected to sorb aflatoxin B1 (AFB1) as below:adsorbent A, main component is yeast cell extracts; adsorbent B, main component is HSCAS; adsorbent C, the compound of yeast cell extracts and HSCAS; adsorbent D, the compound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HSCAS; adsorbent E, the compound of activated carbon and yeast cell extracts. Adsorption isotherms were used in this test to describe the ad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Results showed that adsorbents fitted to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and suggested a multilayer of molecular of AFB1 adsorbed on adsorbents for their adsorption. For their greater adsorption quantity wechose adsorbent B and adsorbent D for further study.Exp.2, The Vitro Study of The Capacity of Absorbents on AFB1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chose adsorbents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follow condition:(1) AFB1 binding capacity by two adsorbents at pH 2.0,5.0,6.0,8.0, was compared, (2) AFB1 binding speed by two adsorbents in vitro condition was compared, (3)The stability of adsorbent-AFB1 complexes in vitro condition was conducted, (4) The binding capacity by two adsorbents to three degree of contaminated maize were compared. And primary results indicated that:(1) Adsorbent D showed the higher in vitro affinity for AFB1, than adsorbent B, (2) Adsorbent B bound 97.69% of the AFB1 in solution in 90min, and 96.03% adsorption rate by Adsorbent D, (3) Adsorbent B-AFB1 complex was much stronger than Adsorbent D-AFB1 the in vitro condition, (4) Both adsorbents showed high binding capacity for AFB1 in three extent contamination maize. It implied that:two adsorbents had a great detoxification capacity, strong adsorption adhesion, and short binding time, could form stable Adsorbent-AFB1 complex. Additionally, adsorbent D showed a greater capabilit than adsorbent B.Exp.3, Effect of Absorbents on Producing Performance of Growing Pig In vivo efficacy of two adsorbents as aflatoxin binders in finishing pig exposed toaflatoxin-contaminated feed was assessed. A total of 20 pigswere randomly allotted to four treatments (one pens pertreatment of pig). As a result, feed intake (FI) and averagedaily gain (ADG) decreased (P>0.05) and feed gain ratio (F:G) increased (P>0.05) in the treatment fed aflatoxin-contaminatedfeed versus the control treatment. The data suggested that thetwo adsorbents tested alleviated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growth preformence of finishing pigs caused by aflatoxin, while compared with adsorbent B, adsorbent D could alleviate thetoxic effect of AFB1 more effectively.In conclusion, adsorbentD could bind AFB1 effectively both in vitro and in vivo. The adsorption is chemical interac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dthat adsorbent D could alleviate some of the toxic effect in swines. It might prove to be beneficicial in the management ofaflatoxin-contaminated feedstuffs for swine.【关键词】吸附剂黄曲霉毒素B1 吸附效果特性霉变玉米【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青霉菌对Pb 2+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青 霉 菌对 P 2 b +的吸 附及 其影 响 因素研 究
唐丹, 刘利娜 , 张丽青
( 泰山医学院 化工学院 , 山东 泰安 2 11 ) 7 06
摘
要: 以青霉 茵(e ilu 为吸 附剂 , pnc l m) ii 对含 P “废水进 行吸 附研 究 , b 考察 了预 处理 方法、H 值、 p 温度 、 附 吸
Ta g Da L u L n Zh n qig n n, i i a, a g L p r n f asa dcl olg , a n2 11 C ia C e c gnei eat t i nMe ia c l e T i 7 0 6, hn ) aE n me o T h e a
剂用量和吸 附时间等 因素对吸 附效果的影响。主要 结论如 下 :. o 1 a O 预处理的茵体吸 附效果最好 , 0 1m l HC , /N 吸 附率为 8 .6 ; 9 9 % 吸附的最佳 p H范 围是 4~ ,H 为 5时效果最好 , 附率达 9 .3 ; 6p 吸 6 6 % 青霉菌浓度越 高吸 附 量越 大; 青霉茵吸 附 P 的速度很 快 , 5mi h 在 n时吸 附率就达 7 .6 , 随时间的增加吸 附率增 大,0 m n时 89% 且 6 i 吸 附率达到 最大值 8 . 1 ; 8 1%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不大 , 在常温下 即能较好吸附。青霉菌对 P “ 的吸 附过程 遵循 b
Fen lh方 程 。 ru di c
关键词 :b ; P “ 青霉茵; 生物吸 附; 影响 因素
中 图 分 类 号 :7 3 X 0 文 献标 识码 : A
Su y o o pin o b b e iil m n t co s t d n S r t fP y p ncl u a d isFa tr o i
预防霉菌毒素的吸附剂研究进展
预防霉菌毒素的吸附剂研究进展孙晓杰;刘滢;王安如【摘要】霉菌毒素不仅会对细胞的RNA、DNA以及蛋白质各种物质的合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细胞内部活性氧的含量,这样便可以造成一定的氧化应激状态,进一步对细胞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和DNA损伤.低浓度的霉菌毒素还会对畜禽的免疫功能和生产性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高浓度的霉菌毒素还会对动物的各个脏器造成严重的损伤,甚至还会危及生命.鉴于此,本文先对霉菌毒素的危害进行了一定的分析,然后对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了一定的阐述,以其可以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文摘》【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2页(P66,88)【关键词】霉菌毒素;危害;吸附剂;研究进展【作者】孙晓杰;刘滢;王安如【作者单位】北京市饲料安全生物调控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92;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2;北京市饲料安全生物调控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92;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2;北京市饲料安全生物调控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192;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2【正文语种】中文霉菌毒素主要是由青霉菌、曲霉菌以及镰刀菌等各种类型的真菌所产生的有毒次生代谢产物所组成,在1960年科学家发现了黄曲霉素之后,经过研究试验表明,霉菌毒素无论对人类还是对动物都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但是,在已发现的各种霉菌毒素当中,毒性最强的要数黄曲霉毒素B1(AFB1),其具有比较强的致癌性,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归类为I类致癌物,如果接触到会引起慢性或者是急性中毒,对人体各个脏器都有一定的损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我们可以通过加入一定量的降解毒素物质来降低其毒性。
为了更好地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世界卫生组织对赭曲霉毒素(OTA)、黄曲霉毒素(AF)以及玉米赤霉烯酮(ZEA)等多种毒素都规定了具体的安全限值。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文章编号:025322468(2002)20620779205 中图分类号:X 788 文献标识码:A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李蒙英,倪建国,洪法水,谢立群,孟祥勋 (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科学系,苏州 215006)摘要: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 21首先对偶氮染料S 2119、蒽醌染料艳紫K N 2B (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 2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 ΠL 、酒石酸铵为20mm ol ΠL 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 N 2B 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 ΠL 的艳紫K N 2B 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 2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 ,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关键词:染料;生物吸附脱色;再生菌丝;真菌和细菌Adsorp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dyes by fungus and bacterium ,and re 2generation of the adsorption and decolorization capacityLI M engying ,NI Jianguo ,H ONG Fashui ,XIE Liqun ,ME NG X iangxun (Department of Biology Science ,C ollege ofLife Scienc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Abstract :Adsorption and decolorization of dyes by fungus and bacterium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adsorption and decolorization capacity ware investigated 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ungus ,P enicillium sp.G 21adsorbed and elim inated azo dye P olyS 2119T M and anthraquinone dye C.I.Reactive violet 22form solutions ,and the adsorp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in the liquid medium of mycelium.Decoloriaztion and degradation of the adsorbed dyes ware im plemented through co 2culturing dyes adsorpted mycelium with bacteri 2um ,and decolorization rate was in fluenced at certain extent by the concentration of glucose and nitrogen in medium.The liquid medium with 5g ΠL glucose and 20mm ol ΠL amm onium tartrate showed the best effect in mycelium adsorption and decolorzation to the dyes.The mycelium could be repeatedly used for four times to treat the dye solution with 100mg ΠL C.I.Reactive violet N 2R dye wastewater.75.9%of decolori 2zation and elim ination of dyeing 2waste water was obtained by treatment with P enicillium sp G 21for 3h.The dye 2adsorbed mycelium could be com pletely decolorized by coculturing with bacterium ,and could be regenerated to treat dye 2wastewater one m ore time.K eyw ords :dyes ;biosorption and decolorization ;regeneracy mycelium;fungus and bacterium收稿日期:2001211226;修订日期:2002201226基金项目:苏州市科委资助课题SSZ 0141作者简介:李蒙英(1963—),女,讲师由于真菌对染料的脱色降解具有广谱性,在处理成分复杂,染料变化频繁的染料废水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而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一些研究表明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Trametes ver sicolor 、Penicillium sp.等真菌在吸附、脱色染料的广谱性、矿化率、脱色速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1—3].但真菌一般不能以染料作为唯一的碳源和能源正常生长,从而会使其在染料废水处理中因补充碳源或能源使成本提高.我们曾报道了青霉菌Penicillium sp.对偶氮、蒽醌染料的吸附、脱色降解作用[3].但利用青霉菌和细菌共同作用对染料吸附、脱色及其吸附脱色能力的再生从而降低处理成本的研究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文在前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碳、氮营养因子对青霉菌和细菌吸附及脱色降解染料的影响,以加快青霉菌对染第22卷第6期2002年11月环 境 科 学 学 报ACT A SCIE NTI AE CIRCUMST ANTI AEV ol.22,N o.6N ov.,2002087环 境 科 学 学 报22卷料的吸附去除和与细菌共培养时的脱色降解速度,促进青霉菌吸附脱色能力的再生,为真菌应用于染料废水处理,加快染料脱色降解速度,增加菌体对染料废水的处理次数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指导.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染料:偶氮染料S2119(P oly S2119T M,最大吸收波长为472nm)购自Sigma公司,蒽醌染料艳紫K N2B(C.I.Reactive violet22,最大吸收波长为562nm),取自苏州某印染厂.酸性染料废水:采自苏州某印染厂,颜色为黑紫色,C OD值为1000—1500mgΠL,pH3.1.真菌:青霉菌G21(Peni2 cillium sp.B1,ATCC74414),取自美国模式菌种保藏中心.细菌:L21菌株(Enterobacter sp.)和L22菌株(P seudomonas sp.),从染料废水中分离、获得,并通过API分类系统鉴定到种.本实验以L21菌株和L22菌株的混合细菌悬液为接种物.1.2 培养基PDA培养基[4],葡萄糖浓度改为5gΠL,酒石酸铵20mm olΠL,pH5.8,葡萄糖含量对菌丝吸附脱色影响实验中葡萄糖浓度分别为0、2.5、5.0、10.0和20.0gΠL,含氮量对菌丝吸附脱色影响实验中酒石酸铵浓度分别为0、10、20、30和40mm olΠL.1.3 培养方法以斜面培养基上的青霉菌G21孢子制成孢子悬液,4层纱布过滤后接种液体培养基, 28℃,150rΠmin振荡培养3d,取出菌丝球做吸附实验,同时向培养液中加入1m L1×109—2×109个Πm L混合细菌悬液继续培养.1.4 菌丝对染料吸附脱色能力再生实验方法称取10g湿菌球放入100m L已灭菌的不同浓度染料水溶液中,28℃,150rΠmin振荡,12h 后取上层清液3000rΠmin离心15min,分光光度法测定染料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值,计算染料残留量,同时从染料水溶液中取出吸附染料的菌丝球放回加入细菌的原培养液中,观察菌丝球颜色变化,当菌丝球上颜色完全褪去,重新变成白色时即认为染料完全脱色,随后将菌丝球放入初始浓度与前次相同的染料水中,重复上述吸附脱色实验,观察、测定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再生情况.1.5 菌丝对染料废水的处理称取200g湿菌球放入2000m L染料废水中,常温(25℃)下曝气,处理过程中以重铬酸钾法[5]定时测定水样C OD值,日立U23000分光光度计扫描10倍稀释水样在200—700nm的吸收光谱,根据光谱图比较废水在较大吸收波长504nm处吸光度值(A)的变化,计算色度去除504率.3h后取出吸附染料的菌丝球放回加入细菌的原培养液中,目测菌丝球上的染料完全脱色后,取出吸附能力得到再生的菌丝球放入新的染料废水中,再次测定水样C OD值和吸光度值变化.由于从培养基中取出的菌丝球放入废水中会带入一部分有机物,废水吸附试验的同时进行对照试验,取20g湿菌球放入200m L蒸馏水中,以相同处理方式测定蒸馏水的C OD值(C OD对照)变化,菌丝对染料的C OD去除率(%)=(C OD原废水-C OD水样ΠC OD原废水)×100%.2 结果与讨论2.1 营养因子对青霉菌和细菌吸附及脱色降解染料的影响图1 葡萄糖对菌丝吸附去除染料的影响F ig.1 E ffect of glucose on ads orption and elim ination of dyes by m ycelium of P enicilium s p.2.1.1 葡萄糖含量对菌丝吸附、脱色的影响 由图1可见,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去除效果不同,无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去除效果最差,而含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球对染料水溶液处理20h ,去除率都在95158%以上.从一定量菌丝吸附染料速率看,5g ΠL 以上葡萄糖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球对两种染料的吸附速率均较快.将在染料水中吸附20h 后的菌丝球放回加入混合细菌的原培养液,菌丝上的染料吸附牢固,只有极少量染料进入培养液,培养其间菌丝和培养液中染料逐步脱色,从表1可知葡萄糖浓度高或低,均使完全脱色时间延长,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5g ΠL 葡萄糖浓度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咐脱色效果最好,以下试验所用培养基葡萄糖浓度均采用5g ΠL.表1 菌丝上染料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的完全脱色时间(h)T able 1 T ime (h )needed for com plete decolorizationof dyes abs orbed on mycelium in mediumwith different glucose concentrations 葡萄糖浓度,g ΠL0 2.5 5.010.020.0S 211948483696148艳紫K N 2B4824812722.1.2 含氮量对菌丝吸附脱色的影响 本试验采用酒石酸铵作为G 21菌株的主要氮源.菌丝球在S 2119和艳紫K N 2B 染料水溶液中吸附10h 后,染料去除率见表2,由实验结果可知,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去除作用受氮源浓度影响不大.将在染料水溶液中吸附20h 的菌丝球放回加入细菌的原培养液后,染料完全脱色时 表2 不同氮源浓度培养基中的菌丝吸附10h 染料去除率(%)T able 2 Rem oval rate of dyes by mycelium abs orbed for10hours in medium with different N concentrations酒石酸铵浓度,mm ol ΠL010203040S 211995.9894.3095.9696.0095.78艳紫K N 2B98.4798.8099.2099.0899.13表3 菌丝上染料在不同氮源浓度培养基中的完全脱色时间(h)T able 3 T ime (h )needed for com plete decolorizationof dyes abs orbedon mycelium in medium with different N concentrations酒石酸铵浓度,mm ol ΠL010203040S 211912096386060艳紫K N 2B962481236间见表3.由表3可知,菌丝上染料的脱色受氮源浓度影响较大,吸附了S 2119和艳紫K N 2B 的菌丝都以在酒石酸铵浓度为20mm ol 的培养基中脱色最快,由于培养基中经历了3d G 21真菌的生长,1d 混合细菌的生长,推测在加入染料的第4d 培养基中氮源消耗较大.J.S wamy 的实验发现T .ver sicolor zai 在有葡萄糖(>0.13g ΠL )和低N 浓度(0.086g ΠL NH +4)条件下可保持快速脱色[6],P .chrysosporium 中起染料脱色作用的木素过氧化物酶(LiP )和锰过氧化物酶(MnP )的产生也与碳、氮浓度有关[7,8],限N (<2.4mm ol )或限C (<0.01mm ol )有利于染料脱色,本实验中青霉菌G 21和L 21、L 22细菌对染料的脱色速度亦与碳、氮浓度有密切关系,但碳、氮浓度分别在什么浓度范围时可对染料快速脱色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下试验所用培养基酒石酸铵浓度均采用20mm ol ΠL.1876期李蒙英等: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2.2 菌丝吸附能力的再生G 21菌丝对100、200、400、600和800mg ΠL 艳紫K N 2B 水溶液吸附12h 后的染料残留浓度、放回原培养液后染料完全脱色时间及吸咐脱色能力再生情况见表4.用于处理100mg ΠL 染料水溶液的G 21菌丝球吸附、脱色再生次数可达4次,在第1、2和3次吸附时,对染料的去除率分别达98.1%、93.0%和89.3%,完全脱色时间均在12h 左右,第3次完全脱色后的菌丝球开始松散,无韧性,较难从培养液中全部取出,用于第4次吸附的菌丝球量减少,但染料去除率仍达66.7%,菌球对吸附染料第4次脱色后,菌球松散,不能再用.菌丝对400mg ΠL 以上染料水溶液的吸附、脱色,尽管再生次数少,但由于每次吸附量较大,累计吸附、脱色染料的总量与100mg ΠL 和200mg ΠL 的相近.表4 菌丝及再生菌丝对艳紫KN 2B 的吸附脱色T able 4 Ads orption and decolourization of C.I.Reactive violet 22by mycelium and regenerated mycelium初始浓度,mg ΠL 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残留浓度,mg ΠL 完全脱色时间,h残留浓度,mg ΠL 完全脱色时间,h残留浓度,mg ΠL 完全脱色时间,h残留浓度,mg ΠL 完全脱色时间,h1001.898 6.96810.691233.332420065.692468.3824122.0948400229.9024242.6596600411.2730466.67120800581.3730685.29120 J.S wamy 等研究了真菌T .ver sicolor 对染料的连续脱色[6],以探索真菌脱色能力的持久性,培养液中真菌可在第3—15d 内对连续加入至20—60mg ΠL 的同一种或不同种或混合染料图2 原染料废水和经G 21菌丝处理1、2和3h 的染料废水的光谱图Fig.2 S pectrogram of original dve 2wastewater and the wastewater treated by mvcelium for 1,2,3h脱色.李慧蓉等研究了白腐真菌的固定化脱色[9],通过真菌的固定化探索真菌脱色染料的工业化应用,生长固定在维尼纶纤维上的白腐真菌P .chrysosporium 对100mg ΠL 比布列希猩红第5天的脱色率达97.2%,整个脱色过程均在培养液中进行.本实验中青霉菌G 21通过菌丝再生,对染料的脱色能力可维持8d 左右,但由于实验中G 21菌丝首先用于对染料水中染料的吸附,使染料水中染料被迅速抽提出来,减少了水体中的染料含量,吸附染料的菌丝则在培养液中与细菌共同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因为青霉菌对染料的吸附和脱色不是在培养液这一单一体系中进行,这种脱色方式较有可能使真菌对大水量染料废水进行处理.2.3 菌丝对染料废水的处理从图2看出不同水样在226、312、504和622nm 处各有一吸收峰,其中以504nm 处吸收值最大.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染料废水各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值均下降,以504nm 处吸光值的变化计算菌丝对染料废水色度去除率,由表5可知菌丝第1次对染料废水处理3h 色度去除率达7519%,吸附染料的菌丝放回原培养液后第3d 染料完全脱色,脱色能力得到再生的菌丝第2次对染料废水处理3h 色度去除率为6813%,吸287环 境 科 学 学 报22卷附染料的菌丝放回原培养液后脱色时间延长,第10d 菌丝和培养液中仍有少量染料没有脱色,菌丝球开始松散失去再生能力.两次处理,菌丝在3h 内均可通过吸附作用从废水中去除大部分染料,但处理后废水C OD 值仍偏高,从对照试验发现菌丝球带入一部分有机物到废水中,不同处理时间水样的C OD 中包含一部分由菌丝球带入的有机物,从而增加了废水中的C OD ,虽然处理后水样的C OD 值不够理想,但废水的性质已发生改变,废水中不易生物降解的染料大分子被菌丝吸附去除,增加了一部分由G 21菌丝带入的有机物,从而增强了废水的可生化程度,这就为废水的深度处理带来了方便.吸附到菌丝上的染料在与细菌共培养中被脱色,实现了微生物对复杂有机大分子物质的生物降解.表5 菌丝和再生菌丝对染料废水的处理T able 5 T reatment of dye wastewater by mycelium and regenerated mycelium第1次第2次原废水1h 2h 3h原废水1h 2h 3h A 5040.6730.2490.1850.1620.6210.2750.2150.197色度去除率,%63.072.575.955.765.468.3COD 水样,mg ・L -11015585.3486.1466.31018675.1601.1585.3COD 对照,mg ・L -1248.0297.6317.0COD 去除率,%42.352.154.133.740.142.53 结论青霉菌G 21可对偶氮染料S 2119、蒽醌染料艳紫K N 2B 水溶液中染料快速吸附去除,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而脱色速度则以在葡萄糖含量较低的培养液中为快,完成脱色的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 ΠL 的艳紫K N 2B 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菌丝的再生为真菌对染料废水的低成本处理探索了新的途径.青霉菌G 21菌丝和再生菌丝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1—3h ,色度去除率可达55.7—75.9%,废水中大部分不易生物降解的染料大分子被菌丝吸附去除,并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被脱色降解,实现了微生物对复杂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参考文献:[1] S wamy J ,et al .The evaluation of white rot fungi in the decoloration of textile dyes[J ].Enzyme and M icro T ech ,1999,24:130—137[2] W ang Y X ,et al .Ads orption and degradation of synthetic dyes on the mycelium of T rametes versicolor[J ].W at sci T ech ,1998,38(4):233—238[3] 李蒙英等.青霉菌(Penicillium sp.)对三种活性染料的吸附和降解[J ].中国环境科学,2001,21(5):447—451[4] 张纪忠,编.微生物分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364[5] 电力科学研究院.火力发电厂水汽实验方法[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84.167—171[6] S wamy J ,et al .E ffects of glucose and NH +4concentrations on sequential dye decoloration by Trametes versicolor [J ].Enzyme and M icro T ech ,1999,25:278—284[7] M eyser P ,et al .Ligninolytic enzyme system of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Syntheszed in the absence of lingnin in response to ni 2trogen starvation[J ].J bacteriol ,1978,135(3):790—797[8] Farrel R L ,et al .Physical and peroxidase is oenzymes from Phanerochaete chrys osporium[J ].Enzyme and M icro T ech ,1989,11:322—328[9] 李慧蓉,等.黄孢原毛平革菌细胞固定化技术的比较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2001,14(1):41—443876期李蒙英等: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草酸青霉菌产酶条件优化及其秸秆腐解能力_耿丽平
第30卷第3期农业工程学报 V ol.30 No.3170 2014年2月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Feb. 2014 草酸青霉菌产酶条件优化及其秸秆腐解能力耿丽平1,陆秀君2,赵全利1,高宁大1,刘文菊1,3※(1. 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保定 071001;2. 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保定 071001;3. 国家北方山区工程研究中心,保定 071001)摘要:目前还田的玉米秸秆存在腐解难的特点,如何加速玉米秸秆腐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该试验采用纤维素-刚果红染色法从河北山前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且长期秸秆还田的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活性高的真菌。
将测得的ITS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上进行同源性比对,综合形态特征和ITS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该菌株鉴定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
该文对其产酶条件和玉米秸秆分解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结果表明,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液体培养基和玉米秸秆液体培养基上30℃培养72 h,内切葡聚糖酶(CMCase酶)和滤纸酶(FPase酶)活性分别达672.8、282.9和774.6、618.3 U;以玉米秸秆为底物其产天然纤维素总酶活性可达到376.1 U,说明该菌具有较强的玉米秸秆分解能力。
该菌最佳产酶条件为:0.3%的牛肉膏蛋白胨为氮源,接种量为5%,培养温度为28~35℃,pH值=4~7,培养48~96 h;最优发酵条件为固液比为1∶10,培养时间为48 h,培养温度为30℃,pH值为6.5。
该菌株对玉米秸秆腐解能力的研究表明,在秸秆揺瓶试验中,培养10 d后,秸秆腐解率达87.3%,为对照的1.90倍;在土壤培养试验中,培养45 d时,腐解率达83.5%,是对照的1.62倍;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小麦盆栽试验中,培养65 d时,秸秆腐解率达70.8%,高于对照15.1%。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产品类型、作用机理、效果介绍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产品类型、作用机理、效果介绍张学勤李富强国内对霉菌毒素、去毒方法研究较晚, 系统性的认识尚未普及。
尤其近年国外不同公司的多个产品进入中国, 往往从各自角度介绍自己的产品, 容易造成模糊认识。
1、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历史演进发达国家在20 世纪70 年代开始重视霉菌毒素对畜禽产业的危害, 特别关注黄曲霉毒素。
经过20 多年时间, 尝试了多种去毒的方法, 包括谷物霉菌毒素检测方法的完善、霉菌抑制剂的研究与应用、发酵法脱毒法、微生物失活霉菌毒素法、物理脱毒法、热失活法、放射性去毒法、氨化灭活法、吸附脱毒法, 等等。
最后总结为无机物理吸附去毒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
所以1993 年美国FDA 首次批准 2 个以氢氧化硅铝酸钠钙为成分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上市, 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
其中的一个就是当今的辉瑞在市场上销售的"霉卫宝"产品。
2、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主要类型(1)黏土类(HSCAS)吸附剂;(2)酵母细胞壁提取物;(3)酶解毒剂;(4)菌解毒剂;(5)中草药(国产品)。
3、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产品的去毒原理3.1 黏土类(HSCAS)吸附剂利用四面体- 八面体- 四面体(T- O- T) 层间多空结构与表面形成的离子极性, 强吸附同样具有离子极性的霉菌毒素, 强大的吸附力来自于超大的表面积与静电吸附。
这种吸附的完全性由两个因素决定, 即黏土种类本身与霉菌毒素种类本身。
黏土有几十种, 不同种类的黏土,其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千差万别。
3.2 酵母细胞壁提取物利用酵母细胞壁内的葡萄糖甘露聚糖的化学结构与同样属于有机类的霉菌毒素的亲和性,吸附霉菌毒素。
类似于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为表面亲和吸附。
3.3 酶解去毒剂酶解去毒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首先, 酶具有极强的选择性, 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酶法可以解决所有的霉菌毒素的毒性; 其次, 对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十分敏感, 极易失活; 再次是胃肠道的温度与复杂的环境, 包括变化的pH 值, 是否适合该种酶的作用条件?最后, 酶解后的次级产物是否能保证没有毒性? 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 次级产物有造成淋巴系统严重损伤的事实。
预处理青霉菌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
第28卷 第5期2009年 9月环 境 化 学E NV I RONMENTAL C H E M I STRY V o.l 28,N o .5September 20092008年10月25日收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17401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42021).**联系人:flz 1997@1631co m预处理青霉菌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张丽芳1** 魏德洲2(1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沈阳,110168;2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沈阳,110004)摘 要 以青霉菌(P enicilli um sp 1)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染料中性红和孔雀绿进行了吸附研究.试验考察了预处理方法、p H 值和重金属离子对吸附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试验选用的预处理剂中,碳酸氢钠预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最好;溶液的p H 值为5)6时,对染料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当溶液中含有50m g #l -1Pb 2+,Z n 2+,Cu 2+任一种金属离子时,对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均有抑制作用.碳酸氢钠处理菌体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相关系数均为019997.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过程中有N a +,K +和M g 2+的释放,表明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吸附机制.此外,吸附过程中静电吸附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关键词 生物吸附,青霉菌,中性红,孔雀绿,预处理1由于染料废水具有成分复杂、毒性强、色度深、难以生化降解等特点[1],如果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并可能通过食物链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常用的染料废水处理方法有活性炭吸附法、絮凝沉淀法、化学氧化法、离子交换法,但因效率低、成本高或者产泥量大等原因,使其广泛使用受到限制[2,3].生物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无二次污染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生物吸附法与生物降解法相比,主要优点是吸附过程中不需供应营养源,因而不会受到水中毒物和冲击负荷的影响.本文以真菌为吸附剂,对菌体进行了适当的化学预处理,以改善其吸附性能,探讨了预处理后的菌体对阳离子染料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规律和吸附机理.1 实验方法本试验用染料吸附剂为丝状真菌,该真菌从空气中分离而来,参照文献[4],鉴定该真菌为青霉属(P enicillium sp 1),为不对称青霉组群.试验所用中性红和孔雀绿均为阳离子染料.液体培养基:葡萄糖15g ;(NH 4)2SO 45g ;M gSO 4015g ;KH 2PO 41g ;蒸馏水1000m.l 查氏固体培养基:蔗糖30g ;Na NO 32g ;M gSO 4015g ;琼脂20g ;K 2HPO 41g ;FeSO 40101g ;KC l 015g ;蒸馏水1000m.l 用于培养菌体的孢子.菌体的培养:将斜面上的孢子移入液体培养基中,30e ,150r #m i n -1,恒温振荡培养约72h 后收获菌体,去离子水洗涤多次,过滤并吸干水分即得到湿菌体,于4e 冷藏备用.菌体预处理:取定量湿菌体分别置于011m ol #l-1N a OH,Na 2CO 3,Na H C O 3,CaC l 2,HC l 溶液中,室温振荡2h ,过滤、洗涤多次备用.分别取定量原菌体和预处理菌体在60e 下烘干,测定干湿比. 取012g 菌体投加到50m l 含50m g #l -1的染料(或者Pb 2+,Zn 2+,Cu 2+)溶液中,在150r #m in -1,25e 下振荡吸附.吸附平衡后,离心,取上清液(测定金属离子时,染料与金属离子混合体系的上清液需经过酸消解),分别用721E 型分光光度计和9003A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上清液中染料和金属离子的浓度.计算公式如下:q e =(C 0-C e )V /M(1)式中,q e 为菌体吸附量(m g #g -1),C 0为染料(金属离子)初始浓度(mg #l -1),C e 为吸附平衡时的染料(金属离子)浓度(m g #l -1),V 为溶液的体积(l),M 吸附剂用量(g ,干重).754 环 境 化 学28卷 分别将碳酸氢钠预处理的菌体和未处理的菌体用去离子水洗涤多次,自然晾干后,通过SSX -550扫描电子显微镜(日本岛津公司)观察菌体的表面特征.2 预处理方法对菌体吸附染料的影响试验选用酸、盐和碱类不同类型的处理剂对菌体进行了预处理,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菌体经过不同处理剂处理后,吸附量的变化情况差异很大.菌体经盐酸处理后吸附效果与原菌体几乎一致,经过碱处理的菌体吸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菌体经过碱处理可能在其表面上产生了大量的负电点[5],有利于对阳离子染料的吸附.菌体经盐处理后其吸附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的吸附量大于其它盐类处理菌体的吸附量.菌体经碳酸氢钠处理后,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量分别为48145m g #g -1和42130m g #g -1,与原菌体吸附量相比分别提高了41%和42%.3 体系的pH 值对吸附的影响分别考察了体系不同pH 值对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影响,试验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当溶液pH 值为2时,菌体吸附量较小,随着溶液p H 值升高,菌体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当p H 值为5)6时,菌体的吸附量最大.当p H 值继续升高时,此时的吸附量又开始下降.在强酸性条件下不利于菌体对染料的吸附,这是由于菌体表面各种活性官能团如羧基、氨基和磷酸基等在p H 值较低时菌体表面带有较多正电荷,抑制阳离子染料在菌体上的吸附,随着p H 值升高,菌体表面的负电荷逐渐增大,有利于对阳离子染料的静电吸附,因此吸附量逐渐升高[6].图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吸附的影响F i g 11 Effect of pretreat m ent m ethods on b i o sorption 图2 p H 值对吸附的影响Fig 12 E ffec t of p H on b i oso rpti on4 重金属离子与染料的竞争吸附分别考察了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对重金属离子(Pb 2+,Zn 2+,Cu 2+)和阳离子染料在单一体系(染料或者金属离子)和混合体系(金属+染料)中的吸附情况.试验中重金属离子、活性艳红和酸性大红的浓度在单一体系和混合体系均为50m g #l -1,吸附体系的初始p H 值均为515.试验结果见表1.表1 单一/混合体系预处理菌体的吸附性能Table 1 A dsorpti on capacity o f pretrea ted bio m ass i n m i xed /s i ng le syste m染料金属离子金属离子的吸附量/mg #g -1染料的吸附量/m g #g -1混合体系单一金属混合体系单一染料Pb 2+4010037167714348157中性红Zn 2+4913448131715148157Cu 2+4919149182618948157Pb 2+4110737167614942185孔雀绿Zn 2+4913248131615942185Cu 2+4919249182518742185 由表1可看出,当体系中分别含有Pb 2+,Cu 2+或Zn 2+离子时,菌体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量5期张丽芳等:预处理青霉菌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755 明显下降,表明重金属离子对阳离子染料吸附有抑制作用.如Pb 2+与中性红混合之后,对中性红的吸附量由单一体系的48157m g #g -1急剧下降到混合体系的7143mg #g -1,说明Pb 2+与中性红之间存在竞争吸附位点.当体系中含有Cu 2+或Zn 2+时,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量也均有明显的下降.5 吸附动力学试验数据用准二级速率方程进行线性拟合,准二级速率方程线性表达式为:t /q t =1/k 2q 2e +t /q e(2)式中,q e 为平衡吸附量(m g #g-1),q t 为t 时刻的吸附量(m g #g -1),k 2为二级吸附速率常数(g #m g -1#m in -1).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试验数据时,整个吸附时间内吸附数据线性良好(图略),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线性相关系数均为019997.预处理的菌体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二级速率常数分别为010096和010093g #m g -1#m i n -1.预处理的菌体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平衡吸附量的预测值分别为48108和42155m g #g -1,而实际平衡时的吸附量值分别为48120和42178m g #g -1,预测值和试验值吻合较好,这表明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的过程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描述.6 吸附机理对试验用的原菌体和Na HCO 3预处理菌体分别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菌体在液体培养基振荡培养3d 后,呈菌丝球状.图3(a)和(b)为菌丝球局部扫描电镜照片.菌体无论处理与否,菌丝均纤细,表面积较大,菌丝之间充满空隙,这有利于菌体对染料的吸附.由图3(c)和(d)可知,原菌体细胞壁表面光滑无痕,而经过N a HCO 3预处理后菌体的细胞壁表面粗糙不平,菌体表面有部分有机物溶解,增大了菌体的表面积,同时也增加了吸附染料的位点,有利于菌体对染料的吸附.图3 原菌体和预处理菌体的扫描电镜照片Fig 13 SE M of nati ve and pre trea ted bio m ass prepara ti ons为了进一步考察N a H C O 3对菌体表面性质的影响,对菌体进行了碱滴定试验.分别将湿重为011g 图4 原菌体和预处理菌体的碱滴定曲线F i g 14 A l ka li titra ti on curves of pretreated and na ti ve bio m ass 的原菌体和N a H CO 3预处理的菌体,置于p H 值为2的50m l 去离子水中,在磁力搅拌器搅拌下,用011m ol #l -1的N a OH 滴加,使体系的pH 值发生改变,并记录每消耗1m lN a OH 后溶液的pH 值.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以看出,原菌体、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碱滴定的曲线走向相似,下拐点出现在p H 值为2)4之间,上拐点出现在p H 值为10)12之间.在下拐点处,p H 值由2增至4时,原菌体、预处理菌体的氢氧化钠的消耗量均小于空白样,这表明,2种菌体均吸收体系中的质子,降低了对氢氧化钠的消耗.比较原菌体和预处理后菌756环境化学28卷体的氢氧化钠的消耗量,发现预处理后的菌体氢氧化钠的消耗量要小于原菌体,表明预处理后菌体吸附质子的能力大于原菌体吸附能力.用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对吸附前后体系中金属离子(Na+,K+,M g2+)的浓度进行分析,并以不加染料为对照样.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时,N a+,K+,M g2+的交换量分别为48178,10149和4167L m o l#l-1,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孔雀绿时,Na+,K+和M g2+的交换量分别为45191,9164和7175L m o l#l-1.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在吸附过程中与钠离子交换量最大.综上所述,碱和盐处理的菌体能显著提高菌体对中性红和孔雀绿的吸附能力,盐酸预处理菌体吸附能力与对照样相比相差不大,而碳酸氢钠处理的菌体吸附效果最好.体系的p H值对菌体吸附染料的影响较大.在强酸溶液中,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的效果较差,而当p H值为510)610时,吸附效果较好.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其相关系数均为019997.试验用的菌体经碳酸氢钠处理后,菌体的表面积增大,有利于对染料的吸附;碳酸氢钠预处理菌体吸附中性红和孔雀绿过程中有钠、钾和镁离子的释放,表明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吸附机制.参考文献[1]陆朝阳,沈莉莉,张全兴,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的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1工业水处理,2004,24(3)B12)16[2]Ponnusa m iV,K rit h i ka V,M adhu ra m R,B iosorpti on ofR eacti ve Dye U si ng A ci d-Treated R ice Hu s k:FactorialDesi gn Anal ysis[J]1Jou rnal ofH aza rdou sM a teri a ls,2007,142B397)403[3]M aurya N S,M ittalA K,C ornel P et a,l B iosorpti on of Dyes U si ng Dead M acro Fung:i E ffect ofDye Stru cture,Ionic Strengt h and pH[J]1B ioresou rce Tec hn ology,2006,97(3)B512)521[4]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第一版)[M]1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495)512[5]Fu Y,V iravaghavan T,FungalD ecolori zati on ofDyeW aste w ater:a Rev i e w[J]1B ioresoure T ec hnology,2001,79(3)B251)262[6]L i n Z Y,Zhou C H,A Fu rt her Ins i gh t i n t o t he M echan is m of Ag+B i osorp tion by L actoba cill u s s p1S trai n A09[J]1Sp ect roch i m c a A ct aPa rtA,2005,61(6)B1195)1200B I OS ORPTI ON OF NEUTRAL RED AND M ALACH ITE GREENBY PRETREATED PEN ICILLIU M SP1Z HANG L i-fang1WEI D e-zhou2(1School of Environm en t al and Che m icalE ngi neeri ng,Sh enyang L i gong Un i versit y,Sh enyang,110168,Ch i na;2School of Resou rces&C ivilE ngi neeri ng,Nort heastern U n i versit y,Shenyang,110004,Ch i na1)ABSTRACTThe biosorption o f neutra l red and m alachite green i n aqueous so l u ti o n w ith P enicilli u m sp1as w ell as the i n fluence of pretreat m en tm ethods,p H and heavy m eta ls on adsorpti o n w as i n vesti g a ted1The adsorpti o n m echan is m o f dyes w as also revealed1Am ong severa l pre trea ted b io m ass preparations,N a H CO3-treated bio m ass w as the best one and ob ta i n ed the m ax i m um uptakes o f dy es at pH5)61A t the p resent of any heavy m etal ion of Pb2+,Cu2+or Zn2+of50m g#l-1in aqueous so luti o n,the b iosorpti o n capac ity of neu-tra l red and m alach ite g reen w as decreased1The adso r p tion k i n etics of dyes on N a H CO3-treated m yce lia cou l d be described by the pseudo second-order reaction m ode,l and the corre lation coeffic ien ts w ere bo th 0199971N a H CO3-treated m yce lia re leased N a+,K+andM g2+after adso rption,The result show ed that ion exchange w as i m portan tm echan is m in b iosorp tion o f neutral red and m alach ite g reen1E lectro static interac tion m echan ism cou l d a lso play a ro le in the b ioso rpti o n o f dyes on pretrea ted b io m ass1 K eyw ords:biosorption,Penicillium sp1,neutral red,m a lach ite green,pretreat m ent1。
4种霉菌毒素的吸附和降解效果研究开题报告
4种霉菌毒素的吸附和降解效果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霉菌毒素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质,经常出现在不同的粮食和饲料中。
这些毒素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因此其检测和去除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当前,除了利用化学方法去除外,吸附和降解是常用的治理方法。
本研究将着眼于研究四种不同的霉菌毒素,探索吸附和降解的效果,并探索有效的治理方法,为粮食和饲料的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目的:探索4种不同霉菌毒素的吸附和降解效果,并研究其相关的影响因素,如温度、pH值、浓度等。
同时,结合SEM、XRD等先进的分析技术对去除霉菌毒素的机制进行分析与探讨。
内容:1、筛选各种吸附剂,评估其不同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研究。
2、研究各种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如温度、pH值、浓度等。
3、研究生物降解霉菌毒素的菌种,并研究其对4种不同霉菌毒素的降解效果。
4、通过SEM、XRD等分析技术,研究吸附和降解机制。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吸附实验选取不同的吸附剂,如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纳米材料等,进行不同条件下的吸附实验,分析吸附效果。
2、生物降解实验筛选适合生物降解的菌种,进行霉菌毒素降解实验,分析降解效果。
3、分析技术使用SEM、XRD等技术对吸附和降解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去除霉菌毒素的机制。
四、论文结构和预期成果论文结构:1、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等。
2、文献综述: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
3、材料与方法:详述吸附和降解实验的过程和条件。
4、实验结果与分析:介绍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探讨吸附和降解的机理。
5、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和展望。
预期成果:1、确定针对不同霉菌毒素的最适吸附剂。
2、探明吸附和降解效果的影响因素,提供治理建议。
3、筛选出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菌种。
4、通过SEM、XRD等技术明确吸附和降解机制。
霉菌毒素吸附剂防霉剂抗氧化剂的种类及其质量差异陈峰104
✓ 第四类是免疫化学检测方法,如ELISA方法等。 ✓ 或是以上方法的联合使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防霉剂抗氧化剂的种 类及其质量差异陈峰104
六、霉菌/毒素的控制
• 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控制可以从多种途径进行, 如控制好饲料的原料质量,防止饲料原料如玉 米在生产前就霉变;控制好饲料的加工过程, 特别是控制好饲料的水分及高温制粒后的降温 过程;控制好饲料的贮藏和运输,防止饲料因 潮湿、高温、包装损坏、昼夜温差太大、雨淋 等因素而霉变;在饲料中加入足量的防霉剂; 在饲料中加入霉菌毒素解毒/吸附剂预防或清除 毒素。
霉菌毒素吸附剂防霉剂抗氧化剂的种 类及其质量差异陈峰104
• 急性中毒:引起肝硬变和肝脏纤维样病 变,直至死亡。
• 慢性中毒:毒素在肝脏、心肌和肌肉中 逐渐积累而增强它的毒性。对肝脏的直 接损伤可能导致基因畸变,试验结果证 明,它们有很强的致癌性,主要是诱发 肝癌。
• 还会诱发肾癌。黄曲霉毒素的致癌性与
4.1 黄曲霉毒素
•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 生的一种对人类危害特别大的强烈致癌 物质,也是最常见的霉菌毒素。黄曲霉 毒素在1961年首次从霉变花生粉中提取 出来后,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黄曲 霉毒素的衍生物和相似物,所以它是指 一类结构类似的化合物而非一种化合物。
霉菌毒素吸附剂防霉剂抗氧化剂的种 类及其质量差异陈峰104
➢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 生的杂环化合物,它的代谢产物主要有 B1、B2、G1、G2、M1和M2等类型。
➢黄曲霉毒素耐热,只有通过长时间高 温(100—120℃)作用,如高压消毒 和灼烧才能使其大部分失活。
➢对强酸和强碱较敏感。在提炼油时, 用氢氧化钠萃取游离脂肪酸的工艺可以 进一步破坏毒素的活性。
预处理青霉菌吸附中性红的研究
Ab t a t Th a c e v l fn u r l e r m q e u o u in y a s r t n o i s r e t r p r d fo sr c : e b t h r mo a e t a r d fo a u o ss l t sb d o p i n b o o b n s p e a e r m o o o b o s fPe i i i m p. wa n e t a e o d t r n h fe t fp e r a me t c e c la d a s r t n te t ima so n cl u s l s i v s i t d t e e mi e t e e fc s o r te t n h mia n d o p i r a — g o me tc n i o s ( H , n t l y o c n r t n,c n a t i n e e a u e n t ea s r t e c p ct o h y . n o dt n p i i ii e c n e ta i ad o o t c me a d tmp r t r )o h d o p i a a i f rt ed e t v y Na C s t e mo t fe t e c e c l mo g t e5 s u id,f rp e a i g t eb o o b n s h HC r te t H O3 wa h s f c i h mia ,a n h t d e e v o r p r h is r e t ;t e Na n O3p e r a —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_1含量的影响
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_1含量的影响
叶盛群;陈南南;谌刚
【期刊名称】《饲料工业》
【年(卷),期】2012()17
【摘要】奶牛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严重影响着奶牛生长性能的发挥以及人类的健康。
试验从体外和动物体内试验两方面,依次考察了两种不同霉菌毒素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的吸附脱毒效果。
结果表明,两种霉菌毒素吸附剂在体外对黄曲霉毒素B1均有较好的吸附脱毒能力;在体内均能有效降低奶牛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并能提高奶牛产奶量(P<0.05),对乳品质无明显影响。
【总页数】2页(P17-18)
【关键词】霉菌毒素吸附剂;奶牛;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
【作者】叶盛群;陈南南;谌刚
【作者单位】浙江三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纳米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16.32
【相关文献】
1.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奶牛专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粪中双歧杆菌数量和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 [J], 汤月明;黄谢江;刘仕军
2.猪胃肠道食糜中黄曲霉毒素 B1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在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J], 安亚南;王丹阳;丁立人;杨新岗;邓亚军;刘强
3.日粮添加不同水平的奶牛专用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粪中双歧杆菌数量和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的影响 [J], 汤月明;黄谢江;刘仕军
4.饲喂霉菌毒素吸附剂对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残留量的影响 [J], 夏鹏;连红;王根林
5.用免疫亲和层析法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奶和奶粉中黄曲霉毒素M_1的含量 [J], 王雄;王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摘要:通过对青霉菌BX1吸附剂制备方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培养基组成对青霉菌生长的影响,找出了合理的菌体培养方式,提高了青霉菌的转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菌体的成球状态,实现了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关键词:青霉菌BX1;培养方式;成本控制Study on the Cost Control of Penicillium BX1 Absorbent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Penicillium BX1 absorbe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 compositions on Penicillium growth had been discussed; and reasonable thallus training methods was discovered, the cost control of Penicillium BX1 absorbent had been realized by raising Penicillium's conversion rate, reducing the cost of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balling status of thallus.Key words: Penicillium BX1; training methods; cost control真菌用于染料脱色具有广谱性,对处理成分复杂的染料废水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2]。目前很多理论和实践已证明真菌可以有效脱除染料废水的色度[2-10]。但是,利用微生物吸附剂大规模处理染料废水在实际应用中还不普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真菌一般不能以染料作为惟一的碳源和能源正常生长,需要在废水中补充碳源或能源,这无形中增加了处理成本;二是真菌生物吸附技术还未成熟。目前孢子接种成球在小型反应器中已获得成功,但实际应用中大量获得孢子用于接种还相当困难,反应器中的菌丝接种成球技术是微生物吸附剂处理染料废水工业化的关键问题。因此,从微生物吸附剂制备的角度,探讨成本控制的有关问题,即利用菌体的生长过程,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即增加促进生长因子、采用不同的补料方式和改变碳源,提高青霉菌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菌体的成球状态,以期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BX1号菌,从受污土壤中筛选,经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 Thom)。1.1.2 基本培养基KH2PO4 1.0 g;(NH4)2SO4 1.0 g;MgSO4·7H2O 0.5 g;葡萄糖10.0g;去离子水1 000 mL;pH 5.5±0.1。1.1.3 化学药品和替代碳源乙醇、甲醇、丙酮,均为分析纯。黑曲霉,取自湖南某柠檬酸发酵副产物;马铃薯粉,马铃薯切片烘干研细过筛;甘薯粉,甘薯切片烘干研细过筛;玉米粉,市售;苹果粉,苹果切碎烘干碾细过筛。1.2 方法1.2.1 促进生长因子试验在原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的乙醇、甲醇和丙酮(同时保留无促进生长因子的对照组),将孢子接种培养的菌丝球收获、漂洗、研碎,制成浊度为550~600度的菌丝悬液,再以4%的接种量接种于含50 mL上述培养基的150 mL锥形瓶中,摇床培养(30 ℃,120 r/min)4 d后,离心收集菌体并用去离子水洗涤6次,置于烘箱中,在50 ℃下烘至恒重,用电子天平测菌体干重。1.2.2 分批补料试验采用原培养基配方,暂不加入葡萄糖。每份培养基取40 mL,则各需葡萄糖400 mg,按3种方式投加:在培养前一次性投加;分3次投加,即培养前加入200 mg,随后每隔24 h投加100 mg,直至48 h全部加完;分4次投加,即培养前加入100 mg,随后每隔24 h投加100 mg,直至72 h全部加完。菌体接种、培养、收获、称重各步骤同上。1.2.3 替代碳源试验采用原培养基配方,不加葡萄糖,改用替代碳源。根据前期研究,确定投加量为每50 mL培养基投加1 g替代碳源。菌体接种、培养、收获、称重各步骤同上。2 结果与分析2.1 促进生长因子对青霉菌BX1培养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乙醇、甲醇、丙酮等常见易得的有机物,尝试寻找对青霉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物质,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乙醇对青霉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青霉菌干重是空白对照组的2倍多,菌体产率大大提高。在菌球形态方面,若菌球太大,营养物质与氧气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菌球内部死亡或者内部变成厌氧菌,使得产量降低,且菌球表面积下降,吸附量降低;若菌球太小,则含水量减少,菌丝缠绕紧密,造成传质阻力增加,同样影响处理效率。因此,控制菌球形态及球径大小是工业应用的前提。通过试验可知,经乙醇辅助生长的青霉菌长势旺盛,菌球大小均匀,球径适中,表面光滑。表明乙醇在促进青霉菌生长的同时,还有利于其成球。甲醇与丙酮对青霉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有些有机物会抑制青霉菌的生成,减少其产量;有些有机物则可以促进它的生长。2.2 分批补料对青霉菌BX1培养的影响考查了葡萄糖3种不同的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分3次和4次投加)对菌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葡萄糖的不同投加方式对菌体的生长繁殖有影响。将400 mg葡萄糖分3次和4次投加,菌体产量与一次性投加所得的235.5 mg相比,分别增加了约5%和30%。这是由于一次性投加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一次性加入培养基,营养物质过剩,微生物不能有效吸收利用,造成底物的浪费;分批添加则有利于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菌体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许多酶的合成受到代谢分解物的阻遏作用,快速被利用的碳源能阻遏酶的合成,而分批补料培养的技术优点是能够防止该现象的出现。向培养液中分批加入葡萄糖,足以阻止碳源浓度达不到分解物阻遏作用阈[11]。可见,适当地改变投加方式,可使青霉菌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更为彻底,从而达到促进菌体生长,提高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2.3 替代碳源对青霉菌BX1培养的影响微生物利用碳源物质具有选择性,糖类是微生物容易利用的良好碳源。在没有糖类物质存在时,微生物也可以吸收利用淀粉类物质作为碳源。在以前的试验中,以葡萄糖为碳源,青霉菌的生长情况很好。但是在废水的大规模工业化处理中,以葡萄糖作为惟一碳源用量较大,价格很高,增加了处理成本。尝试利用廉价的黑曲霉、马铃薯粉、甘薯粉、玉米粉、苹果粉等物质代替葡萄糖作为碳源进行试验,得到的菌体产量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用马铃薯粉和玉米粉作为替代碳源,菌体生长状况良好,其中青霉菌利用玉米粉的能力更强,成球也很均匀。上述粉末颗粒的加入,在提供碳源的同时,也成为菌体成球的晶核,对青霉菌的颗粒化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真菌成球的机理还未能完全揭示,这一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12]。一般认为,在孢子接种条件下,孢子在生长过程中相互聚集,形成晶核,在外界水力条件的促使下,不断生长出的菌丝缠绕孢子形成菌丝球。而研究中采用菌丝接种,菌体生长过程中未产生孢子,因此马铃薯和玉米颗粒无形中起到了晶核的作用,试验中3种碳源的成球形态如表4。3 结论利用菌体生长过程中的一些特点,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即增加促进生长因子、采用不同的补料方式和改变碳源,找到了合理的菌体培养方式,实现了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促进生长因子试验中,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有机溶剂乙醇,虽含量仅占培养基的1%,但可成功地促进青霉菌的生长,提高产量,效果明显;分批补料试验中,发现等量碳源在不同的补料方式下效果迥异,寻求合适的补料方式,可以相对地降低青霉菌的制备成本;替代碳源试验中,利用一些廉价易得的淀粉类物质,如马铃薯粉、玉米粉等,不仅能使青霉菌的产量提高,而且成球状况也比较理想,尤其玉米粉是一种很好的替代碳源。参考文献:[1] 李蒙英,孟祥勋. 真菌对染料废水脱色降解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0):19-22.[2] FU Y Z, VIRARAGHA V AN T. Fungal decolorization of dye wastewater:a review[J]. Biores Technol,2001,79(3):251-262.[3] PALMA C,MOREIRA M T,MIELGO I,et al. Use of a fungal bioreactor as a pretreatment or post-treatment step for continuous decolorization of dyes[J]. Wat Sci Tech,1999,40(8):131-136.[4] YANG J B, VOLESKY B. Biosorption of uranium on Sargassum biomass [J]. Wat Res,1999,33(15):3357-3363.[5] SUGIMORI D,BANZAWA R,KUROZUMI M, et al. Removal of disperse dyes by the fungus Cunninghamella polymorpha[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1999, 87(2):252-254.[6] 张书军,杨敏,辛宝平,等, 应用青霉菌BX1 活体吸附水中活性艳蓝KN-R[J].环境科学,2004,25(1):87-90.[7] MAHONY T O,GUIBAL E,TOBIN J M. Reactive dye biosorption by Rhizopus arrhizus biomass [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2,31(4):456-463.[8] WANG Y X, YU J. Adsorption and degreadation of Synthetic dyes on the mycelium of Trametes versicolor[J]. Wat Sci Tech,1998,38(4-5):233-238.[9] RAGHUKUMAR C, D′SOUZA T M, THORN R G, et al. Lignin-modifying enzymes of Flavodon flavus, a bosidiomycete isolated from a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65(5):2103-2111.[10] ZHENG Z X, LEVIN R E, PINKHAM J L, et al. Decolorization of polymeric dyes by a novel Penicillium isolate[J]. Process Biochem, 1999,34(1):31-37.[11] 张林生,蒋岚岚. 染料废水的脱色方法[J]. 化工环保,2000,20(1):14-18.[12] 刘效梅,辛宝平,李玮,等. 开放系统中4株丝状真菌的成球生长及其对染料的吸附脱色[J].环境科学,2005,26(4):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