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4:调查当地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3、初级消费者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对农业生产有益?那些有害?
4、对这些初级消费者,农民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5、次级消费者有哪些?它们与农作物是什么关系?
6、养殖动物的饲料来源有哪些?
7、农民对作物秸秆是如何处理的?
8、人们通过什么方式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环节五课堂小结
展示PPT概念图
体会、必记。
增强模型建构意识。
作业布置
调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并绘制能量流动图解
教学反思
1、在实地调查前,建议与当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负责人员联系;调查时尽量在负责人员的陪同下进行。
2、调查时要注意不要破坏当地环境,要注意人身安全。
3、可对调查地区的环境、气候等进行调查,如地理位置、海拔、地貌情况、土壤条件、温度、降水量等,比较不同环境、气候条件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区别。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调查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调查当地的农田生态系统,明确它的组成成分。
2.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情况,并作出评价。
3.对所调查的农田生态系统提出能量流动方面的改进建议。
教学重点
调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情况,并绘制能量流动图解
9、怎样才能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查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实验顺利进行。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评价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析实验的出现的过程性问题及其原因。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4: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设计:
1.DNA怎样能够储存足够量的遗传信息?
2.DNA如何维系他的遗传稳定性?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特定问题引导学生进一部深入理解DNA双螺旋结构特点。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引导、组织、反思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制作成果(包括设计制作的思路、依据、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并分析后期制作的改进方向。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加深对DNA结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本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4.感悟科学家为探索生命奥秘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形成为科学事业作贡献的责任与担当。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构建过程中老师密切关注学生对于3种分子的连接方式。
2.各小组用手边的材料依据实验原理及创新之处制作DNA双螺旋模型。
3.巡回检查各小组学生的设计制作,同时针对学生的方案设计以及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解答。
4.各小组上讲台展示制作模型,老师点评。
1.各组利用桌面上的材料用具构建出一个脱氧核苷并展示介绍。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我们之前学了分子DNA的结构,那么它的立体结构是怎样的? “沃森和克里克是如何揭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呢?
思考、讨论、回答
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学精英对科学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3实验教学设计5:DNA的粗提取与鉴定
环节二问题驱动,明确原理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本实验涉及的DNA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表格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1.DNA存在于真核细胞的什么部位?(主要细胞核)
2.如何使DNA从细胞内到达细胞外?(破坏生物膜)
3.如何将DNA与不溶性杂质分离?(过滤)
4.如何将DNA与可溶性蛋白等杂质分离?(利用溶解性)
实施实验活动,提升探究能力。
环节五分享与交流(调查结束以后)
组织、评价
由课题组织在班内分享研究过程及成果,并针对班级学生及学科老师的提问进行解释与说明。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能力。
作业布置
以上活动全部结束以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撰写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以课题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活动,交流研究成果的学习形式,既解决了学校实验条件有限的客观困难,也充分发挥了部分学科积极分子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小组中各成员具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小组成员在实验过程中地贡献一份力量,增强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3.通过自主改进并优化实验材料、试剂、操作方法,借助实验评价量化表记录并评价实验过程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实验方案设计及对结果展开讨论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DNA的提取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DNA的鉴定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
实验原理
1.DNA提取原理:利用葱白、洋葱和猕猴桃等材料提取DNA,依据了到哪不溶于酒精,而其他有机物易溶于酒精,且不同浓度氯化钠溶液中DNA的溶解度不同等原理。
5.鉴定DNA的原理。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问题设计符合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且层层递进,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层层剖析,逐步理解提取类和鉴定类实验的一般流程。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指导学生实验,并有针对性的记住几组不同试剂使用的小组
各个课题组实施实验方案,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按照预先的实验方案,积极动手完成实验,遇到问题互相探讨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进一步提升。
思维火花碰撞,应用学了解的实验原理,实施实验方案,变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实现了我要学。
使用西瓜、南瓜能做还原糖、脂肪、蛋白质、淀粉的鉴定吗?
实验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提出改进意见,完成实验报告。
尊重学生的成果,每个小组都有展示的空间,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进行横向、纵向的思维发散训练。
作业布置
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次实验设计为全开放式的实验,从寻找实验课题到记录实验结果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和安排,分组也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在教师给定的范围内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每个课题都像是学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学习知识而且可以学好知识、灵活运用知识,从而提升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分发参考资料、卡片1和卡片2
辅导学生选择课题、完善实验方
预实验,熟悉各个实验方案
阅读资料,完成卡片1和卡片2。
自由的组合成课题组
寻找感兴趣的课题,
设计实验方案。
每组派几位有兴趣同学进行预实验,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修改方案。
通过资料了解颜色反应原理和各种材料的处理方法,鼓励学生从身边感兴趣的植物组织选择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完成卡片来明确试剂的使用。
4.注重与生活相联系。生物学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实践和实验是联结学生思维和生活实际最直接的方式。本实验课题的选择都是学生最想了解的身边事物,注重从生活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初中新课标生物教案要求
初中新课标生物教案要求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3. 生物的遗传规律;
4. 生物的进化和环境适应。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实验教学;
2.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评价:
1. 侧重于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包括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创新意识等;
2. 着重于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实践中完善自身;
3. 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教学环境:
1. 班级教室必须符合生物实验的要求,有良好的通风和光线;
2. 实验室必须拥有必要的生物实验设备和器材,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
3. 学校应当注重生物教学材料的更新和完善,提供多种资源供学生学习。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实践(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了提高生物教学效果,本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生物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生物知识,如细胞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1. 课题: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2. 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如青菜、水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植物是如何进行生命活动的。
2. 提问: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哪些生物过程有关?3.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植物的生命活动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密切相关。
(二)新课讲授1. 光合作用(1)教师讲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及过程。
(2)展示光合作用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合作用的相关结论。
2. 呼吸作用(1)教师讲解呼吸作用的概念、原理及过程。
(2)展示呼吸作用实验装置,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分组进行呼吸作用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4)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呼吸作用的相关结论。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原理及过程。
2. 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收获与感悟。
(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身边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记录观察结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完成任务。
4.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5: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回忆多倍体的概念,图片展示常见的多倍体植物,提问:多倍体植物有什么特点?怎么获得多倍体植物呢?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图片展示,问题引导,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
1、图片展示多倍体作的步骤,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原理
用低温处理植物的分生组织细胞,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细胞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被拉向两极,导致细胞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于是,植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
实验创新
1、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很多,如低温处理、用秋水仙素诱发等。但低温诱导成功率极低,而秋水仙素有剧毒、价格相对昂贵,可用二甲戊灵溶液代替秋水仙素处理。
3、学生进行实验,老师从旁指导,并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时掌握学生实验的完成情况。
进行实验、讨论、交流
学生在理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原理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实施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环节三思维提升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回答并评价:
1、为什么要将大蒜在冰箱冷藏室内放置一周?
2、卡诺氏液的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解离液各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可以只用盐酸解离?
2、可以用改良苯酚品红溶液代替甲紫溶液进行染色,效果较好。
3、在压片环节可以用大拇指垂直按压,再用笔的钝头垂直敲打,有利于细胞分散开。
4、实验中小组内三人制作多倍体根尖临时装片,其余三人制作正常根尖临时装片,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对比,更好地理解有丝分裂、染色体数量变化、多倍体诱导。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2.学习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法,理解人工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人工诱导植物多倍体的原理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10: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设计:
回答问题。实验思路:取等量的 原则,进行绿叶中色素提取
计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研 磨时加入碳酸钙能够
叶片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加入 和分离实验的设计,并能够 碳酸钙,乙组不加碳酸钙,在相 预测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
提高色素提取液中色 同的条件下进行研磨,过滤后比 设计和结果预测的表述,锻
素的浓度,说出实验 较两种绿叶中色素的含量。
据你设计的实验思路 色相差不大,说明研磨时加入碳 从根本上理解碳酸钙防止
进行探究。
酸钙不能提高色素提取液中色 色素被破坏的原理。
思考:加入碳酸钙为 素浓度。
什么能够防止色素被 思考回答。色素分子中含有镁离
破坏?欲获得色素浓 子,在研磨过程中会释放有机
度高的提取液,研磨 酸,而镁离子和有机酸会发生反
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应,加入碳酸钙可以与有机酸反
根据前面的探究,思考回答。 无色薄膜补充蓝紫光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升华提升。
作业布置 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分组探究不同因素改变能够提高绿叶中色素的浓度,可以解释层析 后滤纸条色素带颜色浅的原因;通过比较花瓣中色素和绿叶中色素性质的不 同,加深对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操作的理解,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后花瓣色 素提取液颜色的变化让学生从原理上解释了校园呈现万紫千红的原因;学生 能够利用光盘自制分光装置,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实施实验方案,交流展示 研究成果,虽然因为装置设计问题未能完美地展示色素的吸收光谱,但是这 些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炼语言表达能力。探究不同
思路、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若甲组滤液颜色比乙 操作不同材料中滤液中色
及结论。
组滤液颜色深,说明研磨时加入 素浓度,通过对照总结出提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8:搜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实验探究
1.强调调查原理及创新之处,提供、筛选、确定各小组的调查项目:
①调查县城森林公园(怡和家园段)植物的多样性,提出保护本地物种的建议。
②调查县城景观树多样性及其对本地物种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③调查正向村狗的品种、来源,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调查太平山动物多样性,探究保护措施对动物种类的影响。
2.提供一定的调查方案设计(如调查表格的设计、资料查阅推荐、调查方法等等)
1.各小组选择调查项目。
2.各小组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植物调查表格
种类
数量
分类信息
地丁草
大车前
小车前
···
动物调查表
品种
数量
分类信息
来源(国家)
中华田园犬
京巴
牧羊犬
···
3.各小组交流、优化调查方案。
教学重点
1.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
2.拟定保护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可行性建议
教学难点
调查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
教学方法
调查法、文献调研、讲述法、讨论(含角色辩论)法
实验材料
纸、笔、标记环、照相机、录像机、石灰、态环境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是数十亿年生物进化的结果,在生物进化的进程中,既有新物种的形成,也有一些物种的灭绝。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的影响强度不断增大,生物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同时区域交流的增大也引起外来物种的入侵,对本地物种造成一定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
3、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个人还能做些什么?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调查设计方案,找出方案的瑕疵并优化方案。
生物新课标教研活动方案(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学科新课标已全面实施。
为提高生物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对新课标的深入理解与有效实施,提升生物教学质量,特举办本次生物新课标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使教师深入理解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
2. 促进教师对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3.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三、活动时间2022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四、活动地点XX中学生物实验室五、活动内容1. 开幕式(1)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2)学校领导致辞,对本次活动表示支持和期望;(3)教研组长介绍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
2. 专家讲座(1)主题: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变革与创新(2)主讲人:XXX(知名生物教育专家)(3)讲座内容:a.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目标;b. 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c.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d. 教师专业成长与课程改革。
3. 课堂教学观摩(1)主题:新课标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实践(2)授课教师:XX中学优秀教师(3)教学内容:高中生物必修课程内容(4)观摩环节:a. 教师自评:授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b. 同行评议: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c. 教研组讨论:针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入探讨。
4. 教学研讨(1)主题: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策略与方法(2)研讨内容:a. 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重难点分析;b.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c. 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实施;d.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5. 经验交流(1)主题:新课标下生物教学的成功案例分享(2)分享内容:a. 教师个人或团队在生物教学中的成功经验;b. 教学改革与创新案例;c.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6. 总结与闭幕式(1)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2)学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3)颁发优秀教研论文奖、优秀教学案例奖等。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与评价设计
一、概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教育教学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高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和评价设计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基于新课程标准,探讨高中生物学教学与评价设计的相关内容。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1. 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教学应当注重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讨论、实验教学、案例教学等。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强调问题导向新课程标准强调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从问题出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精神。
3. 推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物实验、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生物学评价设计1.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评价方式多元化,包括考试评价、实验评价、项目评价、能力评价等。
教师在进行生物学教学评价时,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2. 强调过程性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进行评价。
3. 规范化的评价标准新课程标准提倡规范化的评价标准,要求评价过程公正、客观、科学。
在生物学教学评价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四、结语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生物学教学与评价设计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应当认真思考教学和评价设计的重要内容,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6: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组分
具体描述
预估用量
非生物组分
生物组分
3.小组分工合作,每天观察、记录,并录制视频。
生态缸实验记录表
时间
植物
动物
水质
基质
数量
生存状况
数量
生存状况水质状况ຫໍສະໝຸດ 基质状况123
··
4.连续观察记录至生态缸中最后一种生物死亡。
5.撰写实验报告。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自主得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升学生的科学科学探究能力。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
课题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建立生命的物质与能量观、稳态与平衡观、系统观。
教学重点
1.设计制作生态缸;
2.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学方法
实体操作、实验法
实验材料
1cm厚的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或其他可用于制作生态缸的比较大的器皿(如透明塑料桶、矿泉水桶)。
石块、沙土、含腐殖质较多的土、鹅卵石、假山石等,自来水。
供选择的生物:鼠妇、地鳖、蚯蚓、蜗牛、小鱼、小乌龟等;黑藻、金鱼藻、苔鲜、浮萍、珍珠草、草、马齿苋等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商场里的生态瓶中是否为真正的植物?其为何能够生存?
新课标教案人教版初中生物
新课标教案人教版初中生物
教学内容:初中生物
教材版本:人教版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教学难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教材、教具、实验工具
教学流程:
一、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解:介绍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实验:通过简单的生物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
能力。
四、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五、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
能力。
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学
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和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及时发现学
生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题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这一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2.能够利用数学模型来表征,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认同模型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3.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在以上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思考、讨论、回答
1.通过特定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过程,在强化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2.拓展探究部分,改变自变量,使实验设计的思维量猛增,更能锻炼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实验创新
创新一:综合利用实验设备,搭建新的探究平台
可以运用数码显微镜成像,学生观察更直观。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器、酒精检测仪、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仪器使结果数字化呈现,搭建了微观生物学与教学的平台。
创新二:缩短实验周期,提高探究效率
由课本中连续7天的实验观察、数据整理,缩短到12小时实验观察、数据整理,使实验更便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
种仪器的用法。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数据,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环节三思维提升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回答并评价:
1.课本要求探究7天的酵母菌数量变化,而我们缩短到12小时,两者绘制出的曲线会有什么差别?
2.利用血球计数板统计的是活菌还是死菌,为什么?如何统计活菌?
3.这个实验中我们在安全方面的观察,分析血细胞计数板能够计数的原理。提出血细胞计数板使用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问题。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
生物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鼓腮重点字词;⑵ 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二分钟演说;教师读杰出文章。
一、新课导入读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三、整体认知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四书文章,然后提问问题组:1、什么是“生物入侵者”?2、为什么在自然条件下的生物迁移不能导致生物入侵的现象出现?3、在文中的3、4自然段作者介绍了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四、开拓延展你还知道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哪些生物入侵的现象?如果有,请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五、布置作业【课后记】本文教师通过问题组的形式协助学生阐释全文就不好,通过课文联系实际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储备,培育学生的环保科学意识。
【教学目标】1、介绍与生物入侵者有关的科学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概括说明要点,体会文中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揣摩语言。
3、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1、掌控表明顺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了解“生物入侵者”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为人类造成的损失。
【课时精心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出视频“不速之客──猫鼬”。
“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
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我们将走进战场,对这场“战争”作一番考察。
二、整体认知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认真听读课文,获取相关信息:⑴通过刚才的写作,你赢得了哪些关于生物入侵者的科学知识?⑵作者按什么思路来告诉我们这些知识的?明晰:⑴开篇:假设情境,带出话题,做出表述。
新课改初中生物教案模板
新课改初中生物教案模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特点和功能。
3. 能够描述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教学重点:1.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教学难点:1.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特点和功能。
2. 细胞的生长和繁殖机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显微镜、玻璃片、荧光染料等。
3. 教学教材教学内容:1. 介绍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2. 分析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3. 探究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来唤起学生对细胞的兴趣。
2. 学习:以课件展示和讲解的方式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实验:进行细胞特征染色实验,让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4. 总结:让学生总结细胞的基本特点和功能,引出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5. 拓展: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细胞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2. 小组讨论3. 课堂问答课后作业:1. 完成实验报告2.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细胞研究的最新进展3.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 是否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好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改进:1. 增加实践操作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 向学生展示细胞的实际应用,拓展学生思维。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2: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课题
探索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明确预实验在确定生长素类调节剂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的作用。
2.体会生长素类调节剂在促进插条生根过程中体现出的两重性。
3.通过探究明确为什么形态学下端生根,形态学上端不生根。
环节三思维提升
1.扦插时常去掉插条成熟叶片,如果不取,可能导致什么后果?
2.扦插时如果插条上下颠倒,会有什么后果?
3.一个浓度下,我们只处理一个枝条,这样可能出现什么后果?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回顾实验操作过程,在强化学生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
环节四分享与交流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成果,并分析实验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1、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浸泡,插条均不能生根的原因?
2、生根过少的原因?
问题一的原因:一是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二是配制的营养液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或缺氧;三是没有分清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
问题二的原因:配制生长素类调节剂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密一些,组别要多一些。浓度梯度过稀、组别过少易错过最适浓度范围,导致生根过少。
教学重点
实验操作过程的变量控制及实验原理
教学难点
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的配制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
实验材料
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可选用多种植物)
实验原理
1.适宜浓度的2,4 D或NAA可以使杨树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
2.用生长素类调节剂在不同浓度、不同时间处理插条,其影响程度不同。
初中新课标下生物教案设计
初中新课标下生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2. 掌握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单细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理解单细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用的单细胞生物样本。
3.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并提出引入今天的新课——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2. 介绍单细胞生物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
3. 分组讨论:学生分为小组,讨论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 实验环节: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用的单细胞生物样本,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结构。
5.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单细胞生物的功能,引导学生思考单细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6. 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深入理解单细胞生物的重要性。
7. 小结:通过课堂讨论和总结,复习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单细胞生物。
五、板书设计: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六、反思:本节课设计突出了实验环节,提高了学生对单细胞生物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单细胞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但在布置作业时,还可以添加相关实践性的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2: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科学探究实验创新设计作品系列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新授课课时1课时主备人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理解遗传因子的分离和配子的随机结合与性状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孟德尔的假说。
2.掌握基于孟德尔遗传规律进行基因型和表型的推算。
3.参与合作学习,形成严谨认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正确运用实验材料用具,对数据进行收集、记录、概括和推理,分析减少误差的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能力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质地、手感相同的两种颜色塑料珠,不透明小信封进行有性杂交的亲本,在通过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其结果产生雌雄配子各两种(T和t),比值均为1∶1,受精时雌雄配子又会随机结合。
因此,杂种F1自交后代的个体,一定会发生性状分离。
用红、白颜色信封表示父母本,用蓝、黄颜色的塑料小珠代表原始生殖细胞的种类(T和t)。
用不同信封中同时随机取塑料珠,模拟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形成受精卵,进而统计后代的基因型。
这样既可以在极大降低实验成本,还能通过实验速度。
代表母本的信封中塑料珠可少一些,父母本自身的黄、蓝珠子数量要相等。
这样可以仿真自然界的实际情况。
实验教学活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孟德尔是如何设计豌豆杂交实验的?回忆、思考、讨论、回答从基础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引入实验环节二实验探究1.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
2.巡回检查,观看学生实验,检查数据记录情况。
发现错误予以纠正。
1.分组进行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2.重复实验记录数据并统计3.讨论并总结结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记录总结数据,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离定律;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和推论能力动设计环节三数据分析总结实验,小组长上黑板写下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并分析讲解。
学生小组选出代表将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揭示实验结果的必然性,同时通过小组间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分离定律的认识。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2实验教学设计1:调查草地中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组员
组长: 其他成员:
分工
测量
记录
统计
器材
取样方法
样方面积
取样地点
调查时间
植物名称
样方
样方1
样方2
样方3
样方4
样方5
种群密度(株/M2)
备注:
实验原理
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一般针对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包括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实验创新
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想要调查的植物种类和作用,形成调查方案;再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调查;最后再组织学生交流调查成果。这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中提升学科素养。
3.通过调查周边植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实地实验操作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的实地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讲授法
实验材料
边长 5 m 的塑料绳结成的正方形 1 个、1 m × 1 m 的样方框 1 个、记录表、黑色签字笔、皮卷尺等。
1.校园草坪植物种类统计
统计植物种类(对不认识的植物通过植物检索表或网络查询确定名称),并确定优势植物。
2.蒲公英种群密度调查
①五点取样法(适合正方形)
在草地上用塑料绳拉出一个5m×5m的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的四个角和正中间用一个1m×1m的正方形样方框进行五点取样。
根据对压线的蒲公英“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数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数目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过程设计流程
• 引导学生从酵母菌培养的环境条件入手,提出具体的可探究的问题。考虑本实验需要小组内合 提出 作,组间数据共享才能完成。把众多探究问题多元归一,于是把“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 问题 怎样随时间变化的”作为探究的具体问题。
做出 假设
制定 计划 实施 计划
• 尽管将实验放在了种群增长的“J”和“S”型曲线知识内容之前,由于预习在先, 学生很自然的做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将会是“S”型。
1.血细胞计数板的构造 (1)血细胞计数器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 片,载玻片上有4条槽而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 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半, 呈“H”型。每个半边上面各有一个计数区。
课前预习
2.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2)血细胞计数板的每个计数室(大方格), 分为25个中格(每个中格有16个小格)或16个中格 (每个中格有25个小格)。但是不管计数区是哪一 种构造,它们的计数区都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计 数室(大方格)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l 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如下 图)。
与时俱进,实验由课堂教授真正走进实验室,有实验室延伸到校 园内外!评价不在单纯的纸笔答题,而是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教学思路
前 期 准 备
前 期 预 习
课 上 探 究
课 后 反 思
前期准备
1为了保证学生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实验 室需连续7d在同一时间对同种酵母菌定量接种, 并利用恒温箱保证做到同条件培养。以期能够给 实验提供满足学生观察计数的酵母菌培养液。在 实验员和教师培养酵母菌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 观参与培养过程。 2从培养酵母菌开始算起到第8d,第1d培养前数据 为N0,第1d培养后一直延续到第8d的数据为N7, 然后依次为N6、N5、N4、N3、N2、N1。
高考考法
2.将样液稀释100倍,采用血球计数板(规格为 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细胞分布见图,将左 图用直尺绘出16个中方格计算,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 个 /mL?将右图用直尺绘出25个中方格计算,则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密度是 个/mL?
探究培养液中种群数量实验操作检核表
表达 • ⑴增长曲线的总趋势是? 交流 • ⑵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可能有那些? 直面 • 直面高考,研究曾经高考形式,变通应用。 高考
课后评价
科学探究实验可以说是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 养的最有效的课型和手段,对评价有着特 定的需求,一般传统的纸笔测验已是难以 胜任。而评价量规是简单易行,切实有效。 于是根据新课标定制学生(小组)探究能 力的评价量规表,来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导 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班级: 被检核者姓名: 检核者姓名: 检核 记录
检核项目
1.检查材料器具
操作行为要点
⑴检查材料器具是否完好齐备(菌种、培 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滴管、显微镜 等)。 ⑵用无水酒精浸泡并干燥。 ⑶先盖盖玻片于计数室上。 ⑷滴前震荡摇匀。 ⑸玻片边缘滴加,另一侧吸水纸吸引,避 免气泡产生。 ⑹静置一段时间 ⑺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待 用。 ⑻显微镜取放和对光。 ⑼能迅速找到计数室。 ⑽通过更换物镜提高放大倍数。 ⑾样方选取 ⑿计数法则和计算方法。 ⒀统计记录 ⒁数据分析,数表图像转化 ⒂清除废物,清洁器具并放回原位目标描述 素养及水平划 分 1 实验小组能够主动合作,熟练利用显微镜和血球计数板进行 素养3科学探究、 酵母菌的观察和计数,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运用科学 水平四 术语报告实验结果,并在小组之间展开合作和交流
2 基于实验数据结果,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概括出酵母菌数量 素养2科学思维 变化的规律,并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进行表达并阐明其内 水平三 涵
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后填写KWS表,用于学生自我评价,教师用来了解学生需求,检查学 生的理解状况。 针对学生对血球计数板的构造和使用一无所知,采取两种方法相结合,一是 利用课外活动观看相关视频。二是提供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为课上实验探究 顺利进行扫清因学生知识技能欠缺形成的障碍。
探究实验KWS表
知道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 学到了什么
(1)如何最快地找到计数室? (2)改变放大倍数时,为什么不是换物镜而是换目镜? 3.样方选取和计数 (1)抽样时,25个中格的选取四边角的4个中格和中央 的1个中格,16个中格的如何选取? (2)样方计数法遵循种群密度调查的哪项原则? (3)如果酵母菌数过多,难以计数,应当如何操作? 4.计算 (1)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每个计数 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 1cm3体积应含有小方格数为(1000mm3/1/4000)mm3=4×106 个小方格,即系数K=4×106。 (2)(1mL=1cm3)因此:每1mL菌悬液中含有细胞数= 每个 小格中细胞平均数(N)×系数(K)×菌液稀释倍数(d) (3)也可以将中格菌数换算成大方格菌数,然后用大方 格菌数与大方格的体积关系进行计算。
• 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写出可操作的探究方案和具体方法步骤。确定小组内分工明确,写出探究 计划报告,老师给以指导。并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让组内学生分为检核者和被检核者,利 用实验操作检核表等工具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 从培养酵母菌开始算起到第8d,开始计数。第1d培养前数据为N0,第1d培养后一直延续到第 8d的数据为N7,然后依次为N6、N5、N4、N3、N2、N1。将班内分成8×2个小组,两两合作 获得数据,然后组组共享数据。各自完成本组的实验数据曲线变化图。
3 在实验过程中,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认识种群作 素养1 生命观念、 为一个生命系统的内在和外在的活动规律 水平二 4 通过对血球计数板的使用,能够关注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的 素养4 社会责任、 应用,领悟科学的各个领域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水平二
教学思路
1早在2013年,我县高中学校生物组在生物教研员永田主任的带领指 下,在费县一中举行了本节实验的公开课,取得了非凡的效果。整 个过程依然记忆深刻!深知此实验的前期实验室准备工作的不易, 学生前期充分预习的重要性,师生课后评价的必要性。 2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不仅主张以核心素养为宗旨、内容聚焦大概念, 而且主张教学过程重视实践,重视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四者相互 相成,共同发展。 3新课标实施建议中强调加强和完善生物学教学,“实验教学”的定 外延在扩展。注重实验设计多样化;即重视定性实验又重视定量实 验;更要注意实验安全教育。
阐述和交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得结论。 流实验结 应用有关科学知识解释结论。 果与结论 说出假设是否得到支持。 完成实验报告。 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步骤不清、操作不易、 分工不当 执行实验计划中规定 的步骤不力。 记录实验现象数据不 清。 没有重复实验 不能收集实验数据。 和处理实验数据。 根据实验现象数据得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 应用有关知识解释结论。 得结论。 说出假设是否得到支持。 完成实验报告。 完成实验报告。
学业要求
除此之外还有学业质量描述和核心素养划分对教学更具有切实有效 的指导意义。
旧课标下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项目 教材分布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内容 必修模块3生物与环境部分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变化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1)通过亲自研究一个真实种群,加深对种群数量变 化知识的认识;
课后反思
新课标对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提出了许多注意事项。如实验教学注重实验设计 的多样化,重视定量实验,注重安全教育。又如 探究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题,课内课外相结 合,重视表达和交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 学效率等。可知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 识,还要使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 考和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只有这 样,才能将新课标规定的目标落到实处。
2.血球计数板的制片
3.观察
4.计数和数据处理 5.整理
学生(小组)探究能力评价量表
优秀 良好 有待提高
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是随时间怎样变化的(现有) 提出假设盲目无据。 作出是一种不易检验 的假设。
和作出假 提出假设建立在已知基础上。 设 作出是一种可检验的假设。
提出假设建立在已知基础 上。 作出是一种不易检验的假 设。 制定实验 方法步骤具体,并且是可操作的。有步骤,可操作,有分工 计划 小组分工明确 实施实验 认真执行实验计划中规定的步骤。能执行实验计划规定的步 计划 仔细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骤。 科学重复试验。 能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认真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没有重复实验 能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
新课标下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 设计
——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为例
费县第一中学 陈罡
新课标下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项目 教材分布 内容要求 教学提示 内容 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2生物与环境部分概念2的部分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帮助学生对概念2的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明确应展开的 三个实验中其(1)就是“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 化。” 运用数学模型表征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分析和解释影响这一变化规 律,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2)尝试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3)运用数学监测的方法,运用显微镜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 (4)培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当下一切还需借鉴旧教材旧课标旧教参。毕竟新课标脱胎于旧课标,新旧交替是 一个继承发展的过程,回顾过去正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还好新课标后有附录 可供借鉴:模拟案例1制定目标教学;模拟案例2和4进行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