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难忘九一八》,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九个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课文内容主要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砾鏈癉轔鐘庙二、教学目标: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一定的提高,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尤其对社会热点更加关注。
根据以上特点和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濺賠韋1.知识与能力:(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及蒋介石不抵抗政策。
(2)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3)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4)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幃哟澀鄭浇(5)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綾诰潛鐺劝轎骛杩靄(6)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覬鷥昙癲钬垭歼緱鋌駟廠練睐蓟挚韧網鯽阐轭瑣騰鵓贈撵賣钺檜鏡绣閨繯2.过程与方法:(1)依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2)通过问题的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尔蛮叙(3)运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课件、图片、文字,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裤樺釤躜殫轮勋骓頓狈统輕机嶗鼋涞来讽泷攜侪锥骀惭劇鸹缅蔺囑贅鹈亚壇澤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八年级历史上册 14 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难忘九一八》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某某事变的背景、经过,某某事变的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某某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X和平解决某某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某某事变,难点是分析某某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导言:一曲凄怆的《松花江上》,他引起了我们的无限回忆。
那么,到底在我国历史上的九月十八日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自九一八事件以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到底怎样呢?日军是怎样发动对中国的侵略的?好,下面我们花三分钟时间阅读本课内容。
一.九一八事变。
1.师:柳条湖事件以后,日本开始真真正正的侵略中国。
那么,日本为什么会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呢?推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1929到1933年,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大的经济危机,这危机也波及到了日本。
于是,为了转移注意力,同时为了给经济寻找出路,日本开始制定大陆政策。
2.师:于是,日本为了实现他的计划,开始有计划的一步步侵略中国。
但是,为什么要制造柳条湖事件呢?直接的侵略有什么坏处?学生回答:给侵略战争制造一个借口,以便师出有名。
为了欺骗世界舆论。
独霸中国的政策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3.事:当时东北军是很有战斗力的,为什么某某城直接在第二天就被日军占领了呢?是谁下令不抵抗的?生:蒋介石,他实行不抵抗政策。
4.师:最后的结果怎么样呢?生:四个多月的时间,中国东北三省就全部沦陷了。
师:看一组珍贵的图片资料。
对于日本人的入侵,你怎么看待这段历史?学生:略。
师: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才导致了东北三省的入侵,首先应该骂蒋介石。
但是,当时的国力能不能打赢日本?(不能)我们应该记住这种耻辱,这不仅是东北三省的耻辱,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耻辱,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教案)

《难忘九一八》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认识其历史作用。
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培养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教学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影响【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每年的9月18日,全国各地都能听见鸣响警报的声音,这是在告戒人们国耻不能忘,向我们诉说着那场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堂主题──难忘九一八二、新课学习(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教师:“九月十八日”,是中国人的国耻日。
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日本帝国主义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关于“九一八事变”,我想,同学们应该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教师:九一八事变发生在哪一年?学生:1931年9月18日教师:具体地点发生在哪里?学生:沈阳柳条湖教师:日本以什么借口侵略我国?学生:柳条湖事件(日本侵略军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教师:目侵略我国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占领沈阳乃至全东北教师:侵略我国的经过是怎样的?学生:日军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教师:九一八事变的结果怎样?学生: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亡教师:九一八事变有什么影响?学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日本在我国所犯下的罪行及华北的地图。
教师: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学生:日本大陆政策内容: 吞并台湾-吞并朝鲜-吞并中国东北和蒙古-吞并中国-称霸亚洲-称霸世界。
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学生: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日本,日本政府急于通过发动侵略战争,以摆脱危机。
2024年八年级上册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上册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掌握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认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变化。
了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人民为抵抗侵略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历史事件的影响。
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获取和提炼关键信息。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民族危机和社会责任的认识。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培养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情怀。
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如何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避免片面和偏激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提问学生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知识和了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回答。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包括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政治状况。
讲述九一八事变的过程,重点突出日军的侵略行为和中国军队的抵抗情况。
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包括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变。
史料研读:提供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从多个角度解读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和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史料中的关键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课堂互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组织辩论会,让学生就九一八事变的相关问题进行辩论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进行交流和互动。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能力目标能力培养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思路重点、难点的处理本课重点是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西安事变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有一定难度,这部分教材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引导、点评,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教法分组学导法。
课前导学布置指导学生查找有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及张学良、杨虎城的资料。
●○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提示或建议播放《在松花江上》的歌曲录音,提出问题:这首歌的背景是什么?听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由于课前预习学生可能答出:《在松花江上》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渴望赶教师指出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日的开始。
教师提出问题“九一八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呢?”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点,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花谷少佐战后回忆录小字,分析总结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谁能列举一些近代史上日本侵略我国的事实。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与教学反思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作者及工作单位防城港东兴市第二中学卢焕强教材分析1.课标: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明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熟悉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本课以讲述九一八事变、事变后社会各界的不同态度,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为抗战带来的转机等为要紧内容。
这一主题要紧反映在“九一八事变”与“西安事变”两个子目。
3.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本课为抗日战争史的第一课,是为日军侵华、民族危亡的开始。
关于本单元《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两课介绍全民族抗战及取得抗日战争成功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
学情分析1.初二学生已经有了必然的历史知识的储蓄,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也有必然的提高,且本课的内容,通过新闻、影视等各类媒体,学生都有所了解,知识的积存为本课学习制造了较好的条件。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仅明白其一点事件,对这些知识还未系统的把握,对现象存在的缘故也不了解,因此要从头构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一、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把握九一八事变的通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通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二、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通过的讲述,培育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抗击的缘故,培育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什么缘故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大体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进程与方式:一、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讨。
二、通过度组讨论,一起探讨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讨活动的切身参与中慢慢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明白得。
3.通过对社会上某些不尊重历史的现象进行讨论, 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目光凝视历史,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熟悉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峻危机,招架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入侵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抗击”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二、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动身,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酷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育学生主动探讨历史的意识。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优秀范文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历史难忘九一八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掌握九一八事变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经过和结果。
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熟知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抗争历史。
技能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历史事件分析其原因、经过和影响。
提高学生的历史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
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阐述九一八事变的相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加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争精神。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历史事件的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九一八事变是什么吗?它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意义?”简要介绍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知识讲解与梳理详细讲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事件和结果。
分析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探讨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讲述中国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争历史,强调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与交流分组讨论九一八事变对当今中国的启示,每组选出代表发言。
小组间互相提问、质疑,深化对九一八事变的理解。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历史事件的现实意义。
4.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九一八事变中的不同角色(如普通市民、士兵、政府官员等)。
在模拟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历史事件的真实感和紧迫感。
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九一八事变的影响和意义。
5. 课堂总结与升华总结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难忘九一八》教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九一八事变的史实,了解和掌握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时间、经过和结果。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安事变发生和解决的过程,简要分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引用的史料《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分析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师生教与学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东北三省沦亡形势图》来了解日军侵略东北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的学习,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能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培养学生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描述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上课前先播放《松花江上》的音乐,引导大家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
通过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导入本课教学。
【水滴系列】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属于八上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主线是中国军民团结抗日------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
本课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由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丢失华北危机,最后导致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是全民族坚决要求抗战的意志的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中华民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课程标准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基础知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北京、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真难过过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对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及影响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九一八事变纪念牌教师:这是九一八事变纪念牌,它位于沈阳市东区的柳条湖桥。
此纪念牌呈台历状,时间定格在1931年9月18日。
左边巨大的石雕台上密布着千疮百孔的弹孔,隐约可见无数个骷髅。
仿佛是千万不死之魂在嘶号呐喊。
讲述着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充满血泪的生活和不断奋起抗争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血泪洗礼的历史。
展示课题:难忘九一八(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画面直观感受,拉近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为全文定下庄严的基调。
难忘九一八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难忘九一八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余福生
一、课程标准: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二、教学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人教版)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第一课。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送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仅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从此开始,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都是中华民族不屈抗战的具体表现。
经过八年艰苦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学生分析:参与学习的是初二(2)班的学生。
这个班的学生比较活跃,集体主义精神突出,很积极回答问题。
但是在思维上较于简单,归纳能力有待提高。
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尽量结合直观教材,通俗的讲授,同时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结果;简单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了解日本在东北三省犯下的战争罪行;记住西安事变的时间、地点、目的和意。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十四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①日本很早就作好了侵略中国的准备;②中国东北是日本的生命线;③三十年代大危机促使日本加快了侵略步伐;④欧美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⑤蒋介石忙于在南方“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2、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各界有何反应?(蒋介石、全国人民、中国共产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重点
九一八事变、某某事变
难点
认识某某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教学设计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栏
导入定向
播放音乐《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3、某某事变的背景是什么?找出某某事变的时间、人物、结果和意义。
探究展示
1. 日本侵略者侵略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
2.结合教材中日军对华北的进攻、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以及中共的抗日主X,分析X学良、杨虎城发动某某事变的原因。什么叫“兵谏”?X、杨二位将军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
3. 某某事变最后是用什么方式解决的?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某某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X不杀他,反而主X和平解决并释放他。这是为什么?
(1)歌中提到的“九一八”指是什么?
(2)歌词的内容反映了什么?
(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一事件后东北人民采取什么措施保卫自己的家乡?
5、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某某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请回答:(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是谁发动的?
八年级历史上册414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教课设计教课目标1、知识目标经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 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经过对本课的学习,培育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经过商讨东北迅速消亡的原由,培育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经过谈论中国共产党为何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解析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历史的意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堕入严重危机,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恼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建立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经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历史的意识。
教课的要点难点1、要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课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示指引片段教课准备《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一想:这首歌反响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各处传唱。
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漂泊失所、家破人亡的沉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
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此中华子女没齿难忘。
)下边我们来学习第14 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仔细捕获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由(背景)等。
)四、学生依据预习状况自主完成“导教案”的“独立试航” 。
——而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就(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虑:动脑筋(第70 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研究(第 73 页)六、班内小组交流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何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依据学生回答状况,教师出示“ 九一八事变”地图,指引学生解析原由。
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教课设计【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经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经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叙述,培育学生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经过商讨东北快速消亡的原由,培育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经过议论中国共产党为何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b5E2RGbCAP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剖析、研究。
2.让学生充足利用网络,收集、整理资料,学会利用网络互动,并擅长正确运用网络工具。
3.让学生利用本地资源发掘教材深层次的知识。
利用政史互融的特色,拉近历史,回首历史,展望未来;学会运用正确目光审察历史;使学生学会用史实说话。
p1EanqFDPw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堕入严重危机,抗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进而激倡始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恼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挡”政策的义愤,建立和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经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目标,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育学生主动研究历史的意识。
DXDiTa9E3d 【教课要点】要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突出要点: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觉到历史的真切性,从中获得有关知识,并依据知识的联贯性剖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与必然性;利用东北学生的乡土资源,充足调换他们的热忱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识。
RTCrpUDGiT【教课难点】难点:剖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打破难点:在突出要点时,剖析两次事变的内在联系,能够得出西安事变的有时性与必然性,而它的这两种特征,必然会有两种结果,指引学生合作,利用手中的资料,选用实用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进而得出结论。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新编“九一八小调”,然后指出:九月十八日是一个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时至今日,每年的9月18在东北的沈阳、长春、吉林等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提醒国人勿忘国耻。
到底历史上的9月18日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呢?新课学习(一) 九一八事变[视频] 九一八事变。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提取有效信息。
在学生提取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补充。
引导一:日本为何制造“柳条湖事件”?引导二:日本打到我们家门口,作为中国人,正常反映应该如何?而事实呢?引导三:引导学生判定蒋介石的态度,教师可以出示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设计一. 课标要求:掌握九一八事变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掌握西安事变的发生以及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本课在教材内容上主要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随着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西安事变发生并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与上一课《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在时空上成并列关系,与下一课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存在时序上的先后关系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学好本课,对学生形成清晰的时空观念和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三.学情分析:阶段,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是近代化的内容,有些概念很难理解,所以要尽可能地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教学目标:1、记住九一八事变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地区的暴行,概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情况。
2、掌握西安事变发生的时间、发动者及其结果。
3、分析和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4.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阅读理解法、交流展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调查研究法等。
七.教具准备:PPT多媒体、视频等。
八.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上课前反复播放《黄河大合唱》,以达到烘托气氛的目的。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展示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2.网络资源:运用互联网和教学软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实物展示: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图片、地图等实物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过程,增强学生的认知和记忆。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相关纪录片。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教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难忘九一八”,本节课主要内容为:
1.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影响。
2.掌握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的应对措施和局部抗战的展开。
3.分析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特别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九一八事变相关知识点和技能。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八年级历史上册 4.14难忘九一八教案 新人教版

4.14难忘九一八【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结果;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平解决及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九一八事变,树立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学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吗?谁能告诉大家这首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吗?一首悲怆的《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
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
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日本侵略军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2.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 蒋介石对日寇的进攻实行什么政策?造成什么后果?东北沦陷后,中国人民怎样展开局部抗战?4. 西安事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概括说出其目的及经过。
5. 西安事变是怎样得到和平解决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直接目的是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的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
最终目的是侵占整个东北,进而独占中国。
2. 经过: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有预谋地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3. (1) 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
(2)结果: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3)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①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难忘九一八课型:新授课年级:八年级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内容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
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对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最终导致西安事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为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标准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2.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培养他们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有效地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形成学生的大局观、民族利益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难点:西安事变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教师: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心里很难受。
教师:到底发生了什么,九一八变成了一个悲惨的时刻,从此东北三省的人民脱离了家乡,抛弃了无尽的宝藏,而只能到处流浪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九一八事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的开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抗日歌曲《新编九一八小调》形象地再现了这段历史。
展示:新编“九一八”小调(一)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
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
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
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教师:“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这是为什么?学生: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展示: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他把主要兵力用于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来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蒋介石把主要兵力用于围剿共产党。
展示: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五次围剿教师:蒋介石把枪口对准了共产党领导了人民武装力量,而把东北三省拱手让给了日本侵略者。
但东北人民却不甘做亡国奴,奋起抗争。
展示:新编“九一八”小调(二)九月十八又来临,东北各地起了义勇军。
铲除卖国贼,打倒日本兵。
攻城夺地杀敌人,游击战争真英勇。
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一说这些“铁的义勇军”是由哪些人组成的?学生:抗日义勇军是由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成的。
教师: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守军与日军展开的第一次激烈的战斗是什么?请一位同学来讲一讲这悲壮的一幕。
学生:讲述嫩江大桥之战及马占山的英雄事迹。
教师:除了这些“铁的义勇军”,东北还有什么抗日力量?学生: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展示:教师:这就是杨靖宇,哪位同学给我们讲一讲杨靖宇的故事?学生:讲述杨靖宇的故事。
教师:九一八事变后,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了手中的武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争。
因此,九一八事变也标志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从此开始了。
展示:教师:我们不能忘记九一八,不仅是因为它记录了我们的国耻,还记录了东北人民不屈的抗争。
面对日本侵略的步步加剧,中国会走向何方?二、 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教师:日军在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1935年签订《何梅协定》,打开了入侵华北的门户。
之后,日本又策划“华北五省自治”,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展示:教师: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课桌,北平学生走向街头,发动了“一二·九运动”,《义勇军进行曲》,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作出来。
展示:播放《义勇军进行曲》。
教师:1935年5月8日,上海《申报》《时报》刊出《义勇军进行曲》词谱; 9日,百代公司为《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唱片;24日,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风云儿女》。
随着唱片和电影的宣传,《义勇军进行曲》激发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
它一诞生,迅即成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共产党采取了什么举措? 学生: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教师: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打动了在西北奉命剿共的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
他们采取了怎样的举措?学生:张学良和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展示:正当蒋介石调兵遣将包围陕北,准备彻底消灭红军的时候,张学良、杨虎城领导的东北军、西北军广大官兵,却不愿为蒋介石打内战。
1936年4月间,张学良亲自到洛川与周恩来秘密会见,赞成共产党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主张。
张学良听说红军缺衣少食,慷慨解囊相助。
当时红军没有棉衣过冬,张学良命令他在西安、咸阳的被服厂为红军赶制棉衣送去。
他还通过前方的王以哲军长,几次向红军输送大笔银元,为穷困的红军解了燃眉之急。
——刘统《历史的选择》沈阳“九一八事变”纪念馆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杨靖宇教师:张学良、杨虎城的做法让蒋介石大为恼火,1936年12月初,蒋介石带领军政要员到了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出兵进攻陕北的红军。
展示:张学良、杨虎城劝说蒋介石12月4日,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
蒋介石一到西安,就召集东北军和西北军将领训话:“我们眼前的敌人是共产党,日本人离我们很远,我们打仗要先近后远;如果远近不分,或者是先远后近,那便是先后倒置,一定失败,便不是革命。
无论如何,我们此刻必须讨伐共产党。
”12月8日,张学良、杨虎城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轮流向蒋介石进谏。
但蒋介石毫不动心,大声呵斥张学良:“你们就是拿手枪把我打死,我也不能改变剿共的政策!”杨虎城对蒋介石说:看国内形势,人心是趋于抗日的,对红军的事,可以商量办,宜用政治方法解决,不宜再对红军用兵。
蒋介石对杨虎城说:“要知道,我们和共产党势不两立。
消灭了共产党,我会抗日的。
”——刘统《历史的选择》教师:张、杨被蒋介石逼进了死胡同:打内战,人心不附,他们就是千古罪人;不打内战,蒋介石绝对饶不过他们。
张、杨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学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展示:教师:西安事变发生后,举国哗然。
事情如何发展,不外两点:杀蒋和放蒋。
那到底该如何处理呢?请同学们出谋划策。
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主张。
展示:12月24日晚上,周恩来在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见蒋介石。
周对蒋说:“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你显得比从前苍老些。
”蒋叹口气说:“恩《西北文化日报》报道西安事变的消息来,你是我的部下,你应该听我的话。
”周说:“只要蒋先生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但我个人可以听蒋先生的话,就连我们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指挥。
”蒋向周当面重申了他的许诺:停止剿共,联共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
12月25日,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夫妇乘飞机离开西安去南京。
登机前蒋介石对张、杨说:“今日以前发生内战,你们负责;今日以后发生内战,我负责。
今后我不再剿共,我有错我承认,你们有错亦应承认。
”——刘统《历史的选择》教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学生: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教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蒋介石实现了从“安内”到“攘外”的转折,在民族危难之际,国共两党捐弃前嫌,携起抗日。
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却命运坎坷,杨虎城惨遭杀害,张学良被剥夺自由半个世纪。
展示:时隔六十多年后,当记者采访唯一健在的当事人张学良时,他不肯多说,明确表示的只有一点:如果不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就不会有西安事变,他也不会如此坎坷一生。
——刘统《历史的选择》教师:西安事变以两位将军及其家庭的自我牺牲促成了全民族的团结御辱,没有全民族的共同奋力,没有各党派集团的共同牺牲,抗战的胜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中华民族经过那场血的洗礼后,民族强大了,中国强大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这也是时至今日,人们为什么依然深切怀念那些为民族团结和解放而牺牲的志士仁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六、课堂检测测验题目一:材料题: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以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密电(1)上述密电的时间应为何时?当时日本在东北制造了什么事件?(2)这个命令给东北造成什么恶果?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第14课难忘九一八一、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二、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八、教学反思依据课标要求,我认为还是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教学设计更为清晰、明了:一是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局部抗战开始;二十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这样处理线索明晰,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历史歌曲的应用。
导入部分通过播放《松花江上》帮助学生理解九一八事变是东北三省人民苦难的开始,从而理解九一八是我们的国难日。
在九一八事变一目,通过《新编九一八小调》帮助学生理解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同时了解中国人民局部抗战的开始。
在西安事变一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帮助学生理解日本侵略的加剧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以及和平解决,从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