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默写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
..!”反.归取之.。及反
..,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
..市,而.忘操之
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一、解释词语:
1.欲:
2.度:
3.其:
4.而:
5.置:
6.之:
7.其:
8.坐:
9.至: 10.之:
11.而: 12.操: 13.之: 14.履: 15.乃:
16.持: 17.度: 18.反: 19.之: 20.及:
21.反: 22.罢: 23.遂: 24.之: 25.以:
二、翻译句子:
1.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翻译:
2. 至之市,而忘操之。翻译:
3.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翻译:
4. 人曰:“何不试之以
..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
三、理解:
1.人们到集市买鞋,用脚试穿即可,但郑人却先要量好自己的尺码。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
答:
2. 模仿《成语词典》中对“刻舟求剑”的释义,解释“郑人买履”“拔苗助长”。(不超过100字)。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里说,楚国有一个人过江,船正行驶的时候,剑掉进了江里.他立刻在船身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了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等船靠岸了,他就从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了。比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
郑人买履:
拔苗助长:
3.本文选自《韩非子》,这本书中有很多故事的名字如今已成为成语,你知道有哪些吗?
答: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
..。舟已行矣,
...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而.剑不行。求剑若此
..乎!(《刻舟求剑》)
..,不亦惑
一、解释词语:
1.涉:
2. 其:
3. 自:
4. 于:
5. 遽:
6. 契:
7. 其:8是:9. 之:10. 其:
11. 求:12. 之:13. 而:14. 若:15. 此:
16. 亦:17.惑:
二、翻译句子: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
2.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翻译:
3.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翻译: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
三、理解:
1.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
2.从内容上看,两则寓言故事在揭示的道理上有无共同之处?
四、链接阅读:
老马识途(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
..。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
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
..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掩耳盗铃(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一、解释词语:
1.从:
2.伐:
3.反:
4.失道:
5.乃:
6.遂:
7.得:8.之:9.掘:10.以:11.之:12.而:
13.难:13.师:14.欲:15.负:16.而:17.走:
18.则:19.而:
二、翻译句子:
1.老马之智可用也。翻译:
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翻译:
3.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翻译:
4.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翻译:
三、《掩耳盗铃》寓意是什么?
五、课外提升:
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笑林》)
一、解释词语:
1.执.:
2. 俄.:
3. 以.:
4. 遂.:二、翻译句子:
二、翻译:
1.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答:
2.何不以锯中截而入?答:
三、理解:
1.“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是一个反问句。在《郑人买履》一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式,该句是:
2.文中的老者(“老父”)除了有与执竿人相同的认识错误外,还有其不同的错误,它是:
15.如果你看到了文中这可笑的一幕,你最想对文中两人说什么?
(1)你对执竿者说:
(2)你对老者说:
拔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一、解释字词:
1.悯: 2.长: 3. 揠: 4.谓: 5.予: 6.趋:7.槁:8.徒:
二、翻译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三、理解:
1.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
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
16.读完寓言后,想想看,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
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①,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②曰:“你真是囫囵③吞却一个枣也。”
(《囫囵吞枣》选自(元)白王廷《湛渊静语》) ①损脾:损伤脾脏。②狎(xiá)者:喜欢开玩笑的人。狎,亲近而不庄重。③囫囵(húlún):整个儿,完整的。
一、解释词语:
1.益.:
2.食.:
二、翻译:
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
三、理解:
1.说说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说说“囫囵吞枣”这个故事对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