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美学比较
哲学范畴的美学化

(二)内容
中国在魏晋之后,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后,艺术理论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艺术哲学的高度。一下我们分别论述一下艺术哲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
1.论情感
魏晋时期出现了两篇重要的文章,一片是曹丕的《典论论文》,一篇是陆机的《文赋》;前者提出“以气为主”,带有浓厚的哲学意味,后者突出以情为主,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艺术专论文章。文章主要阐述了文以情生,情因物感,主体与客体相互感应的关系。文学创作需要有情感的诱发,而情感需要有外在事物的感染。
17、18世纪以培根、霍布斯、夏夫兹博里等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流派,第一次注重主体心理研究,把包括情感、想象在内的感情经验当作审美基础。以莱布尼茨、沃尔弗、鲍姆嘉滕等为代表的德国理性主义的美学流派,针对经验派对美感经验的过分强调的倾向,认为理性是人性中的主要部分,只有符合理性法则的事物才是美的,但是他们也并不否认美感的作用,鲍姆嘉滕说:“天生的美学家具有情感的能力,……通过这种能力就跟容易导向美的认识。”康德美学体系正式把“情”作为“知”和“意”的桥梁,并力图调和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的矛盾。
2.论想象
想象是情感的派生物。《文赋》在论述情感之后,接着就谈到想象问题:构思开始的状态是深思默想,心游神驰,即从外部世界捕捉物象,以达到“意”与“物”的统一。然后从物象向艺术表象的转化,情感由朦胧变得清晰,从外部捕捉的物象与情感相吻合,情感找到了替代物而成为艺术表象。作为文学作品,艺术表象只有用恰当的语言符号来表述,才可能转为艺术形象。
17
《文心雕龙》论美超越了艺术哲学的高度。艺术哲学这种是对艺术规律的理性把握,而《文心雕龙》却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即宇宙本体的高度来论述美。
《文心雕龙》中的“文”字在全书中用了337处,有时指文章、文学,有时指文化、学术,有时指修辞,藻饰,有时指花纹、色彩,而全书开宗明义的第一个“文”字却是泛指,也就是说它不是指某一具体的赏心悦目的感性形态,而是对所有能引起人的赏心悦目的感性形态的概括。这个“文”字就是“美”。美作为对象的一种赏心悦目的感性形态,这种泛指似乎是人对美的最初的把握。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藤对美的理解也是十分宽泛的,他几乎把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产品都称作为美和艺术。他认为,美学就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美和艺术就是人的一种感性认识,是人的一种特殊

的思维形式。鲍姆嘉藤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研究美,从现实美的形态入手,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艺术及其显现特征。作为东西方美学体系的建构者,鲍姆嘉藤和刘勰分别从审美意识和审美对象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美的感性性质,这种不谋而合,恰恰说明了他们对美需研究对象的真正把握,这正是学科体系成熟的标志。
2.论美的规律
(1)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刘勰以“神与物游“来说明主体精神与客体事物的交融关系。“物与貌求”与“心以理应”是一种互为作用的对应关系:“貌”,是指“物”的生动形态,外在事物以他们的生动形态打动作家、艺术家;“理”是指“心”的规律和法则,作家、艺术家根据一定的规律和法则而产生的相应的构思活动。审美联想是审美的高级形态,是创造活动的前提。
在美的本质论上,黑格尔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但是在美的主客观的统一论上,却要比刘勰深入而深刻得多,因为它毕竟是近代思想的产物。黑格尔认为人除了理论方式认识自己以外,还以实践的方式认识自己,人要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自己,把存在于自己内心世界的东西转化为关照和认识的对象,人类里的历史、知识、艺术就是人类的自我创造,美是人的本质的外化,人在这种自我创造中获得满足。这一卓越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思想材料。

《文心雕龙》的《体性》篇,论述了作品的风格(“体”)和作者个性(“性”)之间的关系。艺术创造的鲜明个性色彩,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沿隐以至而符外”。艺术作品总是创作主体内心世界的“情”“理”交融的外化形态,“风格即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黑格尔在“风格”论中说:“法国人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白等方面的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又说,“风格就是服从所用材料的各种条件的一种表现方式,而且他还要适应一定艺术种类的要求和从主题概念生出的规律。”
(3)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
《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所提出的“风骨”这一类美学范畴,是对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所提出的总体评价。何谓“风”?风是包含着情志、气质在内的艺术感染力;何谓“骨”?骨是包含着创作主体力量的外在形式,也就是含“骨”的文辞。“风骨”,作为一个完整的美学概念的提出,即不是指作品内容,也不是指作品的形式,而是指作品的情感和理性相统一的感染力量。“风骨”这个概念确切的表达了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

格尔在“艺术美的概念”中对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力作了详尽的分析,他认为“在艺术里,这里感性的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他们本身或他们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着重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旨趣,因为它们有力量从人的心灵深处唤起反应和回响。这样,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