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第15课《赤壁赋》导学稿(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
一.课题:《赤壁赋》(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
二.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3.领悟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
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4.体味本文的音韵美,背诵全文。

三.学习重点:
积累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句式。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
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四.学习难点:
通过主客问答,了解并学习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五.学习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也不得擅离安置所,他的心情非常苦闷,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

【主客问答的表现手法】
主客对话是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文中通过“主”“客”问答,引出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论辩。

一主一客其实都是作者的独白,反映了他陷于苦闷而又希望摆脱苦闷的矛盾心理。

二.朗读课文,鉴赏本文的音韵美
听录音的朗读,注意字音与朗读的节奏(本文押韵比较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三.整体感知
(一)整体把握课文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请各用一个词概括客与苏子的人生态度。

3.文章共四段,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感情线索:()—()—()】
(二)议读第一自然段
【重点字词】
①既望:
②兴:③徘徊:
④凌:⑤凭虚御风:
⑥遗:
【重点句子翻译】(要求: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不要照抄译文。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问题探究一】本段主要写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议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字词】
①倚:②慕:
③袅袅:④舞:
⑤泣:
【重点句子翻译】(要求: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不要照抄译文。

) 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问题探究二】这一段写什么?为何写悲?
二.议读第三自然段
【重点字词句】
(1)愀然:(2)正:
(3)危:(4)然:
(5)缪:(6)方:
(7)郁乎苍苍:
(8)下:(9)东:
(10)固:(11)安在:
(12)侣:
(13)友:
(14)相属:(15)挟:
(16)之:
【重点句子翻译】(要求: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不要照抄译文。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问题探究三】从这一段你能看出客缘何而悲呢?
第三课时
一.议读第四自然段
【重点字词】
(1)斯:(2)彼:
(3)卒:(4)消长:
(5)盖:(6)且:
(7)虽:(8)得之:
(9)遇之:(10)食:
(11)更:(12)既:
【重点句子翻译】(要求: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不要照抄译文。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3.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问题探究四】这一段写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阐述其人生感悟的?
二.理解本文的构思和表达艺术
1.总结
本文情感跌宕,层层深入。

文笔优美,富于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

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

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

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

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

这种赋称为文赋。

《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
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

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2.面对灾难性的命运,苏轼持怎样的态度?
第四课时
一.识记积累
(一)字音
壬戌
..()酾.酒()桂棹.()横槊.()余音袅.袅()渔樵.()幽壑.()扁.舟()
嫠.妇()匏.尊()愀.然()蜉.蝣()山川相缪.()无尽藏.()狼籍.()旌.旗()
舳舻
..千里()枕藉.()属.客()斗.牛()
窈窕
..之章( )扣舷.而歌()溯.流光()
倚歌而和.之()江渚.()
(二)通假字
1.举酒属.客:
2.山川相缪.:
(三)古今异义
(四)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侣.鱼虾而友.麋鹿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6.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
(五)特殊句式(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4.客有吹洞箫者()
5.何为其然也()
6.而今安在哉()
7.而又何羡乎()
8.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六)一词多义
【之】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哀吾生之.须臾
(3)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4)唯江上之.清风
(5)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乎】
(1)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相与枕藉乎.舟中
【于】
(1)月出于.东山之上
(2)徘徊于.斗牛之间
(3)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二.拓展延伸
【文段精析】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③扣弦而歌之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④倚歌而和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2.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逝者如斯。

逝:往。

B.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适:适应。

C.方其破荆州。

方:当。

D.固一世之雄也。

固:固然。

3.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词的一项是()
A.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B.顺流而东也。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4.下列对于这段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方其”以下八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画出曹操“一世之雄”的形象。

从文意看,这八句都是为“而今安在哉”一句蓄势。

B.选文第一段紧承上段的泛舟赏景之“乐”展开,突显一个“悲”字。

悲的原因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C.选文第二段中作者以“变”与“不变”两者相提并论,注意到事物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实际上作者要阐明的主要是“不变”这一层意思,并以此表现豁达乐观的态度。

D.选文第二段,作者结合景物特征,巧妙地批判了“客”的观点。

但仔细看来,作者所阐述的“不变”只是宇宙万物无穷无尽,并未涵盖人生,以此来驳“客”的观点,稍显牵强。

5.翻译下列句子。

(要求:①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②不要照抄译文。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参考译文】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览。

清凉的风缓缓吹来,水面上不起波浪。

我端起酒杯劝客人们喝酒,朗颂吟唱“明月”的诗歌和“窈窕”的篇章。

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逗留不前。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波光和天空连成一片。

我们任凭小船向何处漂荡,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

江面是那么浩瀚啊,船儿像凌空乘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像变成神仙,脱离尘世,飞升到仙境。

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着那个美人啊,(美人)却在天边遥远的地方。

”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随着歌声伴奏。

箫声呜呜,像怨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吹完后,)余音悠扬,像细长的丝线延绵不断。

使得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跳起舞来,使得孤独小船上的寡妇哭泣起来。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操的诗句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盘水绕,一片苍翠,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占领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进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

他面对长江洒酒祭奠,横握长矛吟诗,本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您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

就像蜉蝣一样,将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哀叹我生命短促,羡慕长江流水无穷无尽。

希望拉着神仙飞升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

(我)明知道这种想法是不可能多有所得的,因而只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对客人说:“您也了解那江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并没有流去。

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但终于没有消减和增长。

(原来)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曾停止。

从那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还羡慕它什么呢?况且,天地之间,万物都各自有其主人。

如果不是我所有的东西,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取用。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其为颜色;取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享用它们不会竭尽。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您可以共同享用的。

客人高兴地笑了,于是洗了酒杯,重新斟酒再喝。

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空杯、空盘杂乱地放着。

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