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锐志于奇, 喜编次古文, 撰叙今事, 而巍然 自 谓《 五经》 再生,三史》 《 重出, 多见其无识者 矣” 。称赞后者为“ 明识之士”认为他们的做 , 法“ 非如图画之写真, 熔铸之象物, 以此而似 彼。其所以为似者 , 取其道术相会, 义理互 同, 若斯而已” 。他评论说:貌异而心同者, “ 模拟之上也 ; 貌同而心异者 , 模拟之下也。然 人皆好貌同而心异, 尚貌异而心同者 , 不 何 哉?盖鉴识不明, 嗜爱多僻, 悦夫似史而憎夫 真史, 此子张所以致讥于鲁侯 , 有叶公好龙之
12 2
国史, 皆出自一家, 如鲁、 汉之丘明、 子长, 晋、 齐之董孤、 南史 , 咸能立言不朽 , 藏诸名山, 未
wenku.baidu.com
闻藉以众功, 方云绝笔”《 (件时》。又说:子 ) “ 长之立纪也, 藏于名山; 班固之成书也, 出自 家庭; 陈寿之为志也, 创于私室。然则古来贤 隽, 立言垂后, 何必身居康宇, 迹参僚属, 而后
善之为善, 则亦不知恶之为恶, 故凡所引进, 皆非其才, 以势利见升, 或 或以干祈取摧” (辨职》 。致使一些史官“ ( ) 当官卒岁, 竟无刊 述”“ ,或辄不 自换, 轻弄笔端” 史馆竟成 了 , “ 养拙” “ 、藏愚” 之地。刘知几气愤地称之为 “ 素餐之窟宅, 尸禄之渊数”《 (辨职》。由于 ) 一些史官素质太差 , 一切秉承监修的旨意 , 因 此在撰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 每欲记一事, 载 一言, 皆阁笔相视, 含毫不断”《 (怜时》 的现 ) 象。一些史官甚至“ 争学苟且, 务相推避, 坐 变炎凉, 徒延岁月”《 (件时》。由于史馆中人 ) 众嘴杂, 因此经常出现泄密情况,倘有五始 “
勤不懈若扬子云( , 雄) 谙识故事若应 仲远 ( , 动)兼斯具美, 督彼群才, 使夫载言记事, 藉 为模楷, 榻管操服, 归其仪的, 斯则可矣”《 (辨 职》。然而刘知几所处史馆中的监修官却完 ) 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凡居斯职者, “ 必恩幸贵 臣, 凡庸贱品, 饱食安步, 坐啸画诺, 若斯而已 矣”《 (辨职》 。具体如为人“ ) 巧岳邪媚” 的杨 再思, 不谙史事的萧至忠、 宗楚客, 使势弄权 的武三思等。由这些人操纵史馆, 其史馆的 风气可想而知。由于监修官本身素质的低 下, 因此由他们荐举的史官也多不具备修史
刘知几认为史书叙事在运用语言文辞方 面也存在着盲 目仿效古人的现象。他认为战
万方数据
国以前“ 时人出言, 史官人记, 虽有讨论润色, 终不失其梗概者也” 而后来作者“ , 通无远识 , 记其当世 口语, 罕能从实而书, 方复追效昔 人, 示其稽古。是 以好丘明者, 则偏模《 左 传》 爱子长者, , 则全学史公。用使周、 秦言辞 见于魏晋之代, 汉应对行乎宋、 楚、 齐之 口。 而伪修混沌, 失彼天然, 今古以之不纯, 真伪 由其相乱”《 (言语》。他主张作史者要“ ) 考时 俗之不同, 察古今之有异”( (叙事》。 ) 他还认为通过史书的语言可以窥察时代 风尚发展演变的轨迹 , 而一味地仿效古人用 语, 则违背了古史运用语言的传统。他指出: “ 夫天地长久 , 风俗无恒 , 后之视今 , 亦犹今之 视昔。而作者皆怯书今语, 勇效昔言, 不其惑 乎?苟记言则约附五经 , 载语则依凭三史 , 是 春秋之俗、 战国之风 , 与两仪而并存 , 经千载 其如一, 奚验以今来古往, 质文之屡变者哉! ” (言语》因此他主张“ ( ) 工为史者, 不选事而 书, 故言无美恶, 尽传于后。或事皆不谬 , 言 必近真”( (言语》。 ) ( 三)沿袭旧史内容而不知更革 : 刘知几认为史官在撰写史书时, 必然要 前有凭借。他说“ 夫事不师古, 匪说枚闻, 苟 模楷提贤, 理非可讳”《 (序例》。然而如果只 ) 知沿袭旧史成文而不知“ 随时” 更革 , 就会导 致失实和错误。比如《 史记・ 陈涉世家》 篇末 称:高祖时, “ 为陈涉置守家三十家杨, 至今血 食。而《 ” 汉书・ 陈涉传》 乃具载迁文” “ 。刘知 几指出:案迁之言今 , “ 实孝武之世也; 固之言 今, 当孝明之世也。事出百年, 语同一理。即 如是, 岂陈氏苗裔, 柞流东京者乎?(因习》 ”《 ) 再如朝代鼎革之际, 一些前朝“ 忠臣义士 , 捐 生殉节”然新朝史官“ , 迫于当世, 难以直言” , 反而将其诬称为“ 、逆” 贼”“ 。如北周宇文阐 八岁即位, 杨坚以外戚身份总揽朝政, 凯截帝 位。青州总管尉迟勤、 相州总管尉迟迥、 益州
了这种需要。在《 史通》 他在总结前人 已 中,
经取得的成绩 的基 础上 , 把更 多的注意力集 中在对传统史学 的反思 和对 当代史学的批评 上, 以期从 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 以指导今后史
学的变革和发展。在《 史通・ 自叙篇》 他明 中,
确说明 自己撰写《 史通》 的主 旨是“ 伤 当时 盖 载笔之士 , 义不纯 , 其 思欲 辨其 指 归 , 弹其 体 统 。……夫其 为义 也 , 与夺 焉 , 有 有褒 贬焉 , 有鉴诫焉 , 有讽 刺焉。 又说 : 自兹厥后 , ” “ 史籍 逾多 , 苟非命世大才 , 孰能刊正其失?磋予小
在《 杂说中篇》 刘知几批评道: 史通・ 中, “ 皇家修五代史 , 馆中坠稿仍在 , 皆因彼旧事 , 定为新史。观其朱墨所图, 铅黄所拂, 犹有可 识者。或以实为虚, 以非为是” 。如姚氏父子 所撰《 梁书》 主要依据梁朝史官 自撰的国史, 正如清人赵翼所指出的:今细阅全书, “ 知察 又本之梁之国史也。各列传必先叙其历官, 而后载其事实, 末又载饰终之诏 , 此国史体例 也” 。而本朝人修本朝史, 讳忌甚多, 往往“ 有 美必书, 有恶必为之讳”‘ (廿二史札记》 9 卷 “ 梁书悉据国史立传” , )不敢秉笔直书, 而作 为后世史官在使用这些材料时, 本应加 以去 伪存真 , 然而姚 氏父子却沿袭 旧史而不知更 革。比如梁天监五年, 梁武帝派临川王萧宏 统军伐魏 , 因畏惧魏军 , 遂于洛 口滞留不前, 既而风雨夜惊, 萧宏弃军南逃 , 全军溃败 , 弃 甲投戈 , 填满山谷 , 士卒丧失十之八、 九。此 为梁朝第一败妞之事。《 南史》 《 、通鉴》 均有 记载。而《 梁书・ 临川王宏传》 只记:会征役 “ 久, 有诏班师。绝无一字涉及溃败之事。显 ” 然这是由于姚氏父子凭借的梁朝国史对此讳 而不书 , 而姚氏父子又失之于分析鉴别所造
子, 敢当此任 !其于史传也 , 尝欲 自班、 已 马 降, 讫于姚、 令狐、 孔诸书, 李、 颜、 莫不因其旧 义, 普加厘革” 。可见他是把总结史法 、 史例 , 厘革 旧史作为己任的。因此他的史学变革思 想始终贯穿于他的代表作《 史通》 中。 刘知几认为, 史学发展过程中, 人们习惯
达官权贵及一些不学无术的人充任, 很难形 成统一的意见, 乃至出现“ 杨令公( 再思) 则云 必须直词, 宗尚书( 楚客) 则云宜多隐恶。十 羊九牧, 其令难行, 一国三公, 适从何在”《 (件 时》的情况。 ) 由于以上情况, 因此刘知几反对设馆修
史、 主张恢 复私 家修史 制度。他 指 出 :古 之 “
成其事乎? 因此他主张“ ” 深识之士” 应当“ 退
总管王谦等相继起兵讨伐。刘知几认为唐人
却仍旧史不改。在《 梁士彦传》 中称“ 尉迥之 反也”《 ,宇文忻传》 则称“ 尉迥作乱”《 ,李德林 传》 更载其文斥责“ 尉迥、 王谦此二虏也, 穷凶 极逆” 。刘知几批评道: 时无逼畏, “ 事须矫
枉, 而皆仍 旧不改 , 谓数君为叛逆。书事 如
此, 褒贬何施?(因习》 ”《 )
史馆 , 由宰相监修国史 , 更是大大加快了史书 编纂 的速 度。“ 十 四史” , 二 中 有八部 正史 修 纂于太宗贞观至高宗显庆年间。据《 新唐书・ 艺文志》 所载史部 书 目, 已多达 5 家、 7 1 7 5 8 部 、6 7 18 4卷。此外 , 尚有 3 8家 、2 2 5 1 3 7卷没 有著录。史学 的空前繁 荣 , 客观 上需要 对过 去的史学进行一次总结和批评 。刘 知几顺应
于严守成例 而不知 变通 , 这是 史学发展 的一
10 2
在《 六家篇》 刘知几把古代史书 史通・ 中, 区分为六种体裁 , 即记言 、 记事、 编年、 国、 分 通史纪传和断代纪传。随着时代 的发展 , 有 的史体已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比如象《 尚 书》 这种以记言为主的史体 , 自身存在着种种 无法克服的缺点。然而到了晋代, 孔衍却撷 取汉、 魏诸史中的“ 美词典言” 纂成《 尚 , 汉 书》《 、后汉尚书》 《 、汉魏尚书》 等。及至隋朝, 王助又录开皇、 仁寿时事, 尚书》 仿《 记言史 体, 撰成( 隋书》 八十卷。刘知几批评这种“ 剪 截今文, 模拟古法” 的做法是“ 事非改辙, 理涉 守株”《 (史通・ 六家》 。注: 以下引《 史通》 文只 注篇名。他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 ) 人事 日益 复杂, 文词也愈趋繁富, 言与事的关系 日益密 切, 为了摹拟《 体而剪弃史事, 书》 这是不合时 宜的。他说:若乃帝王无纪 , “ 公卿缺传 , 则年 月失序 , 爵里难详 , 斯并昔之所忽 , 而今之所 要”《 (六家》。因此他批评王劫的《 ) 隋书》虽 “ 欲祖述商、 宪章虞、 观其所述, 周, 夏, 乃似《 孔 子家语》 临川《 、 世说》 可谓画虎不成, , 反类犬 也”《 (六家》 。 ) ( 二)仿效古人用语而不知因时制宜 :
修《 隋书》 本应矫枉, 表彰其气节, 然而《 隋书》
1 21
万方数据
学习古人的态度分为两种情况 : 一是形式上 的模拟 , 貌同而心异” ; 即“ 者 一是学习古人的 精神实质 , 貌异而心同” 即“ 者。他批评前者
的条件。正如刘知几所指出的:夫人既不知 “
喻也”《 (模拟》。 ) 刘知几这种反对因 循守旧,
反对形式上的仿效, 主张学习古人要“ 取其道 术相会 , 义理互同” 的思想是他史学变革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成, 一字加贬, 言未绝口, 而朝野具知; 笔未 栖毫, 而绮绅咸诵”《 (件时》 , )这进一步造成
了史官们心理上的压力。他们俱怕得罪权门 贵族 , 因此要 么曲意迎 合, 么干脆栖笔不 要 书, 或互相推诊 , 其结果造成了“ 白可期 , 首 汗 青无日” < (怜时》 的局面。加之监修官多由 )
刘知几的史学变革思想及其局限性
杨 绪敏
中国史学的发展到了刘知几生活的盛唐 时期 已经取得长足 的进步。汉 、 以来 , 魏 历代 统治者无不重视史学 , 他们设 置史官 , 储备史 料, 修撰史书。尤其是唐太宗贞观年间 , 改组
大障碍。为此他在《 史通》 中从 以下几个方面 批评 了史书编撰中只知因袭而不知创新的现 象: ( 一)因循旧的史体而不知变革:
此外, 刘知几还从 以下几个方 面表述了
自己希望更革修史制度及改造旧的史学的观
点:
( 反对设馆修史制度 , 一) 主张恢复私家 修史 。
刘知几曾“ 三为史臣, 再人东观” 《 (自 叙》 , )长期在史馆供职, 对设馆修史制度的积
弊有切身体会。他认为设馆修史最重要的一 条是选拔好监修官。他说 :大抵监史为难 , “ 斯乃尤之尤者, 若使直若南史, 才若马迁 , 精
成的。
针对以上情况, 刘知几主张史官记事载 言, 均应因时制宜 , 不应泥古。他说 :作者记 “
事, 亦在相时”《 (书志》。“传》 俗,易》 ) 《 称因 《 贵随时。况史书者, 记事之言耳。夫事有贸
迁, 而言无变革, 此所谓胶柱而调瑟, 刻船以 求剑也。(因习》 因此他主张“ ”《 ) 前史之所未 安, 后史之所宜革也”《 (载言》 。他认为仿效 ) 古人, 不应当简单地模拟其形式 , 而应该学习 古人的精神实质。在《 史通・ 模拟篇》 他把 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