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

合集下载

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作者:王慧来源:《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2020年第08期摘; 要:“做中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学习方法。

“做中学”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课堂学生学习质量,发展数学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适时、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可操作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主动构建知识。

关键词:做中学;操作;探究;主动构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的思维是不能脱离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的。

抽象思维的形成也是要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为基础的。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直接经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在活动中去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

“做中学”在小学阶段开展,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规律,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

笔者现结合自己的实践和反思谈谈对“做中学”的一些认识。

一、现状扫描:“做中学”之现状笔者曾经在做一份试卷分析时遇到过这样一题:“一棵大树的直径约10(; ;)”,要求学生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

结果发现,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填写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都大有人在。

但类似于“2分米=(; ;)厘米,400毫米=(; )分米”这样的题目却鲜有学生发生错误。

这一现象,恰恰暴露出了我们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的教学是“动口不动手”的!而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了怎样的知识呢?笔者认为“获得的知识是死的”。

在学生的头脑中,它只是一个枯燥的名词,既不能用来解决问题,又不具备迁移价值,这便验证了一个观点:学生一旦不能获得直接经验,数学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内涵寻译:“做中学”的内涵意义“做中学”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美国教育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学观点,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科学的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学习的方法,体验到数学的思想,提升思维能力。

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中的运用

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做中学、做中教”在教学中的运用为标题,本文将探讨中学教育中如何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什么是“做中学、做中教”?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进行学习。

在中学教育中,运用“做中学、做中教”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运用。

首先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或数学建模活动,让学生通过游戏和实践来掌握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是在实践活动中,例如实验课、实习实训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化学实验课中,学生可以亲自操作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

在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

例如,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例如,在学校的科技社团中,学生可以参与到一些科技创新项目中,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同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做中学、做中教”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

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运用这一理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

希望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的运用,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

从做中学,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从学中做

从做中学,从学中做美国唯⼼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论中⼼思想,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孔⼦提出的三⼈⾏必有我师,其实道出了很多做⼈做事做学问的哲理。

对于⼀直从事基础教育的我来说,尽管对职业教育有⼀定的了解,但却只能说知道的是⽪⽑,所以对于职业教育的话题⼀直不敢涉及,但是今天却不得不说⼀说这个话题。

这个话题源于参加今天参加的⼭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研究项⽬枣庄市的开题会议,我很荣幸的成为专家组成员,倾听了9位教师参与的省级教改项⽬的开题报告(其中重点项⽬7项,⼀般2项),全市的职业教育改⾰⽴项率排在了全省第⼆位,这样骄⼈的成绩恰恰就源于枣庄市职教室的张颖梅主任,因为由地市级的职教室组织的全市的开题还真的很少见,张主任的这⼀举措也恰恰说明了她对教研教改的⾼度重视。

张主任不仅重视开题这个形式,⽽且更重要的是邀请了全省职业教育的⼤咖来做评委,这才是关键的。

如傅智端处长,这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研究重点项⽬指导专家,多次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选;如⼭东省教科研教师发展中⼼的赵丽萍主任,同时也是⼭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研究重点项⽬指导专家,等等,如此分量级的⼤咖参加开题报告,⾜以显⽰出枣庄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有幸跟和傅处长分到了⼀组,这可谓是幸运中的⼤幸!因为整个的开题中傅处长不仅仅就开题那么简单的进⾏点评,更重要的是他从教学成果奖评选的⾓度来对课题进⾏分析,既指出存在的不⾜,⼜提出⾼屋建瓴的解决办法,还从建模、制定标准等⽅⾯进⾏了阐释,这样的开题可谓是让课题组的成员受益匪浅,不仅让⼤家学会了如何进⾏课题研究,更关键的是让为⼤家的课题研究提供了赞新的思路和⽅法,让课题组有了明确的研究⽅向、研究⽬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法。

与其说这是⼀场开题报告会,倒不如⽤专家指点迷津更合适,我想我这个职业教育的门外汉都受益匪浅,那么作为职业教育研究者,更能从他的精彩的点评和点播中学会了如何真做研究,做真研究。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德育课堂的实效性【摘要】目前,中职德育课课堂教学调查现状表明,学生存在明显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如何打造“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

本文就在中职德育课堂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粗略的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起共鸣。

【关键词】做中学学中做中职德育实效性德育课作为中职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然而,对当今中职德育课的课堂教学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厌学情绪;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如何提高中职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2009年,我校开展了以“做中学、学中做”为主导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以“做”为核心,把“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达到“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做”中激发兴趣,生成职业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笔者认为,推行“做中学、学中做”是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前提提高认识必须解决思想偏差问题。

中职学校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的生源,有着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差异极大,而且学生在思想、心理状态方面也有很大的区别,应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普遍对未来对自己缺乏信心,对这样一类特殊群体,我们应该努力引导他们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从而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

德育的过程并不是以外在教育为主的过程,而是一个以自我教育为主的过程;德育的目标不只是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准确背诵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能力,而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摘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做中学与学中做科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把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目标和工作评价跟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掌握关键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课程改革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许多高职院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逐步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育人模式和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室中进行,以学科为背景,授课过程是以教师的逻辑讲授,学生的逻辑接受为主,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教师在讲中教,学生在听中学。

而“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是在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工厂与车间进行,以事、任务、项目为主,教授的过程是双向的,教师演示、传授、指导,学生观察、模仿、练习、提高,主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学认为人的创新意识不存在于现成的认识成果中,而活跃在形成结论成果的探索过程中,只有认知发展的积极活动,才能释放创造潜能,驱动着发现真理。

从实践的角度看,“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优势,适合强实践、重操作的高职类院校。

但由于诸多原因,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存在对传统教学矫枉过正的现象,在强调“做中学”突出实践教学的同时,却忽略了理论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是高技能人才;第二是在技能人才队伍中起引领作用的高端技能人才;第三是在高端技术领域内的或岗位上的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这种人才既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有宽厚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融合。

做中学 学中做

做中学 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能力不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递来获得发展,而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运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方法,尝试性地解决问题来获得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围绕实际行动的活动任务进行方法实践的过程,是发展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的内驱。

上学期我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是《家乡的银杏树》,研究家乡有关银杏树的相关情况。

由于银杏树在身边非常普遍,而平时大家平时并没有特意的留意它们,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都想能对银杏树有全面的认识。

怎么完成这一活动主题呢?有的学生说到家里给银杏树拍个靓照,比一比谁家的树更加健康;有同学说找专业人才,了解银杏树如何授粉;有的同学说平时要多注意观察银杏树的生长情况,了解它们从开花、结果的过程……在活动中,学生提出了这么多颇有创意的设想,但要真正落实到动手做的却很难。

各个实践活动的建议会不会只停留在设想阶段呢?活动前我组织的一个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观察银杏树生长情况很感兴趣,但由于银杏树从开花到结果的时间跨度比较大,真正能坚持观察的同学屈指可数。

继续开展还是放弃呢?我犹豫了,如果只有设想而没有实际的操作过程,综合实践活动岂不成了空对空的头脑实践活动?不行,得开展。

为了让学生有创意的设想在现实中实现,我想关键在于将学生的“说”与“做”统一起来,让学生动手做,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让设想成为现实。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创设真实环境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做”起来,才能防止综合实践活动“形式化”的倾向;只让学生说说与让他实际去做,效果完全不一样?课堂上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体验的环境。

我在设计《家乡的银杏树》的活动中。

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家乡的银杏树》的活动方案,并付诸实施。

课堂上我出示了几棵不同大小、不同季节银杏树的图片,激发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活动方案,提醒从哪些方面着手,怎样活动。

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
“在做中学”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是具体的、积极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

在课堂上,教师要遵循发现和探究的原则,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发现和探索知识,将一些有选择性的课外活动与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开放、多维的课外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自由发现、尝试、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和才华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和运用书本知识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应以“做”为中心,在“做”上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实现“教学做合一”。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一、教学内容有兴趣“做中学”重在引领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实的探究状态呢?通过实践发现:真正能引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内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这就要求科学老师务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

为此我校“做中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大版块构成:一是《科学》教材上那些活动量大的单元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所需不断尝试开发、重组,在课堂上力求体现系统性、连续性,让学生真正去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如《水》、《空气》、《冷热》等单元,在教学时教师打破单元原有框架,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重新组合;二是教师精心选取学生身边感兴趣的现象、问题为探究内容。

如学生发现桂花树结果了,这种现象很罕见,教师就临时安排《寻找植物果实异同点》、《桂花树为何少结果》的探究课。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教师让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践证明选择学生有兴趣的教学内容,是开展好“做中学”的良好开端。

二、教学时间有调整科学课上,教师总觉课堂时间少;“做中学”的课堂,教师更觉时间太少,研究活动常常是匆匆开始,草草收场。

为了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引领学生亲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实验研究的效果,我们大胆采用80分钟模式,首次尝试科学课两课连排。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老师们也确实从中收获惊喜连连,特别是实验量多、时间长、连续性强的教学内容效果尤其明显。

但是,一段时间下来,老师们也清醒地意识到,80分钟模式有利又有弊,这种弊端在《科学》教材上教学内容探究性不强、上下两段时间教学内容联系不大的情况下尤其突出。

为此,老师们征求各方意见、努力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制定了两课连排和分开排的两张课表,即采用两种模式:80分钟模式(即两课连排)和40分钟模式(根据教学需要,科学老师有权利随时调整教学时间。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做中学,学中做,知行合一
学习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行为,学习不仅给我们智力上的提升,还给我们生
活中很多帮助。

学习只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做中学,学中做,才能发挥出学习的最大价值。

从小学的时候,我的父母就教育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就是“知行合一”。

他们
训练我们,让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起来,不仅对我们学习受益,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处事。

例如,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怎样正确施用力量,把理论知识变成最”知行合一”的人。

学到这种知识,其实并不觉得它很重要,但是在生活中,发现它可以非常有效地用到实际生活中。

另一种可以做“知行合一”的场合就是,学校中的表演和实习的经历。

比如,
学习舞蹈的时候,可以仔细观察老师的讲解,结合记忆力去练习,在表演中可以把学到的舞蹈变成最流利的形式,让老师也满意,也可以带来很多正面的反馈。

实习也是一种可以总结看到的知识,付出自己的努力,把理论知识变为实际的
技能,从而带给自己更多的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

总之,“知行合一”让我们能够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把它们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是我们学习的价值的体现,是我们发挥学习能力的最佳途径。

“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

“学中做”和“做中学”的教学分析
i otn e so cin— o e td isrc in e in t mpe n on y la ig a d la ig b on mp ra tm a fa to n i r n e n tu t a d sg o i lme td i gb e r n ol n n e r n y d i g. n Ke o d yW r s d ig b e r ig a d lan n y d ig, cin— o e td, r s e t ta h n are on y la n n n e r i g b on a to i r n e wo k h e ,e c ig c rir


概述
在行 动 导 向 的教 学 中 , 论 在低 年 级 还是 高年 无
在行 动导 向学 习 中 , 行动 是学 习 的出发点 、 生 发 地 和归属 目标 , 它倡 导 “ 过行 动学 习 ” 为 了行 动 通 和“ 而 学 习” 行 动导 向学 习的核 心在 于把行 动过程 与 学 ,
的教 育思 想 :连续 性 ( 是 现 在 所 谓 的终 身 教 育 ) “ 就 ” 和 “ 中学 ” 杜 威 认 为 “ 中 学 ” 是 “ 活 动 中 做 。 做 就 从 学 ” “ 经验 中学 ” 他 把 学 校 里 知识 的获 得 与 生 活 、从 ,
中做 ” 而 “ 中学 ” , 做 更适 合 安 排 在课 程 的 中 、 期实 后 施 , 是符 合学 生认识 规律 的。 这 有人认 为 ,学 中做 ” “ 中学 ” “ 和 做 的理 念 已经广
L u IJ n
Ab t a t sr c Don y la nn n e r ig b on s d ig i b o refb b e v t n a d t ik n n pa tc o ig b e r i g a d la n y d ig i on t y y u s l y o sr ai n o n h n i g i rcie t

学中做,做中学

学中做,做中学

学中做,做中学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这个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大千世界里,没有什么事情是容易的,也没有什么事情是困难的。

但无论怎样,都要脚踏实地,用真心来对待自己的学习、实践。

“学中做,做中学”正是因为我们的不断努力才得以实现。

昨日我从报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今年的高考生中,不乏有被媒体关注的高考状元,而其中成绩最好的就是浙江省平湖市的周恩圣同学。

他不仅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还成功地被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四所高校争着录取他。

他之所以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他自身的刻苦学习外,和平时“学中做,做中学”分不开。

在高考前夕,他坚持每天给英语老师发邮件交流学习经验。

在高考时,他正确掌握做题技巧,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学中做”这个话题也是我们班会课上讨论的主题,“怎样才能学好呢?我认为,首先必须把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接着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的“学中做,做中学”的经历。

他说,有一次他在操场上跑步,眼前突然闪过“碳14”的化学式,于是他想到了碳14可以通过加热进行提纯,那么提纯的方法是否适用于实验室呢?于是,他用碳14和铁屑制造出了电子管。

可惜的是,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资金,最后也只能放弃这种实验。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学中做,做中学。

这正是印证了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中做说明了我们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我们只有学习了,理解了基础知识,理解了问题本质,找到了最佳的解题方法,并将之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才算是真正的学习,学习才会有效果。

光学不练或者光练不学都是不行的,这样只会白白浪费时间,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做中学”则是强调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只有亲身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不至于纸上谈兵。

而学习正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

学中做,做中学。

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

“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
引 入 我 国 , 成 学 习 领 域 课 程 。 学 习 领 域 ( e rf l 形 L an ed) i
课 程 是 理 论 和 实 践 教 学 一 体 化 的 现 代 职 业 教 育 课 程
等 四所大 学 的 “ 思 —— 设 计— — 实施 —— 运作 ” 构 的
工 程 教 育 ( DI 模 式 。 C O)
模 式 ,其 职 业 行 动 领 域 包 括 职 业 学 校 的 学 习 领 域 、 培
训 企 业 的 工 作 和 学 习 领 域 。 习领 域 课 程 强 调 职 业 教 学 育 培 养 的 人 才 不 仅 仅 要 有 技 术 适 应 能 力 , 重 要 的 是 更
新 中 国成 立 后 , 学 科 知 识 体 系 为 基 础 的 工 程 技 以 术 教育模式 是我 国工程 技术 教育 的基本 模式 , 理 念 其
至 今 仍 在 左 右 本 科 以上 的 工 程 教 育 。 文 革 间 , 术 教 技 育 的 内容 变 成 了“ 机 一 泵 ” 柴 油 机 、 动机 、 拉 三 ( 电 拖
要 有 能 力 “ 着 对 社 会 、 济 和 环 境 负 责 的态 度 , 与 本 经 参
设 计 和 创 造 未 来 的 技 术 和 劳 动 世 界 ” 。
成 了“ 业 教 育课 程应 从 工作 需 要 出发 , 不是 以存 职 而
储 知 识 作 为 课 程 开 发 的起 点 ” 和 职 业 教 育 按 其 工 作
步 骤 划 分 为 不 同 的 模 块 ,通 过 模 块 的 灵 活 叠 加 完 成 模 块 化 课 程 。 在 这 之 后 又 引 入 了 能 力 本 位 CB 课 E
职教研究

‘ ‘
做 中学 ’ “ 中做 ’ ’ 学 与 ’ 的选 择

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教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作者:于国波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3年第04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中力推“教、学、做合一”。

他指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

学生表演课本剧就是“做”的一种具体表现。

表演课本剧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能推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开展,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

2012年,笔者选择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开展“改编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评议课本剧”系列活动,作为教学创新探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活动的背景最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据此,教学中就必须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课本剧表演,正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能力得到了提升,创造思维得以发挥,情感得以抒发。

课本剧具有丰富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因而能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笔者选择了高二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戏剧、小说等单元的教学内容,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演。

通过改编、排演课本剧,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进一步掌握课本剧知识,提高鉴赏水平。

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获得情感愉悦、审美享受,活跃了思维。

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完成学习对象与学习者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二、活动的组织形式活动采用小组分工合作形式进行,协作和对话充满排演全程,每个小组成员的智慧为整个群体所共享。

为了提高小组能动性,培养组员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将表演设置成比赛的形式,让小组间展开竞争。

三、活动的实施过程1.前期编剧、选拔演员阶段强调剧本要自主编写,不得套用抄袭。

编写的剧本还必须是适合10分钟演出的舞台剧剧本。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之“做中学,学中做”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之“做中学,学中做”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启示之“做中学,学中做”【摘要】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国家的大力扶植下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更是深入人心。

本文就黄炎培先生“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理念从培养人才、校企合作、课堂教学三方面阐述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做学合一;情境教学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务院先后三次召开或批准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于2002年和2005年两次做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把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

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黄炎培先生早在一九一三年就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他提倡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祖国培养有用之才。

他所提倡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更是被广大教育学者推广及应用。

一、培养全面、出色的人才需要“做中学,学中做”中国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两种人:一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是死用手老不读书的。

而这两种人都成不了全面、出色的人才。

譬如某些学校培养出来的“高分低能儿”,他们大都是死读书的牺牲品;假如我们到劳动力市场去转一圈,有很多求职者尽往家政、搬运方面咨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是死读书的牺牲品;以上两种人本可以有更多,更好的作为,然而他们却不知道世界文明其实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尽力做到教学与做工、理论与实践、思想品德教育与操作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知识实用、技能过硬的职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模式要求我们“做中学,学中做”总结近几年我国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职业学校的办学经验,基本上都是在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指导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方面等下了大功夫。

论基于“做中学,学中做”高职实践教改

论基于“做中学,学中做”高职实践教改

论基于“做中学,学中做”高职实践教改1 推行“做中学”、“学中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在“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做中学”的基本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它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要求转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人格,减轻学生被动学习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建立自尊和自信,形成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采用激励性评价,不仅注重学生们探究活动的结果,更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

2 目前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2.1 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其中专业核心课多是实务性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来理解与巩固,但目前专业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教学计划中的独立实践环节,如大型作业、实训周、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虽然课时充分,但由于实习基地不完善、就业压力大等原因,也存在着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影响了学生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

2.2 实践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个高职学院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保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前提下,加强了实训环节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仍然未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2.3 缺乏完善的实践指导教材与师资目前许多实践教材比较陈旧,漏洞较多,不能与时俱进的进行更新,使得实训的要求与最新岗位需求不吻合,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教师的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许多教师观念更新较慢,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层面,对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不够,使学生学习之后,不能达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

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中实现有效教学

在“学中做”和“做中学”中实现有效教学

名信

看 电影 事件


这些是 不是 多
感 受 注重 课堂 的实效
么? 我认 为


效 指什


板块

朝花夕 拾 之
” “
经典 回放


余 之 笔?
问题
这 个 问题 意 在 深 层 次 地


效 既指 效率 更 指效
真 的很有
50000

鲁迅 的老 师
典再续


朝花 夕拾 之



挖掘人 物形 象
因 此 在 日 常 教 学 中要 注

年 后 再 次重 逢 的 情境

引导学

象? 这 么 长 的篇 幅 在 全 省 优质 课 的
40
重 方法 的引导
实际 的训 练 在 学 中做


要让
生 换 个角度 来把 握课 文主 旨 展 开
分 钟 中如 何 处理 ? 我 很 是 苦 恼


学 生 在 做 中学 会 有实效

这 是 个有价值 的主


反 观 这 节 课 ,能 让 学 生 在 课 堂

师生 重 逢


重 点放在第

学 生在课堂 上 也表 现 出 了较

上 学 到 些 知识 和 技 能
个大板块




板块 分 为
:2

步进
:3

为 浓厚 的探 究兴 趣

课 堂上 有 分

效 又 很必要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做中学”与“学中做”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做中学”与“学中做”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做中学”与“学中做”作者:郝云中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年第23期【内容摘要】初中英语学科课程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把自己的课堂知识真正用在实践活动中,为实践活动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学习知识的真正目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英语学习走向社会为实践活动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关键词】英语教学 ;综合实践 ;做中学 ;学中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做合一”。

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最重要,即“理论联系实际”“学中做”“做中学”。

初中英语学科课程以掌握系统知识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综合实践活动为英语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一、趣味激趣,在英语课堂中“做中学”英语与音乐并用,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不知不觉学到英语。

音乐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音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唱歌。

唱歌学英语是一种让学生在轻松的氖围中有效学习英语的方法。

教师可在活动中组织学生英语唱歌比赛,小组学习英语唱歌等方式让学生在学唱歌的实践中学习英语。

英语是一门实用性语言,在学生学会一部分英语时,就会不自觉地运用。

学生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往往能满足他们交往及娱乐的需求,英语游戏就是让学生进行模拟交往的一种方法。

学生在游戏时,运用英语进行交往、娱乐,会使他们积极主动地练英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因此,教师要用心去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游戏,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习英语的兴趣得以保持。

二、协作激趣,在英语课堂中“做中学”创设“协作”环境,让学生共同进步。

通过“结对教学”、“小组协作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在第三课堂中的运用,为学生创设“协作”的学习情境,让学习优秀的学生有“小老师”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让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可以在这个环境中轻松学习、进步,让双方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做中学,学中做

做中学,学中做

1.的定义和内涵 “做中学,学中做”就是要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以悟得新知;同时将习得的知识与具体的生活实践相联系,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做中学,学中做”的精髓一方面在于把间接的经验和知识还原为活的、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这个还原的过程则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始终思考的心灵。

一双敏锐的眼镜,让你去观察世界里的现象是什么样子的。

而始终思考的心灵,则让你不断去发现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小时候父亲常在周末带费曼去卡次基山,在漫步丛林的时候,父亲说:“看见那鸟儿了么?那是只斯氏鸣禽。

”(费曼那时猜想其实父亲并不知道这只鸟的学名)他接着说,“在意大利,人们把它叫做‘查图拉波替达’,葡萄牙人叫它‘彭达皮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鹈’,日本人叫它‘卡塔诺-特克达’。

现在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

我们还是来仔细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于是费曼很早就学会了“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的区别)他又接着说,“瞧,那鸟儿在啄它的羽毛,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费曼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所以要啄着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

”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得多。

”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

费曼说,“得啦,我想不出来。

你说道理在哪儿?”“因为有虱子在做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

虱子的腿上又分泌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不消化,就拉出来粘粘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

”费曼觉得鸟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父亲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又有一次,费曼长大了一点,父亲摘了一片树叶,树叶上有一个C形的坏死的地方,从中线开始,蔓延向边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1、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历程新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历经了苏联的精英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文革间的以工农业生产为背景的课程和“工农兵”大学生模式、以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的技能模块MES 课程为基础的模块课程模式、以加拿大等北美国家的CBE模式为基础的能力本位课程模式、以德国双元制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课程”模式、以德国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和引进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

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尧学的“1221”高职教育模式为中国高职教育定位起到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工程技术教育模式形成了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基本模式,其理念至今在左右本科以上的工程教育。

文革间,基础教育的内容变成了“三机一泵”(柴油机、电动机、拖拉机、水泵)的《工农业生产知识(机电部分)》、以化肥为内容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化学部分)》、以农业作物为内容的《工农业生产知识(农业部分)》等课程。

高(中)等工程技术教育的学生是推荐的工农兵学员,教学内容是与工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知识。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学科理论为体系的教育模式成为工程技术教育的大中专课程模式。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不久,劳动部培训司引进了世界劳工组织开发的职业培训的技能模块MES课程。

从此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渐改变了课程理念,形成了“职业教育课程应从工作需要出发,而不是以存储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起点”和职业教育按其工作步骤划分为不同的模块,通过模块的叠加来完成的灵活的模块化课程。

在这之后引入了能力本位CBE课程,其课程特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知识点、技能点,包括态度的分析非常详尽,对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界定和综合之后形成的课程开发表(DACUM),在学校层面的开发比较容易实现。

我国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项目课程”为代表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项目课程指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进行课程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的课程。

1991年我国引进了德国的“学校+企业”的双元制课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逐步形成。

近几年来,在双元制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引入我国,因此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主流。

学习领域(Lernfeld)课程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其职业行动领域包括职业学校的学习领域、培训企业的工作和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课程强调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和创造未来的技术和劳动世界”。

2000年,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并于2004年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2008年5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成立。

目前CDIO模式在本科工程教育和部分高职院校得到应用和发展。

2009年7月7日教育部高教司原司长张尧学的“1221”高职教育模式为我国高职教学模式指明方向。

“1221”高职教育模式,第一个1是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第一个2是两个系统。

一个系统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系统。

再一个系统是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的培养系统;第二个2是两个证明学生能力和水平的证书。

一个是学历证(今后还有学位证),二是职业资格证;第二个1是要把学校办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培训基地。

既是终身培训基地,同时也是为社会服务的基地。

纵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轨迹,课程模式可以归纳为“单纯学”—“学中做”—“做中学”三大步的进程,培养模式在引进国外先进职业教育模式基础上不断完善。

2、“学中做”是我国职业教育措施的主体,“做中学”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主流“学中做”是指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线,通过实践活动来完善的教学过程。

其课程体系特点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与理论体系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体系。

“做中学”是指以工作项目或典型任务的实践活动为载体,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训练相关技能。

其课程体现为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特点。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CDIO模式和项目课程是“做中学”理念的典型代表,之前的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全部推行的是“学中做”理念。

世界上有学校模式、企业模式和学校加企业的模式三大职业教育模式。

学校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得职业教育严重脱离了职业实践。

从就业的目标来看,也使得职业教育成为一种过度知识化的教育。

我国主要采用的就是学校模式。

企业模式关注技能性、针对性、实践性。

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导致学生在一个企业接受培训参加工作后再想转到另外一个企业就非常困难,制约了个人生涯的发展。

德国人提出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力图把社会需求或企业需求与教育需求和个人需求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

因此,我国积极推进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或“产学结合”等措施成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空间。

以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和CDIO模式为背景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但是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和CDIO模式实施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包括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背景、职业教育体制保障条件(如政府、产业界的支撑,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实践条件(企业无积极性、校内经济实力不足)、教师实践能力素质等。

所以目前能够实施“做中学”的课程仍是少数,多数院校大多数专业的绝大部分课程仍在实施“学中做”措施。

二、走出误区,避免生搬硬套职业技术教育定位于技能人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针对经验层面的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策略型高技能人才。

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关系,避免生搬硬套,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1、知识和技能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元素职业技术教育是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技术,一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经验和知识,也泛指其他操作方面的技巧”,二是指“技术装备”。

目前,基于工作过程课程改革强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全方位培养,实施过程中部分院校和教师出现了注重技能和能力元素,轻视知识元素,违背了技术教育和心理学规律。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称为显性知识。

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又被指称为“技艺才能”。

根据传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常以智力活动与肢体活动的差异作为标准,将技能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所谓动作技能,是“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的熟练而精确的身体运动能力”。

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其形成包括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四阶段。

动作技能既存在于要求使用某种装置的任务中,如骑车、驾车、操作机器等,也存在不要求使用装置的活动中,如竞走、游泳、舞蹈等。

所谓心智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或者指“在头脑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的技能。

它也被细分为: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抽象和具体、归纳和演绎等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有加里培林的动作定向、物质与物质化、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内部言语动作的五阶段论;安德森的认知、联结、自动化的三阶段论以及冯忠良的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阶段论。

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认识活动的技能”,亦即进行心智操作的技能,如运算、阅读、作文、创意等。

然而,这种分类,重视技能差异,操作上却“把技能扩展到了认识的领域,与知识纠缠在一起,模糊了技能的本质特征”。

但这确是为科学所证实的分类。

2、理清“学、“做”关系,科学设计教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和技能。

遵循心理学规律是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

做中学,突出了“做”的过程,而不是轻视教学的规律。

目前有教师认为有了工作过程,而忽视教学过程。

只认识到“学”是教学过程,没有认识到“做”也是教学过程。

“学”是显性知识获取的途径,“做”是隐形知识和技能形成的过程。

传统的讲授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教学方式,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效果。

“做”是技能取得的必需途径,也是知识获取的途径。

只有“做”才能培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专业工作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按照心理学原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过程为“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根据具体项目教学方案应有所设计,如《自动化设备应用和维护》课程的通常教学顺序为:分组—布置任务—资讯讲授—学生制定工作计划—控制系统分析(设计)—教师指导—教师示范—学生安装调试控制系统—教师验收—学生展示交流—学生依据专业能力考核标准自我评估—学生整理技术文件与环境—教师总评。

只有有了精心设计遵循心理学原理,“学”、“做”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案,才能取得学生全面能力培养的良好效果。

,遵循规律,力求高效三、“因地制宜”的实力和社会企业的有力支持。

“学中做”是我国探索了十几年的有效教学模式,其可行性大,便于以学校模式的职业教育的实施。

“单纯学”、“学中做”、“做中学”等模式特性比较如上表。

综合以上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正确采用“做中学”与“学中做”,或其一,或两者结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选用原则归纳如下:1、“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要依学校能力实施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差异极大,实施“做中学”的难度不一。

国家或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具有政府支持力度大、企业亲和力强、教师培训或引进费用足等外部条件,积极探索CDIO 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做中学”课程模式应该能取得良好效果。

企业或行业高职院校具有天然的校企合作优势,实施“做中学”比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困难要少。

地方性高职院校则必须靠自己的力量联合企业、自筹资金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因此少数专业、部分课程选择“做中学”模式,多数专业多数课程采用“学中做”仍是无奈之举。

2、“做中学”与“学中做”的选择要依专业性质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众多,层次也有中职和高职之分。

我们认为中职更需要“做中学”,也就是说面向经验层次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做”来提高技能水平和隐性知识。

高职同样需要“做中学”,但主要在专业课程层次,必要的理论是面向策略层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