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3上课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 塘 气 氛 ——宁静 月 色 格 调 ——雅致
画 面 ——美丽
写景的特点
第一 ,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 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 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 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 的美。 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 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 “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蓊蓊郁郁 袅娜
妖童媛女 敛裾 峭楞楞
鹢首徐回 嬉戏
音乐美
一、所谓音节的配合,就是指在使用语言时,根据表 达需要恰当选用不同音节的词或者短语,以使音节匀 称整齐,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对偶、排比、顶针、 回环、反复的使用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例如: (1)看来很平凡的一块田地,实际上都有极不 平凡的经历。在一百几十万年间,人类在这上面追逐 着野兽,放牧着牛羊,捡拾着野果,播种着庄稼。 (秦牧《土地》)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随时变换调子。(叶圣陶《记金华的 两个岩洞》)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为勉励自己在困境 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 里“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 名“朱自清”。 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 后随父定居扬 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 系教授,开始研究古典文学,并致力于散文创作。 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 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 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8月 12日,朱自清贫病交加,在北京逝世。 “ 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为人) ———毛泽东 “文字里贮满一种诗意”。(为文) ———郁达夫
不静
求静
得静
出静
问题探究
1、怎样理解“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 基调。所谓“文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经验总结。 古人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片首,或在片中,或在片 末。”散文有“眼”,意境才会有虚实,题旨才会有 隐现。起首句“心里颇不宁静”,是“立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的“片言”,后三句紧接着由此自然 地破题,点出“荷塘”与“月色”。因为“心里颇不 宁静”,才想起荷塘,继而夜游荷塘。这个“文眼” 安在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比喻) 酣眠和小睡—— 淡(比喻)
诗意美
树影 参差、斑驳、画在荷叶上——
光与影 和谐的旋律——
柔和舒缓(通感)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 多
树
特为月光留下的空隙—— 情(拟人)
阴阴、烟雾—— 朦胧(比喻)
荷塘周围
山
隐隐约约的远山—— 朦胧
路灯光 没精打采,渴睡人的眼——
昏暗(拟人、 比喻)
采莲图
采莲赋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 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 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 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ຫໍສະໝຸດ Baidu
译文
在这时,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 彼此默默地传情。船儿慢慢地来回摇荡着,双方传 递着酒杯。船桨划动,水草紧绊;船头移动,浮萍 分开。姑娘细细的腰肢,裹着洁白的绸子,恋恋不 舍地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 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 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裙。
文中,作者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 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 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但热闹是他们的, 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他 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 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 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披?)着轻纱的梦。
( 比喻)
朗照=酣眠
朦胧=小睡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 violin上奏着的名曲。
( 通感)
蝉声、蛙声 热闹——
情(拟人 反衬)
1、 月下荷塘
叶: 花: 香: 波:
田田 多姿 缕缕 凝碧
上 静 下 动
→ →
素 淡 宁 静
朦 胧 和 谐
2、塘上月色
月光: 泻 青雾:浮 (正面描写) 叶花: 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静 → 动
清 幽 热 闹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比喻)
有袅娜地开着的 ( 拟人)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 比喻)
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通感)
通感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 通。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 在生活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 乎会有重量,这就是通感的心理作用。如说“光亮”,也说 “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 觉和听觉相通。又如看到红色会觉得热,看到白色会觉得凉; 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 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
找出文章中写情的语句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宁静)
2、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宁静) 3、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不宁静)
作者的心为什么会不宁静?
知人论世
1、1927,蒋介石接连发动4.12和7.15反革命政 变,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2、原来曾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的知识阶层也发生分 化,有的高升、有的引退、有的堕落、有的前进。 3、陈竹隐女士有过具体的描述,“大革命失败 后,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 的出路,四顾茫然。” 4、他认识到:“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 决这惶惶然。” 5、他又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 中的中和主义。” 顾虑着“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 指着生活。”因此,最终他采取了逃避的办法。 6、他想用超然尘世的中和主义来排遣解脱自己的不 安和彷徨。本文是朱自清付诸行动的艺术表现。
一 切 景 语 皆 王 国 情 维 语
——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
“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 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在自然的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 “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 脱而不得。
情感之线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②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好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到了另一世界里。 ③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⑤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⑥这令我到底惦念着江南了。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 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 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 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 答案。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 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 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 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音乐美2
为了使音节匀称整齐,增强语言的声音美,还 可利用叠音词。 二 声调的协调 所谓声调的协调,就是利用声调的平(○) 仄(△)变化,使语言形成抑扬顿挫请注册音 乐美。例如: (1)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 --○△△○○△△,△○○△△○○
音乐美3
押韵的和谐 所谓押韵的和谐,就是在上下语句或隔句 的句尾,有规律地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 给人以音韵回环、和谐悦耳的音乐美。例如: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 雨声,花落知多少。
朱自清 (1898-1948)
朱自清作品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春》 《背影》 《匆匆》 《荷塘月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散文名篇
正字正音
煤屑路 弥望
霎时
踱着 点缀
倩影 船棹 惦着
例句: 1、她笑的很甜。(视觉和味觉) 2、愉快的笑声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从这儿那儿涌起 的波浪。(听觉和视觉) 2、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 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听觉、嗅觉、视 觉)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而叶子更见风致了
( 拟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洒?)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比喻)
月下荷塘
荷花 袅娜(开放)羞涩(含苞)—— 神韵美(拟人) 如明珠、星星—— 衬托美(比喻) 荷香 荷波 流水 似渺茫的歌声—— 似有似无(通感) 闪电、凝碧—— 动态美(比喻) 脉脉—— 情态美(拟人)
作者是通过那些景物表现月色的?
月光 青雾 荷塘月色 云
流水、泻—— 静和柔(比喻)
浮、牛乳—— 轻和白
修辞的美
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灵秀动人
语言美
炼字的美 叠词的美
通感迷离精妙 动词精当生动 叠词节奏鲜明
意境美
素雅、朦胧、静美
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 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
第一段的作用
记叙文中第一段的作用: 若是环境描写,其作用有:(1)交代故事发 生的时间与背景;(2)渲染了××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情感;(4)预示人物的 ××命运;(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若不是环境描写,一般是:(1)开门见山, 直接点题;(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3)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4)奠定文章××的 感情基调;(5)为××作铺垫等;(6)。
这个不宁静具体理解为什么情绪 比较准确呢?
彷徨、苦闷
压抑、惆怅……
问题探究
朱自清心情如此惆怅,怎么 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旧 教材原是删去了这一段的,你觉 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关于采莲的场景描写出了一种很自由 欢乐的生活。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 却是被删去了的。那么我们来讨论一下, 这段文字到底该不该删掉?为什么?
出家门
明线:游踪(外结构) 暗线:情感(内结构)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不宁静 寻 宁 静 踱 小 路
淡淡的哀愁
淡淡的喜悦
得宁静
文章结构
观荷塘
自主探究
1.这篇写景散文,景物的描写非常美,请用几 个词概括一下这种美带给你的感受。
阅读4 5 6 自然段
弥望、田田——
荷叶
繁密、多
亭亭的舞女的裙—— 形态美(比喻) 点缀着些白花—— 纯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