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908f789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a.png)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的相关研究。
我们需要明确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的重要性。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传统文化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丧失、沉寂的危险。
保护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保护民族民间音乐还可以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
政府应该加大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团体和艺术家的培养和扶持,激发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热情和创造力。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传播与推广,通过举办音乐会、文化节等形式,增加传统音乐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要加强对民众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我们需要关注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转化的挑战与问题。
一方面,传统音乐的传承者逐渐老龄化,传统音乐的传承面临世代断裂的危险。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使得传统音乐的受众越来越少。
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这些问题。
要加强对传统音乐的研究与归纳,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传承方法和体系。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音乐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等途径,培养一批年轻的音乐人才。
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传承中来。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只有加大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创新,才能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eca75c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8.png)
新时代背景下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转化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本文将从保护和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举措。
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保护民族民间音乐也是保护传统音乐技艺的一种方式,维护和传承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是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
民族民间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的载体。
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以帮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身份认同感。
民族民间音乐也是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
面对新时代的变革和挑战,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传承传统音乐技艺面临一定困难。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音乐艺术逐渐被边缘化。
传承传统音乐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但是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性导致了传统音乐艺术的衰退。
传统音乐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和政策引导,但是目前相关政策和机构的支持还不够完善。
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
需要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民众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需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加强对传统音乐艺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还需要加强对传统音乐艺术师资的培养和支持,鼓励年轻人投身于传统音乐艺术的学习和实践。
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民族音乐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可以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认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也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ea917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8.png)
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一、引言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宝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流行音乐的盛行,许多民间音乐形式逐渐被淡忘,面临失传的危险。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民间音乐的概念与特点民间音乐是指民间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创作、演奏的音乐形式,反映了不同地域、民族和社会阶层的特点和生活方式。
民间音乐的特点主要包括:1. 流传范围广泛,传承时间久远;2. 内容丰富多样,涵盖民间传说、民俗风情等多方面内容;3. 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歌谣、民歌、器乐等形式。
三、民间音乐的现状1. 民间音乐渐渐被淡忘,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兴趣不高;2. 传统民间音乐传承渠道逐渐减少,传统传承方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3. 许多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面临边缘化和失传的危险。
四、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的意义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弘扬。
通过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加深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民族自信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五、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的对策1. 加强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2. 拓展传承渠道,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3. 创新传承方式,整合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传统音乐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4.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六、结语民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保护与传承民间音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民间音乐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贡献力量。
希望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人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和关注,让我们共同守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f8fe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e.png)
关于音乐的文献综述范文论文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但是,如何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音乐作为普遍艺术的共同纽带培育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对全部的人来说它是自然而然表现出的艺术媒体。
音乐并无什么特别之处,而是普通一般人的艺术。
音乐并不象其他艺术一样有什么特别形成的方法,只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而已,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一定意义的代表性。
音乐兼具民族精神的价值,就是说它有与个人和民族的灵魂保持同一性的特点,也是像民族语言、民族生活习惯,民族文化一样具有保持性和流传性。
民族音乐作为民族传统生活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
在我们所生存的地球上,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音乐形态。
民族音乐从民族存在开始,不仅随着风土,生活手段等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受民族历史,政治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因为民族是有其自己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文化传统,特别是语言共同的社会集团,所以不管是哪个民族,在特定的地域生活,都会形成适应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民族文化。
所以,民族音乐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民族特征,所以民族音乐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中国音乐是从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二世纪的商代开始的。
根据孔子的话,真正的音乐,即是“民族民间沟通的桥梁,使人快乐和积极。
音乐必须是明朗的,所以“音乐”和“明朗”表现出同一个字,那就是乐。
一般来说,音乐受人间,政治和教育影响。
对中国人来说,音乐是发自内心的,是人的精神,对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受音乐的影响。
民间音乐简称为民谣,民谣是从民众的必要性中直接产生的。
是在21世纪的现在能表现出美和活力的真正艺术。
民谣因为是纯粹直观的,所以不能计算;民谣是根据音声来传达的,所以不能从视觉上考;民谣是全部口头上直接传下来的,所以同文字和印刷并不关系。
有“民谣是自己形成的”的语言存在。
民谣是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民谣的形成,是在幸福中探索作为不可缺少基本原理的艺术的欲求的一种表现。
民俗文化中音乐传承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民俗文化中音乐传承的保护与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0ae470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a.png)
民俗文化中音乐传承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第一章:引言民俗音乐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特定历史背景下社会生活的直观反映。
随着社会的变迁,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民俗音乐领域,保护与发展的问题尤其受到重视。
保护是指保持音乐形态和精神内涵的原始本色,不失去其传统特征;发展则是指将民俗音乐推向现代艺术的趋势,充分保持其应有的文化气息,并且与现代文化产生联系。
本文将从保护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民俗文化中音乐传承问题,并探讨其保护与发展的方法与策略。
第二章:民俗音乐中的文化内涵1、民俗音乐的概述和背景:包括定义与特点,民俗音乐的形式,民俗音乐的意义等方面。
2、民俗音乐与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联系。
第三章:民俗音乐的保护1、民俗音乐的历史演变:概述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化历程。
2、民俗音乐保护的意义:解释保护民俗音乐的意义,在其传承中任何一环节出现破损,就可能造成音乐性质的变迁而失去其原有的价值。
3、保护方法:传承人的传承、音乐活动的推广、组织开展音乐教育、修复古乐器等。
第四章:民俗音乐的发展1、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整合:分析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以及在此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
2、音乐节和文化旅游:分析如何运用音乐节和文化旅游等活动对民间音乐进行推广与发展。
3、创新意义:从创新与传承的角度探讨其契合点和可行性,找到民间乐曲底蕴与情感的共性,使民乐可以与现代音乐接触和对话。
第五章:结论1、再次阐述民俗音乐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2、总结文章中提到的保护和发展的方法与策略,并且提出更好的方法和策略。
3、文章结尾并向读者表达民俗音乐的意义,希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ccc4b40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d.png)
遗产黄河黄土78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民间音乐类非遗作为一种重要的非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现代化的发展,传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农村社区,许多几十年前仍风行的民间音乐类非遗,如“乐广场”“京剧茶馆”等,已经因城市化浪潮的到来而消失无踪。
在传承者方面,年轻人对于民间音乐类非遗的兴趣不断降低,传承者老龄化、缺乏接班人已成为制约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的主要因素。
在政策方面,尽管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但现实中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实。
传统文化市场化冲击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民间音乐类非遗的商业化被逐渐推广,传统音乐的元素被商家大量借用,并且音乐的学习也从传统的手抄笔记、口传心授逐渐走向了商品化的培训班。
这些渠道无疑会对原本的音乐传承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的市场化倾向引发的音乐究竟是真正的民间音乐类非遗,还是变成了纯粹的商业产品,这成为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络等应用里老中青三代之间的序列,文化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味道。
其次,基于商业化顾客需要、课程的组织、制作等原因,能够取得流传时长更长、音乐性质更好的经典民间音乐类非遗必然优先选择,这样就造成了优势民间音乐类非遗不断得以传承的现象,但是很多其他的经典民间音乐类非遗则在传承中失落,甚至完全被忘却。
人才缺失,教育失位民间音乐类非遗传承需要专门的教师和指导者,他们应当掌握音乐理论、演奏技巧和传统乐器制作等多种能力,然而这种人才非常稀缺。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许多民间音乐类非遗技艺并未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部分民众认为民间音乐类非遗只是一种娱乐形式,缺乏对其文化价值的认知,这是许多民间音乐类非遗形式消亡的原因所在。
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路径相关部门加大支持当前,加强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相关各部门在政策、经费和人才等方面进行支持。
在政策方面,应当出台相关民间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法规和规定,明确保护民间音乐类非遗的重要性,加强对民间音乐类非遗的保护措施和宣传,推动其传承发展。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72973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3.png)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河北是一个拥有丰富民间音乐文化的地区。
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古老的音乐传统,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以及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和表演者。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对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研究,对于发掘和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及传统河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在河北的农村,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了诸如花鼓戏、道情、琴歌等丰富的形式。
在城市,则有京剧、评剧等戏曲音乐形式。
这些音乐形式不仅在河北广为流传,而且对于塑造河北的文化形象和精神风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河北民间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曲调优美动人。
河北地区的民间音乐旋律多变,声情并茂,让人在欣赏的同时得到内心的触动。
二是表演形式丰富多样。
河北民间音乐有许多不同的表演形式,如唱词、舞蹈、戏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三是在传承方面非常重视。
河北的许多民间音乐传承者十分注重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们将传统音乐技艺传授给后人,使得河北民间音乐能够得以保存和传承下来。
二、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现状尽管河北民间音乐以其丰富多彩的传统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种种挑战。
受文化市场的冲击,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传统音乐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保护。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者的流失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许多河北民间音乐传承者年事已高,而年轻一代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并不高,这使得传统音乐传承的未来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文化保护政策的不健全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但目前的文化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使得传统音乐的保护工作面临着种种困难。
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急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保护工作。
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
![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4c430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4.png)
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独特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承载着藏族民众的情感、信仰和生活体验。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音乐传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包括传承中断、保护不力等问题。
对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化保存的角度看,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作为该地区的乡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记忆,对于维护当地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从音乐艺术的角度看,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音调、旋律和表现形式,对于丰富藏族音乐艺术形式、推动音乐创新和传统再生具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一项文化遗产工作,更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文化自信和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开展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宝贵的音乐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1.2 研究意义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意义。
白马藏族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其民间音乐是其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传承和弘扬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白马藏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展示这一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研究白马藏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
白马藏族地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通过传承白马藏族传统音乐,可以增强白马藏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研究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传承白马藏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也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的特点川西北白马藏族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深受当地人民喜爱和传承。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篇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15a1b7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0.png)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精选2篇(一)民间音乐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的、代代相传的音乐形式,具有浓重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局部,民间音乐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是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艺术的重要任务。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
首先,应该对民间音乐进展记录和搜集,以保存音乐形式、曲调、歌曲和乐器等。
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将这些记录和搜集的音乐资进展传播和分享,进步公众对民间音乐的认知和关注。
其次,需要开展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培训和教育工作。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和音乐节等活动,传授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传统知识和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更多的传统音乐艺术人才。
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提供资金和支持,促进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基金会,提供经费和资,支持音乐人才的培养、音乐活动的组织和音乐作品的创作等。
同时,要加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鼓励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开展民间音乐的演出、展览和体验活动,进步公众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既需要官方机构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参与。
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后代可以继承和欣赏民间音乐的魅力。
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2)精选2篇(二)民间音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代表了某个地区或群体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乐器制作技艺、歌曲创作等传统文化元素。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代表了人们的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也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的媒介。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文化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民间音乐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资支持。
2. 调研与记录:对民间音乐形式进展系统的调研和记录,包括乐曲、演奏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确保其传统的持续性与真实性。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f6e5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3f.png)
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作者简介:赖雅琳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而民族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论文旨在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有效的保护与传承策略,以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和传承。
第一章: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象征,它包括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多种形式。
民族民间音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历史传统。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亟需保护和传承。
本论文将深入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第二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民族民间音乐是一种由特定民族或地区的人民创作、传承和演奏的音乐形式,它典型地反映了该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
这一音乐形式具备重要的文化表达功能,并且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性而著称。
不同民族的民间音乐拥有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丰富内涵。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中,通常在社区内进行,参与者涵盖了老年人、年轻人以及儿童,形成了一个跨代的传承体系。
这种音乐传承方式主要依赖于口头传统,由前辈传授给后代,传承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此外,民族民间音乐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信息承载体,反映了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社会习惯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一音乐形式,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民族、地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底蕴。
第三章: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民族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不容忽视,这一问题涉及多个层面,严重影响着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传承。
首先,我们必须关注的是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形式正逐渐走向衰亡,这引发了文化的丧失,不仅令人遗憾,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失去丰富多样的音乐传统,这些传统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524910b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b.png)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民间艺术家或民间群体形成、流传并不断再创造的具有代表性或典型性的音乐形式和表演艺术实践,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的角度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探讨。
一、保护与传承1.加强保护工作保护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宣传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确保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在社会宣传和教育方面,要加大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社会对其保护的积极性。
要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专门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强化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工作。
2.推动传承工作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从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性发展、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入手。
要发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探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传承模式,发展现代技术手段和传播渠道,扩大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
要激发群众的创新创作热情,鼓励民间艺术家不断进行创作,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壮大。
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学校教育、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等多种方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家,保证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二、保护与传承的挑战及对策1.外部环境的冲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冲击,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可以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国际合作交流,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2.社会认知的不足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中的认知程度并不高,这对于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出了挑战。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47874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7.png)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音乐这玩意儿可真是神奇啊!从古代的编钟奏响到现代的电音嗨翻全场,它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小精灵,钻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所以呢,我就去扒拉了不少关于音乐的文献,想看看那些聪明的学者们都对音乐研究出了啥门道。
二、音乐的历史发展。
1. 古代音乐的起源。
你想啊,原始人在山洞里的时候,可能就开始敲打石头或者骨头来发出声音了,这说不定就是音乐的雏形呢。
古代文明里,像埃及、希腊和中国,那音乐可都是相当有特色的。
中国古代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就像是五个神秘的魔法音符,组合出了各种美妙的曲子。
古希腊呢,音乐还和哲学、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觉得音乐是宇宙和谐的一种体现,这想法可真够酷的。
2. 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
在不同的文化里,音乐就像一个会变身的超级英雄。
在非洲,那充满活力的鼓乐,节奏强烈得就像心跳一样,那是人们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在印度,音乐和宗教紧密相连,那些复杂的旋律和独特的乐器,像西塔琴,弹奏出来的声音仿佛能把你带到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再看看欧洲中世纪的音乐,宗教音乐占了主导地位,那些圣咏曲庄严肃穆,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
三、音乐的类型与特点。
1. 古典音乐。
2. 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那可就是大众的宠儿了。
它通俗易懂,紧跟时代潮流。
从猫王的摇滚到现在的流行歌手,风格也是千变万化。
流行音乐很擅长表达当下人们的情感,爱情、梦想、孤独啥的,都能在流行歌曲里找到。
而且它的传播速度超级快,一首好的流行歌曲能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球。
3. 民间音乐。
民间音乐就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花朵,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音乐,像陕北的信天游,高亢嘹亮,唱出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豪爽和质朴;江南的小调则婉转悠扬,像小桥流水一样柔美。
民间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传承着先辈们的故事、习俗和情感。
四、音乐对人类的影响。
1. 情感方面。
音乐简直就是我们情感的魔法盒。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4efd561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7f.png)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在介绍了研究目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正文中,从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保护现状、传承意义、保护与传承策略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结论部分提出了对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建议,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间音乐文化,让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引言、正文、结论、定义、现状分析、意义、策略探讨、案例分析、建议、未来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深入分析其现状与挑战,从而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研究,旨在促进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保护和传承中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措施,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推广,增强公众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可持续性。
通过对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调研与分析,致力于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做出贡献。
1.2 研究背景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许多珍贵的民间音乐传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逐渐被商业化、现代化所替代,许多民间音乐表演形式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一些传统的民间音乐艺术家年龄逐渐增长,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并不高,导致一些传统音乐形式濒临消失的境地。
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寻找有效的策略和措施来保存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e71c6b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d9.png)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民间音乐是指不以商业目的为主的音乐,其传承和保护对于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在多年的演变过程中融合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需要进行相关研究来制定保护政策和措施。
一、民间音乐的定义与特点民间音乐是指每一个民族在其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节庆活动等方面所形成的、代表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的音乐形式。
由于其来源于广大民间,因而又称为民族音乐,它表现了每一个民族的生活境况和情感体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民间音乐的特点包括了自然性、适应性、生活性等。
自然性是指民间音乐基于自然发生,具有原始性和自发性。
适应性是指民间音乐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等实际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性是指民间音乐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实践的必然产物,所以它具有生活化的特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音乐文化日益壮大,而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音乐失去了兴趣,导致传统音乐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部分民间音乐表演者以商业目的进行演出,导致了一些音乐形式的商业化加剧,而非商业性的传统表演形式逐渐被淘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由于民间音乐的特殊性,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诸多挑战。
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人口老化问题。
传统的民间音乐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传承,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年轻人对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导致传承人口老龄化严重,传统技艺无人接手。
2. 社会观念的变化。
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重视程度不如从前,这也直接影响了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3. 缺少专业机构的支持。
由于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配合支持,而目前很多地方对于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没有相关的专业机构。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184fdc5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f.png)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民间音乐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在当今社会,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民间音乐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与传承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保护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加强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包括各地的民歌、民间器乐、民间舞蹈和曲艺等。
这些音乐以其朴实、自然的表现形式,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民俗。
相关研究者、政府部门应当深入对这些音乐的起源、形成历史和文化特点进行研究,不断挖掘和总结。
应尊重这些音乐的传统形式和表演方式,不随意改变或夸大其特点,避免对原有的传统文化进行过分的改变和商业化操作。
应当加强对民间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有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但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在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中,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对相关传统音乐的版权保护,同时加强对传统音乐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使其融入到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而不是被束之高阁。
在对民间音乐的保护过程中,需要积极加强对传统音乐从业者的培训和支持。
这一方面包括对民间音乐从业者的工作保障和福利保障,另一方面也包括对音乐从业者的技术和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音乐艺术。
还应当开展对民众的民间音乐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广大市民对传统音乐的认知和欣赏水平,使传统音乐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得到传播和发扬。
还应当鼓励音乐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音乐传承工作的人们积极参与到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建立更多的音乐协会和民间音乐研究机构,为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
要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需要激发和培养人们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热爱和兴趣。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960b0d3dd36a32d727581d4.png)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民间音乐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民间音乐面临着传承的难题,但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根本,因此,如何在新时代让民间传统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是相关行业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笔者从我国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出发,探寻了非遗视角下民间音乐的保护路径与传承路径。
关键词: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化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值得华夏子女代代相传,才能使其彰显更强大的生命力。
民间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此过程中由于生存环境的限制、相关部门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因此,探讨新时代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策略意义重大,不仅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中国的音乐,更是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一、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状(一)民间音乐生存环境受到冲击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逐年加快,传统的民间生活习俗以及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俗活动大大减少,民间音乐的发展缺少了土地的滋养,雨水的灌溉,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过去人们长期聚居在同一个地方,有着对自己生长土地独特的感情和精神信仰,民间音乐可以为其提供精神支撑,但到了现代社会,人们不再扎根于同一方天地,对民间音乐的热情和信仰也就逐渐消退了。
(二)民间音乐传承人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音乐和音乐人是互相成就的关系,并且通常来说,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由于民间音乐的创始人可能就是普通大众,或许是工人,或许是农民,这是民间音乐与其他类型音乐的显著差别,所以研究民族音乐的人一般都会将注意力放在音乐作品本身,忽略音乐创作的主体。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42f3c06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49.png)
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摘要】本文围绕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展开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在阐述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以及目前保护和传承面临的现状和挑战。
同时探讨了传承方式和方法,政府角色与社会参与的平衡,以及通过案例分析来展现实际情况。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路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保护和传承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政府角色、社会参与、案例分析、保护路径、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情感、历史和传统的情感和认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传承挑战。
许多优秀的传统音乐形式面临失传的危险,文化多样性受到威胁,需要加强保护和传承工作。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措施,加强了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分析其特点、现状和挑战,探讨政府角色与社会参与的平衡,提出有效的保护传承路径,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旨在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维护文化多样性,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1.2 研究意义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对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更加紧迫和迫切。
关于哈萨克族民歌传承的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哈萨克族民歌传承的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2f292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17.png)
关于哈萨克族民歌传承的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哈萨克族在实际中有着独立的语言文字,这也使得在对哈萨克族民歌的研究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再加上其所处地域较为偏远,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对哈萨克族民歌的研究较少,虽然哈萨克族民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对其调查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近些年我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哈萨克族民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应受到重视,因此需要结合现有的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来了解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从而更好地了解其文化内涵及价值。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歌传承;文献综述;研究现状引言:哈萨克族属于游牧民族,这也使哈萨克族文化在发展及传播的过程中,更多的以民歌演唱形式来进行,此种特征使哈萨克族具备了独特的音乐文化印记,其中包含了哈萨克族的历史、宗教、礼仪、文化、情感等,因此对哈萨克族民歌传承进行研究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民族历史及文化,具有极高的意义及价值。
本文通过研究与哈萨克族民歌有关的文献来梳理其成果,探讨哈萨克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并结合现有理论体系来分析哈萨克族民歌传承的价值及意义。
一、哈萨克族民歌传承的调查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的哈萨克族大体分布于新疆伊犁、木垒、巴里坤等地的哈萨克自治县,只有极少数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海西等地居住,而我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对新疆伊犁地区的杉树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对于哈萨克族民歌主要是以收集歌曲本体并进行研究为相关工作中的重点,而这也推动了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在这其中专著有黄中祥编著的《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及简其华、王曾婉主编的《哈萨克民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室编著《哈萨克民歌》、努尔泰•克亚斯别克编著的《哈萨克族民歌选编》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黄中祥先生编著的《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此著作的内容属于文学性质,但从内容来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对哈萨克族音乐的调查研究信息,通过实地走访、采访调查等方式来研究哈萨克族音乐的文化、历史、传承,其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文献综述作者:李小岗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7期【摘要】民族民间音乐在中华民族的艺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原貌已经濒临消失,有的甚至遭到全面破坏。
保护和传承中国各个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文章从这个课题入手,结合近几年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按照各自不同的观点进行归类、评述、分析和总结,以期为今后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是最典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浓郁的民族气息,放射着灿烂的光芒,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
可以说,在音乐“小文化”中体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其价值是十分可贵的。
随着人类进程的逐步加快,民间音乐也在逐步地产生着历史的嬗变,有的甚至已经原貌消失。
笔者结合一些学者近几年的研究成果对如何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进行阐述。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需要从传承人入手民族民间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它的特点就是活态性和无形性,是以人为本的动态的传统艺术财富,是一种口耳相传的艺术。
所以传承人不仅是民间音乐的载体,也是它的支撑点,要保护民间音乐首先应该从传承人人手。
海铃在《保护传承人至为关键》一文中重点阐释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作者论述了广东、江苏、贵州、湖南、成都、山东、云南等地推出的保护传承人的措施,发放补助现在已经成为保护传承人的基本方式。
这种方式现在已经引起担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建议我国政府以群体资助的方式去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才能更大限度地保证文化传承的合理性和延续性。
郑一民在《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卜文中谈到,传承人是一切文化进行活态传承的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目前很多民间艺术的传承人都年岁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这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或濒危的现实,政府要给予民间艺人极大的帮助和鼓励,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文化传承的重中之重。
贵州民族学院音乐教授陶健在《对苗族飞歌、侗族大歌保护与开发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保护传承人,立法先行、政府有为。
民族民间音乐口耳相传,传承人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传承人一旦去世,民族文化损失无可挽回。
作者提出应该从政治上、经济上保护传承人,让其社会有地位,收入有保障,生活能安心、传承能继承。
并且在培养传承人方式上可以多样化,如亲子传承、师傅传承、学校传承。
安学斌教授在《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历史价值与当代生境》一文中着重阐述作为文化重要主体的传承人的历史作用与当代生境,指出民族文化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
作者提出了以下五种解决传承人的困境的措施:(1)保护好民族文化生态,为文化传承人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培育好根基。
(2)建立各级文化传承人命名与管理制度。
(3)建立文化传承人补贴制度,让文化传承人生活无忧地进行文化传承。
(4)在保证文化传承人生计的基础上进行有偿传承。
(5)做好年轻一代传承人的培养。
二.加强对民族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民间音乐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最密切的联系,是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长期积累培育出来的,直接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斗争,表现着他们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民族民间音乐的存在、发展与自然环境、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道德伦理是分不开的,这些因素影响制约着民间音乐的创造,同时也是民间音乐体现的重要内容。
要想留住传统的民族音乐,就要守护民间文化的生态,培养健全的文化土壤,正确对待民间文化的传统,才能使民族民间音乐得以健康地传承,并获得文化艺术的新生。
大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已不是纯粹的艺术或娱乐,在形式和内容上则依附于各类文化事象,成为一种与生产、生活、民俗及宗教信仰融为一体的生命活动。
建立民族音乐博物馆和民俗文化村,开展民俗活动,让民间音乐有典型的生存环境,积极举办各种传统音乐的节日活动,提供展现民族风采的舞台空间,让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杨福泉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新论》,首先强调对“文化生境”的保护,对孕育该文化的土壤和环境的保护。
其次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再教育,使人们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再生性,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认识。
申茂平在《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生态环境及其嬗变与保护》中运用生态学理念对侗族大歌赖以产生的环境、嬗变与保护进行了实证的分析与研究。
作者认为,侗族大歌的产生和传承与其自然的和人文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生态环境的变化诸如语言的改变、传承的断裂和传承载体的变化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大歌的历史嬗变和濒临失传的危险。
文章介绍了侗族大歌的历史、艺术价值、民俗特点以及现在所面临的状况,认为要保护侗族大歌应该先保护它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洛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杨冬梅在《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阐述如果旧的文化形态不能及时予以记录保存,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将会销声匿迹,无迹可寻。
作者提出建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博物馆进行保护,这种形式已经被许多地方政府采用并且实施,云南民族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并且他们将文化遗产进行分类保护,活态保护的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周正军在《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一文中提出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工作,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生态博物馆,大力扶持各种民族传统音乐节日及民间民俗活动,保证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
龙飞屿在《湘西南苗族“歌鏊”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保护苗族的文化生态环境,建立苗族歌生态保护点,对自然村里的歌师进行重点保护;大力扶持大堡子岩湾民族歌场,确立锹里一年一度的四月八姑娘节和七月十五芦笙节;作者还提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以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来吸引游客,使游客亲身体验到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接触到苗族的音乐文化,起到对外传播的作用,从而使苗族音乐也得到了保护与传承。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要走创新之路在电视、电影、网络没有出现之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闭塞,文化消费的方式也相对比较单一,传统民间音乐一直以口耳相传,集体创作的方式流传在民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人们获取信息渠道的多样,传统民间音乐的载体也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的特点,文化消费向多元化和娱乐化的方向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下,民间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更是要不断创新才能适应当代人们的审美习惯。
保护真正讲究方式方法。
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新的发展方向。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史维生在《原生态民歌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的保护与传承》一文中着重阐述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并非是简单地保护它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原生态音乐的“根”与“魂”。
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应该在兼收并蓄的基础上积极创新。
创造性地吸取一些符合新时代特点的音乐元素,在此基础上,找到新的创新点,太过保守不利于原生态民歌的保护与传承。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王晓宁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保护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与旅游资源开发并举前进,在保护中使民族音乐得以发展,在旅游开发中又得到有效地保护。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的特色品牌。
作者还论述了在保护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与旅游资源开发的共组中,运用网络工具,有效地推动民族音乐的保护,还能使农业社会得以直接进入资讯网络社会。
不必经历社会的演变,也能避开工业化所带来的影响和社会问题。
王俊在《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民族传统音乐在传承发展、创新的过程中要注重于本土化与现代音乐形式结合。
在已有的广为传颂、流传至今的经典曲目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音乐发展手法进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这种对民族传统音乐进行保护的方式值得借鉴。
四.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近年来,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从集体无意识的传播逐渐转向学校式的有意识的传播,与学校教育方式结合传播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学校作为重要的传播基地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温州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王文韬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对策》中从学校教育角度,提出了一些持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建议。
文中仔细地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遭遇现代化、信息化之后,仍然可以持续发展,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不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应该树立多元音乐文化并存发展的理念。
作者认为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承具有其他形式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学校作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实施。
(1)政府支持;(2)艺术院校带头;(3)师资培训;(4)教材编撰;(5)课程设置。
并且在课程设置中提出要采取“课堂一田野”的教学模式,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入活的民族文化当中,去探索少数民族音乐的奥秘,寻找民族传统音乐的自身特质。
刘建美的《浅谈土家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中也提出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列入学校音乐教育的工作持续进行下去。
分析了民族民间音乐的两种传播方式:无意识和有意识,认为以学校为阵地,编写具有本地民间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向青少年一代传承民族民间音乐知识,激发他们的热爱民族之情。
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研究员白庚胜在《民间文化传承论》一文中谈到民间文化的教育传承,他把它分为家庭教育传承、社区教育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场馆教育传承,认为学校是传承文化最重要的场所。
指出我们的教育、教材在传承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方面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很需要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不断地深化传统文化、民间文化教育,让孩子们认识民间、接近民间、关爱民间。
周正军在《西部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思考》中认为在民族音乐的诸多传承因素中,教育是民族传统音乐传承途径中最重要的传承手段。
提出加强民族音乐的教育应该把握以下环节:首先使民族音乐进课堂逐渐规范化和制度化。
其次将本民族音乐以文字、乐谱、音视频的形式编写进教材当中。
最后将掌握本民族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传承人聘用到学校进行常态形式的教学。
冯光钰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中提出使民族音乐文化在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得以继续传承的四项对策:(1)加强培养学校民族音乐师资的“母机”——师范院校的责任;(2)加强学校民族音乐教材建设;(3)组织好课外民族音乐活动;(4)摆正中西音乐教育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