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饮食文化开发
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在春秋战国时代,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西北地区。
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
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
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
市肆菜以西安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
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
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
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色古香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陇海铁路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西安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
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
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谈谈陕北黄土饮食文化
谈谈陕北黄土饮食文化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人民几千年来在特殊自然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土人情深深影响着当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人们通过创造性的烹饪技巧和独特的食材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面食在陕北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黄河沿岸的陕北地区是小麦的主要产区,因此小麦制品如面条、馒头等成为当地人最为常见的主食。
陕西面食有独特的制作工艺,特色面点如油泼面、臊子面等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闻名。
在陕北饭桌上,香脆的黄河大米饭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主食。
陕北人民喜欢吃肉类食品,尤其是牛羊肉。
由于陕北地区气候寒冷,畜牧业发展,因此肉类资源丰富。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中的肉类食品丰富多样,如羊肉泡馍、水盆羊肉等。
这些肉类菜品有鲜明的陕北风味,香气扑鼻,口感独特。
同时,辣椒也是陕北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辣椒的特殊香味使得陕北菜肴更加有风味。
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注重荤素搭配,充分利用当地农产品和野菜。
陕北地区土地肥沃,四季有颇具特色的蔬菜和野菜。
当地人民善于利用这些丰富的农产品和野菜进行烹饪。
著名的土豆烧牛肉和炒山药是陕北菜肴中的经典菜品,利用当地特产的土豆和山药,搭配牛肉或其他食材,烹饪出的菜品香味扑鼻,口感鲜美。
此外,陕北人民还注重节令饮食,根据各个季节的气温和当地农产品的丰收情况,制定了丰富多样的节令饮食文化。
例如,冬季以羊肉、麦面为主食,夏季以小麦、粉面、绿叶蔬菜为主食,早春时节则以新鲜野菜为主食。
这种配合各个季节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并结合传统饮食理念,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身体需求,又保持了饮食的平衡和多样性。
总之,陕北黄土饮食文化是陕北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以面食为主,融合了荤素搭配、肉类丰富等特点。
这种饮食文化不仅满足了陕北地区人民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示了陕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陕北黄土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为当地人民带来更多美味与享受,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食客前来一探究竟。
浅析陕北特色饮食文化
1 炖 羊 肉软 绵 清 香 。 季 佳 菜 冬
麦 子 推 成瓣 . 成 曲块 任 其 自然 发 酵 , 于 冬 季 配 制 黄 酒 用 ” 因为 家 采 用 。 手 百 故 好 互 富 羊 肉作 为 北 方 民族 的 传 统 饮 食 , 实 并不 稀 奇 。 而 陕 北 山羊 肉之 庭 酿 制 , 法 相 殊 , 户 百 味 , 邻 里 亲朋 , 以酒 相 赠 , 品 共 享 , 其 有 乡 村 情 趣 , 嫁 宴 席 上 米 酒 是 不 可 缺 的 角 色 , 称 家 造 酒 , 酒 先 上 婚 习 喝 所 以如 此 影 响 深 远 , 口皆 碑 , 有 自有 其 与众 不 同之 处 。 再 也 。“ 一 陕 北 地 处 黄 土 高 原 , 拔 较 高 , 年 雨 水 稀 少 . 照 强 烈 , 夜 温 米 酒 , 上 白酒 ( 叫烧 酒 ) 滚 滚 的 米 酒 端 上 来 , 样 的 朋 友 一 样 的 海 常 光 昼 , 差大 , 使 地 表 植 物 生 长 周 期 长 , 寒 抗 旱 , 应 性 较 强 。 而 在 黄 土 高 待 ”在 陕 北 民歌 的 祝 福 声 中酒 香 沁 人 心 脾 。 致 耐 适
比拟 的 , 因此 属 于 纯 正 的 天 然绿 色食 品 。 “ 面 和 烙 羊 腥 汤 , 死 活 活 是 一 般 精 制 大 米 的 1 荞 死 0倍 。 以养 面 具 有 很 好 的 营 养 保 健 作 用 。 现 代 所 是 由于 其 含 糖 量 低 , 期 实 用 , 够 降 低 长 能 相跟 上 ”“ 月 六 。 麦 子馍 馍 炖羊 肉 ”手 拿 羊 肉怀 揣 糕 跟 上 哥 哥 走 ” 最 后 大 众 欢 迎 的健 康 食 品 之 一 , :六 新 “
酒 , 年过 节 更 是 如 此 。下 面 就 陕 北 典 型 的饮 食 特 色 为 例探 讨 。 逢
陕北“饸饹”与潍坊“和乐”饮食文化初探
陕北“饸饹”与潍坊“和乐”饮食文化初探作者:刘桂香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我国的民谚“民以食为天”反映了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面条又是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尤其在北方地区,深受大家的喜爱,作为挤压面条的始祖——饸饹面,它的发展演变及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也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本文笔者以潍坊和陕北为例,探讨“同物异名”的饸饹的发展及其文化价值。
关键词:陕北“饸饹”;潍坊“和乐”;饮食文化作者简介:刘桂香(1991-),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15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方言学。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1一.陕北“饸饹”名称来源“饸饹”古代称之为“河漏”,据确切的历史资料记载,“河漏”一词最早出现在元代,元代王祯《农书》中记载:“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
”关于“饸饹”的定义《辞海》中的解释是:“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
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
王祯的《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
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第二十四回,西门庆问王婆:“间壁卖什么?”王婆答道:“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烫温和大辣酥。
”王婆的这句话,引发了学者们无数的考据,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有些学者认为这里的“河漏子”应是“河捞”的古名,由于语言的变异,今天也有写作“饸饹”,在这里“子”是一个量词,一子(儿)就是一束的意思,现在还有一子(儿)挂面的说法,虽然这种观点至今还没有形成定论,但也有其深刻的影响力。
饸饹的正确读音是hé le,在陕北当地人一般读作hé lao二.陕北“饸饹”的饮食文化两千多年以前,在陇西、关中和中原地区种植的作物主要为荞麦、大麦等,很少或几乎没有小麦种植,而荞麦面团延展性很差,弹性也非常有限,如果想把它们的形状固化、延长,就得增加压力进行加工,而荞面饸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延安面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参考文献
延安面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参考文献延安,这座位于陕北高原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面食文化。
从古至今,延安面食以其独特的食材原料、制作工艺和口味风格,深受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喜爱。
一、延安面食文化的特点1.食材原料:延安地处黄土高原,粮食作物丰富,为面食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料。
延安面食主要以小麦、玉米、红薯等为原料,搭配蔬菜、肉类等食材,丰富多样。
2.制作工艺:延安面食讲究手工制作,从和面、揉面、擀面到烹饪,每一步都讲究技巧。
独特的面食制作工艺,使延安面食口感独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3.口味风格:延安面食口味独特,既有清淡爽口的素面,也有浓郁美味的肉夹馍、羊肉泡馍等。
此外,延安面食还受到周边地区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二、延安面食文化的传承1.家庭传承:在延安,面食制作技艺多以家庭为单位传承,长辈教授晚辈,一代传一代,使延安面食文化得以延续。
2.地方特色小吃:延安各地都有代表性的面食小吃,如子长县的油泼面、延长县的驴肉火烧等。
这些小吃成为延安面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食客们的喜爱。
3.传统节日与面食:在延安,各种传统节日都离不开面食。
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等,体现了延安面食文化深厚的民间传统。
三、延安面食文化的发展1.创新面食品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延安面食不断创新,推出众多新品种,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品牌建设与市场竞争:延安面食品牌逐渐崛起,如“延安一碗面”等,通过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拓宽市场份额。
3.产业化与规模化:延安面食产业链逐渐完善,从原料供应到加工、销售,形成规模化经营,提高产业效益。
四、政策与市场需求1.政策扶持:政府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延安面食产业扶持,促进其发展。
2.旅游业的发展:延安旅游业蓬勃发展,为面食文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游客品尝延安特色面食。
3.消费者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食的需求不断增长,延安面食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陕西西安的饮食文化
陕西西安的饮食文化陕西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华美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西安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人们可以品尝到许多独具特色的美食,让人回味无穷。
西安的饮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西安吸收了来自东西方的独特食材和烹饪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
比如,西安的刀削面和肉夹馍是当地最经典的传统美食之一,它们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饼食和面食。
而今天,在西安的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的面食店,这些店铺继承着传统的烹饪工艺,将美食传承下去。
西安的饮食文化还体现在菜肴的独特风味上。
陕西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选料让人印象深刻。
而在陕西菜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三鲜”和“四吉”的菜肴。
三鲜是陕西菜的传统特色,它由三种食材组成:陕西豆腐、红糖和豆角。
独特的搭配和烹饪手法使得菜肴鲜美可口,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而四吉则是陕西菜的创新之作,它以四种吉祥的食材为主:松茸、鸡肉、鸽子肉和鲍鱼。
这些食材的新鲜和精细的烹饪,使得菜肴不仅美味,也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除了陕西菜,西安还有许多其他地方菜系。
比如,来自陕北的农家菜以其原始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而闻名。
陕南的汉族和少数民族菜肴则各具特色,丰富多样。
无论是羊肉泡馍、臊子面还是凉皮,每一道菜肴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除了传统的菜肴,西安的小吃也是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凉皮到肉夹馍,从油泼面到葫芦头,这些小吃都是当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美食。
无论你是在街头小摊还是餐馆里,都能品尝到正宗的西安小吃。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味道和制作工艺让人向往不已。
西安的饮食文化还表现在餐桌礼仪上。
在西安,人们注重餐桌礼仪,尊重食物和对待食客。
西安人喜欢饭桌上的凝聚力,他们乐于邀请亲朋好友一起享受美食,一边品尝美食,一边畅谈人生。
这种团结友爱的氛围使得西安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陕北的杂粮饭
陕北的杂粮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陕北产杂粮,陕北人靠吃杂粮饭生息繁衍。
陕北产的小米,颗粒圆润,色泽金黄,粘糯爽口,清香四溢,很养人。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在《回延安》诗中写道:“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咱长大。
”吟出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批革命者对陕北、对圣地延安、对陕北人民养育之恩的感激和礼赞。
可见陕北不起眼的杂粮,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
对陕北人来说,小米既可当正餐主食,又可熬成稀饭当佐餐。
牙齿不好的老人或呱呱坠地的婴儿,小米饭是养老育幼的首选。
遇有生病身体不舒服,小米饭还是辅助抗病健体的药膳。
陕北的土地适宜种植五谷(糜谷、豆类、高粱、冬麦、蓖麻)杂粮。
陕北人将绿豆、豇豆、黑豆、扁豆、豌豆、荞麦这些杂粮变着法子加工制作成各类食品。
绿豆,用来生豆芽、煮稀饭,同时还可加工成粉条、凉粉等。
黑豆、黄豆磨成豆腐,还可用最原始的石碾压成铜钱形状,美其名曰“钱钱”,与小米一起熬煮,就是钱钱稀饭,又香又有嚼头。
《人生》有句唱词:“煮了那个‘钱钱’哟,下了那个米,大路上搂柴,瞭一瞭你。
清水水的玻璃,隔着窗子照;满口口白牙,对着哥哥笑。
”钱钱稀饭、糠窝窝、煮蔓蔓(土豆)是陕北人的硬主食,扛饿,下苦力必备的动力(POWER)。
红白喜事,招待宾客,总少不了油糕、饸饹。
这二种美食也是粗粮细做的代表。
软糜子研磨成面,蒸熟后再用胡麻油炸,就成了香喷喷、软绵绵的油糕。
油糕配粉汤或油糕配荞面饸饹就是绝配。
大家相聚而食,平添了几分热情、豪迈,吃得人酣畅淋漓。
陕北人的肉食主要是以羊肉、猪肉为主。
陕北的地脉和植被适宜于羊子的生长发育。
没有封山禁牧的时候,羊子基本上是散养的,羊子每日早出晚归,爬坡上坬,越河跳溪,享尽了阳光雨露,肌肉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羊子个个坚韧丰满、特别健美。
吃的是各种野草葱椒,饮的是沙漠中的甘泉,羊子做到了“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光华”。
陕北的炖羊肉堪称一绝,其他地方绝无陕北仅有。
有一外地的朋友在榆林生活了多年,对陕北的羊肉赞不绝口。
陕北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之陕北饮食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不同,使我国的饮食有一个全面的发展,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以及彪炳史册的烹饪技术。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依山傍水,龙蟠虎踞。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曾经有华夏、东夷、苗蛮、匈奴、契丹、鲜卑等上百个民族在这里征战、居住,因此,陕北的传统饮食是在充分吸纳了各民族、各地区优秀的饮食元素的基础上,加以改良而形成的,花色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具有很强的容合性。
陕北的农作物主要有:苦菜、白菜、苜蓿、谷子和糜子、玉米等;传统的陕北饮食,在用料上极其讲究,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术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煎、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以求达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其中以熬,炖,烩为主要的烹饪方法。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
所谓的家常便饭,也就是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家过日子所用的饮食,即平常吃的食物,这种饮食制作简单、实惠方便,通常吃的蒸馍馍、熬稀饭、揪面片、等就属于这一类。
节日饮食,就是陕北民间饮食中的一些上品美味,它制作精良,而又独具风味,一般在过节时会享用,但在特定的节日外,还可以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像油糕、烩菜、八碗、饺子、猪肉和羊肉。
除了以上两种饭食外,在陕北饮食文化中,还包括有一种所谓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代表着陕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像榆林羊杂碎、清涧韭盒、绥德油旋、米脂驴板肠、子洲果馅等。
这些不同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难得的精华之作。
陕北的家常菜主要有:菠菜烩豆腐、猪肉熬豆角、猪肉熬酸菜、猪肉翘板粉、羊肉大烩菜、红豆熬南瓜、豆糊糊、和菜饭、羊杂碎、臊子面,豆腐汤、粉条汤、片粉汤、醪糟汤、黄花汤等。
陕北家常菜的一大特点是:一锅熬、一锅煮、一锅蒸、一锅烩、一锅拌、一锅端、一盆上、一碗盛,体现了陕北人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
陕西饮食文化
❖ 3.凉皮
❖ 汉中面皮又叫凉皮,根 据原料选用的不同,叫 法也不同,用(大)米 制作的叫米皮,又叫凉 皮,用面(粉)制作的 叫面筋面皮,按口味分 为汉中面皮和秦镇面皮, 由于汉中面皮比秦镇面 皮鲜嫩、滑爽、口感好, 所以比较出名。
❖ 4.岐山面
❖ 岐山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 种传统特色面食,有其悠久 的历史。岐山面以薄、筋、 光、煎、稀、汪、酸、辣、 香而著名。它的特点是:面 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 香,红油浮面,汤味酸辣, 筋韧爽口,老幼皆宜。岐山 面在关中地区有其非常重要 的地位,在婚丧、逢年过节、 孩子满月、老人过寿、迎接 亲朋等重要场合都离不开。
❖ 关于几种陕西小吃的传说 ❖ 1.羊肉泡馍: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落魄时,流落长安,正值
寒冬,饥渴难耐,囊中只有一饼,饼冷口干,难以下咽, 街边一家卖羊肉汤的老板,见之不忍,给了一碗热气腾腾 的羊肉汤,赵匡胤将饼掰碎泡入,吃完顿觉神清气爽,豪 气冲天,一扫颓废心情,踏上征程,登基以后,尝遍世间 美味,心中独独放不下记忆中的羊肉汤泡饼,传令厨房仿 制,近百厨师苦思冥想,才定下做法,就是现今的羊肉泡 馍,据说老赵吃后龙颜大乐,成为每天定点菜品,厨师长 封了万户侯。 ❖ 2.水晶饼:早在宋代,它就享有很高的声誉。传说宋相寇 准为官清廉,办事公正,深得民心。寇准有一年从京都汴 梁回到老家渭南乡下探亲,正逢五十大寿,乡党们送来寿 桃、寿面、寿匾表示祝贺,寇准摆寿宴相待。酒过三巡, 忽然手下人捧来个精致的桐木盒子,寇准打开一看,里面 装着50个晶莹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点心。在点心上面, 还放着一张红纸,整整齐齐地写着一首诗:“公有水晶目, 又有水晶心,能辨忠与奸,清白不染尘。”落款是渭北老 叟。后来,寇准的家厨也仿照做出了这种点心,寇准据其 特点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水晶饼”。
浅议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及文化蕴涵
【摘要】:陕西饮食文化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传承演变,形成了由不同食材组合并且特色鲜明的饮食体系,体现出显著的陕西地域文化特色,也呈现出了陕西饮食文化的独特文化蕴涵。
【关键词】:饮食文化特色文化蕴涵浅议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及文化蕴涵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璀璨夺目的一笔,也是人们最喜闻乐道的。
中国人喜以五谷杂粮为主菜品,也讲究色香味意型,到今天餐桌文化还是人们共聚谈事聊天的最好契机。
饮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得到不少积累与演变。
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陕西的特色饮食。
地处中国腹地的陕西,横联长江和黄河,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这里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烹饪历史悠久,饮食风尚特色突出。
陕西饭菜很多都保有中国古代王朝的遗风,比如陕西小吃,更是美不胜收,借着历史古都的优势,使陕西的小吃博采全国各地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之风味,也汇集内外名饮名食之荟萃,展现了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
一、陕西饮食文化的特色饮食文化,其实表面上就是吃什么、喝什么的文化。
吃喝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理需要,是生存的需要。
陕西饮食文化由于受地域条件、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形成了今天的饮食风格,文化特色。
(一)五谷杂粮的主食风格受到陕西地域环境和气候的因素影响,使得陕北地区以五谷杂粮为主食成为一种传统的饮食习尚。
一般来说当地所出之物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当地人的饮食结构。
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西地区的农作物以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小米为主,在明代以后马铃薯和玉米也相继成为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所以五谷杂粮成为其主要的食源。
人们很少吃菜,有记载:“俗不重园蔬”,人们多食米面。
荞麦是陕北人最常食用的,而据载荞麦又是我国古代贫苦民众的常食。
人们将其制成煎饼等食品供食,当地人用谷物来酿酒以供人们日常或节日饮用。
另外陕西以前是贫瘠之地,在饥荒年间,野菜也成为人们的求生食物,这些野菜有的也变成了现在人们日常食用的菜类。
浅析陕西韩城古城旅游饮食文化及其发展策略
食品科技浅析陕西韩城古城旅游饮食文化及其发展策略韩欣瑞(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与旅游愈发融合,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
饮食文化既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旅游6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大要素。
饮食文化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与感官体验性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
陕西省韩城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以及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饮食文化彰显了鲜明独特的关中文化。
本文以陕西韩城古城饮食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实际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韩城古城旅游饮食文化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古城;旅游;饮食文化;陕西韩城Brief Analysis of Tourism and Food Culture and Its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Ancient City of Hancheng,ShaanxiHAN Xinrui(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culture and tourism have become more integrated, people’s enthusiasm for folk culture is increasing day by day. Even if food cultur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folk culture, it is also an indispensable element of the six elements of tourism.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ory experience contained in food culture have attracted tourists. As one of the top 100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ina and a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in China, Hancheng’s food culture highlights the distinct and unique Guanzhong culture. Taking the food culture of the ancient city of Hancheng in Shaanx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its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ourism food culture in the ancient city of Hancheng.Keywords: ancient city; travel; food culture; Hancheng Shaanxi韩城市距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在陕西属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副地级市,有着“小北京”之称。
陕北饮食文化
独具特色的榆林豆腐,营养丰富,百食不厌,不仅是榆林地方的第一名菜,也是陕北老百姓每日的必需品;用榆林豆腐制作的“豆腐宴”,是今日榆林的特色盛宴,因其色、香、味俱全,老少皆宜,闻名于中外美食家,许多人不远千里来此就为一尝这美味佳肴。
陕北的农村居民家里大都蓄养山羊,村民们到傍晚时分就赶着羊群去放羊,空旷的山卯上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孤寂之时,吼上几嗓子陕北民歌。陕北的的老一辈人曾用1只整羊和6副羊杂碎,烹制出有108道菜肴的全羊席,其美名叫“羊道”。后来“羊道”的技艺也被传到了京城,成为达官贵人们争相品食的美味,这也是当时国内的一大盛宴。后来,明朝灭亡,清朝建立,喜好美食的满清皇室,受“羊道”的启发,特选天下的名品名菜,制作出了更为经典的“满汉全席”后,才取代了榆林“羊道”的霸主地位,但“羊道”至今也一直流传于世,其美味仍不减当年。
“人活七十,就为一口吃食。”这句在陕北流传极为广泛的话,一方面反映了 “民以食为天”这样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同时表明陕北人吃饭的困难,表现了人活一辈子,始终都被这个吃饭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终其一生,都只为填饱肚子而奋斗。
陕北的农作物主要有:苦菜、白菜、苜蓿、谷子和糜子、玉米等;传统的陕北饮食,在用料上极其讲究,讲究素荤搭配,粗粮细作;在烹制技术上,烧、烤、炸、炒、蒸、煮、熬、炖、涮、烩、煎、扒、焖、拌等工艺交替使用,制作过程精到细致,以求达到色、香、味俱全的境界,其中以熬,炖,烩为主要的烹饪方法。
陕北民间的各种饭菜,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即家常便饭、节日饮食和各种风味小吃。所谓的家常便饭,也就是老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居家过日子所用的饮食,即平常吃的食物,这种饮食制作简单、实惠方便,通常吃的蒸馍馍、熬稀饭、揪面片、等就属于这一类。节日饮食,就是陕北民间饮食中的一些上品美味,它制作精良,而又独具风味,一般在过节时会享用,但在特定的节日外,还可以用来款待亲朋好友,像油糕、烩菜、八碗、饺子、猪肉和羊肉。除了以上两种饭食外,在陕北饮食文化中,还包括有一种所谓的风味小吃,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代表着陕北各地不同的地域特色;像榆林羊杂碎、清涧韭盒、绥德油旋、米脂驴板肠、子洲果馅等。这些不同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陕北饮食文化中的一些难得的精华之作。
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范本模板】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 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浅谈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摘要陕西地处中国腹地,贯连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这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放,又有鱼米之乡的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其餐饮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为底蕴,无声润物,在这块土地上形成了极富特色的“秦食文化”。
而关中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中心之一.关中,尤其是西安,形成众多古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餐饮的进步发展,本文将带你详细了解陕西关中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关中饮食特点面食文化特色小吃一、关中简介关中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区名称,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指的是东起潼关,西至宝鸡,南接秦岭,北抵陕北高原这一区域。
关中饮食文化是三秦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关中盆地就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调雨顺,旱涝保收,灌溉农业自古著名,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南北宽百余公里,东西长400余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
关中平原是钙质黄土,兼之气候的作用,生长的小麦相对汉中小麦受土时间要长些,故而原粮的出粉率高,而且筯道白晳、易揉易和。
关中的饮用水多取自冲积扇上的深井泉水,水质清冽纯净。
先天的优势,为关中面粉能捏弄出种种好的吃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关中的饮食特点(一)关中的面食文化关中人和其他北方人一样,以面食为主。
但是,饮食习惯却与外地人有很大不同,某些方面甚至有天壤之别。
首先是关中人对饮食的理解不同。
关中老陕把吃面不叫“吃”,叫“咥(发die音)"。
咥面、咥肉、咥泡馍.吃、品、尝,都是文人雅士的事.解决肚子问题还是得靠“咥”.“咥”,不仅表达了关中老陕肠胃的需要,也表达了关中老陕做事的态度。
用餐也是在做事,非咥得肚滚腰圆,满头大汗,那才痛快。
你若让他细嚼慢咽,那是埋汰他,变着方子骂他老得不中用了。
要达到“咥”的效果,很不容易。
不仅仅是靠碗大装得多,就能无所顾忌狼吞虎咽咥得过瘾。
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陕西地处北方,又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类地区。
这使陕西菜在采用原材料上可以南北并举,在风格上可以以北方为主而又呈现出若干南方的色彩。
陕西的居民以汉族为主,也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
在几千年历史的进程中,陕西又有过多次各民族的交流、融合,许多地方呈现出多元化文化的深厚色彩。
这一切,都使陕西的饭菜变得丰富多彩。
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几个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的不同风格,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占有重要位置,保留有大量精美的传统菜,也增添了许多创新菜。
总之,是一个巨大的系统。
陕西菜的味型是咸、鲜、酸、辣、香。
陕西菜以蒸、炒、炝菜和汤菜见长,注重刀工。
陕西较为有名的属于小吃,我今天就见识过的陕西小吃进行一个初步整理。
陕西小吃门类齐全,品种繁多。
从采用技法上说,蒸、煮、炒、炸、煎、等都有;从采用原料上说,南米北面,水产陆生,山珍野味,无所不包;从首创地说,遍及全省各地市县,没有那个地方对自己的小吃不是如数家珍的;从供应方式上说,早点,夜市,饭馆,摊贩,大宾馆乃至家庭,都有它的踪迹,且已堂而皇之地走上各种宴席。
可以说,陕西小吃与陕西人的关系是终生也不分离的。
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是被各地人都熟知的陕西特有的小吃,随着它的知名,它已经被作为主食登上各大饭馆的菜单。
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
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
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
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本)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陕西饮食文化特色浅析摘要: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饮食文化就是以食品为物质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人类精神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标志。
陕西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各种小同饮食文化互相融合之地。
研究陕西当地特色饮食反映出的当地文化特色,正确把握饮食文化在文化发展和传承中的作用,可以拓宽饮食文化研究领域,对保护和促进陕西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陕西:饮食文化:特色一、陕西饮食文化概述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相互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历经千年的农业开发,造就了种类繁多的陕西饮食,以及独特的烹饪技法和饮食风俗。
其中被编入《中国菜谱》(陕西卷)的就有201种,可见其在中华饮食中的重要地位。
而且,作为西部饮食大省,陕西饮食影响和代表了西部的饮食文化。
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小同地域也有着小同的饮食风格,最终形成了陕南饮食文化区、陕北饮食文化区和关中饮食文化区。
二、陕西饮食文化的外在特色(一)陕西独特的地理条件陕西省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地带,地形上以高原、山地和盆地为主,气候上同时具备半干旱气候、半湿润气候,以及湿润气候类型,夏季降水量丰富。
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渔业资源。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使得陕西具备了同时发展畜牧业、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条件。
(二)饮食风格鲜香粗放,相同之中存在差异总的来说,陕西饮食选材上包罗万象,南北兼顾,品种繁多,外形豪放简单,工艺复杂细腻,多以小吃为主,注重“鲜、香”的口感,体现了西北人的饮食习惯。
但是,由于受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小同地域也有着小同的饮食风格。
关中以麦面为主食,其种类极为丰富,主要分为面条、锅饼和蒸摸三大类。
其中,面条的种类就多达数百种,根据时节小同,口味小同,喜好小同,形成了冬食热汤面,夏食干拌面,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以及东府人吃宽面,西府人爱细面的格局。
三秦文化论文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课程论文课程名称:地域文化(专)分校(工作站)专业学号学生姓名年月三秦饮食文化探究内容摘要:饮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
三秦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下孕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将介绍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概况,了解三秦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和三秦饮食名品,掌握三秦饮食文化中与传统文化直接相关的内容,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三秦文化饮食。
关键词:三秦饮食文化地域特色一、三秦饮食文化的形成陕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古代被称为中原腹地,分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由关中北山和秦岭分隔为三大自然区域,横跨三个气候带。
中部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农业发达,物产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物产,为陕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三秦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久远。
据研究,陕西先民早在7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谷物和蔬菜,发明了先进的双连地灶,有了精美的陶器,是烹饪成为可能。
从西周至隋唐,10多个封建王朝在陕西建都,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三秦大地,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炎黄文化的发展保持一致。
二、三秦饮食文化的发展(一)先秦时期饮食文化先秦时期,三秦饮食文化发展到第一个高峰。
早在3000多年前,周王朝宫廷中就已经出现“西周八珍”和各种名目繁多的筵席、宴会,如“游猎宴、庆功宴、朝会宴、大射礼宴、乡饮酒宴、宾之初宴”等。
其用料广泛,选料严格,讲究刀工,注重火候,使用多种调料和烹饪技法。
形成了鲜、香、酸、辣、甜等多种单一、复合味型俱全的风味特色。
周朝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路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
市有候馆,侯官有积”《周礼·地官·遗人》。
烹饪机构的严密组织和科学分工、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医同源的药膳食疗、筵席的聚餐格式化、进食礼仪、歌舞伴食、营养饮食的研究与制作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表明中国饮食文化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浅析陕西饮食文化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陕西以陕北、陕南、陕西关中三大地区而闻名,每个地区都有特色明显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饮食的历史渊源、特色菜品以及饮食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浅析陕西饮食文化。
陕西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尤其是在秦汉时期,陕西饮食文化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充分体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历史渊源。
秦汉时期,陕西以西安为中心,交通、物流十分发达,各地食材的交流和融合也日益频繁。
因此,陕西饮食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陕西的饮食文化特点之一是讲究原汁原味。
陕西人喜欢以纯粹的原料和简单的调料来烹饪食物,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
陕西的面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陕西的油泼面、肉夹馍等,都以面粉、面筋等为主要原料,通过简单的加工和烹制手法,让食材的味道得到最大发挥。
陕西的饮食文化还非常注重热情好客。
陕西人对待客人非常热情,喜欢用美食招待客人。
陕西有一句俚语叫做“客人到陕西,莫不像小公精”,意思是客人来到陕西就像成了小公精,可以吃遍各种美食。
陕西的宴席通常菜品丰富,让客人能够品尝到各种陕西的特色小吃,如凉皮、腊汁肉、板栗糕等等。
陕西的饮食文化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着多元化的菜肴。
陕西菜系可以分为西安菜、陕北菜和陕南菜,每个菜系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西安菜以酸味和辣味为主要特点,有名的菜品包括酸汤水饺、酸辣粉等。
陕北菜以清淡和鲜香为主,有名的菜品包括米面豆腐、贵州普洱碗豆饭等。
陕南菜以咸味为主要特点,有名的菜品有烩菜、陕南腌腊等。
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陕西饮食文化不仅仅是陕西人民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展示陕西历史和地域特色的一面镜子。
陕西的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总之,浅析陕西饮食文化可以看出,陕西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影响着陕西人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
这一饮食文化以原汁原味、热情好客和多元化的菜肴为特点,展示了陕西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延安红色旅游中陕北特色饮食文化开发研究
延安红色旅游中陕北特色饮食文化开发研究作者:邹燕韩峰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文章比较了延安与井冈山的旅游综合经济效益,认为借助陕北丰富的饮食文化是一条重要路径。
要从食品加工和食用需要的不同条件出发,分成现吃食品、速食食品、加工食品等类型开发旅游产品。
提出陕北特色饮食文化产品开发的对策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强化食品包装特色,开发网络营销渠道。
【关键词】红色旅游;陕北特色;饮食文化;红色食品一、问题的提出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常常被摆在首要位置。
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是每一位到外地旅游者的一个重要目的。
延安,作为中国著名的红色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具有全国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是,延安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却与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不相称。
有人说,延安旅游就是“三个一”——一口窑洞,一盏油灯,一床被子。
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绝对,但的确,延安所能为游客提供的感受与体验有限,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变为有效的旅游消费。
以延安与井冈山旅游消费的相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这两地的差距。
2006~2016这11年来,延安的年旅游接待人次相比井冈山来说,越来越多,这几年差不多是3倍还多。
可是人均在延安的旅游收入却比井冈山的低很多,只有井冈山的0.7左右。
可见,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应只是一味增加游客数量,而是提高旅游综合效益,而依靠陕北丰富的饮食文化将是一条有力地途径。
二、陕北特色旅游食品开发途径陕北的饮食文化资源历史悠久,保存完整。
所以,我们要深入挖掘陕北的饮食文化资源,提升延安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从食品加工和食用需要的不同条件出发,分成现吃食品、速食食品、加工食品等类型开发旅游产品。
1、开发以“红色饮食”为主题的红色旅游产品——现吃食品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是每一位游客到当地旅游的一个重要目的,延安的红色旅游也不例外。
这样的食品,旅游者是当时就要食用的,最为重要的并不在于其包装,而要彰显其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衬着丰富的陕北地域文化内涵,体现黄土高原文化 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开发延安饮食特色餐饮产品可 以和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美食旅游生动 活泼的形式, 丰富多彩的内容, 极高的旅游参与性, 减弱了革命旧址呆板的参观带来的厌烦情绪; 弥补 延安红色旅游的劣势, 成为延安旅游的新亮点 。 延安 美食旅游市场的开发,将极大地丰富延安旅游产品 内容, 形成延安的全新品牌形象, 从而提升延安旅游 的整体吸引力 。 ( 二) 延长旅游者逗留时间, 增加延安旅游收入 旅游产品相对单一, 游客停留时间短 、 消费少 。 延安旅游主要集中在黄帝陵 、 壶口瀑布和延安市区, 延安旅游基本是一日游或过夜游,游客停留时间 短。 延安美食旅游市场的开发, 必然丰富延安旅游产 品, 增强延安旅游的吸引力, 使延安旅游向深度和广
Abstract: Due to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reasons, the cooking cultural resources in northern Shaanxi not only have been maintained completely with a long history, but also have distinct and colorfu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due to the shocks of foreign cultures and modern elements, the traditional diet culture appears uncompeti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et cultural resources in Yan an to show its uniqueness and abundance and make people realize its advantages and charms. It also propos through analyses and researches of existing problems during development of Yan an diet culture. Key words: cooking culture; local snacks; product development; culture of northern Shaanxi
[ 关键词 ] 饮食文化; 风味小吃; 产品开发; 陕北文化 [ 中图分类号 ] F270 [ 作者简介 ] 李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6 - 5024 ( 2012 ) 09 - 0157 - 04 毅, 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硕士, 研究方向为区域旅游经济 。 ( 陕西 延安 716000 )
Regional Economy | 区域经济
陕北饮食文化开发浅析
□李
[摘
毅
要 ]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 陕北饮食文化资源不仅保存得比较完整, 历史悠久, 而且特点鲜明, 绚丽多彩 。 但是, 由于受 本文对陕北饮食文化资源开发进行了分析, 展示 到外来文化和现代元素的冲击, 陕北传统饮食文化竞争力正在丧失 。 其资源的独特性和丰富性,使人们认识到陕北饮食文化的魅力与优势,并通过对陕北饮食文化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 分析, 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陕北饮食文化资源不 仅历史悠久, 保存比较完整, 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区 域特征突出, 粗粮杂粮等特产原料绿色健康, 小吃种 类繁多, 其饮食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绚丽多彩 。但目 前陕北的饮食文化旅游还处于起步阶段,对陕北饮 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是很高 。而以饮 食文化为核心塑造地域特色饮食形象,已经成为现 代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发展趋势 。 一、 陕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意义 ( 一) 丰富延安旅游产品内容, 可以增强延安的 旅游吸引力 “红色旅游” 延安以革命圣地闻名遐迩, 多年来 也一直是延安的主导旅游产品 。饮食文化旅游可与 延安的黄土风情 、 陕北的窑洞文化结合在一起开发,
157
陕北饮食文化开发浅析
度发展, 使潜在市场逐步转化为现实市场, 从而延长 旅游者在延安的停留时间,增加旅游者在延安的消 费, 进而增加延安旅游收入 。 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 展, 促进整个陕北地区经济的繁荣 。 ( 三) 延安特色餐饮的科学开发可以增加旅游产 品的附加值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会使旅游产 品在某一特定的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走俏和增值, 它实质上构成了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内在依据 。含有 陕北地域文化内涵的特色饮食,其附加值必然也会 相应提高 。延安的特色菜肴 、风味小吃往往很受欢 迎, 如果配以特定的黄土风情文化氛围、 协调的窑洞 就餐环境和良好的服务,其附加值又可进一步上 升。因此, 从经济文化 、 开拓市场的角度看, 挖掘 、 利 用延安旅游饮食中的特色餐饮文化,也是发展市场 经济的时代要求 。 从旅游动机方面看, 旅游者往往希 望认识和了解自己生活环境和知识范围以外的事 物。这种探奇求知的旅游动机要求旅游对象和旅游 活动具有新鲜和奇异的特性 。 目前, 在延安流传着许 多优美的民间故事 、革命故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名 菜、 名点、 名宴, 甚至名店, 丰富的餐饮文化资源为延 安特色餐饮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二、 陕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劣势分析 ( 一) 陕北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文化底蕴深厚 1. 发展历史悠久, 延安一直是汉民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地,历 史上陕北是一个充满纷争的地方 。 这里来过赤狄 、 白 狄、 犬戎等古老的民族, 也有后来的匈奴人 、 党项人 、 鲜卑人、 蒙古人等等 。 陕北文化融合了许多民族文化 特征, 其中, 蒙古族的影响比较大 。饮食中有闻名已 久的四十里铺羊肉面 、 榆林的羊杂碎以及对羊蹄 、 羊 脑、 羊肝、 羊肺、 羊血的各种吃法, 这都是蒙古人在陕 北留下的影响 。 陕北人饮食习惯中的游牧民族食风, 陕北气候冷, 冬季无新鲜蔬菜可食, 群众多在秋季腌 几大缸酸菜 。这都是游牧民族半耕半牧的习俗给陕 北人带来的影响 。 多元文化的融合, 汇聚了一大批名 师名厨。这些名师、 名厨, 不仅带来了各民族优秀的 烹饪技法, 而且研制出大量的风味小吃, 为延安乃至 陕西烹饪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机 民风、 民俗 遇。陕北的饮食文化与中国的传统节日 、